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降低烟煤锅炉飞灰可燃物的措施

2016-04-14王滨

山东工业技术 2016年8期

摘 要:某公司#1锅炉烟煤改造后,飞灰可燃物一直维持在3%左右,明显高于烟煤锅炉设计值。通过对影响#1锅炉飞灰可燃物的因素进行全面跟踪分析,提出了降低#1锅炉飞灰可燃物的措施并实施,达到了预期目标。

关键词:烟煤改造;飞灰可燃物;飞灰设计值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08.085

1 概述

某公司#1锅炉是东方锅炉厂设计制造的亚临界自然循环汽包炉,设计燃煤为山西晋中贫煤,2011年经改造,改为燃烧高挥发分烟煤,点火、助燃用油为#0柴油。采用四角切圆燃烧,水平浓淡燃烧器。总共布置6层燃烧器,制粉系统为中间仓储式,配低速钢球磨煤机。

2 锅炉改造后的飞灰情况

锅炉烟煤改造后,制粉系统由热风送粉改为乏气送粉,热一次风管道进行了重新布置,磨煤机、粗、细粉分离器、粉仓等原设备保留。因燃烧煤种改变,锅炉系统的参数控制标准相应进行了改变,如飞灰可燃物控制标准由3%降至2%,煤粉细度标准R90由原来的12%提高到18%。但实际运行中飞灰可燃物一直较高,统计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3个月#1锅炉飞灰可燃物情况,平均值为3.11%,明显高于烟煤锅炉设计值。

3 原因分析

3.1 粗粉分离器内导流器及内锥磨损

利用#1机组检修停炉机会,进入粗粉分离器内部进行了检查,发现导流器、内锥磨损较为严重,内锥防磨层大部分已脱落。导流器及内锥磨损,会造成煤粉通过内锥“短路”,粗粉不能有效分离,煤粉细度大,飞灰可燃物高。

3.2 分离器挡板调整角度过大

粗粉分离器的调节挡板的角度过大,较大的煤粉颗粒无法有效分离;挡板角度过小,不仅增加制粉系统通风阻力,还会造成挡板处积粉,粗煤粉颗粒沉积。角度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煤粉细度偏高。停机时对#1锅炉制粉系统粗粉分离器的换向挡板角度进行了检查,发现四台粗粉分离器的挡板角度均在30度左右,处于较大位置。

3.3 分离器通流面积偏大

按《电站磨煤机及制粉系统选型导则DLT466-2004》,燃烧烟煤制粉系统,根据通风量和煤粉细度,分离器通流直径宜<3500mm。查看粗粉分离器设计资料,通流直径为4300mm。由于原粗粉分离器是按照原贫煤煤种设计,烟煤改造后,通流直径过大,造成煤粉分离动量大,系统携带能力过大,造成煤粉偏粗,飞灰升高。

3.4 飞灰取样罐密封效果差

公司飞灰取样罐采用的是铁罐,与取样管结合处的密封采用的是旋转丝扣方式,密封不严密,密封处有明显漏风感。飞灰取样罐密封处漏风,造成取样管内细灰随漏入的风回到烟道,飞灰量减少,取出的飞灰样偏少且多为未燃烬的较大颗粒飞灰,造成实际飞灰测量值“虚高”。

3.5 烟道内飞灰取样口被遮挡

利用#1锅炉停机检修机会,我们进入烟道内检查了飞灰取样口位置周围布置情况,发现A侧飞灰取样器取样口处有一支撑横梁,阻挡了飞灰的正常取样,B侧飞灰取样器开口角度偏小。飞灰取样器取样口由于支撑横梁的阻挡影响,在取样口处形成涡流,严重影响飞灰取样的均匀性,会导致测出的飞灰值波动大。

3.6 飞 灰取样管磨损

原设计飞灰取样管的村质为普通碳钢,防磨特性差,停炉检查发现取样口已严重磨损。无法取得有效灰样,使飞灰测量值不准。

4 处理措施

针对以上影响飞灰可燃物的因素,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4.1 粗粉分离器改造

对原有分离器进行重新计算,内径由4300mm缩为2968mm,通过将分离器通流面积及风阻调整到两层挡板,更改撞击冒尺寸,调节撞击冒到进粉管的距離,拆除导流器,从而实现分离器内部流场环境再造,提高分离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设备磨损。具体措施为:拆除导流器,拆除锥冒及以下全部内锥;更换上层挡板系统30套,及对应位置内外筒;更换锥冒及以下全部内锥,安装新阶梯式撞击冒;在阶梯式撞击冒以上适当位置加装一层挡板共24块;调节档板采用10mm,Q345B钢板制作,分离器调节档板有开度指示和锁紧装置。

4.2 飞灰取样器更换新型密封装置

将原铁密封罐更换为透明玻璃罐,旋丝结合改为夹板结合,取样罐两侧采用胶皮密封。经过实际运行检验,密封良好,无漏风。

4.3 飞灰取样口移位并更换材质

将飞灰取样口移至开阔位置,彻底解决遮挡取样口的问题,同时取样管材质更换为不锈钢材质,耐磨性能提高,可以在一个检修周期内不发生损坏。

5 结论

通过上述改造,#1锅炉飞灰可燃物得到显著降低。我们取2015年10月至12月的数据与改造前进行了对比,煤粉细度R90由28.57%下降至20.61%,降幅达27.8%。飞灰可燃物由原来的3.11%下降至1.15%,降幅达63%,不仅达到了设计值,需且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年综合效益可达150万元。

参考文献:

[1]DLT466-2004,电站磨煤机及制粉系统选型导则[S].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

作者简介:王滨,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火电厂节能管理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