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劳动价值理论解读

2016-04-19陈明鹤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

陈明鹤

内容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文章指出,以劳动价值理论指导“中国制造2025”战略,有利于战略实施更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更好的实现战略预定目标。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 劳动价值理论 制造业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一论述不仅为我国产业和技术升级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成为制造强国的实现路径。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解读,能够更好的理解大力发展制造业的根本所在,以及各条实现路径的提出依据。

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理论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经济规律的揭示,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仍然可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劳动价值理论包含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使用价值由具体劳动创造,价值由抽象劳动创造;第二,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第三,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第四,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制造业发展的劳动价值理论依据

为摆脱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各国都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制造业上。特别是传统的制造业强国,纷纷把制造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美国奥巴马政府签署《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促进制造业回流;德国提出智能信息制造的“工业4.0”战略;日本通过《制造业白皮书》,确定了制造业结构调整方向和重要发展领域。

各国大力发展制造业以复苏经济正是源于劳动价值论的“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虽然发生在金融领域,但根本原因正是因为美国大力发展虚拟经济,而原本直接创造价值的制造业却逐渐在美国丧失了主导地位,美国经济则依赖于半实体化的互联网行业和几乎完全虚拟化的次贷产品,虚拟经济并不创造价值,华尔街的金融家脱离实体经济大力发展虚拟经济,就像是无根之草。为应对这一问题,奥巴马政府把制造业回归作为美国经济复苏的动力源泉。2010年8月11日,奥巴马正式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签署为法律,推动制造业发展。2011-2014年美国大力发展制造业的这4年间,制造业创造了62万个就业岗位,并且在这4年间美国制造业20多年来首次实现可持续增长。

劳动价值理论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

李克强总理为“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提出了四条路径,分别是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和绿色发展。劳动价值理论不仅解释了为什么当前要以制造业为经济发展动力这一问题,同时还为“中国制造2025”的四条实现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劳动价值理论与创新驱动

1.由逐利本能驱动的创新。劳动价值论提出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此,单个厂商为追求更多利润会不断地采用新的生产方式、使用新的工具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其个别劳动时间,拉大其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距,以期在商品交换中获取更大利润。单个厂商这种逐利本能,使资本家不断地自发地去创新以提高劳动效率,获取超额利润。这一过程会很快被其他厂商模仿,使整个行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纵观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过程,无不是遵循这一规律。资本主义工业经历的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都是以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创新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进而带动行业发展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电子计算机行业。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重27吨,占地150平方米。苹果公司在1984年推出了Mac电脑,开启了个人电脑时代。今天苹果的iMac和MacBook、MacBook Air产品引领着全球计算机产业。创新不仅使苹果公司获得了巨额利润,也使整个电子计算机行业不断发展,改变着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2014年苹果成为了首个市值超700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正是苹果公司通过创新实现的技术垄断支撑了苹果的整条利益链:IHS iSuppli对苹果iPhone 6的拆解报告显示,iPhone 6 Plus成本在216美元至263美元之间,裸机售价则在749美元至949美元之间。同样根据IHS iSuppli的调查,富士康组装一部手机才能赚4美元,也就是25元人民币。这就是由创新决定的利益链在不同环节的分配,掌握高科技的企业永远能拿走大部分利润,技术含量低的企业只能处于利益链条的最底端。

2.中国制造的创新需求。“中国制造”之前还有“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当前“中国制造”的困境,德国和日本也曾经历过,但经过创新支撑发展,现在这两个国家已经成为高端制造业的领军国家。“中国制造”现在的困境源于缺乏创新,只是一味的相互模仿抄袭。这种没有创新的模仿抄袭使中国企业陷入了一个高端产业低端化的生产怪圈,我们虽然也有高端制造业,但只能参与到高端产业的低端领域进行生产。例如我国光伏产业95%的市场在海外,但只能集中在光伏产业的下游低端领域。虽然产能巨大,但因为核心技术被国外企业所垄断,所以并没有带来可观的利润,使一个本应高附加值的高端行业变成了低附加值的低端行业。再如,当前大热的机器人产业,中国是全球机器人需求大国,同时也是供给大国。2013年,世界每销售5台机器人就有1台是在中国安装的。但是中国4/5的工业机器人都是由国外企业制造的,中国机器人公司只占据了2013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分额的不足1/5,而且还是主要集中在以3轴4轴机器人为主的低端领域。中国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少,而且这些企业的创新产品往往被其他中国企业进行简单的模仿,企业间通过打价格战获取收益。这样的恶性竞争对于技术、人才和资本密集度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伤害极大,直接损害了技术研发企业的利益,阻碍了领先企业获得稳定的资金投入形成研发、生产、销售的正向循环,直接影响中国高新产业的发展。

