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地区生态城镇规划策略研究

2016-04-23李应飞刘东旭李建伟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07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70075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规划策略西北地区

李应飞, 刘东旭, 李建伟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07;.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 70075)



西北地区生态城镇规划策略研究

李应飞1, 刘东旭2, 李建伟1(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2.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75)

摘要在对生态城镇理论知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西北地区生态城镇规划现状,针对西北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特征极大制约区域城镇的发展,并给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的问题,指出西北地区生态城镇规划的重点是协调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提出适应区域城镇发展的生态城镇规划策略,进一步指出生态城镇不仅包括生态城镇规划建设,还应包涵生态城镇的经营管理,以期促进西北地区城镇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西北地区;生态城镇;规划策略

Planning Strategy for the Ecological Town in Northwest China

LI Ying-fei1, LIU Dong-xu2, LI Jian-wei1

(1.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7; 2. Shaanxi Institute of Urban &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Xi’an, Shaanxi 710075)

AbstractThe ecological towns theory knowledge was researched by combining with 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town planning in northwest China. The harsh natur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west China greatly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cities and towns, and brought many problems for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of urban residents. The key of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in northwest China was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from macro, meso and micro views. Ecological town planning strategy was put forward suitable for the regional urban development.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ecological town included not onl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town planning, but also th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town, which coul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Northwest China; Ecological towns; Planning strategy

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强度的不断增大,全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极端气候频频发生,人类生存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1-2]。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生态城镇作为生态优美、经济高效和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模式,被认为是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一[3-4]。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城镇建设快速扩张和城镇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区域及城市内部生态环境的污染、恶化及破坏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目前国内城镇大多开展了以协调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镇规划建设工作[5]。西北地区城镇建设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且城镇发展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约束。恶劣的气候导致了区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不可恢复性,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则往往制约着城镇的发展,并可能导致城镇的消亡[6]。与东部地区相比,西北地区生态城镇规划相对滞后。因此,研究适应西北地区环境特征的生态城镇规划策略对于促进西北地区城镇与生态环境的健康、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生态城镇理论及发展历程

“生态城镇”概念来自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但生态城镇规划思想源远流长。古罗马建筑师威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城市的选址、形态和布局受城市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管子·乘马篇》提出“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这些都具有朴素的生态城镇规划思想,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妥协,一方面城镇建设往往将自然生态要素引入其中,另一方面城镇建设也往往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当代生态城镇规划思想源自西方近现代的生态规划研究。1898年埃比尼泽·霍华德(英国)提出的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的“田园城市”理念的诞生,成为当代生态城镇探索的标志。使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生活条件,注重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之后,诸多学者从区域与城镇的发展关系、城镇的空间布局与形态,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等角度研究了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生态城镇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石,也对以后生态城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正式提出“生态城镇”概念。1975年,理查德·吉斯特(美国)成立了城市生态组织,为世界各国的生态城镇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可持续发展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正式提出,1992年联合国大会(巴西里约热内卢)确定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发展战略,可持续理念与生态城镇理念相互促进,这种综合的生态城镇观为后来生态城镇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自1990年第一届国际生态城镇大会成功举办以来,国际生态城镇大会已在各国不同城市共举办七届,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生态城镇的建设。这一时期,戴维·恩奎斯特的《走向生态城市》以及城市生态组织提出的“生态城镇建设十原则”等都有力的推动了生态城镇的发展。

可以看出,生态城镇规划思想源远流长,生态城镇概念则是在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城镇发展过程中人类在处理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时,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7]。它集中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加丰富的认识,即人类活动的集聚区(城镇)建设必须与区域自然环境实现健康、协调及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它也指出城镇发展所处的阶段和自然环境不同时,生态城镇规划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需要以更加积极、灵活的策略开展生态城镇的规划工作。

2西北地区城镇概况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且全年风力作用强盛,蒸发旺盛,风沙频繁,昼夜温差大,气候恶劣,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西北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城镇化发展程度低,城镇建设与发展滞后。城镇建设密度低,通行成本高,空间联系不便,不利于开阔商贸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规模小,辐射带动弱,难以充分体现和发挥城镇功能[8];立地条件差,城镇化水平低,生态环境恶化,人居环境有待提高。

西北地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小城镇发展中资源开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成为一道棘手的“多元方程式”[9]。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区域经济增长明显,能源、矿产、旅游等产业发展快速,并在国家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区域城镇规模、资源环境的利用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导致城镇居民点与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城镇规模扩大,使得城镇规模不断超越规划预期的经济社会规模和资源环境阈值,造成区域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又严重制约了区域城镇的发展,甚至导致城镇的消亡。因此,如何有效促进区域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西北地区城镇发展的关键问题。

