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装一家理财公司

2016-04-20唐亮

商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牌照理财产品债权

唐亮

兄弟给兄弟做担保,技校生穿一套西装就变名校金融硕士经理,抵押物只是纸上楼盘……在中国的城市里,线下的理财投资公司数量庞大,其招牌、广告立于市井可谓稀疏平常,可其中的“演员”又该如何分辨?

活期,三个月利率4.5%,央行支付平台,抵押物为在建高端楼盘……

最近一年,中国有超过1 000家P2P公司“跑路”或出现“提现困难”。然而,还有一种隐而未发的危机可能要更甚于P2P:2014年取消注册验资以后,大量以线下实体为主要存在形式的理财公司、投资管理公司、金融信息服务公司、财行公司、财富管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上海、重庆、广州、深圳、武汉等城市,他们当中也不乏一些“庞氏骗局”的经营者。

关键是,正如开篇所列出的诱人条件,他们可不像时下名声扫地的P2P,大多被包装得无比“实在”,让你差点就信了。

“装有钱人”是当下理财界最流行的包装术,简言之就是利用2014年3月以后公司注册取消“验资”转而实施“认缴”的漏洞,不花分文扩大注册资本,秒变高帅富。

记者注意到一家DDC投资管理公司,旗下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高达18%,是余额宝的4倍多。为标榜其完全具备偿付能力,其宣传手册称其拥有注册资本5 000万元,并是上市企业。

可记者实际查询工商系统发现,DDC最初的注册资本只有500万元,实施“认缴制”后才猛增至5 000万元,并且没有验资报告与工商登记的实缴记录。

而所谓的“上市”,其实是宣传资料上一张未经证实的“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会员资格证书,即所谓的Q板。只要有固定经营场所,没有违法记录,拥有满足运作的人员,未被吊销执照和其他执业证照即可申请。

“5 000万元盘子+Q板上市”,撑起了DDC大公司的空架子。可还有一家RS投资管理公司更为嚣张,注册资本竟然从“认缴制”前的110万元吹大到如今的5亿元,足足翻了几百倍,同样没有认缴记录……类似的案例已经不胜枚举。

有了注册资本“撑腰”,当然还得装点“门面”。

有一家近来在长三角地区表现非常活跃的JL财行,其分支机构专门选择开在国有银行、金融机构旁边,进门就是类似于银行大厅的柜台、会客室、贵宾室陈设;负责人都自称“支行行长”,放言自己“和银行差不多”;客户经理各个制服笔挺,声称拥有名校学历、数年金融从业经验——其实也许就是某个技校的毕业生,或是保健品推销员。

事实上,记者并没有从银监会发放的773张银行牌照中发现JL财行的影子,甚至在JL所在城市的金融办机构查询网站上也未查到相关名录,JL究竟持有何种金融牌照让人生疑。

“装银行”其实利用了监管上的“空白地带”。如今,在工商注册以理财、资产管理等为名称的公司没有任何资金门槛,主要障碍就是“核名”;而要真正从事金融业务还必须从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商务部或地方金融办申请到相关金融牌照。也就是说,如果“偷鸡者”注册成立了一家理财公司,却又没有拿到金融牌照,则可游走于工商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两头都不管。

一旦没人愿管,理财公司才能自穿马甲,玩起圈钱的游戏。

记者从某公开理财网站上看到一款年化收益率高达16%的理财产品,发行人为YX资产管理公司,指向标的为BY开发有限公司的一个房地产项目,总规模达到2亿元。查询工商资料便可知:BY开发有限公司的大股东为JH实业有限公司,而JH实业有限公司的大股东公司竟然与YX同名,后缀为投资有限公司,其法人也与YX资产管理公司一致。

因此,YX资产管理公司实为YX投资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房地产项目的融资马甲。所谓理财皆为自融,不但风险极大,业已踩到非法集资的红线。

2015年8月,湖北发生尚佳信润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非法吸收存款案,数亿资金不知所终。有资料表明其控制人魏家兵把大量理财资金挪用到其设立的电缆、矿山、农业等各类公司15家,直到资金周转不灵陷入危机。须知,在中国上万家理财公司当中,尚佳信润还尚属“信得过”企业,魏家兵还是武汉当地商会组织的重要成员,却也难逃“自融”之祸。

关键是,魏家兵“穿马甲”搞自融的同时,还造了一个“分身”担保自己,使得更多不明真相的投资者错信。

没有人会为风险堪忧的理财产品做担保,除了自己的“分身”。

上述尚佳信润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所发行的理财产品的担保方,名为湖北青年创业担保有限公司。其实,这家担保公司的法人就是魏家兵的女儿魏蓉,而且连其注册地址都是虚假的,根本找不到这家公司。

