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材料产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6-04-23商龚平马琳

新材料产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能耗绿色材料

商龚平 马琳

一、我国材料产业绿色发展背景

1.绿色发展成为国际合作与竞争焦点,代表全球未来发展方向

(1)“绿色新政”在世界各国不断推进,引发全球经济秩序的重大变革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快了全球經济绿色发展的步伐,世界各国都将绿色发展视为走出经济困境的突破口,重点发展以节能环保和可持续性能源为主题特征的产业。特别是发达国家明确提出“绿色新政”,在可持续增长的框架下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和资源效率路线图,积极调整能源和环境政策,将碳标签和碳税作为撬动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将绿色标准作为重塑经济增长动力的有效工具,通过产业、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通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抢占全球新兴产业竞争中的制高点。“绿色化”已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发展中国家在绿色投资领域已迎头赶上,绿色发展成为其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高度依赖已成为其转型升级的主要障碍,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只有发展绿色经济转变增长方式,才能在下一轮国际经济竞争中避免陷入被动境地。201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在可再生能源融资和投资上,首次超过发达国家,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巴西为例,其立足自身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生物能源,目前出售的新车中可使用乙醇燃料的新能源汽车占到约80%,生物能源已占其能源消费结构的半壁江山。

2.倒逼经济转型绿色发展的深层变革,是新常态下的大势所趋

(1)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持续,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下,绿色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经济增长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发展和人们消费模式粗放,技术水平低,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且管理落后,使得资源消耗及污染现象愈加严重,单位能耗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进入新常态,环境、资源承载力已接近甚至达到上限,注重经济绿色增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绿色发展不仅能显著改善供给结构、有效缓解能源资源压力,还能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挖掘创造新的市场需求,造就新的支撑力量,例如节能环保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规模就相当可观,经济绿色发展将成为未来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我国不断推出绿色新政,生态环保要求愈加严格,绿色经济前景广阔

“十一五”时期,我国首次制定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包括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10%、降低单位GDP能耗20%左右等,且目标任务顺利完成。2013年11月,我国推出生态新政《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推动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使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及修复效益得到充分反应。2015年起,“史上最严”新《环保法》的实施,将为我国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我国正在通过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等基础工作,激活社会、政府、企业、地方机构等多元主体在绿色发展领域的活力和动力。

3.材料产业已成“两高”主角,亟待展开深入广泛的绿色革命

(1)材料产业的能耗与排放在工业生产总量中占较大比重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材料产业占到20%的份额,但其能耗与排放在工业生产总量中也占有较大比例。有数据表示,“十一五”期间,以建材、有色金属、钢铁、石化等原材料行业为主的高耗能行业,其能耗在工业总能耗中的占比由71.3%上升到77%,材料产业各领域单位产品能耗高出国际先进水品10%~20%,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过快增长,材料产业早已成为“两高”的绝对主角。近年来,我国材料产业污染物排放量大、能源资源消耗高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石化行业,2013年,石化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首次突破5亿t标准煤,约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19.8%。

(2)材料产业绿色发展初见成效,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材料产业的绿色发展正在不断向前推进,依靠技术升级改造,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积极改善高污染高耗能的状况。例如,有色金属行业方面,宁夏天元锰业集团公司破解了电解锰废渣无害化利用的世界性难题,利用电解锰废渣生产水泥熟料,并配套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对废渣、废气、废水进行综合治理。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材料产业清洁生产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在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环保政策法规愈加严厉的背景下,材料产业还需加大环保投入,摆脱高能耗、高污染困境,真正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二、我国材料产业绿色发展近况1.绿色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1)能耗指标不断改善

在环保标准和政策持续加强、环保诉求日益高涨的环境下,企业对绿色发展也越发重视,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材料产业各领域能耗指标显著改善。

钢铁工业领域,2015年上半年与2010年相比,主要统计企业平局吨钢能耗从605kg标准煤降至579kg标准煤,吨高耗新水量从4.1m3降至3.25m3,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从1.63kg降至0.88kg,吨钢化学需氧量从70g降至26g,各指标均提前甚至超额实现控制目标。

石油化工领域,绝大部分重点能耗产品的能耗逐年降低,2014年前3季度,石化行业总能耗虽同比增长,但单位能耗有所下降,重点石化产品综合能耗整体下降,乙烯、纯碱、烧碱、黄磷以及电石的综合能分别同比下降了2.2%、0.2%、3.2%、5.5%和4.4%。

有色金属工业领域,部分产品综合能耗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4年,各金属品种综合能耗继续保持下降趋势,铅冶炼、电解锌冶炼、铜冶炼综合能耗分别同比减少6.9%、1%和24%。

建材工业领域,“十二五”前期建材行业能耗总量年均增长3.3%,远低于“十一五”时期7.8%的增速,在全国能耗总量中的比例也由2010年的8.84%下降到2012年的8.46%,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的单位产品综合耗能年均降幅分别比“十一五”时期低1.36%、2.9%、0.98%和5.33%。

(2)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的进步,材料产业综合利用的发展势头强劲,规模稳步扩大,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废气、废渣利用率进一步提升,资源环境效益显现。

