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葩地名满街跑游子们还能找到故乡吗?

2016-04-22本刊

福建人 2016年4期
关键词:加德纳福州历史



奇葩地名满街跑游子们还能找到故乡吗?

“和尚背尼姑”“能补天巷”“祭酒岭”……这些奇奇怪怪的地名,是怎么来的?其实它们背后,都有一段故事。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老地名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某某国际”“某某天下”这些没有文化底蕴的“洋地名”。久别的游子们,还能找到回家的路吗?

去过北京的人都有一种感受,满城各种“门”与“桥”的地名特别多,宣武门、地安门……三元桥、安慧桥……总会令游客置身于古都的文化氛围之中。

去过上海的人都有一个印象,大到一个省份的陕西路、西藏路,中到一座省城的南京路、福州路,小到一个县市的长乐路、四平路……总是让人感到它海纳百川的胸襟。

而到福州的外地人,当乘坐的车子总是在五一路、五四路、六一路、八一七路、三八路上兜圈子时,不免会产生一个疑问:出过大数学家陈景润的福州,难道历届城市规划工作人员的专业,都是数学教师教的?

虽然这只是一个玩笑话,却揭露了一个事实:福州这座城市的地名,缺了点文化味!这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就专门做了一期关于地名的报道,咱大福州被点名批评啦。

“塔头”没有塔,蚂蚁“能补天”

很多人觉得,地名不过就是一个地方的标识而已,但实际上中华文明中的地名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就像长辈为我们精心取的名字一样,很多地名并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符号,一个方位坐标,它可能蕴含了一段历史,讲述了一个故事,寄托着一种期盼。

福州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早在1600多年前,西晋《迁城记》中就有“左旗右鼓,全国二绝”的记载,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而那些历经沧桑而流传下来的老地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凝结了一代代福州人的生命记忆与乡愁,可以说是福州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比如,双抛桥有美丽的爱情传说,十四桥有思恋的时空错觉,旗汛口有历史的战争风云,古三座有闲适的生活印迹。

再有“祭酒岭”“和尚背尼姑”“能补天巷”,这些特别的地名,你都听说过吗?你知道“塔头”没有塔,而是和动词“搭”有关吗?“下体井”听起来有点污,其实是谐音。在这些地名背后,有不少故事呢。

从小在三坊七巷长大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袁书琪,对这里的一切如数家珍:“三坊七巷是关于南后街对称,左边七巷,右边三坊。衣锦坊有衣锦还乡的意思,另外福州过去是一个盛产丝绸的地方,还有锦巷、横锦巷、机房里等跟丝绸、纺织有关系的地名。”

祭酒岭原名“高安山西岭”,为纪念五代闽国国子监祭酒湛温殉国于此而改名。

和尚背尼姑

位于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的一处石头景观,当地人又叫它“尼姑背和尚”。这样的奇葩地名,真要难坏快递小哥了。

能补天巷

传说明朝末年,闽北穷秀才邝继聪来福州考科举,住在这小巷中,救了一群蚂蚁。后来他考试时误把一个“天”字写成了“大”,蚂蚁报恩,补上一横。邝继聪因此得中举人,后又中了进士。“能补天巷”之名由此而来。

下体井

在福州方言中,“下底”指高处的下方。此处为明代古城墙下,旧凿一口井,人们便称其为下底井。后来,城墙之外成了民居密集的弄巷,地名仍沿用下底井。从口语的“下底井”,到书面的“下体井”,这显然是流传中音讹所致。

塔头

明末戚继光率兵抗倭,到达塔头桥头时,领头举帅旗的一名士兵,头被倭寇砍得连皮挂在脖子上,还举着旗帜向前冲。他的行为鼓舞了士气,这一战取得了胜利。为纪念他,这里便叫了“搭头街”,谐音“塔头街”。

国货路

1930年前后,洋货充斥福州市场,致使民族工业破产。一批爱国有识之士奋臂高呼:“提倡国货!”吴养贤先生在南公园内集资建立“福建国货促进大楼”,陈列国货,鼓呼社会“请用国货”,并立碑在路旁。从此,南公园大门口那条路,就被定名为国货路。

