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冻土之上的不安定生活

2016-04-20mgmt

商界·时尚 2016年4期
关键词:冻土层阿拉斯加冻土

mgmt

气候变化改变人类生活,这种言论听多了,反倒让人觉得是个很遥远的话题。早在十数年前,我们就听闻过因为极地冰川融化,马尔代夫等岛国即将被淹没的论调,但至少现在它还好好地在那里。不过有些人的命运,的确因为气候变化而被改变了,比如生活在阿拉斯加冻土地区的人们。因为家园毗邻冰川,他们不得不直面正在发生的改变。

然而生活在极地的人们并非都是忧心忡忡的,气候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某些行业,比如农业,气候变暖反倒成了一件好事。越来越多的土壤可以种植作物,放牧牲畜,农民的生活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当地人的饮食也更丰富了。他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把握住当下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冻土在融化

地球上真正意义的不毛之地很少,即便是北极熊的故乡,也有着些许生机。阿拉斯加是美国唯一一个位于北极圈内的州,也是美国两个海外州之一。1867年美国国务卿威廉·亨利·西华德从俄国沙皇手中以720万美元的超低价买下了这块170万平方公里的大冰原。虽然当时被讽刺为“西华德的冰箱”,但后来这笔买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教科书式的成功生意经。

当初阿拉斯加不被美国人民看好是有原因的,这里超过85%的土地都是冻土层,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永久冻土层。这意味着虽然面积大,但可利用的土地非常少。因纽特人是阿拉斯加的主要原住民,他们过着原始的生活,住冰屋、猎白熊,抓鳕鱼……几次失败的狩猎,会让整个村子的人挨饿。

最早有记载的政府支援发生在1890年,几个派遣过去的政府官员主动找到原著居民,并教给他们如何饲养驯鹿,以及使用现代化工具,使得他们的狩猎区域得到了扩展。譬如因纽特人最喜欢的海豹脂肪,就是在那之后开始普及的。但这并没有解决一个主要问题:蔬菜来源。想在永久冻土层上种出蔬菜几乎是天方夜谭,因此因纽特人的传统食谱全是肉类,海洋里的鱼类、海豹、海象以及鲸类,陆地上的驯鹿、麝牛、北极熊以及一些小动物。

但自从进入新千年以来,整个北极圈的冻土层都或多或少出现了消融的迹象。阿拉斯加州的冻土总量并没有变少,但是永久冻土层正逐渐转化成季节性冻土。原本高达40厘米厚的冻土层,会在夏天融化,变得适宜耕种。虽然到了冬季,它们又会变得坚硬如石头,但种些西红柿、卷心菜之类的蔬菜,使得当地人不必再把从驯鹿胃里掏出来的苔藓团当成宝贝。

所以阿拉斯加居民更愿意相信,冰雪消融是一件好事。毕竟如果把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生活看成榜样,阿拉斯加的确需要升升温。在当地经营着一家农场的蒂姆·迈耶斯(Tim Meyers),从苔原沼泽地上种出了当地人从没见过的草莓。在自制大棚和气候变暖的双重作用下,他的农耕事业正一步步走向成功。即便是没有大棚的普通居民,也可以在土壤中直接种上土豆、白菜和卷心菜。

“我在事业上的成功,要归因于气候变暖,去年是阿拉斯加历史上最热的一年。这不是一个偶然,这是一个趋势!”迈耶斯还表示他的工作得到了许多人的大力支持,甚至有植物专家特意跑来做志愿者。做为回报,他在出售蔬果时也保证了新鲜便宜,童叟无欺。

亦喜亦堪忧

气候变迁总是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如果具体到农业方面,你会惊讶地发现,全球的农业生产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温室效应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因素变化,除了降水外,还包括温度上升、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这些因素,都切实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过程。阿拉斯加并不是唯一一个因气候问题得到好处的,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研究者认为,温度每升高3摄氏度,植被将会向两极方向移动三百公里。整个俄罗斯超过一半的领土都被冻土层覆盖着,如果那里可以变成宜居带,也许西伯利亚平原就会成为真正的“天下粮仓”。

与阿拉斯加相似,全球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有超过八成的土地在北极圈以内。就是这个最低气温在-70摄氏度以下的岛屿,夏天正变得越来越暖和。当地居民发现了这个迹象后,就从英国采购了各种植物的种子,并开始了尝试性的种植,而且效果斐然。在此之前,那里只能种出土豆和豌豆等植物,现在则可以种出药草、青椒和草莓,且种植季节提前了整整半个月。当地的一个餐厅主厨基姆·恩斯特表示,他的温室花园里种出的蔬菜,招待过丹麦皇室的成员。

“只是夏季变暖,降水减少,也不见得是好事。干旱的问题已经找上门了,用不了几年,丹麦也需要灌溉设备了。”基姆·恩斯特认为,对于一个随处可见冰川和湖泊的国家来说,这实在是一种讽刺。

