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公务员选拔制度的历史渊源

2016-04-19曾熊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历史发展

曾熊

摘 要 本文对公务员选拔制度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 公务员选拔制度 历史 发展

中图分类号:D693.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公务员”一词是舶来品,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只出现过“文官”。如明朝洪武十七年,明太祖在恢复科举的上谕中说:“使中外文官,皆由科举而定。非科举者,毋得与官。”公务员制度源于英国的文官制度,在英国本来是没有“官”这个词汇的,“官”(Mandarin)这个词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原意是指中国清朝做官的人,但不含有决定政策的意思,仅指办事的人。“文官”一词作为一个专门名词是从英语Civil Servant意译过来的,其原意为“文职、仆人”,即公务员是国王的奴仆。在“朕即国家”的时代,公务员也是国家的臣仆。所以,就法律渊源而论,英国的公务员并非出于法律的规定,而是基于“国王的特权”。

作为政府机关选拔官员的公务员制度在中国古已有之。早在古代就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以及隋唐以后的科举取士制,都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独具特色的选任官员制度。而科举取士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科举制度它延续时间最长,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最深。

通过几千年发展起来的官员考试选拔制度,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统一与公开的考试有利于冲破门第观念,让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通过自身勤奋来改变命运,获得社会地位,同时也对官场任人唯亲、压制人才的腐败风气产生一定的限制,扩大了封建统治者选拔官员的范围,并使得政府官员保持较高的文化素质。当然,它更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科举制度越发散发出腐朽的气息,变成制约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枷锁之一。特别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步入“八股取士”阶段,严重地影响了知识分子发挥自己的才能,禁锢了他们的思想,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奴才”的工具。这些表明:科举制度已经不能像其建立初期那样成为选拔招揽人才的有效方式,反而成为压制人才,滋生腐败的温床,成为封建社会衰落的标志之一。

当然,清末政治的腐败不能完全归咎于科举考试制度。考试制度本是中国古代奖学励才选拔官吏的良制。近古以降,统治者为了巩固地位,牢笼英才,消磨学者的志气,发展到用八股试帖取士,使天下英才于死读书中消磨终身,以至种弱国衰。造成这种恶果,是君主制的责任,不是考试本身之过。在政权集中在君主,势力掌握在豪族亲贵的时代,如无考试制度,政治将更加腐败,用人更加浮滥,人民受害的程度,比科举用人时代更严重十倍甚至百倍。而“近代欧美日本,于封建制度既废、行政之统一既成之时期,皆仿效中国之考试制度,以为用人行政之原则,而成现代行政制度之一特质,则可见中国考试制度之可贵。而八股试帖之害,乃完全另一问题,绝不能混为一谈者也。”他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和封建专制君主不合理地利用考试制度而产生的种种弊端区分开来。

正当清朝政府面对日益严重的政治危机而束手无策的时候,远在大洋彼岸的英国却将科举考试的精华——“布衣入朝,寒士为相”理念通过欧美来华人士移植到了本国的政治体系中。1833年,英国政府实行官职考试补缺制度。这是英国建立考试录用制的第一次尝试。1870年6月,英国政府颁布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机构的重要原则作了进一步的确立和完善,通过考试录用的公务员不随执政党而进退。至此,世界上第一个近代文官制度诞生了。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赶跑了皇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初期,孙中山先生和他的革命党人便开始着手建立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体系,其中就包括文官选拔制度。

早年,孙中山在游历欧美各国时,就注意考察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并得出结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原来英国的考试制度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在总结了科举制的成功和缺陷后,在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的基础上,他把考试、监察二权分立出来,建立了“五权分立”的理论。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分立”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民权主义宪法学说,是孙中山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设想与改造。“五权”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考试权独立,是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五权宪法”的基本思想就是把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权利首先分为“政权”和“治权”。“政权”即人民管理国家的主权,孙中山认为它应包括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四权,即“直接民权”。“治权”就是国家机构管理实际社会政治生活的政府权力。孙中山将它分为立法、行政、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并以此来组织国家机器,成立与之相对应的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所谓考试权独立,就是把考试权提高到与司法、立法、行政、监察权同等重要的地位,用考试制度选拔和录用文官,这是文官考试思想的核心。孙中山认为,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国家后,治理国家和建设国家的关键在于选拔官吏。

《资治通鉴》的作者北宋司马光曾经说过:“为政之要,莫若得人,百官称职,则万物咸治。”意思就是国家人事的得失是天下治乱兴衰的关键所在。历史是今人与古人沟通的渠道,是今人汲取经验教训的源泉。它不仅让我们知道了过去是怎么回事,还用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未来怎样去做才会最好。只有有了历史,我们才能把昨天、今天和明天联在一起。

参考文献

[1]梁昆义.论国家公务员制度新[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56.

[2]肖如平.论南京国民政府的高等文官考试制度(1927-1937)[J].历史教学,2004(12):1.

猜你喜欢

历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历史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