APP下载

影响红松嫁接苗造林成活率的因素分析

2016-04-25姜涛

防护林科技 2016年3期

姜涛

(新宾满族自治县边外林场,辽宁 抚顺 113200)



影响红松嫁接苗造林成活率的因素分析

姜涛

(新宾满族自治县边外林场,辽宁 抚顺 113200)

摘要通过选取不同立地条件进行红松嫁接苗造林试验,分析影响红松嫁接苗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除了嫁接苗质量问题导致造林成活率低以外,造林地选择和造林质量也是制约造林成活率的主导因子;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才能保证红松嫁接苗有较高的造林成活率。

关键词红松嫁接苗;造林成活率;主导因素

Factors Analysis on Affecting Afforestation Survival Rate ofPinuskoraiensisGrafted Seedling

Jiang Tao

(Xinbin Manchu Autonomous County Outside Forest Farm, Fushun 1132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practice and observation to afforestation with graftedPinuskoraiensisseedling, the survival rates on the different site conditions were studi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key factors of affecting the survival rate of afforestation include quality of grafting seedlings, selection of afforestation land and forestation quality. So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and matching species with the site a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ncrease afforestation survival rate.

Key wordsPinuskoraiensisgrafted seedlings; afforestation survival rate; primary factors

红松(Pinuskoraiensis)系松科松属常绿乔木,树高达30 m,胸径1 m。幼树树皮灰褐色近平滑,大树树皮灰褐色或灰色,纵裂成不规则鳞状块片,裂片脱落后露出红褐色的树皮。树干上分生侧枝,树冠呈圆锥形。冬芽淡红褐色矩圆状卵圆形,先端尖微被树脂,芽鳞排列较疏松。

针叶为5针一束,长6~12 cm,松针背面通常无气孔线,腹面每侧具6~8条淡蓝灰色的气孔线。横切面近三角形,树脂道3个,中生,位于3个角部;叶鞘早落。

雄球花椭圆状圆柱形红黄色,长7~10 mm,着生于新枝下部成穗状。雌球花绿褐色圆柱状卵圆形,呈直立状,单生或数个着生于新枝近顶端,有粗长的梗。球果有3种形状分别为圆锥状卵圆形、圆锥状长卵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长9~14 cm。成熟后种鳞不张开或稍微张开而露出种子,种子不脱落。花期6月,球果第2年9—10月成熟。

随着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林区产业经济的进步,探索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容的林地经营模式在近些年正在兴起。辽东山区气候很适宜红松的生长,栽培红松尤其是栽培红松嫁接苗已成为该地区的一项致富产业。

近几年林场和个体农户在栽培嫁接红松苗的造林中,出现了造林成活率达不到验收合格标准现象,当年造林成活小于60%,针对栽培红松嫁接苗出现的问题。2015年作者跟踪了基层单位的现场造林,并从苗木到造林环节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秋天在不同的造林地块进行了成活率的调查,从中找出和分析引起造林成活率较低的原因所在。

1试验材料和方法

试验材料均为农户嫁接红松4年生苗,春季嫁接次年春季上山造林。从红松嫁接苗中抽出3个批次的苗木,每个批次调查15株苗木,取平均值。从试验地立地条件和挖坑栽植方式上设6个试验处理:处理1,造林地为次生林,造林时先进行树穴部位枯落物清理,然后挖鱼鳞坑,规格为30 cm×30 cm×25 cm;处理2,造林地为次生林,造林时未进行枯落物清理直接挖鱼造林,规格为30 cm×30 cm×25 cm;处理3,造林地为人工林,造林时挖鱼鳞坑除去砾石并进行客土,规格为30 cm×30 cm×25 cm;处理4,造林地为人工林,未客土未捡去砾石,直接挖鱼鳞坑造林,规格为30 cm×30 cm×25 cm;处理5,造林地为退耕地,挖坑时未除去砾石未客土造林,规格为30 cm×30 cm×25 cm;处理6,造林地为退耕地,大坑客土造林,树坑50 cm×50 cm×40 cm。

2结果与分析

表1 红松嫁接苗基本特征

由表1红松嫁接苗基本特征看出,嫁接苗根龄集中分布在4~5年,基本上是3年砧木或4年砧木嫁接,在苗圃地培育1年而成的嫁接苗,从苗高和地径上看出,基本上符合Ⅰ级苗的标准,接穗生长量为15~28 cm,垂直根长10~20 cm,接穗充实度较好,没有出现抽干现象,符合试验材料质量基本一致的要求。

表2 试验地的基本状况

由表2看出,试验地的基本状况有较大的差异,首先是林地上的差异,枯落物层厚度不同,土层深度亦有差别,林地类型分为3种,树坑规格除了试验处理6以外基本相同,砾石含量主要体现在林地和耕地上的差异,林地石砾含量较少,耕地砾石含量较高,植被丰度因林地类型不同也相差明显。

