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理念与困境

2016-04-14熊声波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11期
关键词:技能型应用型大学

熊声波

(云南大学 滇池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8;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理念与困境

熊声波

(云南大学 滇池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8;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成为中国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以时代和市场需求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使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与行业的需求。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些问题也突显出来。

教育大众化;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

在中国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首先关注的是从这所学校毕业后的就业动态,也就是说这所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与行业的需求。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定位于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突显出许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必然性

应用型大学教育有其自身特点和历史发展轨迹。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推进的过程,发展应用型大学教育是中国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我国第一次完整提出“应用型”高校概念的是龚震伟的论文《应用型本科应重视创造性培养》,文章指出,办好应用型本科的关键是重视学生创造性培养。2001年5月,在长春举办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活动”。会议提出“在经济发展以后,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是否应适当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2002年11月,来自全国各省市70多所高校的校长(副校长)参加了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的课题立项研讨会。2006年,由当时的攀枝花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国钦和副校长伍维根等人编著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系统而深刻地介绍了应用型高校发展理念和培养模式。2008年,教育学家潘懋元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的重点课题“遵循科学发展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子课题“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在2010年形成专著《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做强地方本科院校》,由孔繁敏等编著完成。书中始终围绕地方高校的基本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研究。同时书中还指出地方教育现象: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

2010年,教育部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指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013年,由以应用技术大学类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等单位在天津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联盟理事单位共由46所大学(学院)组成。短短3年时间里,联盟成员已由46所增加到现在的150所。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袁贵仁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同样提到:“修改高校设置标准,既鼓励发展综合性大学,也支持发展小而精、有专业特色的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可见,在未来高等教育发展中,政府和教育部都非常重视普通高校如何向应用技能型学校转型,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继续发展,中国的教育问题已不再是数量上的问题,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已完全可以满足人们受教育的需求。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最现实的矛盾主要是:一方面学校不断满足人们受教育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却是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所以当代中国教育问题与其说是如何在数量上满足人们的受教育需求,倒不如说是如何在质量上更好地满足人们受教育的需求。这个需求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还包括毕业后如何更好就业的问题。良好的就业环境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就是针对地方经济特色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因此,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新时期,大力发展应用型大学,提高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可说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2 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以时代和市场需求定位人才培养方向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工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电子智能的帮助下,无论学习还是工作,人们的效率相较于以前都大大提高。有些技能,在以前看来属于复杂劳动的范畴,但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却成了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技能知识。

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科技发展的速度是一致的,科技越发展,对能运用科技人才的需求就越大。清华大学有关人员曾对一些生产企业进行过人才需求类型问题调查。调查结果是:“明确需求人才为应用型人才的企业占66.2%,需求创新型开拓人才的企业占13.7%,既需要应用型人才又需要创新型人才的企业占9.8%。可见,应用型本科人才已成为我国生产企业需求量最大的人才类型。”[1]由此可见,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立足社会和市场,以时代和市场需求定位人才培养方向。

2.1 应用型高校要服务于当地经济,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要体现地方特色

应用型高校,办学特色是出路,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方面。由于地域间的差异,每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和历史都存在明显不同,所以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应反映地方特色。以云南为例,云南是旅游大省,“2013年,旅游业增加值达654.75亿元,占GDP的比重6.4%左右”[2]。所以在云南设置旅游管理专业,对发展云南当地旅游产业能起到促进作用。地方特色还应体现在市场供求方面。每个地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既体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种类上,所以不同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市场需求,即使专业设置相同,不同地方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模也不一样。云南省与泰国、越南毗邻,旅游产业和文化交往密切,所以云南市场对泰语和越南语需求会比其他地方高。对于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不仅要体现特色,还要体现小而精的特点。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分布不平均,有些地方应用型高校,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由于办学规模和师资力量都较小,因此在专业设置时,与其建设多而杂的专业,不如就某一能体现当地经济与文化特色的专业进行建设,在这一专业上建设与之相关的专业群,这样既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又能集中资源建设符合地方特色的特色专业。

总之,应用型高校资源有限,在办学规模上无法与综合型大学相比。所以集中资源,发展特色专业,既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也能体现应用型学校的办学特色。

2.2 应用型大学要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府帮助

最能反映地方经济特色的就是当地企业。高校与企业联合,才能打造适合当地和服务于当地经济的人才。中国的经济特点附加产值低、能源消耗高和经济处于粗放型,推动这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则是依靠企业的创新。对于企业来讲,创新人才的输送主要来自于高校,实现企业与高校的联合,可以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和生产成本,最大化和最优实现教育资源和生产资源的配置。

