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连素联合格列吡嗪对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的观察

2016-04-21

糖尿病新世界 2016年1期
关键词:格列黄连素吡嗪

孟 丽

黑龙江省建三江人民医院内科,黑龙江富锦 156300



黄连素联合格列吡嗪对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的观察

孟丽

黑龙江省建三江人民医院内科,黑龙江富锦156300

[摘要]目的观察黄连素联合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该次研究对象为该院2012年3月—2015 年3月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予以格列吡嗪治疗,观察组予以黄连素联合格列吡嗪治疗,对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了TCH及HDL-C两项指标外,胰岛素水平、C肽水平、TG、LDL-C、HbAlC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连素联合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2型糖尿病;黄连素;格列吡嗪;治疗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呈逐年上升[1]。目前,临床上针对初次发生2型糖尿病的患者的治疗,一般以口服降糖药为主[2]。为了观察黄连素联合格列吡嗪对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对该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入选标准:120例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3];均无胰岛素用药史;体重指数<30 kg/m2。排除标准:属于1型糖尿病的患者;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肿瘤、感染等疾病的患者;有外伤、烧伤、手术等应激情况的患者。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8/32;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67.92±4.73)岁;病程在2~10年,平均病程(5.28± 1.31)年。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6/34;年龄(38~80)岁,平均年龄(65.85±4.78)岁;病程在3~12年,平均病程(5.32±1.08)年。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格列吡嗪治疗,格列吡嗪用法用量:温开水口服,每日分早上、中午、晚上3次服药,每次服用剂量为5 mg,连续治疗3个月。

观察组:予以黄连素联合格列吡嗪治疗,其中格列吡嗪的用法用量同对照组。黄连素的用法用量:温开水口服,最大日剂量为900 mg,每日分早上、中午、晚上3次服药,每次服用剂量为300 mg,连续治疗3个月。

120例患者均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值及餐后2 h血糖值,化学发光技术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胰岛素、C肽的水平[4],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项血脂指标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变化。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该研究中主要有总有效率、胰岛素水平、C肽水平、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HbAlC等8项观察指标。

1.3.2疗效判定标准该研究以空腹血糖值及餐后2 h血糖值为标准,将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等级,具体判定标准如下:显效:空腹血糖值≤6.39 mmol/L,餐后2 h血糖值≤7.80 mmol/L。有效:空腹血糖值≤7.80 mmol/L,餐后2 h血糖值≤11.10 mmol/L。无效:空腹血糖值及餐后2 h血糖值均为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象数据进行分析,该研究中的总有效率为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 19.0版进行χ2检验;胰岛素水平、C肽水平、TG、TCH、LDL-C、HDL-C、HbAlC均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

2结果

2.1临床疗效情况

观察组的总有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n(%)]

2.2 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后的胰岛素、C肽水平情况

观察组的胰岛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后的胰岛素、C肽水平(±s)

表2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后的胰岛素、C肽水平(±s)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胰岛素(mU/L) C肽(μg/L)观察组(n=60)对照组(n=60)(9.98±2.29)*15.03±3.52 (1.44±0.42)*0.61±0.23

2.3 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后血脂及HbAlC情况

观察组的血脂指标中除了TCH和HDL-C外,TG、LDL-C的数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AlC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后的血脂及HbAlC(±s)

表3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后的血脂及HbAlC(±s)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TG (mmol/L) TCH (mmol/L) LDL-C (mmol/L) HDL-C (mmol/L) HbAlC (%)观察组(n=60)对照组(n=60)(1.51±0.27)*2.01±0.41 6.10±1.19 6.79±1.20 (3.15±1.21)*4.47±1.22 1.10±0.20 1.13±0.22 (6.99±1.08)*8.45±1.32

3讨论

2型糖尿病原名称为成人发病型糖尿病,一般情况下在35~40岁之后发病,老年人为其多发人群。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高,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全世界糖尿病患者中的百分比超过90%[5]。糖尿病已成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疾病,而2型糖尿病则已成为目前全世界的第三大流行病[6]。

2型糖尿病还被成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主要由于肝源性葡萄糖生成增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缺乏所导致的综合性代谢紊乱疾病,其临床症状以高血糖水平为主要特征[7]。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部分肥胖患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受胰岛素抵抗作用的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而血中胰岛素水平的上升可以补偿其胰岛素抵抗[8],但是相对于患者的高血糖水平,其胰岛素水平相对不足。该类患者早期糖尿病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轻度的乏力和口渴,一般就诊时已并发大血管和微血管等多种并发症。相关临床研究表示,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腺并未完全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9],甚至有的患者体内产生过多的胰岛素。但是患者体内所产生的胰岛素的作用效果不佳,故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状态,可通过服用药物来刺激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因此寻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血糖水平升高的方法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而最理想的血糖控制的标准为空腹血糖值在4.40~6.10 mmol/L、餐后2 h血糖值在4.40~ 7.80 mmol/L[10]。