八一七路

1949年8月17日,解放军从这条路进入福州,因此命名为八一七路。

五四路

据《福州百科全书》述释,1958年为迎接外福铁路通车,发动青年参加义务筑路劳动建成,故称五四路。

三坊七巷不仅是福州著名的古街区,更是福州的历史文化之根。为了让大家都能了解每条街巷名字的历史由来,在每个入口处都有文字说明。看着这些说明,原本平淡无奇的地名一下子有了灵气。

加德纳的遗物中有一些中国邮票,上面盖着“福州—鼓岭”的邮戳。

鼓岭加德纳故居。

三坊七巷之一的吉庇巷,在宋朝之前,原名魁铺坊,又称魁铺里。宋朝之后,此地名称几经衍化,先为橘皮巷,后为急避巷,最后才叫吉庇巷。

相传古时这条巷子里住着一批来自长乐、福清、连江等地的拾荒人,他们捡回大量的橘皮,在小巷深处晒干后卖给福州城的各家中药店(即中药陈皮),该巷因此得名橘皮巷。

为何又改叫急避巷呢?一种说法是,宋代南后街附近有一落魄秀才,名叫郑性之,家贫如洗,靠卖字度日。人们看不起他,多有得罪,待其衣锦荣归,得罪过他的人纷纷躲避,故改名。后为了地名美化,更名为吉庇巷。

“每一个地名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承载着我们民族它是怎么发展的,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寄予乡愁。跟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文化有关系的地名,是不能丢弃的,丢弃了以后,我们的历史就不能传承了。”袁书琪说。

老地名和方言是“亲戚关系”,保留有浓郁的方言痕迹。福州八一七北路向南延伸至南门兜附近,原有两条东西相对的巷子,西侧叫凯凝铺,东侧便是下体井。如今,凯凝铺拆迁,变身为乌塔广场的绿地;下体井拆迁,建成了高楼大厦,历史悠久的小巷就这样消失了。

故乡消失了

地名就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而对于一些游子而言,地名有着更复杂的情感意义。失去了一个旧地名,意味着从大地上抹去了一段历史,更让他们的乡愁无处安放。

1901年,不到1岁的美国人弥尔顿·加德纳随父母从美国来到中国,在一个叫鼓岭的地方度过了近10年难忘的时光。鼓岭曾是外国人的聚居区,最多时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数千外国人在这里生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加德纳全家返回美国,再没有回来过,直到弥留之际,他还在念叨着:“鼓岭,鼓岭。”

加德纳的妻子决定帮助他实现这一未了心愿。但是鼓岭究竟在哪呢?这也成了他妻子的一桩心愿。

她三次奔赴中国寻访“鼓岭”,但都没找到。直到有一天,她在丈夫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些中国邮票,上面赫然盖着“福州—鼓岭”的邮戳,一切才终于柳暗花明。

寄宿在她家的中国留学生,把这段曲折故事写成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当时的福建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看到了,立刻向老人发出了邀请。

1992年8月,加德纳太太终于实现了丈夫的遗愿,回到了令加德纳魂牵梦萦的鼓岭。

虽然她从未来过鼓岭,但是她丈夫曾无数次对她讲起这个第二故乡,因此老人感到十分亲切。在鼓岭加德纳故居度过的那一晚,是她记忆中睡得最香甜的一次。

最后,加德纳太太还将鼓岭一棵大树下的泥土带回了美国。

她是非常幸运的,因为鼓岭这个地名帮助老人实现了丈夫的遗愿。要知道,中国已有成千上万的老地名消失了,如果鼓岭也消失了,那么加德纳老人的中国乡愁也将无处安放。

其实,类似的故事仍在不断上演。

菲律宾华侨吴明哲13岁便离开家乡福建石狮,前往菲律宾谋生。离家的每一天,他无不思念着故乡。多年后,他终于回老家寻找故土,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他走的时候,村子名叫新锦,等他回来,这里已经更名为山雅了。