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政府是非常重要的一方。它应该从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学校帮助。教育并不生产具体产品,它只生产具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这些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对社会产生了正能量的效应:公民的素质普遍提高、有着共同的价值观、提高经济生产能力等,这些正能量的结果有助于政府对社会进行更好的建设与管理。教育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但它会给社会带来正面的效果。国家的创新、经济的发展、道德的提高都与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地方政府作为国家的教育管理机构应支持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2.3 应用型大学定位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办学定位不同,人才培养模式自然不同[3]。应用型高校应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其特点是实践能力强,在工作中表现为专业操作熟练,创新意识强,有较好的团队管理意识。对于大学本科层次的学生来讲,他们不仅要自己能胜任本职工作,还应有能力组织和管理一支高效的团队。

强调应用型高校应发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并不是否定应用型人才也要进行理论的学习。教育应遵循它自身应有的规律——理论虽来源于实践,但理论也能指导实践。专业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操作更熟练,素质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有些地方应用型高校具备硕士或博士学位授权点,同样可以培养理论兼应用型人才。

2.4 应用型大学要以增强学生创业就业为原则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毕业后能顺利就业是最实际的问题。然而,就业市场却经常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企业招工难。这种现象说明学生和企业之间的供给不能达到平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若从学生角度分析包括心理预期与实际不符、自我能力不能满足岗位要求以及未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合理规划。

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后能顺利踏上工作岗位,学校应帮助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端正毕业后的就业心态,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对有条件、有能力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尝试创业项目。总之,成功的应用型大学不仅要在教学中有特色,还要在就业中有成绩。

3 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困境

3.1 对应用型高校认识不足,不能及时转变观念

传统的观念认为:高校培养的学生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所以,高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社会就接受什么样的学生。这种观念是用学校来决定学生,再以学生决定市场,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教育体制的僵化和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以及市场对专门型人才的缺乏。这会导致人才供求不平衡现象:一方面是毕业生的绝对供给,另一方面是市场人才需求的紧缺。换个角度来看,不是以学校决定学生,而是真正以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来决定办什么类型的学校。社会需要应用技术型人才,只有把学校办学目标定位于应用技术型,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还有种观念:认为应用型大学就是比研究型大学等级低的学校,所以大学应以综合研究型大学模式办学或以此为目标,努力“升格”。不是所有的应用型大学都比研究型大学差,应用型大学也分层次。办学条件好、水平优的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不仅是能实际操作的人才,还掌握一定的理论功底,能够组织管理、具有创新思维的管理人才。而对于职业技术学校,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他们更注重于实际技能的操作,培养目标是第一线的生产者、实际操作者。

3.2 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缺少产学研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过程是一个多主体合作创新的过程,主要包括企业(社会产业机构)、学校(研究机构)和政府。中国的技术创新大多来自于企业,而企业人才由学校输送,期间政府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制定的政策方针深深影响着学校与企业间的关系。在学校与企业间,政府是重要的“桥梁”,连接着两端人才输送状况,同样也影响着中国技术创新。作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技术技能的实际运用与熟练操作。所以在高校期间,就应把学生推出“象牙塔”,寻求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通道,共同培养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我国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缺少产学研合作机制,究其原因:一是学校教育模式缺乏改革。许多应用型大学依然沿用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大学主要以学生在校修读学分,所学知识以理论知识为主。应用型大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教学,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理论转化为生产力。二是学校与企业缺少长远有效的合作机制。有效的合作机制建立在双赢的前提下。例如,学校向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企业向学校提供资金赞助。三是政府未能做出积极的政策引导。地方高校主要由地方政府和教育厅管理,所以在政策上,政府及教育厅应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为应用型人才提供更多的市场和就业机会。总之,创新型人才和创新性技术只有在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下才能培养和创造。

3.3 应用型大学教育资源匮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矛盾

1995年,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随后“211工程”和“985工程”持续推进,以及“两个一流”战略的实施,国家在教育资源配置政策方面是优先投入综合研究型大学。与综合研究型大学相比,应用型大学一般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国家在应用型大学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应用型大学的发展。

然而,在人才培养方面,社会与行业对应用型人才都有所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先进的电子智能技术的发展,带动各国不同经济领域的飞速前进,中国也从一个传统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向集约型经济模式转变。为了推进经济的发展,中国需要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应用型人才都暂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以上问题有的是主观上的,需要通过应用型大学自身的努力而加以解决;有的则是客观上的,需要国家政策扶持。无论何种原因,应用型大学的发展要走出这些困境,关键还在于要有能力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与行业的需求。

应用型大学的未来走向以及该如何发展还在不断地探究当中,如何培养社会与行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也需要不断地探索符合时代的模式。总之,中国教育的发展需要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应用型大学虽然不是个新概念,但不断探索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却能给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带来一丝新鲜空气。

[1] 孔繁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做强地方本科院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

[2] 幸岭,蒋素梅.基于PEST分析法的云南旅游产业发展驱动力研究[J].学术探索,2014(5):71-75.

[3] 曾咏梅.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省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17-120.

(责任校对 谢宜辰)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1.031

20160722

2015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2015Y497)

熊声波(1981-),男,江西南昌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西方哲学研究。

G40-01

A

1674-5884(2016)11-0098-04

猜你喜欢

技能型应用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大学》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