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断增强江苏发展协调性

2016-04-18江苏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群众 2016年4期
关键词:军民江苏融合

江苏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够协调的现象。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与任务,提出了协调发展理念,系统回答了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更加注重发展整体性的重大意义,为弥补发展短板、拓宽发展空间,全力寻求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提供了根本指导。应当说,五中全会围绕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军民融合等,勾勒出了整体性发展的新格局,既突出问题导向,立足当前,更着眼长远。

区域协调发展顺应了经济发展从不均衡走向均衡发展的现实要求,也体现了经济发展空间拓展和更大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的时代要求。我省在经历了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从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增长已是趋势性变化,不可逆转。区域协调发展既可以在短期内释放有效的投资需求,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也可以在中长期内通过市场运行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优化,持续释放经济增长的活力,为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回旋余地大的趋势性判断提供有说服力的实践注脚。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化,落实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应有之义。区域协调发展需要苏中、苏北地区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唯有通过自身造血功能的强化,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的基础才会不断夯实。

协调发展的背后,是要在全省范围内通过更有效地塑造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强力撬动发展的整体抬升。与此同时,区域协调发展也顺应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内在要求。不管是着眼区域协同发展的主体功能区、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还是进行更加精准的公共财政支持,支持苏南对苏中、苏北的辐射带动能力的政策措施,均是通过更加科学的调控手段来实现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从而在更大范围内,通过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支撑发展潜力的持续释放。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措施,充分体现了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看不见的手”作用和“看得见的手”作用的辩证统一。可以预期,“十三五”期间,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局面必将更加生动喜人。

城乡协调发展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艰巨最繁重任务的迫切需要。一方面,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相比,农业的发展还是当下非常薄弱的环节。为了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客观要求有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按照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要求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然而,纵观乡情乡貌,新型职业农民还相当缺乏,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尚需建构,农业生产装备和技术等提升空间巨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城乡差距更是明显;另一方面,尽管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但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远远高于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半城镇化、伪城镇化现象还比较突出。农业转移人口需要实现从无序城市化向有序市民化的切实转变,这既是短期内扩大内需的需要,也是尊重发展规律,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要求。面广量大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化过程,是把双刃剑,处理得当是支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处理不当,就会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风险点。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农业的生产水平、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的生态环境要迈上新台阶,必须在政策体系的完善与创新过程中,突出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不断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伴随农业人口的非农化步伐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必须通过户籍制度、公共财政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联动改革,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全方位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的权利和义务与城镇居民有序并轨,要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高度重视农村和接纳农业人口较多的城镇的社会事业建设,乡村建设要特别注重美丽宜居。展望“十三五”,江苏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有条件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客观要求在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文化建设要迎头赶上。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同推进,物质积累的硬实力和文化力量的软实力才会良性互动,人民的物质生活改善和精神生活改善才会同向而行,社会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才会不断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涵才会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一方面,国际国内环境更显复杂,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明显,不同价值取向之间的交锋时隐时现;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巨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意义重大。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唯有建立在共同思想基础之上的文化产业,其发展空间才能够不断拓展,并持续保持旺盛的市场生命力。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彰显文化自信的民族土壤,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持续涵养。

经济发展巨大成就的取得,伴随广大老百姓由“穷”变“富”的转变,既需要经济强,更需要文化强。先进文化建设需要从“盆景”向“风景”、直至“风尚”的加快转变。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在实践中,要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保护、文化人才的培养、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智库建设等文化发展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改革释放文化发展的活力;要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传播正能量,同时要推动中华文化又好又快地走出去。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就是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江苏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军民融合要求富国和强军相得益彰,在军民深度融合中兼顾发展和安全。在现代战争环境之下,作战及其保障对经济社会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强,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系统能否为国防建设提供畅通的显性和隐性的战略支撑通道非常重要。着眼打赢现代战争的需要,实现军民融合,可以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效整合军民两大资源优势并放大组合优势。在信息化时代,军用资源与民用资源的内在强关联性、相互高依赖性也不断凸显。

在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一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相一致。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军民,军民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可以更加科学地加以规划,体制、机制与载体建设可以更好地加以推进;二是经济发展和强军建设的阶段性特征高度契合,可以互为支撑。一方面,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是国防和军队发展成就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手段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入融合发展。特别是在新的技术变革背景下,军民融合的发展路径更是适应技术革命、加快技术创新的快捷通道。回顾“十二五”,江苏成绩斐然,这些硬实力为江苏未来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协调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对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关系认清理顺,对于协调发展的整体布局深刻认识到位,对于不同侧面的具体指向深刻领会到位。既要看到背后的不同现实问题指向及重大意义,也要落实好聚焦问题的周密部署,从而通过整体发展的势能聚集,形成更有利于解决发展问题的“金钥匙”。江苏一直注重协调发展,在“十三五”期间,通过更高水平的协调发展,一定会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更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段培华

猜你喜欢

军民江苏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数读江苏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数独江苏
《融合》
数读江苏
江苏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