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

2016-04-17李岩丽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参与学校管理大学生

李岩丽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117)



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

李岩丽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117)

摘要:坚持以生为本,积极调动学生主观性和创造性,构建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参与管理机制已成为人才培养和高校教育管理民主化进程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分析省属高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原则、组织形式、管理机制三个方面探讨构建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学校主体的大学生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行使建议、监督和决策权力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各高校不断探索,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积极调动学生主观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实践中也发现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存在“内容少、层次低、程度浅和方式简单”,“途径和方法往往集中在决策初始阶段”,“在学校中尚缺少明确的程序和机制”[1]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坚持以生为本,构建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参与管理机制,已成为人才培养和高校改革的一重要研究课题。基于这一视角,本文以福建师范大学为实例,试探对此进行有益诠释。

一、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从人口学基本特征、研究对象的主观意愿和活动实践等三个方面入手,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和集体座谈等形式展开,向福建师范大学23个学院的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共发放了问卷1000份,回收938份,有效问卷919份,回收率为93.8 %,有效率为97.97%。

调查对象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占33.08%;女性占66.92%;从学科结构来看,文科类学生占40.59%,理科类学生占15.34%,工科类学生占23.61%,其他专业的学生占20.46%;从在校期间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来看,担任过的占52.99%,没有担任过的占47.01%;从就读的年级分布来看,一年级学生占21.22%,二年级学生占34.82%,三年级学生占26.66%,四年级学生占17.3 %。

二、学生参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作为学校管理的权力主体逐步得到确立和认同

福建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省属大学,学校立足人才培养,重视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性,把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纳入学校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学校校内管理民主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范围和途径逐步拓展。一是原有的学生组织职能得到延伸,新的学生组织衍生。学生不仅能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传统的学生组织机构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交流,还可以通过这些组织直接向学校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甚至通过一些新生的组织机构直接或间接参与学校相应的职能部门管理工作。如学生教学信息员参与教学管理、后勤管理部门学生助理参与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党政机关办公室学生助理参与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等。二是在学校的有关学生的各项管理条例中,学生的主体性鲜明。如学生代表作为评审小组成员直接参与学生的评奖评优评审过程、受处分的学生具有向学校学生申诉委员会申诉的权利等。三是学校采取各种途径收集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来优化学校管理,让学生在教学与管理过程中行使建议监督权。如通过评教选课体系等,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过程的监督;通过座谈、听证会、校务公开栏、校长信箱、校领导接待日等征求学生意见建议,确保学校决策尤其是学生条例的合理性有效性;召开党代会、学代会、团代会等,举办“书记早餐会”“校长面对面”、座谈会等,引导学生建言献策,与校领导面对面探讨学习生活、教育教学、饮食住宿、基础设施、就业创业、校园安全等问题;成立校学生发展与服务中心等学校机关职能部门下的直属机构,推出“小葵”“小联”等形象代言,推动学生发挥主人翁意识,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实施“五微五阵地”新机制,依托新媒体平台延伸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建设的工作触角……重视并支持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已成为福建师大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努力方向。

(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但参与的内容有限,层次较浅

被调查者中,80.74%的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去,80.96%的认为学生有权参与学校管理过程中与学生利益有关的各项事务,75.73%的赞同学校做出与学生利益有关的管理决策前有必要征求学生意见。仅有5.55%的认为大学生没有必要参与。总之,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十分强烈,他们关心自身的成长,关心学校的发展。行使自身权力、保障自身利益和为学校各项管理事务献计献策,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目的,分别占被调查者的44.83%和39.06%。调查也发现,学生参与管理涉及面最广的是由学校组织的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活动以及课程选择。福建师大实行了学生评教制度,评教参与面达到100%。其次,学生参与比较多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同大学生个体生活和发展关系比较密切的事务管理,如文体活动、后勤服务(包括宿舍、食堂等)管理、图书馆的相关事务、学生奖助学金的评定和发放等,参与这些管理工作的学生超过了50%。而涉及学校整体管理等关系学校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只有10.23%的学生参与了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2.18%的学生参与了有关学校办学目标、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参与的层次主要停留在知道详情和参与提供建议等初级层次的参与,占调查者的65.35%,而参与决定的占10.34%。

(三)学生参与的自信心较足,但影响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首要因素是形式化

调查显示,53.4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参与到学校管理中,55.39%学生认为自己所参加的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观意愿强烈。但53.1%的认为学生参与管理没有发挥作用的最主要原因是参与管理形式化,41.78%的认为管理者和教师不支持学生参与管理,31.66%的学生在以往的参与管理实践中给予学校的建议没有被采纳,而对于没有被采纳的建议,学校相关部门做出了反馈和解释仅占22.42%。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依次是大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没有合适的参与途径、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参与管理的相关信息获取不充分与不及时、教师和领导的不信任。另外,在调查、访谈中发现,由于管理经验和能力有限、管理者和教师指导欠缺,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的活动中,往往着眼于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观点分散,难以形成统一意见,更难提出针对性、实质性建议,甚至有的建议意见不切实际,这些直接导致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只是停留于浅层次、表面、形式上的管理。

