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在PPT里的创业

2016-04-20蒋枫 廖小平

商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孵化器工位创业者

蒋枫 廖小平

在三个月前,我的初创公司歇业了。两个月前,此前我入驻的创业孵化器也宣布了倒闭。

一位在孵化器认识的朋友发来微信,他说:“我去北京了,中关村,那里对O2O项目比较看重,不像深圳,只关心硬件类。”我回复了一个加油的表情。

放下手机,望向窗外。今年的深圳格外冷,倒是很衬托我此刻的心情。忙活了1年多的项目,因为合伙人理念不合、工厂产能滞后等问题无疾而终。散伙那天,从大学时就一起打拼的兄弟问我:“就这样没了?”

我懂他的不甘心。我们的项目在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论坛、沙龙时得到的反馈都很好。很多次路演还没结束,投资人和媒体的名片就递了过来。

创业已经成了一个产业,会议、活动、课程和比赛都变成了一种商品。作为这个“新兴产业”里的重要角色——创业者,我的精力已经被分散,甚至已经难以辨别是否真能从这些服务里得到真正的指引,因为这个行业里我只是产品而不是顾客。

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制作PPT,然后站上舞台,做讲解和分享。我非常努力地工作,却看不到回报。

如果时间能倒流,我真希望重新开始我的事业。

不是在活动现场,就在去活动的路上

我们团队参加活动的次数太多了。最疯狂的时候,我一天会接到十几个不同形式的活动邀请,创业者研讨会,早餐会,务虚会,展示等等。最开始时,我很兴奋,创业是个孤独的事情,父母不是很理解我为什么要辞去稳定的工作来冒险。但参加创业活动的人和我一样,他们能理解我,还鼓励我,为我出谋划策。

但这些活动耗费了我太多精力。我慢慢发现每次活动遇到的都是同一拨人,尽管交到了朋友,但我只和其中几个保持联系,并没有起到拓宽社交圈的作用。而且在这些活动中,我遇到的大多数人都是创业者,或者同行业里的前辈,就是没有客户,对项目的开展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现在想来这些时间我应该花在产品的研发或者开拓客户上。

我还是各种竞赛的常客,什么创新竞赛、商业计划比赛我都没落下。参加比赛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奖金和媒体曝光率。我的项目一直没有拿到投资,所以钱对我来说很重要。而且有的比赛还承诺,拿到第一的团队,能够直接获得投资。老实说,谁不想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在一个聚会上和投资人随便聊聊就能拿到钱呢?

说实话,创业一年,虽然项目失败了,但我做PPT和演讲的能力很有进步。很多人来问我PPT是怎么做的。现在想想,实在是有些可笑。

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我的确得了一些名次,最多的一次拿了20 000元的奖金,却一直没有获得投资,基本上属于叫好不叫座。媒体的曝光倒是挺多。才开始我收集了所有媒体的报道,后来发现,没什么意思。我的项目被包装得非常漂亮,但是这些报道出来后,从来没对业绩或者用户数产生影响。基本上,这些报道只起到了激励员工、鼓舞斗志的作用。

总之,如果我再创业,一定不会把精力过多的放在社交上,专心打磨产品,研究盈利模式才是正解。就算要进行公关宣传,也必须制定相应的策略,再也不会盲目地什么活动、什么比赛都参加了。

“大炼钢”式的创业孵化器

总的来说,我的失败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作为创始人过于浮躁。这种浮躁一方面来自我性格本身,另一方面来自浮躁的外部环境。

我记得从2015年上半年开始,深圳南山附近的公交车、广告牌上处处都是孵化器的广告,一栋建筑里从顶层到地下室都可能有孵化器。而如今朋友圈内、饭桌上常常听到孵化器关门的故事。

就在上个月,有朋友告诉我,著名的孵化器“地库”关门了,创始人杨炳龙在朋友圈里写到“‘地库’创立4个月,烧了100多万元,现在沦于只能等待外人来结束‘地库’的生命……那种滋味是我这辈子的动力。”

我在几次活动上见过杨炳龙,是一个耿直的汉子。一年前,他在深圳南山租了1000平方米的地下室,精心设计和装修后起名“地库”,总共有5个办公室和70个开放式工位。他跟合伙人凑了几十万元,还吸引身边10个朋友,众筹了100万元。在一次活动上,我听他算了一笔账:根据每月800元一个工位的租金计算,如果工位全部出租满,刚好可以抵销“地库”的租金和水电,而管理团队提供的创业服务和融资顾问服务,就会成为利润来源。