渔业和畜牧业也受到了影响。去年7月16日,北冰洋沿岸的五个国家——加拿大、丹麦、挪威、俄罗斯及美国,联合签署了《北极渔业宣言》。他们同意搁置所有可能会破坏北冰洋海洋生态系统的商业渔猎活动,重点保护目标是北极鳕鱼和鲑鱼。它们不仅仅是海豹、北极熊和鲸鱼的食物,同时也是北极居民主要的渔获,在生物链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目前,美国和加拿大已经达成了共识,禁止渔船进入北冰洋进行商业捕捞,而其他三国也会做出一定的限制。虽然这意味着原著居民享有了“优先捕捞权”,但他们发现渔获似乎并没有变多。原因在于这个合约签署的背景,是整个北冰洋已经在温室效应的影响下变得非常脆弱,鱼类活动有反常的迹象。

北极麝牛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种相对陌生的物种。它和因纽特人一样,也在温室效应中尝到了甜头。这种笨重的食草动物是分布最靠北的偶蹄目动物,最大的天敌不是北极狼群,而是人类。为了获得它们的皮毛,冰原猎人曾对麝牛展开过疯狂的捕杀,再加上繁殖率较低,整个物种最危急时仅剩下7000头。而近些年冻土层消失、绿植增加,使得麝牛的数量开始缓慢增长。

动物学家相信,气温回暖有助于麝牛们把更多精力放到繁衍下一代上。而大量出生的幼崽,也让人工养殖成为了可能。在此之前,整个北极地区唯一被大规模饲养的牲畜,只有驯鹿。而现在麝牛出现在了加拿大、挪威和阿拉斯加的围栏中,一头麝牛每年可收获2.7公斤的绒毛,毛产量可以抵上32头克什米尔山羊。

连锁效应

永久冻土带是即使在相对温暖的夏季月份里也能保持至少两年冰冻状态的土壤。它早已是北坡冰天雪地生活中的一部分,支撑着建筑物、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它的融化将会带来相当大的破坏,阿拉斯加的道尔顿高速公路(Dalton Highway)已经有多处发生损坏,甚至难以分辨出曾经是公路了。

永久冻土的融化还会引起当地生态系统的潜在变化,改变地表和地下的水流水,并影响适合在该区域生活的植物和动物。但更令人担心的是,冻土融化还意味着地下许多东西都会重见天日。科学家警告称,冻土融化将会释放出大量冰冻在土壤中的以及上百万年来积累在当地冰川中的有机物。这些动物和植物的尸体会开始腐烂,并将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释放到大气中,同时发生森林火灾时,这些有机物将会燃烧,这会进一步加快全球变暖的速度。

英国剑桥大学政策模型专家克里斯·霍普(Chris Hope)和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研究科学家凯文·沙菲尔(Kevin Schaefer)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发表研究称,冻土融化产生的碳排放未来200年内将在全球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包括农业损失、空调需求增加、疾病发生率增加以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损害,所有这些影响都将产生经济成本。冻土排放导致额外的气候变化影响将产生3万亿到166万亿美元之间的经济成本,平均值为43万亿美元。

因此,科学家正在努力了解升温中的地球会对北冰洋永久冻土带产生怎样影响。凭借卫星探测和地面数据相结合的方式,美国地质调查局得出结论,整个阿拉斯加有38%的陆地面积,被永久冻土层封印着。逐渐回暖的大趋势,使得它们变得极度不稳定。研究者将温度传感器埋入北坡各个区域的地下,即使是在深度超过60英尺的地方,也可清楚地看到过去三十年中永久冻土带温度是在上升的。美国地质调查局甚至预言,本世纪末阿拉斯加会有16%-24%的永久冻土层消失。

放置于Deadhorse,也是最靠北的温度探测器所测得的年平均温度显示出了“强劲的升温趋势”,它已经从1988年的17.6℉(-8℃)升到现在的26.6℉(-3℃),上升了约5.5℉(3℃)。把温度上升趋势图和大气温度上升图放在一起,可看出冻土带的温度升高和大气温度升高趋势是一致的。

2014年,全球经历了一次酷热难耐的盛夏。2015年,这个记录又一次被刷新。自人类1880年第一次记录温度以来,去年是最热的一年。实际上在进入2000年之后,这已经是高温纪录第四次被打破了。

全球性的威胁

阿拉斯加的纽托克镇成为全球性话题,还是三年前的事情。这个建立于1959年的小镇的居民,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第一批受害者。当人们关注这里时,它已经被上涨的河水侵蚀得支离破碎。研究者相信,这里会在2017年被海水彻底覆盖。而现在看来,当年气候学家的预言并不是危言耸听。越来越多的冰川融化了,使得Ninglick河水量激增。每一场大雨下过后,人们会发现身边的陆地越来越少。从最新的航拍图来看,整个小镇已经被水流分割成了许多碎片。而居住在这里超过半个世纪的尤皮克人,必须接受离开的现实。