(四)学生参与的途径和方法多样,但管理机构交叉繁杂,管理的效用不高

参与学校管理的被调查者中,参与校园网、网上论坛或投票的占39.94%,参加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占33.95%,使用校(院)领导信箱的占27.31%,参加校(院)领导接待日的占24.37%、争取各类委员会中设立的学生席位占23.61%,参加座谈会的占19.37%、直接向有关职能部门申诉、建议的占11.97%。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已得到学校的重视,参与的途径和方法呈多样性。但学生参与管理没有明确的程序、制度和机制,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构互相交错。在调查中也发现,福建师大涉及学生管理工作的部门较多,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保卫处、团委、后勤管理处等十余个部门工作与学生切身相关,而各部门有的工作内容互有交错。学生参与管理的组织机构也较多,有学工部、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直接领导下的学生机构,如学生会;有各机关部门工作职能延伸派生出的新的学生组织机构,如学生发展与服务中心;还有大批的学生以勤工助学的方式直接介入到学校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但目前,学校没有一个部门或机构统筹、协调、指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学生参与管理的组织机构分散,存在一个机构有多重功能、一个功能多个机构运行的现象。各机构在职责权限上是独立的主体,在处理大学生参与管理事务时,机构交错、管理层次叠加,冗员增多、效率不高。在调查中,48.97%的认为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一些学生组织在代表学生意志方面的作用不大甚至没有作用。

三、对策与建议

(一)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以生为本

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坚持以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2.有序组织

坚持“有序组织”,就是要立足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学校管理改革创新,推进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转变,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提供机会和平台。同时,应完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和机制,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参与学校管理,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3.适度参与

知识结构不完善、经验和能力不足等是目前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存在的最大困难。[2]而学生在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参与管理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活动应坚持适度原则,[3]就是根据学生能力素质、发展需求和时间安排的实际,量时量力而行。

(二)完善组织形式,提升参与的层次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形式主要有:一是通过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直接或间接参与学校管理;二是在学校各级各类委员会中设有学生代表席位,学生代表在参与学校日常管理中,行使建议、监督和决策权;三是通过学生听证会、申诉处理委员会等干预学校的管理决定;四是通过校领导接待日、职能部门与学生面对面等拓宽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五是成立大学生自律会、膳食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等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参与学校管理;六是利用网站、电子邮箱、QQ、微信等新媒体手段进行沟通管理工作。七是通过选聘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干部协助学校职能部门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行使学生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职能。[4]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改变了,高校学生的管理模式和接受方式受到强烈的冲击。高校更应重视网络平台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辅助设施完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形式,[5]扩大和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应加强研究,整合资源,确立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指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提高学生建言建策和监督决策能力,提升学生的参与层次。

为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和实效,提高学生参与管理层次,避免形式化,学校一方面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民主氛围,鼓励支持学生全面、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6]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特别是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在制定、完善和落实的过程中应加大学生参与力度。学校发展规划和日常管理要定期向学生公开,有意识引导学生共同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学生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应注重提升学生参与的监督能力、决策能力,通过开讲座、办学习班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学校管理基础知识与技能、依法治校等培训,设立导师制,激发教师、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强化指导,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和技能,实现有组织、有目的、实质性的参与。

(三)健全管理机制,保障参与的有效性

实现学生有效参与学校管理,完善的组织形式、规范的规章制度是基础。健全管理机制就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健全管理机制,支持和保障学生的参与权,一是要统筹规划。学生处、团委是学生工作管理的直属机构,应对参与学校管理的学生进行全面、规范、系统地组织,将参与学校管理的各组织机构中的学生纳入学生干部体系统一选拔、培养和管理,让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以促进学校管理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行。二是要加强监督。要激发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校管理目标得以更好的实现,学校对学生参与管理应有共同的评价体系,要将学生的参与实践考评纳入学生素质拓展和学生干部的考核中,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纳入学生评优评先中。三是要全力支持。学校在帮助和指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同时,还应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并赋予学生参与管理的组织机构一定的权力和地位。[7]如拨付学生机构一定的活动经费,并在固定工作场地、水电通信等方面给予支持,以保证学生组织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刘岩.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5).

[2]易想和,杨志龙,黄钰心,等.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例[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2(2).

[3]沈佩华.大学生参与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4]林永柏邬志辉.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1(4).

[5]邹晓青.试论大学德育目标的建构与实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9).

[6]李兴桥.试论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交际,2013(6).

[7]张萌.论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文教资料[J].2007(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6)01-0026-04

收稿日期:2015 - 11 - 15

作者简介:李岩丽(1973-),女,福建南安人,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参与学校管理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诚朴决策管理学校的探索研究
情感管理是最高效的管理
“参与”北约军演的UFO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