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改革的三重考量:理论、平衡与风险

2016-04-16

福州党校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理论改革

刘 进

(中共开化县委党校,浙江 衢州 324300)

深化改革的三重考量:理论、平衡与风险

刘进

(中共开化县委党校,浙江 衢州324300)

驾驭好改革事业是一门灵巧技能,提升理论、注重平衡和预防风险是必需的三重考量,借助深化改革契机,摆脱当前困境,既离不开实践能力,也要有理论先导;既要全面,也要全力;既不能畏脚畏手错失革新良机,又不能盲目自满以致挫折失误。

深化改革;协调平衡

当前的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阶段,无回头路可走,只能沿着深化改革的路走下去,这就需要从理论基础、布局平衡、风险挑战三方面因素考虑。

一、深化改革的理论考量

关于改革理论与实践关系,学术界出现一些不明朗的议论,比如几十年前的理论如何正确指导当前变化了的实际;当初有些理论设想是很好的,如今只是实践起来不对味儿;理论与实践关系究竟是先改后议还是先议后改云云。理论界的许多难题尚可论证,也可能各据几分道理,对错暂且不议,但至少印证学术界的改革理论共识尚未完全凝聚,毕竟改革创新是要沿循一定路径的。邓小平同志谈改革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理论建设,注意“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1]还强调“要抓住时机,现在是改革的最好时机”。[2]可以看出,我们难以辜负这个大时代:改革理论体系上要么奋发有为,要么浑然不觉!

实践先行是改革理论的基础。针对改革理论共识问题,理论先行与实践先行是绕不开的问题。理论先行十分必要,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正确理论能够有效提升实践质量,从这一角度看,必须做好相应的理论准备。就目前而言,实践先行尤为重要,实践经验总结可以转化为理论,机遇一旦浪费便不会再有,特别是所处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特别珍贵,加上用雄心壮志的七十余年时间走好别人几百年的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多少时间进行争论。这样以来,不论理论充足与否,实践还是应先行的,以不断激发改革启蒙活力,析出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结晶,采取积极稳妥的做法,改革需要边行边议,即改革理论与实践的“议行合一”。

重视理论上的自我改革。改革的积极意义包括理论上繁荣发展,以新理论适应新实际,正确指引改革方向,使理论创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改革事业成为理论应用平台。理论准备与改革实践理应步伐协调,理论准备是一种学术思考,既要细致又要清晰,还要彻底,这有助于摒弃杂念,专心致志地走自己的路;理论学习是一种学术态度,要勤学善用,以先进为师,借鉴、学习和总结国外先进改革经验,研究相关领域的可行性对策,对比分析和归纳经验,提升改革经验转化为改革理论的水准;理论检验则是一门实践艺术,要尊重科学规律与实践,理论始终随时代而变,突破固定模式束缚,勇于挑战不合时宜的思维方式,坚持循序渐进与大刀阔斧相结合,构建符合中国改革气派的理论话语体系。

改革理论创新服务于现实。改革理论由改革而生,随改革而变。改革理论准备指引改革沿向,理论创新同样离不开现实诉求。历史学家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经验与理论都应着眼于当前而不能脱离现实,以“问题导向”来探寻问题的解决之道。理论创新意味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优”的标准就是切合实际,为百家争鸣搭建理论平台,选择远见卓识的理论,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嫁接于有活力的市场经济上,完全可以创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不可缺少理性判断的科学精神,不能以宗教条规苛求当下理论,有些“催生”的理论可能不够成熟,也难称经典,但其作为解释和预想丰富多彩世界的反映,具备重要借鉴意义。掌握真理,人人皆可为尧舜。理论创新关乎所有人,包括既有领导者,也包括平凡大众,一件启迪心智的事,一段具备思想性的话,皆能成为理论创新的源泉。总之,源于现实的最终归于现实。

二、深化改革的平衡考量

改革处于一种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变动状态,是一场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博弈,追求主动平衡而非被动失衡,需以平衡视角加以透析,以利于作出准确判断与把握。改革的平衡问题,可以分为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改革的内部问题是改革自身面临的平衡问题,比如改革的体制机制问题,改革领域的重点问题,改革步骤次序先后问题等。改革的外部问题是与改革密切关联的平衡问题,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平衡问题,改革与开放的问题,改革与发展、稳定的问题,工农城乡地区差异问题等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出现这些问题是必然的,但要等到“阶级差别”的消灭,即“一切由这些差别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自行消失”,[3]绝非易事,需要找寻到融合现实差异的利益平衡点。

改革需要采取平衡战略,忽视一方,偏重一方,往往导致改革的过程性与结构性失调,即改革方式与步骤的不合理致使改革渐趋不稳定性。一方面,要处理好改革的内部问题。封闭固化的体制机制障碍是难啃的硬骨头,也是改革短板,破除自身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这涉及众多方面,需自我克服。制定明确的相关目标与方法步骤,也就是问题虽然时常存在,但是解决好一个问题才能聚神汇力迎接下一个问题。另一方面,要处理得当改革的外部问题,将不适宜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等完善起来协调起来,不可偏废。一些问题比如一九七八年,中国新一轮改革由农村兴起,随后的一九八四年,城市加速也开启改革步伐,但是随后农村改革明显滞后于城市改革,二元划分下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再如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能否拥有赶超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工业发展水平,也非一朝一夕的事。保持改革的内部、外部互动平衡,并非同步、同时地实现,也可有彼此先后的、有重轻缓急的,但总体推行的是可控制的有协调的平衡,是稳步而扎实的。

