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校企结合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研究

2016-04-19吴韦李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双循环工学课程体系

吴韦 李辉

摘 要 我国高职教育可充分学习德国双元制办学的成功经验,有效推动工学交替的双循环运行,对行之有效地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工学交替 社会接轨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高职急需借鉴“工学交替”这样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长江职业学院环艺设计专业为例,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2+1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着眼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类“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与企业用人需求无缝对接的研究,提高校企合作在实际运行中的质量,深化双元化办学的双赢目的,促进高职毕业生与社会岗位需求的良性循环,培养出设计类真正具有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强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意在探讨应该如何制定一套适合于企业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并最终围绕工学交替办学理念培养出一专多能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2校企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通过和众多职业院校调研交流得知,目前多数高校实施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运行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以我校环艺设计专业为例,校企合作这个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运行了几年,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校企双方缺乏对“产、教、学、研”行之有效的长期运行机制;在签订协议后合作中出现了问题,校企双方没有商讨出一个能解决问题的实际合作方案,深度合作融合不够;对校企合作订单班课程体系改革不到位,没有一套真正适合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综上所述,工学交替往往不能按预期目标正常进行,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和企业有效接轨,有悖于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

3校企双主体工学交替实践中的发展方案

在研究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通过校企双主体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的不断循环实践合作,由校企共同开发双元化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狠抓实践教学环节,最终达到培养出的毕业生能迎合市场的需求。

3.1确定工学结合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核心是强化产学双循环的工学交替实践。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革新,在产学结合的双循环实践中,全面提升设计类学生在企业顶岗的职业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动手能力。将传统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校企双方需求构建成为新型的工学结合的双循环实践教学体系,目的是学生在企业实践环节中实现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交替循环,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中有工”“工中有学”。

3.2使用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德国送入双元制职业学院的成功办学经验,把我们现在的高职办学课程加以模仿和重构,可以实行:高职学校学制为3年,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2+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4个学期按照校企合作指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校上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最后1年2个学期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学习,这样就可以行之有效的实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3校企双主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拓展,推进与社会岗位“无缝对接”

(1)推进订单班,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设计类专业由于专业特殊性,很少有可以一次接收几十或更多的学生进行实习,根据这一特点可以物色合适的企业以十几个人的规模制定订单班,按照企业需求做“订单式培养”。在与企业合作之初,以企业之需大力推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切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不断调整和改变相关专业的开设方向和教学计划,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2)建立行之有效、校企双赢的长效顶岗实习运行机制。为了避免多数高职为了完成校企合作任务与企业合作,导致合作深度缺乏,未能行之有效的为企业输送理论知识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在合作之初企业与高职就应该明确双方以及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和校企双方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三方共赢。

(3)建立促进工学结合双循环实践效果的“双导师制”。聘请企业资深设计师担任学生在企业实习的现场指导,带学生深入整套设计流程。同时组织教师深入企业顶岗锻炼,增强设计实践能力,也能及时在企业指导学生。

在学校前两年的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穿插企业的设计师来教授带有实践案例的项目驱动教学,在后1年的企业实行工学交替实践时,学校老师也应融入到企业进行指导教学并能胜任实际案例,给学生实际操作中带来更多的理论指导。如此而来相互补充在学校缺乏实践指导老师,而在企业实践缺乏理论指导老师的弊端。实际案例植入教学这样的“情景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参与实际案例,有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去独立完成,做到有效的与社会接轨。

4结语

本文以艺术设计类校企双主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输送适用的职业技能性人才为主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体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理论与实践几方面的有机结合,对如何利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程度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设计岗位的实践能力与企业所需人才岗位进行实践和研究,对今后高职艺术设计运用工学交替的新型教学机制有一定的帮助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史金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有效性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03).

猜你喜欢

双循环工学课程体系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盐工学人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