钢铁工业领域,钢铁工业的中低温余热资源利用效率不断进步,钢铁企业中低温余热利用技术普及率明显提升。2014年1-11月,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转炉煤气利用率96.74%,比上年同期提高0.06%;高炉煤气利用率97.21%,比上年同期提高0.99%;焦炉煤气利用率98.80%,比上年同期提高1.93%,废渣方面,累计高炉渣产生量同比下降0.09%;钢渣产生量同比下降0.82%;含铁尘泥产生量同比增加0.01%,高炉渣利用率为98.49%;钢渣利用率为96.76%;含铁尘泥利用率达99.74%。

石化行業资源综合利用表现最为抢眼,部分废渣的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废橡胶、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不断取得产业化突破。2013年,我国电石渣、铬盐废渣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为27%,虽然利用率相对较低,但已为全球领先水平。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我国已实现了废塑料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也已成为橡胶资源获取的重要渠道。石化行业废气利用也稳步提升,如电石生产方面,能将产生炉气全部利用的密闭式电石炉的产能占比不断提高,并力争到2015年达到80%。

有色金属工业领域,废有色金属综合利用技术显著提升,并取得了良好的环境和效益。2013年,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主要品种总产量为1 073万t,同比增长3.3%,与生产等量原生金属相比,2012和2013两年的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相当于减少开采7.1亿t的原生矿。

建材工业领域,2014年,全行业综合利用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超过6亿t,其中利用粉煤灰量占全国30%以上,利用煤矸石量占全国50%以上。目前建材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量超过10亿t。

(3)节能环保设备配备率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材料产业各领域积极贯彻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发展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的现代化大型化新型设备。以建材工业为例,水泥、平板玻璃行业脱硫装置安装企业已超过600家;全国20多个省份的100多条生产线已建成或正在推动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垃圾和废弃物项目;到2013年底,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中配套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占到64%;到2012年底,共有90条浮法玻璃建立了41个余热发电站,占全部平板玻璃生产线的31.91%;河北、山西、吉林等省的煤矸石烧结砖隧道窑余热发电项目建成投产。

2.绿色环保技术快速发展

(1)钢铁行业绿色环保技术在大中型企业广泛推广

钢铁领域部分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先进生产企业在发展环保技术方面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宝钢集团在生产过程中采用高炉富氧喷煤技术、干法熄焦技术、热风炉余热回收技术、TRT、烧结余热回收技术等多项绿色环保技术,大幅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降低了能源消耗,使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位居世界一流水平。东北特钢集团大连特殊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利用最先进的国际环保技术措施建立起循环生产系统,主要包括水资源循环、固体废弃物再生循环、能源循环和铁素资源循环。包头钢铁公司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转炉和高炉的煤气利用率,成功实现“负能”炼钢。目前钢铁工业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绿色环保技术体系,烧结、焦化、炼铁、炼钢和轧钢5大生产工序和生产辅助系统均有对应的各方面环保技术。

(2)石油化工行业环保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石化行业环保技术发展迅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较高差距,针对欠缺方面和敏感多发问题,石化行业大力发展了以下几方面技术:污染物外排达标升级及污染减排技术,可有效解决废弃油基钻井液、含油污泥、炼化危险废物、酸化和压裂废液等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环境敏感区石油化工及储运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可有效解决场地防渗、地下水环境修复、油气管道穿越环境敏感区环境风险控制规范、地下水污染防控标准等问题;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技术,可有效解决火灾爆炸、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控制、石化重大环境风险源辨识等次生污染控制等问题。

(3)技术进步成为有色行业绿色发展的重大推动力

近年来,有色金属行业致力于先进工艺的开发,已有一批科技成果成功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取得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我国重点推广以下技术:低温高效铝电解工艺技术、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槽工艺技术、液态铅渣直接还原炼铅工艺与装备产业化技术、短流程连续炼铅冶金技术、氧气底吹熔炼技术、闪速技术、连续铸轧短流程有色金属深加工工艺。“十二五”期间,我国重点推进了非皂化萃取分离稀土技术、新型铝电解节能技术、铅冶炼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技术、铜冶炼先进熔池熔炼技术等一批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

(4)建材行业奋力加快环保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为加快产业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方向转化,建材行业大力推动绿色环保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组织开发高温窑炉低碳、环保和节能化技术。以原材料制造业、矿业及工业窑炉的绿色节能为重点,大力开发无球化粉磨、高效节能粉磨和节能窑炉技术,突破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气体减排的关键技术。

3.绿色发展问题依然凸显

(1)产能过剩现象严重,抑制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材料产业是过剩产能的重灾区,各行业产能过剩现象都非常突出,严重影响其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材料产业的产业过剩呈现出绝对过剩程度高、行业面广等特点,由于缺乏有效退出机制和地方保护,调整过剩产能工作并未产生较大起色,2014年设备利用率仅为72%,比上年同期低0.7%,高达71%的企业认为目前产能过剩“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这个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难以进一步提高。此外,面临需求难以大幅回升、产品价格下行压力不减,材料产业利润改善空间相当有限,许多企业无资金用于开展节能环保工作,造成整个产业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2)各企业发展程度不平衡,排放存结构性矛盾