从水草丰茂的亚北极小镇,变成一个步入慢性死亡的地区,它用了仅仅不到十年的时间。而这不到400人的流离失所,也可以给阿拉斯加州的其他180个村子敲响一个警钟。当你认为生活正在走向美好时,也许它在转瞬之间就会变得不可控制。如果不加以制止,当这种情况一下子爆发出来时,人们将很难再找到合适的迁徙地。到那时,人人都是难民。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气候剧变可以说是一次大灾变,蝴蝶效应转瞬就可能发生。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北极的冰融化成水时,这部分水源并不会送到真正干旱的地区。但因此而产生的气温升高,则会快速席卷全球。如果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会新增30亿缺水的人。你无法保证自己不在这30亿人当中。

既然是世界性问题,自然需要全球的国家共同助力。以日本为代表的岛国或滨海国家,对应对全球变暖表现出了超高的积极性。除了海平面上涨之外,因其产生的极端天气事件,也极大影响了其国家居民的生活。厄尔尼诺现象、大海啸、海上风暴、强热带气旋……出于严谨的考虑,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并没有把极端天气和全球变暖连结在一起。但相关研究者们相信,它们之间绝非毫无关联,只是还缺乏关键性证据。

在巴黎气候会议上,各国代表神色严峻地商讨着气候变暖的问题,并最终达成一致:未来会致力于让全球气温降低2.7摄氏度,让温室效应产生的诸多不利影响回落到正常值。

目前已知气候变暖的主要诱因,就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所以各国的努力方向也主要集中在这里。甚至是极少主张节能减排的美国,也通过了一个法案,预计在2030年,让运作中的发电站减排30%以上。在过去的十年里,国际上关于减排的谈判一直都进度缓慢,大国们排放了更多的二氧化碳,而环境问题往往由没有多余资金改善环境问题的小国来买单,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必然会导致这种结果。

而在美国做出表率之后,僵局首次露出了破冰的迹象。去年9月份,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到了阿拉斯加,准备在“冰川会议”上呼吁大家重视气候问题。而巧合的是,同时还有五千只海象抵达了阿拉斯加,它们因为海上浮冰融化失去了自己的家,赶来这里歇歇脚。而它们的到来,无疑给奥巴马此行起到了助威效果。实际上,如果奥巴马提前一年来这里会看到更壮观的景象。在前年的9月份,登陆阿拉斯加波因特莱海滩的海象多达3.5万只。

科学界的另一种声音

如果有奇招能立竿见影地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大家的日子都会好过一些。但遗憾的是,目前仍然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像把二氧化碳封入地下、送进太空的点子都太过疯狂,执行起来的难度,还不如让所有人都少排放一些。所以从目前来看,阿拉斯加居民的好日子还能持续上很长一段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界并非一边倒地认为人类有必要减少碳排放。其中最主要的质疑,都是围绕着“二氧化碳能否导致温度升高”这个问题展开的。去年年末,全球16位科学家联名提出了对“全球变暖说”的质疑,他们希望主流声音在拿出确凿证据之前,停止渲染二氧化碳的危害性。这些科学家里包括日内瓦全球科学家联盟主席安东尼奥·齐基基(Antonio Zichichi)、麻省理工(MIT)大气科学教授理查德·林德森(Richard Lindzen)、巴黎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前院长克洛德·阿莱格尔(Claude Allegre),每一位都是业内的泰斗级人物。

然而这次声势浩大的质疑并没引起什么反响,一个月后,官方的气候大会还是在巴黎如约召开。但那封公开信中提及的许多观点,值得我们深思一番,如在过去22年里,气候变暖的程度远小于预期值,再比如2009年“气候门”曝光出的科学家篡改数据的丑闻。直到今日我们仍然没听到任何关于这些质疑的回应。有人甚至开始怀疑,这是一场作用于全世界的大骗局,其根本受益者是希望以此来获得碳排放控制权的强国们。

在严谨的科学界,阴谋论往往不吃香,但如果有诸多事实依据做为辅证,那就要另当别论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成为了“异见人士”,支持让环境自然变迁的人开始增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北极圈可以尽情享受它迟来的春天。更多的科学消息,仍然支持对全球温度进行干预的。北极圈的陆地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北极熊开始捕食幼崽,法国科学家在冻土层下发现了可能毁灭人类的史前病毒……即便是抛开气候变化这一问题,冻土地带的居民也必须更客观地看待这个事实:在欣然接受农业契机时,他们要付出的代价可能会完全超出预期。但这一切并不是他们能左右的,对于他们来说,既然自己无法改变气候变化的现实,不妨享受一下它带来的诸多利好,比如盎然的绿意。万一哪天温度又要降回去了,他们还可以提前储备一些绿色食物,去对抗这个漫长到不知多久的寒冬。

猜你喜欢

冻土层阿拉斯加冻土
2023年4月3日。在阿拉斯加联合太平洋多国战备中心举行的阿拉斯加23-02演习期间,美军士兵正扮演敌方调查周围地区
2021年6月18日,一架F-16战隼在联合太平洋阿拉斯加靶场上空
北极冻土在求救
万年“小狼狗”
西藏驱龙铜多金属矿项目冻土层爆破及剥离技术研究
冻土下的猛犸坟场
26
冰川的蓝,极光的灿——阿拉斯加梦飞行
捕鱼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