表3 不同地点不同试验重复造林成活率

由表3看出不同试验处理因立地条件造林整地技术方面的不同,直接影响了造林成活率,试验处理1平均造林成活率为85.3%,由于次生林枯落物厚度达10~15 cm,进行了树坑穴表面枯落物的清除,提高了造林成活率,这里面有2个因素作用于造林成活率,其一是枯落物的清除,有利于树根与土壤的紧密接触,经人为踩实后土壤毛细管能够衔接在一块,有利于树坑土壤水的传导和利用,而不经枯落物处理的土壤,栽树时能够把枯落物混合于土壤中,如果是较多的混合则减少了土壤的容积量,也就减少的土壤毛细管的数量,因枯落物有机物与土壤的比重相差很多,容易形成分层现象,也不易踩实,不利于新植树的根系对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所以导致了成活率较低的现象。其2是枯落物较厚的林地,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加之造林时能够在树穴部位清除枯落物,能够踩实,提高了水分传导利用,所以造林成活率最高。从试验处理2也佐证了上述的观点,试验处理2枯落物厚度与试验处理1基本相同,没有进行枯落物的清理,挖坑造林时土壤和枯落物混在一起,培土后不易踩实,直接导致了造林成活较低(64.4%)的现象。

试验处理3和4均为人工林,基本条件相同,也是因为石砾较多,进行了去除砾石并客土,补充由于去除石砾产生树坑体积内的土壤质量的减少。林地内的土壤均含有一定的持水量,持水量的多少因立地条件而异,但增加了砾石的含量,相应减少了土量,间接地减少了土壤的水分,通过去除砾石,补充土壤(客土),改善了土层厚度和持水量,提高了造林成活率(试验处理3为84.2%),而直接造林没有弃去砾石和客土试验处理4造林成活率为71.4%。

试验处理5和6是退耕地,其特点是石头较多,有效土层较薄,由于山坡耕地表土雨水侵蚀较重,土壤中的黏粒和粉壤土粒相对较少,砂粒较多,土壤持水性能较差,如果不采取客土处理,直接造林其成活率难有保证,试验处理5是直接挖坑造林,造林成活率为54.7%,而采取挖大坑并客土造林,成活率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达到84.2%。由此说明坡耕地造林直接挖坑不采取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营造红松效果不太理想。对刚退下来的坡耕地,最好能通过先栽植灌木,经过一定的封山育林的休养,土壤物理性质、养分状况有较大的改善后营造乔木树种较为合理。因为挖大坑客土需要花人工较多,成本较高,加之客土仅能改善树坑部位土壤,对根系的伸展也带来一定的影响,最终影响生长量。所以对退耕地还林要区别树种、因地制宜,不能图快,得有个植被恢复的过程。

表4 不同试验重复造林成活率方差分析及显著性检验

表5 不同试验重复造林成活率差异显著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不同试验处理间的差异,进行了方差分析和造林平均成活率的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结果说明试验处理的效应大于试验误差的效应(见表5),故可继续进行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见表6),试验处理1与试验处理6属于一个相同的显著水平,说明试验处理1次生林地采用枯落物去除的方法提高造林成活率试验结果是肯定的,耕地采用大坑客土技术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也是显著的,均是由于土壤改良原因。一是清除树坑枯落物,增强土壤毛细管水分传导作用,防止因枯落物的混入而踩不实,发生透风跑墒的情况;二是耕地采用大坑客土造林技术栽培嫁接苗红松,解决山地砾石多,土壤少的难题,为充分利用土壤中持水量,提高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提供了保障。

3结论与讨论

影响红松嫁接苗造林成活率的因素较多[1,2],除了红松嫁接苗的质量问题能够导致造林成活率低的原因以外,造林地的选择也是制约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造林地选择不当即使能够通过工程技术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但成本较高,不符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造林质量也是制约造林成活率的主导因子之一,挖坑的规格是否达标,是否把较大的石块和树根,枯落物剥离开,在节水造林条件下,是否用湿土培根并严格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植树技术去操作,踩实后最后是否在坑表培上表土,如果都能严格要求,精心实施均能提高造林成活率。

客土造林是个较有效的方法,但在林区不值得提倡,应该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在土层较薄,水分条件较差的地段,应该通过栽植固氮能力强、枯落量较高、固土能力较强的阔叶树种。通过多年的地力恢复和植被恢复后再栽植经济值价较高的经济树种,这样对于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均为有利。

参考文献:

[1] 吴连生,杨凤鸣,吴和平.次生林冠下红松造林技术[J].吉林林业科技,2001,30(2):58-60

[2] 李国雷,祝燕,李庆梅,等.红松苗龄型对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2,48(1):35-41

中图分类号:S791.247.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3.015

作者简介:姜涛(1976-),辽宁新宾人,大学,工程师,从事营林工作.

收稿日期:2015-10-10

文章编号:1005-5215(2016)03-00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