随着技术工艺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材料产业大中型企业的环保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能耗差距缩小到10%~15%。但钢铁、石化、有色和建材行业中存在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节能减排措施配备不完善,在技术、设备等方面相对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加之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造成能耗高、污染物排放大,污染物排放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总能耗差距达50%左右,企业间差距较大。

(3)重化结构难以改变,结构性污染问题未缓解

从2013年8月到2014年12月,重工业同比增速连续13个月快于轻工业,重工业成为带动工业复苏的主动力,重化工业结构将持续拉动工業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2015年以来,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重污染行业仍按一定增速持续增长,钢铁、石化及有色等重污染工业项目仍占较大比例,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4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占工业用电一半以上,占社会用电量1/3左右。作为能源消费巨头的材料产业,又以煤炭消费为主,天然气和石油类能源所占比例相较其他国家低15%~25%,优势能源消费比例非常小,使得发热量、硫分、灰分等质量指标与先进国家存在明显差距,对节能减排目标和环境保护造成巨大压力。

(4)企业能源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环保基础薄弱

目前,虽然大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能源管理对于节能环保的重要作用,但总体来讲材料产业的能源管理水平仍然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节能降耗管理责任不落实,没有形成完善的产品节能降耗定额指标体系,能耗、排放等监督检查考核力度不够,统计资料和相关计量不健全,检测和监测仪器设备陈旧,计量器具的安装率和受检率达不到国家行业规定的标准,节能降耗的约束力还没有形成。

(5)能耗指标体系还不尽完善,环保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已经发布了30个工业行业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焦炭、粗钢、铜冶炼、水泥、化工产品、轮胎等54个国家强制性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但大部分标准值对于当前形势已经偏低,尤其是2008年首批发布的焦炭、粗钢等指标已经滞后,电池、电解铝、钢铁等根据10年前各行业清洁生产水平制定的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部分内容也无法满足行业绿色发展的要求。此外,材料产业还有部分行业缺乏行业标准和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很多耗能产品没有能耗指标统计,所有行业还没有相应的用地、用水指标,标准的滞后和缺失严重制约了产业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加之政策机制不健全,使得明令禁止的高耗能产品、工艺和设备难以被淘汰,先进环保技术难以广泛实施。

三、材料产业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

1.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形成有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建立长效机制。一是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依法淘汰落后产能,主要包括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能源资源节约、产品质量、清洁生产、职业健康等方面。二是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完善落后产能界定标准,在安全、环保、质量、能耗、土地等各方面加强指标的约束性作用,防止新增落后产能。三是采取综合调控措施,实施差别电价等政策,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抑制高排放、高耗能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快落后产能淘汰。

2.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将节能降耗作为推动材料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依靠科技创新和企业节能管理,提升能源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排放。一是严格物耗、能耗等准入门槛,完善产品能效标准和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健全新建企业用水准入条件和高耗水行业用水限定指标。督促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以生产源头、过程、产品3大重点为抓手,实施能效提升计划。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建立节能技术评定及推广机制,加快推进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企业技术改造。三是推动传统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大型化改造,建立设备能效标识制度,扩大节能设备认证范围。四是推动新能源的运用,开发利用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有序发展水电,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3.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以生产基地、工业园区、集聚区等为重点,优化整合上下游产业,实现废物交换利用、污染物集中处理、废水循环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构筑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二是组织实施循环经济重大技术示范工程,在材料产业各行业推广具有循环经济典型示范意义和行业代表性、工艺路线清晰、核心技术成熟可靠的重大技术,为各行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三是建设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攻克、推广并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实现废弃物规模化增值利用。

四、材料产业绿色发展的保障措施

1.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支持力度

推动材料产业各行业在节能节水、废弃物排放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法规的制定,强化节能环保立法工作,形成保障材料产业绿色低碳节能发展的法制环境。同时加大对材料产业绿色发展的财税支持,加强财政资金对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的鼓励力度,建立绿色发展产业基金,创新绿色环保投入机制,通过设备租赁、融资担保等方式,推进落后设备的升级改造和淘汰更新。

2.建立标准体系,加强监督监察

加快建立完善的材料产业绿色环保标准体系,加强对能耗限额标准的管理,制定一批国家能效标准和行业能效标准,通过绿色环保新标准引导企业绿色转型。建立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绩效评价制度,监督检查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研究建立惩罚性政策机制,加大污染排放监管和惩罚力度,强化节能环保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如完善日常监察与专项监察,开展部门联合执法等。

3.构建长效机制,注重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建立绿色环保市场机制,协同企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不同主体,构建市场的规则制度框架,通过建立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企业节能降耗,通过财税、价格改革以及信贷融资,使环境成本效益内部化,激发企业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建立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编制绿色发展指数,引导各行业摆脱依靠规模扩张和过度消耗资源的发展方式,向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率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猜你喜欢

能耗绿色材料
水下飞起滑翔机
可爱的小瓢虫
气象参数对成都地区办公建筑能耗的影响及预测
材料
追踪绿色的秘密
摇摇鹅
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降4.2%
赠送折纸材料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