格列吡嗪属于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物[11],当患者体内的胰岛B细胞还具有一定的合成和分泌胰岛素作用的情况下,格列吡嗪可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并能增强葡萄糖刺激后的胰岛素分泌,从而达到降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目的。格列吡嗪还能够通过增加周围组织中胰岛素受体的数量来改善其敏感性和阻断肝源性葡萄糖的输出,减少糖异生及糖原分解,从而有效降低血糖。此外,格列吡嗪还可以降低患者体内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水平,具有溶解促纤维蛋白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对心血管疾病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是,格列吡嗪不具有促进胰岛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作用。

黄连素为毛莨科中药植物黄连中的主要成分[12],属于异喹啉生物碱。黄连素具有清热解毒、抗感染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近几年专家研究发现,黄连素降糖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黄连素具有拮抗升高血糖激素的作用,同时还可促进胰岛B细胞再生及功能恢复,从而起到长时间降低血糖的作用。黄连素具有抑制肝脏糖原异生和促进外周组织葡萄糖降解的作用,通过阻断葡糖糖来源和增加葡萄糖去路的机制来达到降低血糖水平的目的。黄连素可以减少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并可增强胰岛素的生物活性,缓解糖耐量损伤,加速脂类的分解和代谢。相关临床研究表示,慢性炎症反应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对其发病机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3]。因此,社会上普遍比较公认的观点:2型糖尿病属于一种先天性免疫和低度慢性炎症性疾病。故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一定的抗炎治疗,有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控制糖尿病代谢紊乱。而黄连素可以降低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因子的水平,诱导抗炎介质的分泌,从而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现象。另外,黄连素还可以通过直接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该研究中,采用化学发光技术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胰岛素、C肽的水平,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胰岛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C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以说明,采取黄连素联合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有效增强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可促进其恢复胰岛功能。该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2型糖尿病患者经黄连素联合格列吡嗪治疗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G、TCH、LDL-C、HDL-C、HbAlC水平发现,其TCH、HDL-C两项指标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的TG、LDL-C、HbAlC等指标的数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以说明,黄连素联合格列吡嗪可以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该研究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黄连素联合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比单独使用格列吡嗪治疗更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采用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时,注意要能及时发现磺脲类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临床现象,以免耽误患者的治疗和引起病情的加重。

通过上述讨论和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黄连素联合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案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娜仁其木格,赵铁耘,何梅,等.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12(1):81-91.

[2]张鹤凤,祁剑海.格列吡嗪控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实用医药,2011,6(5):163-164.

[3]Erdim Sertoglu,Ismail Kurt,Serkan Tapan,et al.Comparison of plasma and erythrocyte membrane fatty acid compositions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renal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Lipids,2014,178:11-17.

[4]武晓斌.格列吡嗪控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4):162-163.

[5]张军东,徐铮.格列吡嗪两种剂型治疗2型糖尿病的成本-效果分析[J].世界临床药物,2012,33(6):359-362.

[6]田德增,张永选,魏晓华,等.黄连素对外源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短期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4):174-175.

[7]马先陆,郭青云.黄连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11): 956-958.

[8]张青,李琰,陈磊,等.黄连素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9): 1660-1665.

[9]邓晓威,谢宁.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8):1374-1378.

[10]张玉斗,袁霞.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2,24(2):27-28.

[11]Gu Y,Zhang YF,Shi XZ,et al.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rberine on type 2 diabete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metabonomics[J].Talant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Analytical Chemistry,2010,81(3):766-772.

[12]Xiaofei Han,Hongbin Xiao,Qingping Liu,et al.Determination Of Plasma Amino Acid Biomarkers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For Diagnosi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Analytical Letters,2013,46(16/18):2813-2827.

[13]谢文生,施爱武.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60 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1):112.

收稿日期:(2015-09-24)

[作者简介]孟丽(1975-),女,山东东阿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内科学。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6.01.019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62(2016)01(a)-0019-03

猜你喜欢

格列黄连素吡嗪
巧用黄连素
格列吡嗪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初诊Ⅱ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加用格列美脲对单用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漂移的影响
浓香型“山庄老酒”中吡嗪类物质的分析研究
4H,8H-双呋咱并[3,4-b:3',4'-e]吡嗪的合成及热性能
奥美拉唑联合黄连素治疗胃溃疡41例
吡嗪-2,3,5,6-四甲酸及4,4′-联吡啶与ds-金属配合物合成、结构及发光性质
两个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嗪-1-氧化物含能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催化性能
黄连素联合二甲双胍对实验性高脂血症的降血脂作用
树脂吸附法处理黄连素模拟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