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武术养生思想之德行论

2016-04-19王姗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

王姗

摘 要 “习武者,先习德”作为每一位传统武术初学者的必修课传承至今,已渗透进传统武术的养生思想之中。本文通过对人之道德的分析,论述了道德的种类和修德的重要性;其次,从武德的源流剖析武德的内容,阐述养德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关键词 传统武术 养生思想 德行论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1人之道德

中国的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历代的伦理学家所倡导的观点,或者由统治阶级倡导并上升为理论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是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并得到广泛认同、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鲜明特点。同时,这些道德规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1.1德之种类

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系,在以儒家为核心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其发展过程中,各家观点也互有异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完整地建立了第一个道德体系规范,即“智、仁、勇”。“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即“己欲立而立之人,己欲达而达之人”。“仁”不仅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体系中最基本、最高的德目。在“仁、智、勇”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了“礼、孝、悌、忠、恕、恭、宽、信”等一系列的道德规范。而在孔子的儒学思想体系之中,“礼”和“仁”又是统一的,即“克己复礼为仁”。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在孔子的“仁、智、勇、礼”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五伦十教”的道德准则,既着重强调了“内圣”层面,又继承、发扬了“外王”的层面。孟子对于人的思想、行为该怎样做才能符合道德规范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释。在董仲舒之后,“三纲五常”的标准也成为了伦理道德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1.2修德

在中国的文化价值体系中,最注重人的道德修养。“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以其有德性耳。当为而为之谓德,为诸德之源,而使吾人以行德为乐者之谓德性。修德之道,先养良心。涵养良心之道,莫如为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对于人性善、人性恶的观点讨论,始终存在。善与恶,仅在每个人的一念之间。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去约束、衡量所有人。但是,修德,并不是停留在人生某一阶段的事情,而是每个人一生都在不断提高的过程。

2习武者之道德

“习武者,先习德”、“未曾学艺先学礼”、“尚武崇德”等等流传已久的谚语,都将道德修养视为习武者必备的条件。这些伦理道德思想,也逐渐形成了传统的武德思想教育。

2.1“武德”之渊源

据史书记载,早在炎黄氏族公社的兼并战争中,便已产生了用“武”与施“德”相结合的意识。在《史记·皇帝本记》中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振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此外,在《韩非子·五蠹》中也记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持干戚舞,有苗乃服。”这两段文字中的“德”是针对道德而言的。但是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于“武”与“德”的关系的认知。

“武德”最早始见于《国语·晋语九》:“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羞为正卿,有温德以成其名誉。”而对“武德”做出解释,是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楚庄王:“夫文,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中“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即是古代著名的“武有七德说”,是指军队运用武力的道德标准。上述关于“武德”的记载,主要体现了与战争道德、军事道德相关的意识行为。在伴随儒家思想处于主导地位后,武德也深受其影响,并随着各个传统武术门派、拳种的产生,各门派的清规戒律的制定、抱拳礼的出现等,为传统武德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2.2武德之内容

“武德产生于战争,但不只属于军人,当它以普遍的形式出现时,便转化为一般人民群众所具有和提倡的一种美德。”传统武德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与时期,产生出不同的内容,但主体精神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拳之一艺,虽小道,然未尝不可即小以见大。”传统武德要求习武者对师门尊师重道,对同门敦厚和睦,对民族舍生取义。如果说一个人从出生受到的伦理道德约束,是使人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那么,在拜师授艺后的习武过程中所接受的行为规范要求,是对自我道德的完善、升华。

2.3养德以养生

《黄帝内经》开篇中写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能年皆度白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素问·上古天真论》)健康长寿的关键在于“恬淡虚无”、“淳德全道”体现的是对自然无为的道德精神境界的追求。

现代健康观念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众多的中国传统养生方法中,以儒、释、道家的养生方法为主,而三家在养生思想上又各有侧重。儒家侧重陶冶塑造人的心理情性,强调“仁者寿”、“和为贵”;道家着重自然、无为,认为无欲则刚,强调“道德”;佛家侧重人格的修炼,即通过修炼而成为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圆满境地的人。三家思想各有特点,但对“养生重在养德”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养德是养生的前提,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55.

[2] 王连斌.中国武德通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192.

[3]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133.

[4] 牟重临.养生与修德[J].养生月刊,2009(9).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