实施改革的灵巧度问题。改革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变动过程,需要具备一种游刃有余的领导艺术,充满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须加认真思量。坚持适应改革新情况、解决改革新问题的积极主动性,自觉提升改革能力,适应改革大局,而不是搅局。加大改革力度势在必行,冲破封闭体制和固化机制的障碍,时不待我,改得动的要整改,改不动就要摒弃。改革处于可修改可调整的状态,这不是扭曲改革目标,而是调整行进方向。还需警醒真实改革与形式化敷衍改革的区别,以防造成借改革之名阻塞改革的混淆。

提升改革的容纳程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要以一种更为宏大与开放的胸怀面对新颖举措,容许不同声音和机会出现,使得咨询建议有表达交流的协商平台,从善如流,循序改之。提倡改革的包容性,完善实验性的容错机制,容忍一定范围的过失甚至错误,让先行先试者成为大胆大步地推动改革创新的载体,当然,理性应对挫折是必需的,在避免不可逆转的致命失误基础上,以更为积极心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三、深化改革的风险考量

改革必定经受多种风险考验,忧患意识十分重要,意识不到或考虑不周,至少不能称之为成功改革,而且极易遭遇挫折失败,甚至酿成无法挽回的灾难。归纳历史经验,当前的改革面临不可忽视的考验:过于冒进与过于退却的倾向、制度道路风险、“改革中心主义”的误区、改革阻力风险。这些内外风险交错重叠,给改革事业造成极大压力,处理起来也应谨慎周全、积极乐观、灵活变化,不能丢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也不能产生畏难畏惧心理或忽视方法策略,正如列宁指出,我们已“习惯同巨大的困难作斗争”,也应学会“灵活机动”的艺术,即“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急剧地改变自己的策略”。[4]

面临的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过于冒进,违反发展规律的冒险贪快,有些教训类似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零年的“大跃进”运动,导致国家建设失调,陷入困境。再如苏联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则风险难以控制,致使一招不慎,全局尽失。另一种是过于退却不前,面对改革瓶颈无所适从,许多改革举措无法有效推进,比如摸到石头却过不了河,既怕滑又怕险,没有胆识去碰及。改革事业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项切实可行的完整、周密、精致的改革方案,目标清晰了,还需应急方案来化解各种风险挑战,以谨慎乐观态度去抵消两种倾向,避免陷入不可逆的误区,再以更为灵活姿态渡改革难关。重压之下,必有改革创举。

面临一定的制度道路风险,改革是发展,而不是倒退。改革关系道路抉择,要遵循预定路径行事,而不是通过改革本身,自我否定原有制度和道路、随意为之,更不是病急乱投医,这样往往带来潜藏的无法预知的致命风险,就像谁也不希望重现历史上的“割据与混战”场景一样,有些属于改革不可触及的高压禁区,就目前而言,遭遇道路风险的概率不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这种误入歧途的风险。

面临改革阻力风险,任何改革都会面临阻碍迟滞的力量,轻则蓄意制造障碍,减缓改革步伐,重则停滞改革事业,甚至导致全局崩盘的危险,这些抵制源于稳定格局变动后造成的心态失衡与利益失衡,以牺牲部分人或部门利益作为代价,改革往往意味有得必有失,趋于多重博弈,有的零和博弈,甚至生死博弈,谁又愿意牺牲个人或部门利益换取改革的进步?阻力的干扰方式多为思想上的不服从、曲解政策,行动上的不配合、变相抵制,这些成为改革失利的直接原因。但是,事在人为,领导权问题、人员保证和群众基础至关重要。失败风险是不可估量的,其中蕴含牺牲精神,也需要耐性耐力,以胆识与谋略去克服。改革不可缺少稳定、持续、坚强的领导核心,启示执政党要改善领导方式,而不能松懈,要提升抵御风险能力,而不能忽视;改革不可缺少一批甘担重任的组织队伍,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人员保证,上下各担其责、各履其职,不打折扣地执行政策,有阶段分步骤落实改革措施;改革不可缺少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如此特殊国情下,改革涉及面广,触及利益多,也亟需民意广泛的理解与支持。

结语

改革不是几个人几批人能够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改革又是一场具有明确战略目标的自我革新,总会有硬骨头要啃的,并不亚于硝烟战争中阵地战。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有效应对高压状态。改革时局由现实倒逼而出,问题聚集至一定程度,已到了非改不可地步,要尽可能思索变化过程掺杂不确定因素,及时精致处理,将矛盾与冲突控制在社会管理的自我修复功能之内。二要重视名正言顺。中国式改革已深深植根于自身文化传统,忽略或脱离这些因素往往进入非理性状态。德信仁义的文化传统崇尚师出有名,气顺则事成,成就改革理论共识,提升改革理论与实践说服力也应如此。三是采取积极稳妥的平衡战略,既有改革之名,更有改革之实,强调平衡中的稳定性与连续性。遵循历史依据,理解改革现状,预知逻辑演进,以兼容并蓄姿态走改革之路。四是运用灵活的改革措施,通过舆论影响与制度建设借力改革,冲破固有藩篱束缚。面对多重博弈,努力寻求多方协商与利益平衡,以最小改革成本获取最大改革收益。五要足够雄厚的实力。改革不是简单的面子问题,转变人的思想观念、变更部门的职权正如变更信仰般困难,有的甚于要人性命,而改革对象改变的正是守旧的思想观念,革新的正是固化了的权与利。运用充足实力耐力改正可以改正的,革除需要革除的,不断削减和破除阻力,有效防止阻力反弹。

总之,走深化改革与发展之路,必须时刻关注改革目标、举措和成效的实现进程,将改革的理论、平衡、风险等等因素加以细致考量后,剩下的就会是改革的惊喜。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3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

[4]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9.

责任编辑:林善炜

D616

A

1674-1072(2016)01-055-03

2015-12-10

刘进(1987-),男,河北保定人,中共开化县委党校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改革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理论宣讲如何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