“找不到了。”吴明哲感叹。

时过境迁,如今吴明哲走在家乡街头,常常感到迷茫。幸好有一个地方至今没变,让他得以拾回儿时的记忆,那就是姑嫂塔。

2010年,福州画家郑子端费时6年,重画了一幅1912年的福州地图。这幅地图是依照 “福建陆军测量局”1928年印制的《1912年福州城台地图》绘制的。图中,福州城里不仅有西湖,还有东湖和北湖,一座明代城墙环城而立,城中有一条“人”字形长河将西湖的水引到三坊七巷。现在的八一七北路,图上称为上南街和下南街,八一七中路则是由斗中街、洗马铺、祖庙铺、六柱桥、茶亭街、巷口铺和吉祥铺等7条街组成。图上约一半的地名,如今已难觅原址,比如斗池山、小水流湾、大水流湾等。

“我从小生长在台江区,当时,中亭街两侧是手工作坊集中的地方,有很多极有特色的地名,如制鲎杓的鲎杓弄、人工小磨麻油的麻油弄、拉铁丝的铁线弄、制作灯笼的灯笼弄。”民俗专家方炳桂感慨,每一个弄子名都记录了一段历史,随着这些弄子的消失,曾被人们熟记于心的地名也渐渐被淡忘了。

能流传千古的老地名,坚强却也脆弱。野猫弄、卖鸡弄、城边街、田垱、两对石……一个个留存在方炳桂记忆中的福州老地名,不知不觉间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是怀念。他不无遗憾地说:“一个老地名,就是福州的一页历史,一页一页翻过去,等我们这一辈人都走了,整本书合起来,历史也就没有了。”

2010年,福州画家郑子端费时6年,重画了一幅1912年的福州地图。

“老地名体现一个城市古老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这些地名对精准的定位有很多好处。地名变更要慎重,随意抹去说到底就是抹去我们的历史。”福建省文史馆馆长卢美松不无担忧地说,现在不少地名遭到建设性破坏,有的甚至被连根除掉。像“凤岗里”整体被改为“金山”,一条条大路变成了“金某路”,让外地人搞不清楚,不少土生土长的居民也感到无所适从。

地名的消失不只在福州出现。中国由于发展迅速,许多地方大拆大建,大量老地名都消失了。据统计,自1986年以来,我国约6万个乡镇、40多万个建制村名称消失。至于消失的街道名称更是数不胜数。在北京,1980年至2003年间,胡同地名消失了40%;在广州,1991年至2000年间,老地名消失了1031个;在南京,最近15年来,约200个老地名消失。

“一个老人的去世,就等于一座活体博物馆的消失。那么对于地名传承文化来讲,一个历史地名的消失,就等于我们这个历史文脉断了一条线。”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孙冬虎表示。

看起来很厉害,其实都是“大、洋、怪、重”

令吴明哲等华侨困惑和迷失的,还有另外一个怪象:在老地名消失的同时,一些稀奇古怪的新地名却不断涌现,这一点在个别建筑或楼盘小区显得尤为突出。

福州如今有许多楼盘都以洋名字来命名,如“曼哈顿”“白金瀚宫”“巴厘岛”“托斯卡纳”“白宫”“枫丹白鹭”“山姆小镇”……这些洋名字,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仅楼盘取洋名字,甚至连周围的公交车站也跟着取了洋名字。

此外,不少建筑都使用了看似大气的名字,像“红鼎天下”“寰宇天下”“财富天下”;而叫“某某国际”的,就有“红星国际”“香槟国际”“上城国际”等10多个;更有一些名字稀奇古怪,如“康桥丹堤”“大通首玺”等。

一个个生拼硬造的怪名、洋名,抹去了很多富有丰富内涵的老地

这种现象并非福州独有,各大城市比比皆是,比如全国各种叫“曼哈顿”的建筑,就有近百个。这些“大、洋、怪、重”的地名,看似时髦,其本质是市场营销手段,无法传承历史文化,更无法承载乡愁。

“这些地名看上去甚至有点噱头,但是它没有那种文化上的传承,也就没有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那种自然的融合,所以那种地名,它是不可能传承后世的,也不会给我们留下一个什么美好的记忆。”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说。