3生态城镇规划策略研究

构成生态城市的基本要素包括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等诸多方面[10]。西北地区缺水、气候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城镇发展大多沿河流、绿洲分布布局,自然生态环境和气候对城镇的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生态城镇规划的重点是如何协调城镇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调整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城镇规模及用地布局,营建适应区域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的景观、住区及公共空间的生态规划,进一步通过相关生态保障技术、政策保障和公众的参与,实现区域人与自然的健康、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西北地区生态城镇规划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即生态本底保护、城镇形态结构、生态景观营建、住区的生态规划、公共空间的生态规划和相关生态技术及保障措施六个方面开展实施(图1),促进区域生态城镇的规划建设。

3.1生态本底保护自然生态要素(森林、湖泊等)是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城镇发展的根本保障[4]。针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和城镇建设依赖沙漠绿洲的特征,生态城镇规划应从区域的自然生态要素保护入手。首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优化生态功能分区。加强生态敏感区内的自然生态要素的保护,严格禁止生态环境敏感区及脆弱区内的城镇发展建设,对现有的已遭到破坏的自然生态要素加快其恢复工作,并制定严格的立法保障和保护措施。其次,科学引导城镇建设,促进城镇健康发展。按照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合理优化区域城镇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城镇增长边界,城镇规模等级的大小应依据城镇周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确定,防止城镇“摊大饼”式地无限蔓延引起生态环境承载力超过警戒值而导致生态环境退化。同时,积极引导区域发展环境污染小、资源利用率高的循环经济产业,并逐步引导区域人口向生态环境承载力高的地区转移。

图1 西北地区生态城镇规划策略Fig.1 Planning strategy for the ecological town in northwest China

3.2城镇形态结构西北地区夏季日照强度大,冬季干燥寒冷,城镇发展普遍缺水且动力不足,城镇建设宜采取紧凑的发展模式,倡导功能的集中布局。一方面方便居民的生活,减少出行时恶劣气候对居民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少城镇建设和运营维护的投资费用,提高设施的利用率。①城镇发展方向。宜控制横向无序的发展,倡导纵向合理的发展,适度提高建筑密度,适当发展地下、半地下的城市空间,并加强各功能之间的相互复合。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宜采用集中布置的形式,形成集约的公共核心,并适当扩大公共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减少服务设施的层级和建设量,以减少投资和提高设施的使用率[11]。③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道路宜采用分离模式,对于非机动车交通和步行交通,规划设计应提供相对遮阴和潮湿的路径,减少居民出行的不舒适性。对于机动车交通,以便捷直达为原则,道路规划采用直达式,减少车辆行驶时间。④排水设施。宜采用雨污分离模式,污水实行集中处理,并加强污水的循环利用;雨水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排放至附近的雨水收集设施或花园内,避免直接排放至河流,造成雨水资源的浪费。

3.3生态景观营建城镇绿化宜采用差异化配置,满足防风固沙和景观绿化两个方面的需求。区域生态景观营建应以防风固沙为主,兼顾景观绿化的需要。布局模式宜采用“点状—放射”模式,“点状”指区域内独立的森林、湖泊等生态要素,“放射”指城镇之间的道路景观绿化和河流生态廊道。城镇生态景观营建应以景观绿化为主,兼顾防风固沙的需要。布局模式宜采用“环形—放射—斑块”模式;“环形”指城镇边缘的生态绿环,用以抵御风沙侵袭;“放射”指城镇交通道路两侧或城市功能分区之间具有一定高度的景观绿化带,以景观和遮阳效果为主,兼具有一定的防风固沙功能;“斑块”指大型公共核心区和居住区内中心绿化,以景观绿化和遮阳功能为主。同时,在景观绿化的设计中,植物配置应以耐地植物为主,局部地区可种植鲜花、绿树,但面积不宜过大。需要指出的是,区域植被存活率低,城镇建设时应禁止对现有的绿地景观进行破坏。

