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实践路径

2016-04-19张雪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实践路径生活化

张雪梅

摘 要 德育生活化意味着德育从注重理论和知识环节向实践与生活环节转换,高校德育生活化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丰富德育的形式,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载体的作用,将德育主体置身于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德育的情趣,提高德育生活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 高校德育 生活化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已是不争的事实,过分强调德育的外在功能,忽视学生价值,已使生活远远地疏离了我们的德育。在很多人看来,德育经常表现出一种刻板的说教,一种缺乏社会生活实际的精神生活。高校德育被教育者从生活世界中抽离出来,然后再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强制灌输,从而忽略了受教育者的生活目的,导致道德教育失去了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以德育生活化为切入点,使高校德育与大学生的生活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德育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1对德育生活化的理解

“德育生活化模式主要指德育要以生活为载体,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需要,以自我教育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其本质是‘做人”。也就是说,学校道德教育只有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使德育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最终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德育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尽力量和感染力。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德育生活化的内涵。

首先,德育生活化意味着从生活出发并最终回到生活。不管是道德,还是道德教育,都是为人的生活而存在和发展的,只有把生活世界作为基础,德育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德育生活化要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做到贴近学生,服务于学生。

其次,德育生活化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德育教育,不仅要通过说理、灌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更要注重学生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品德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形成。德育不应停留在课堂上,而应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和生活过程中。

最后,德育生活化强调通过各项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开展教育。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方法和内容,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德育影响力,最终达到全面发展。

2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实践路径

2.1丰富德育的形式

德育生活化不仅仅依靠学生来实现,德育形式的丰富也有利于校内德育的深入。德育的形式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以有系统、有组织的班会、学校团队等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专门性的德育;另一方面,则是一些以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德育,通过这两方面,将德育内容和原理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在知识的传播和生活的体验中感悟深刻的道理。尽管在形式上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但在德育的内化过程和效果方面,后者却比前者更为显著。

德育绝不能仅停留在德育理论课或德育活动中,而应渗透在教育过程和生活过程中。因此,德育在校内的实施应通过丰富的形式展开,通过讲授、讨论、实践等增加学生多方面的体验和感受;在与社会的联系方面则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开展社会公益、暑期实践活动等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和体会到德育的作用和价值,从而使其积极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来。

2.2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感染和道德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还能够改善课堂教育与书本知识的不足,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德育生活化要充分发挥出“润物细无声”的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其一,要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努力创造高标准、多功能的文化设施,精心设计、精心安排,营造处处都能发挥育人功能的氛围,发挥校园文化耳濡目染的积极作用。其二,开展迎合学生兴趣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学生,努力分析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和兴趣,开展内容丰富、具有激励性和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让德育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3将德育主体置身于生活

道德教育应该逐步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课堂理论灌输进入到真实生活世界。社会实践、“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道德实践的广泛开展,都能够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和感悟到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从而继续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改革与创新活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丰富多彩、潜移默化的生活中逐步得到提高,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充实。

德育工作者通过关注和了解学生,将学生的生活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用真挚的感情、贴近生活的语言,自然而然将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只有将德育目标、内容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才能将德育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质,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总之,高校德育生活化,不仅是德育观念的转变,更意味着德育要在生活层面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道德实际。只有把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其积极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来,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文艺文.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J].道德与文明,2006(1).

[2] 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32.

[4] 侯文华.论人文德育的价值取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实践路径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