自己给自己做担保,显然比自融更加可怕,却也更加猖獗。记者查询到一家GHH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其担保方干脆就是自己的母公司集团,“子公司要是出了事就找母公司”。有一家QP财富公司,担保公司法人是自家法人的表兄弟,如果不明内情,投资人还以为颇为妥当。还有一家DW投资有限公司,所找担保人表明上看没有什么特殊关系,但却以一己之力担保了数家理财公司,其实际担保能力明显堪忧,几年前还与DW一起卷入过一宗民间借贷的诉讼。

最有趣的还是一家SJY理财公司,其理财产品担保方不但让人生疑,还找来了其他足以“吓死人”的“分身”提高自身信誉:其一是“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SJY还是该基金会的“3·15诚信服务会员单位”;其二竟然是央行,其宣传资料称资金进出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第三方支付平台FY支付,可谓安全无虞。

其实,所谓的“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已被央视曝光,实为一个藏身于北京居民小区里的民间组织,并且早已丧失社团法人资格;而所谓的FY支付,也与央行毫无关系,只是其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申请需交由央行审核罢了——真相其实是,SJY使用的是经央行颁发牌照的FY支付在SJY经营场所设立的POS机。

不良民间理财投资公司与投资者“演”得很开心,但公众有所不知的是,理财公司有时也可以声称其实它根本没有参与。

有一家DT财富管理公司,为客户提供的理财产品合同上,一律加有一家不明来路的“丙方”RR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原来,资产管理公司没有债权出让的经营范围。丙方RR资产管理公司从小额贷款公司买到债权后,为顺利销售,索性与乙方DT财富管理公司签订中介合同,再由DT财富管理公司出面与甲方投资者签署理财产品合同。

在这个过程中,RR并没有违规出让债权,DT作为中介没有直接责任,现行法律上也找不到RR与DT的任何漏洞,这就造成了自始至终其实都是投资者自己在和自己较劲的局面。关键是,一般情况下,“丙方”与“乙方”可能就是“一家人”,只不过查起来相对麻烦一些。而且,丙方出让的债权可能并非原始债权,债权多次转让,可靠性让人堪忧。

更何况,也许根本就没有小额贷款公司向丙方销售过什么债权,全是假的!

当债权、项目都是假的时,理财公司使出的包装术就是最令人痛恨的“瞒天过海”。

记者通过网络宣传报道,了解到一家XT投资理财公司,其理财模式就是开发商以其开发项目市场价格的一半,抵押给XT融资,XT再将这些房产项目设计成“资产证券化”的理财产品卖给客户,投资收益可以达到15%。

尚且不论XT是否具备相关金融牌照,表明上看这套模式非常保险可靠,毕竟房产价格很难跌去50%——可实际上,查询XT所谓的合作楼盘,大多都还只是停留在纸上的合成效果图。XT公司声称在诸多媒体上刊载了大篇幅的图文报道,并印有图册主动发放给投资者进行展示——可记者实际浏览其所列媒体宣传日的电子版报样,竟然发现与XT提供图册上的报样完全不同。要么是当天根本没有相关报道,要么就是只有一个小小的豆腐块。

目前还出现了一种股权类私募基金模式的理财产品,其投资标的主要是新三板排队上市企业,投资人可选择固定收益、固定+浮动收益、纯浮动收益三类方式进行投资。一般情况下,固定收益由理财公司保底,如果是纯浮动收益,年收益不低于25%。但是,无论如何折腾,客户都并不清楚资金真实流向,说不定根本就没有投向相关企业,只是被理财公司拿去自投自用,或是炒股,甚至是放高利贷。

自融、自担保、自投,其实就构成了不良民间理财投资公司的基本模式:一伙人分成三组,一组创办理财公司,一组成立担保公司,一组去包装项目,资金其实都在自己裤兜里转来转去。须知,由于根本不存在可信的项目,这种模式始终会处于“钱比项目多”的状态之中,由此造成资金汇集成“池塘”。即形成资金池,利息负担将越来越沉重,最终都会走上“庞氏骗局”的道路。

所幸,近来各金融监管机构已决定对不良民间理财投资公司“动手”。2016年1月,北京、武汉、深圳等城市接连暂停理财类公司注册。各地政府明确发文称民间理财公司属于普通工商类企业,不具备对公众开展投资理财业务的牌照和资质,各地金融办将严格监控民间理财公司的非法金融活动。

(因法律政策限制,本文中DDC投资管理公司、JL财行、YX资产管理公司等理财公司均系化名)

猜你喜欢

牌照理财产品债权
西夏的债权保障措施述论
红景天 直销牌照何日可待
牌照
牌照红利之后的直销未来
债权转让担保
债权让与担保等的复合性运用
债权让与担保与抵押权的再构建
非保本理财产品
保本理财产品
非保本理财产品保本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