调查得知,我国省、市、区、县、街道等大的地名,管理基本严格有序,但是到了具体楼盘或建筑物本身,就暴露出监管的空白地带,这也是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地方。

福建省民政厅副厅长饶添发解释道:“比如建设一个小区,现在没有哪个法律规定一定要报民政部门审批。我们福建省2014年出台的管理办法是建设部门在立项审批之前报民政部门备案,但是实际操作当中因为没有刚性要求,责权也不够明确,所以很难达到真正落实。有些名字开发商想到了,如果没有人把关,搞不好就用了,用了就成习惯了。”

据了解,造成地名乱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法律滞后,尽管我国早在1986年就制定了《地名管理条例》,但至今已经有30年了,无法满足当前依法行政的需要;二是多头管理,民政、建设、交通、公安等许多部门都参与管理;三是地名管理部门没有处罚权,因此导致地名乱象丛生。

珍惜老地名,精心设计新地名

作家冯骥才曾说,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对于像加德纳、吴明哲这样的游子,以及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人,地名是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只有留住这些富有底蕴的地名,才能留住我们的乡愁。

很多离家远行的游子,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离家多年,家乡变化令人欣喜,但地名变了让人惆怅。乡愁无处寄,梦里寻踪迹。地名不仅承载了大量的个体记忆与情感,也承载着传统文化和城市的历史密码,众多独特地名其实都是历史留下的“活化石”,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那些地名看上去甚至有点噱头,但是它没有那种文化上的传承,也就没有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那种自然的融合,是不可能传承后世的,也不会给我们留下一个什么美好的记忆。”

令人痛惜的是,一个个生拼硬造的怪名、洋名,抹去了很多富有内涵的老地名。珍惜那些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精心设计有文化内涵的新地名,接续和发展地名文化,传统文化才能有血脉传承,城市才能有厚度和温度。

“我觉得我们的法律应该要细化。关于地名不是没有法,我们法是有的,但是因为现在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得太快,这些法律的细则可能要制定,那么这样我们在冠名的时候就可以规范它,不使它干扰我们整个的地名系统。”袁书琪在接受《焦点访谈》采访时感叹道。

“如何管,这个可以采用地名管理部门和开发部门共同协商来解决。因为他们一方需要一个响亮的名字,我们这边强调历史文化根基、强调地域的特点,这两方面应该可以互相协商,至少应该经过地名管理部门的批准,然后才能够使用这个名字,不能把它完全放手不管。”孙冬虎说,“2007年,联合国将地名正式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抢救、保护、管理地名已迫在眉睫,2004年民政部成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启动‘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下一步还将加大管理力度。”

对此,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副司长陈德彧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地名条例的修订力度,严格规范地名命名、更名。为根治存在的‘大、洋、怪、重’地名乱象,我们将进一步规范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核报批程序,把地名命名、更名的关口前移,从源头上把好地名命名、更名关。结合第二次地名普查,我们将在全国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名分层、分级、分类保护起来。”

在对老地名的保护上,厦门、莆田等地已经走在前列。

早在2003年,厦门市就出台了关于修改地名管理规定的决定,以保护老地名、规范新地名。2014年1月,该市公布了64个新地名,其中不少为老地名的传承。

莆田市则在2013年5月发起了“最具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地名、地名故事”征集活动,并组织专家、网民代表评选出了100个历史地名、20个最具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地名、10个经典地名故事。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陈名实,长期从事台湾地名研究。他建议,如果一些街巷一定要拆,不妨借鉴台湾的做法——借助标志性建筑、停车场等物质载体,把老地名传承下去,或在原址设标志牌,标明老地名的位置、历史沿革、文化内涵、历史文化遗迹等。

2016年3月下旬,国务院对地名规划工作进行部署,《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其中包括居民区、楼群、建筑物等。

(本刊据央视《焦点访谈》视频整理报道)

猜你喜欢

加德纳福州历史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加德纳 跌宕人生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加德纳把幸福变成一个动词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