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学审美意识与中国古典园林的交融

2016-04-23张俊玲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礼乐儒家思想审美

张俊玲, 王 艳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儒学审美意识与中国古典园林的交融

张俊玲, 王 艳(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儒家思想及其审美意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影响深远。笔者先从早期儒学与园林肇端的交融谈起,说明儒家主导思想及审美意识与中国古典园林的交融,主要体现在礼乐人格塑造、山水比德思想、隐逸出世思想等方面,挖掘中国造园思想的哲学、美学根源,及其对现代园林景观的启示。

关键词儒家思想;审美;礼乐;山水比德;现代景观

The Blend between Confucianism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ZHANG Jun-ling, WANG Yan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0)

AbstractConfucianism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first from the blend between early Confucianism and landscape source, explains that the blend between Confucian ideology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mainly reflect in the Confucian rites and music and personality shaping, symbolized morality and reclusive thought, excavates deeply the philosophical and aesthetic root in Chinese gardening thought, as well as, finds the revelation of modern landscape.

Key wordsConfucianism; Aesthetic; Rites and music; Symbolized morality; Modern landscape

儒学肇始于先秦时期,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便作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化类型难以望其项背的[1],儒学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因此,探究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哲学、美学渊源,就离不开主宰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儒学学说。

1园林的滥觞与早期儒学的交融

探究儒学审美与中国古典园林的交融,首先应找寻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与儒家早期美学思想的交融。

早期园林肇起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具有宗教祭祀等功能。台、囿、苑、圃等是中国古典园林早期的雏形,“台榭”具有通天、祭天、望仙、观象等功能。《毛诗注疏》:“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也。”而祭祀活动需要大量的神职人员,原始儒因其“知天文”“多技”等能力,成为辅助“圣王”从事仪式活动和占卜活动的准宗教祭司,承担祈求风调雨顺,保证农作物丰收的社会功能,成为早期“与天对话”的重要载体[2]。

儒学早期“与天对话”的职能导致儒学的美学思想与园林直接相关,如舞雩台、桑林之舞等。原始宗教礼仪向理性思维的转化过程,正是儒的原始神职特征演变为儒学美学思想的肇端,从而与园林产生直接联系。

2儒学美学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启发

2.1立于礼,成于乐礼乐思想起源于原始巫术礼仪,带有娱神和原始文化色彩。祭祀活动的场所更是早期与天对话的活动场所,为早期园林环境赋予了审美意义。《论语·先进篇》:(曾)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述了暮春3月在沂水旁舞雩台的惬意休闲状态,也展现了园林化的活动场所。

礼乐思想在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布局得到集中体现,布局多讲究“顺天理,合天意”的礼制,尤其是皇家园林,强调轴线及尊卑等级秩序,在中轴线上安排主要建筑。以颐和园(图1)为例,其结合自身山水特点,创造了“依山为轴,以水为心”的整体格局,全园以万寿山为中心,往下依次是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一条中轴线(图2),作为现保存最完好的皇家园林,是园林审美意识与至高无上的皇权的完美契合。

孔子更是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理念,把“乐”视为道德和审美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礼”视为社会的标准尺度。“礼乐思想”是完美人格塑造的基石,随着后代对理想人格的不断实践和完善,为自然山水赋予了人生道德理想价值,扩展了“礼乐”的内涵,成为后世“山水比德”思想的基石。

2.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中的这句话是孔子最早提出的山水自然审美命题。

用“山”和“水”来比拟君子的“仁”和“知(智)”两种品格,透过山水自然现象的表层, 发现了其符合社会道德的内在精神美的品质[3]。

“比德”可以说是先秦时期普遍的思维方式, 使山水、花卉、鸟兽、草木等摆脱了原始巫术和宗教神话,转化为对理想人格的赞誉与追求,强调自然给人们哲学理想、艺术审美的启迪。“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礼记·礼器第十》)。