但和创业一样,真正运营起来和想象是两码事。

首先是入住率太低了。初创团队多为3~5人的小公司,原本预计可以入驻20个团队,可是最高峰时只有10个团队。“地库”采取的是收租金不占股的经营模式, 但自己的名气又不够大,对创业者来说吸引力并不算高。伴随着2015年下半年资本寒潮来临,有工位需求的创业团队越来越少。

我估算了一下,像“地库”这样的孵化器,仅在深圳南山区至少有30家,每个月举办的创业活动就有200多场。这30家创业孵化器需要3 000位创业者来维持经营,但哪里又有这么多创业者呢?我曾经参加过一场活动,报名的有40人,最后到现场的只有2个人。

更严重的是,一些人打着“助力双创”“孵化器”的牌子从政府手里拿地,然而根本不管运营,“很多孵化器只有一块牌子,里面空空荡荡,从未有产出”。

这种“繁荣”还能撑多久?

以我自己为例,我当初选择的孵化器远离市区,设施很好,是当地大力扶持的项目,入住后得到许多政策优惠。每当有领导参观时都会来我的团队,孵化器的工作人员把我的团队和领导们的合影挂在墙上。然后,一些政府举办的“双创”活动都会邀请我去做分享,很难推脱。半年后,我和合伙人商量,搬了出来,租了一间两室一厅做办公室。

你可以想象一下,每天都有新的孵化器出现,然后每一家孵化器都有各式大人物来站台,各家媒体都会大肆报道。每家孵化器每天换着花样地提供“创业课程”,创业导师们不间断地在台上告诉你“坚持,就有明天。”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多少人能够保持理智?人人都觉得自己的项目就是下一个“独角兽”。

最近几天,出现了很多孵化器倒闭的消息,我觉得这或许是一件好事。是时候泼点冷水,让人清醒清醒了。

如果能重来

几个月来,我一直在思考,如果重来我最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想来想去,觉得创业最难的,是能否洞察世界的变化,是否具备洞察趋势的能力。我总结了下次创业必须做到的四个方面。

第一,我再也不会去参加那些所谓的互联网大会、成功者心灵鸡汤分享大会、VC洞察未来方向大会……这纯属不靠谱。我经历过很多次晒名片说 “我叫蒋枫,我们有一个业务,您有时间谈一谈吗?”人家立马说:“我没时间,马上要回去了。”根本没可能谈成。如果重来,我只会通过各种关系介绍私下谈,而不是在公共场合找钱。

第二,组建一个有“老大”的团队。

之前,我的团队成员都是大学时的兄弟,关系十分铁。一起开会时都很爱抢话,和在大学寝室时一样。我以为这是团队融洽的表现,但却没有注意到,在这帮兄弟心中,这个团队是没有“老大”的。大家都认为“一个学校,一个寝室出来的,谁也不比谁厉害”。这就导致后期我的每一个决定都没有很好地实施和推进。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我也不能说服他们。

再组建团队,我可以不当“老大”,但团队里必须有一个核心人物,能服众,能把人心聚在一起。

第三,处理好和政府的关系。

之前我因为入驻的孵化器原因,认识了政府职能部门的人员,在沟通中了解到很多政策,虽然项目失败,但让我意识到尽早和政府建立沟通机制的重要性。当公司开始起步并遇到一些敏感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有能力去跟政府协调,这比自己在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被处罚要好得多。

你要把政府当成遇到麻烦时帮你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遇到麻烦时把你折腾死的人。要想办法维护政府关系,让你接触的领导、公务员们,能够在你遇到麻烦的时候帮你解决问题。要找到一个好的机制,尽早沟通,可以避免很多问题发生。一旦遇到问题先与政府部门沟通,而不是自己关在屋里跟几个合伙人商量怎么逃避,这一逃避问题就更严重了。

第四,处理好自己的孤独感。

这一次的失败让我开始学会和自己对话。团队散伙的第一个星期,我逢人就问:“你说说我哪里错了?”但是到最后发现,自己和自己对话才有价值。

外面的意见常常给你带来启发和安慰,可是最后管用的还是自己对自己的拷问。不断地剖析自己,把自己的问题写在本子上,真的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过程,一些问题在不断询问的过程中,就有了答案,对进行的项目的考虑也越来越全面。这也是我这次失败得到的最大收获。

猜你喜欢

孵化器工位创业者
请珍惜那个工位永远有零食的同事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精确WIP的盘点方法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孵化器 倒闭潮来了?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孵化器的春天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