3.4住区的生态规划住区规划应能够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方便的活动场所[12]。建筑布局模式上,宜采用围合的布局模式,并适度缩小相邻住宅的日照间距。一方面,有利于减少风沙对居民的侵袭;另一方面,建筑之间的遮阴区域也能够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憩场所。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上,宜采用集中式的布局模式,社区服务中心选址宜在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中央或主要交通道路附近,且规划应设计相对遮阴的路径,减少居民出行的不舒适性。建筑结构设计上,应加强保温和隔热技术措施的应用,建筑外墙应设计有保温层,房屋的窗户尺寸不宜过大,窗户玻璃应为双层保温隔热结构,且向阳面窗户应安装有遮阳装置。节能减排方面,住区景观照明宜采用太阳能灯;建设雨水收集与循环利用系统,将收集的雨水与住区内的景观绿化联系起来,实现雨水的收集利用的同时也美化了住区景观;有条件的社区可建设中水循环利用系统,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5公共空间的生态规划针对西北地区日照强度大,冷风沙频繁的自然环境特征,规划应以营建遮阳、挡风、舒适的城市公共空间为目标。空间利用上,应大力提倡围合和半围合的布局方式,并适当的开发地下或半地下的开放空间,减少风沙对使用者的侵袭。广场设计尺度不宜过大,且应尽量减少大面积铺地广场的设计,并加强遮阳设施规划,可利用太阳能或风能发电设备等设置遮阳设施,并结合小型景观水面形成凉爽的小气候环境,创造丰富的景观特色。同时,注重步行通道规划建设,特别是公共建筑周围应当设置遮阳廊道,利用建筑的遮阳设施与广场的树木共同形成若干遮阳通道,从而形成室内的遮阳和室外空间之间的过渡,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便捷的通行通道。

3.6相关技术保障措施相关生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生态城镇建设的有力保障。针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特征,生态城镇规划应注重以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水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倡导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增强居民节水意识,建立水资源循环利用奖励制度杜,绝水资源浪费;加强中水回用技术,实现城市污水的回收再利用;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特别是住区规划中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建设;建立滴灌网络,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其次,新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新型能源在城镇中的应用,特别是加强太阳能和风能的开发利用技术,城镇周边太阳能或风能资源丰富地区

可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或风能发电设施,为城镇提供清洁能源,减少空调等高能耗设备的使用。最后,加强绿色植被与植物浇灌及防风固沙技术,提高绿化率,改善区域及城镇内部生态环境。

4结语

正确认识不同发展阶段城镇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态城镇规划的重要提前,不同的发展阶段中生态城镇规划所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与国外及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北地区城镇建设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且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的约束,生态城镇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有限的环境承载能力下如何实现城镇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健康、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城镇规划首先应以区域生态本底保护为基础,明确功能分区及发展方向,优化城乡居民点体系,并合理控制城镇增长边界,防止城镇无序蔓延导致自然生态要素遭到破坏。其次,应研究适应区域微自然环境特征的城市形态结构、生态景观结构、住区及公共空间结构,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最后,在提倡自然资源重复和高效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新型能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力度,减少传统的有污染的能源的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生态城镇不仅包括生态城镇规划,还应包涵生态城镇的经营管理。因此,相关政策保障措施和公众的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未来西北地区在生态城镇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相关立法和政策宣传,鼓励居民参与到生态城镇的建设中,共同创建绿色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健康、协调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洋,蒙吉军,朱利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0,30(24):6980-6989.

[2] 陈星,周成虎.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6): 8-20.

[3] 马交国,杨永春.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5):110-113.

[4] 孙明,陆明.寒地城镇生态规划策略研究[J].规划师,2005,21(10):11-14.

[5] 于立.中国生态城镇发展现状问题的批判性分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2,27(3):93-101.

[6] 李建伟,王炳天.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2):43-48.

[7] 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25(1):59-66.

[8] 李建伟,刘科伟.西北地区小城镇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开发研究,2010(6):16-18.

[9] 刘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西北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反思[J].甘肃社会科学,2015(3):197-201.

[10] 王静,鲁红梅,张荣.城市化初期河流治理背景下区域开发SWOT分析[J].地下水,2011,33(3):145-147.

[11] 顾玄渊,高宏宇.干旱荒漠地区的生态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C]//2010年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论文集.秦皇岛:秦皇岛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0.

[12] 吴晓,阳建强.住区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应用初探[J].城市规划,2008,32(7):62-69.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6-258-03

收稿日期2016-02-14

作者简介李应飞(1982- ),男,河南沈丘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2015JM5171);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14-R10)。

猜你喜欢

规划策略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新形势下我国民间投资的发展困境及规划
文化导向下的城镇特色规划策略研究
关于如何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城市新区滨水空间规划策略探讨
西北地区首届课博会在宝鸡召开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中共在西北地区的兵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