“山水比德”思想除被历代文人歌咏演绎和经史记载外,经后人反复强调并实践于园林。对中国封建士大夫而言,自然优美的园林景观不仅是客观的审美对象,还是自己完美理想人格的寄托。“花”、“鸟”、“鱼”、“石”、“梅”、“兰”、“竹”、“菊”、“松”、“柏”等皆超脱原本的客观物象,成为情感的寄托的诗意审美对象、君子士大夫的精神品貌的写照。如以松柏譬喻朴直的情怀,园林中常用组景“岁寒三友”——竹、松、梅;如苏州拙政园“听松风处”,苏州网师园“看松读画轩”(图3),苏州狮子林“暗香疏影楼”(图4),留园“闻木择香轩”,怡园“岁寒草庐”(拜石轩)、“碧梧栖凤”,杭州西湖“花港观鱼”,承德山庄的“万壑松风”等。

“山水比德”思想作为儒家审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魏晋时期山水审美的空前发展,已不仅是伦理道德和自然山水的依附,而是将审美主体最终带入了一个超越的天地境界。

2.3万物与吾一体中国古代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奠定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孔子顺应时代要求加以改造,形成“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的天命观和人生哲学。强调以人为本, 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活动不能违反自然生态的运行规律。在孔子的人与自然关系观点的基础上,孟子进一步系统明确地提出了儒家的生态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汉代儒学大家董仲舒力主“天人相类”学说,《立元神》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不可一无也。

图1 颐和园Fig.1 The Summer Palace

图2 颐和园轴线Fig.2 The Summer Palace axis

图3 网师园“看松读画轩”Fig.3 “Kansong Duhuaxuan” in Master of Nets Garden

儒家这种审美意识使江南文人追求艺术的心境融合于自然之中,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实现建筑和山水的有机融合(图5、图6),在有限的空间范围模拟大自然,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也就成为古典园林园主的追求目标[4]。

相对于西方园林树木的自由规整、几何形规整的草坪花坛,我国美学更尊重“有若自然”、“效法自然”的原始野趣,在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上,将建筑融于山水花木的自然环境中,虚实结合。

2.4卷勺山水《中庸》天地之道中提到:“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引出了“卷勺山水”的理念,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影响下,形成“咫尺山林”、“以小见大”的审美意识,对中国园林空间构成和组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皇家园林不同,江南古典园林一般占地面积较小,大者仅数十亩,小者不达一亩,方寸之地又以院、墙、廊、水、林间隔其中。“卷勺山水”审美概念的提出使江南古典园林不再拘泥于“原型”山水的简单再现和模仿,而是通过抽象概括景观,以假山代真山,以数株古木代草木丛林,以园亭代远山休憩处,加以空间分隔、障景、借景等造园艺术手法,形成了“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审美模式,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小型化的理论基础。如俞樾的《曲园记》对其造园大旨概述如下:“曲园者,一曲而己,强被园名,聊以自娱者也。……用卫公子荆法,以一苟字为之……世之所谓园者,高高下下,广袤数十亩,以吾园方之,勺水耳、卷石耳。”

图4 狮子林“暗香疏影楼”Fig.4 “Anxiang Shuyinglou” in Lion Grove Garden

图5 拙政园Fig.5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图6 艺圃Fig.6 The Garden of Cultivation

再如苏州环秀山庄,面积仅一亩许,外无外景可借,内无亭台楼阁,造园者却用独特的叠石手法,千岩万壑,环山而视,步移景异,在有限空间创造无限的意境,成就一方名园,堪称“咫尺山林”的典范。

儒家这种“卷石勺水”的意象手法和“小中见大”的空间构成原理,对后来诸多私家园林空间构成方式和造园技法发展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3结语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中国现代化景观设计也开始迅速发展,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思潮也涌入中国市场,给传统园林文化、民族文化、精神文化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当今设计师应该思索如何将历史悠久的古典园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如何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现状,以及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园林。

分析研究古典园林,并不是要一味地模仿过去优秀的案例作品,而是要结合现代生活需要和美学价值加以继承和创新,抛弃古典园林的历史局限性,把握传统观念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内涵,融入现代化的环境中,博采众长,才能使中国现代景观真正走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1.

[2] 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 吴良镛,朱育帆.基于儒家美学思想的环境设计:以曲阜孔子研究院外环境规划设计为例[J].中国园林,1999(6):10-14.

[4] 牛彦军.自然与人性的结合:从中国文化传统看中国建筑的“天人合一性”[J].华中建筑,1996(1):12.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6-201-03

收稿日期2016-01-26

作者简介张俊玲(196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博士,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礼乐儒家思想审美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儒家思想与书法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