尽管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现在“中国制造”在世界的形象已经逐步改变,但仍处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过程中。而未来制造业的世界竞争必然是高科技的竞争,所以德国的工业4.0战略一经提出,就在全世界掀起了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否到来的讨论狂潮。对于中国来讲,面对越来越严峻的世界经济竞争和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必须抓住这一轮发展浪潮,结合本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创新驱动促进经济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以创新驱动发展制造业,实现“中国制造2025”,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二)劳动价值理论与智能转型

1.当前价值分配的依据。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毋需置疑,一直排在世界各国GDP排名的首位。但是,在美国很少有像富士康公司一样大批工人在工厂进行劳作的企业,那么美国经济是如何发展的呢?没有工人劳动,那么价值从何而来?其实,美国的经济发展并没有违背劳动价值理论。美国企业的价值还是由劳动创造的,虽然这些企业在美国本土没有雇佣大量的产业工人,但是他们通过产业转移在海外有着大量的产业转移承接企业,这些承接企业如富士康公司雇佣大量工人,劳动创造了价值。而这些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被美国企业通过技术垄断占据了价值分配的最高端,而大量的中国企业因为处于价值分配链条的最低端,只能获得少量利润。

2.中国制造如何实现智能转型。“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智能转型的发展路径。智能转型不仅是从中国发展实际出发,也符合当前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如果说中国制造需要创新作为驱动力,那么智能转型就为创新驱动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智能转型,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运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加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体系,确立中国制造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更多地占据高端智能制造市场。同时,以智能转型为创新驱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智能转型的另一个重点是提质增效。我国传统制造业处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之所以“中国制造”成就了中国改造开放30多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是由于人口红利以及廉价的资源,作为世界的制造工厂,我国很多行业都是低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近几年来,人口红利不断消退,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2012年开始出现连续三年的下降。从2009年我国出现了独特的“用工荒”现象;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这些数据清楚的显示出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成就“中国制造”的时代已经结束了,随着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价格必然上升,导致中国制造竞争优势不在,所以跨国公司纷纷搬离中国,耐克商品的标签上代替中国制造出现了印尼制造、越南制造等。

制造业的竞争力体现在盈利能力上,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传统制造业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缩小;相反,智能制造却能使成本在产品售价里的占比逐渐减小,给企业以更大的利润空间。智能转型不仅是在核心技术和研发方式上的突破,也体现在商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式上的突破。这些方面的综合作用,使企业具备更多的优势,提质增效,转型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主动参与到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参与世界竞争。

(三)劳动价值理论与强化基础

实现“中国制造2025”要强化基础。通过对当前制造业的生产和价值分配环节的分析可以看出,制造业的决定因素在于高新技术,掌握高新技术就占据了制造业价值链条的最高端。而高新技术要以人才为本,所以实现中国制造业由大向强的转变,要夯实人才基础,以人才为本。综合这些情况,本文认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强化基础的对象是人才。

1.知识经济与现代劳动的特点。知识经济是知识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的经济形态,它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富有极强生命力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发展动力源于人才进行的各项创新,人才培育和发挥作用需要的教育以及研发平台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部门。知识经济被认同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劳动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由工人实施体力、脑力劳动的劳动过程,部分地被机器取代。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催使机器人开始代替工人,甚至出现了无人工厂、无人车间。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的同时,传统工人在生产中所担当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人的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最初体力劳动在生产中占据重要作用;随着机器对工人的替代,工人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学习,同时生存的压力也迫使工人必须去学习,因而脑力劳动在生产中的作用逐步提高,直至占据绝对优势。

马克思认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当知识技术成为最为重要的劳动的主导要素时,赋予了劳动新的特征。现代劳动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创造价值的劳动以脑力劳动为主。在知识创新时代,劳动由体力劳动为主变成以脑力劳动为主。随着脑力劳动在不同劳动中的分工,脑力劳动被细分为理论研究型、知识应用型、技术创新型和经营管理型。每一种类型都依据其劳动,获取高额利润。正如上文分析的苹果手机的生产链条,苹果公司依据其核心技术占据价值链的高端。第二,知识技术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资本传统地位的挑战。以往资本在生产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支配要素,知识经济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随着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价值创造中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知识创新者和资本所有者对生产支配和主导地位的转换现象,知识创新者成为了新的雇主,与资本结合创造更多价值,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关系。正如有许多掌握专利的知识创新者凭借专利技术,与资本合作成为商人。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