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国际化教育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2016-04-14刘彩玲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互联网+

刘彩玲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国际学院,北京 100102)



“互联网+”国际化教育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刘彩玲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国际学院,北京 100102)

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教育教学内涵式的发展研究,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互联网为平台,以翻转课堂、Mooc、微课程、蓝墨云班课等为手段,实现中外教学资源共享,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办学质量,在创新中寻求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互联网+;教学创新

“互联网+”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的特征体现为:第一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变革、开放、重塑融合。敢于跨界了,创新的基础就更加坚实。第二是用互联网思维创新驱动,求变、自我革命,发挥创新的力量。第三,“互联网+”的实现目标是重塑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利用互联网进行深度链接并付诸实施。随着网络环境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的共享平台,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信息的交流与融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先后8次提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并且提出了“互联网+”这个新概念。

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教育研究顺应时代的潮流,挑战和机遇并存。目前,通过互联网影响国际化教育的方式很多,如翻转课堂、Mooc、微课、微博、微信等,这些新的学习模式具有个性化和灵活性学习的特点,高频率地使用数字学习资源,利用各种移动终端、定位设备、传感器和实体性学习资源,大幅度地影响着国际化教育教学的创新[1]。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把握机遇,研究和探讨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教育创新路径,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1 项目研究价值

1.1 研究的理论价值

随着网络环境的飞速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教育教学受世界大环境的影响,面临着新的机遇、希望与挑战。互联网作为信息的共享平台,正在以各种方式填补着国际化教育教学的空白,最大限度地促进着国际化教育信息的交流与融合。互联网以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学习时间灵活等特点,提升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层次。

项目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实证研究为先导,以互联网为平台,探索新型的国际化教育课程教学创新模式、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拓展模式和实践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混淆式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开放性教育在线学习资源,挖掘混合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可操作性、显而易见性。创新中外合作办学理念、创新服务意识、探索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新轨迹,形成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尤其是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长效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国际化教育路径的有效性,推进人才培养过程实施的全面性、选择性、时代性、兼容性和内化性等特征,在研究中寻找融合与重构的机遇。

1.2 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从发达国家互联网+国际化教育教学发展的举措和实施的过程入手,依托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国际化教育课堂教学,对中外合作办学师生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学生是网络空间中最为积极的群体,以学生为主体,从网络特有的属性出发,通过中外文化认同的纵向层面(认知、情感和倾向)和横向层面(意识形态、国家和民族、政府权威、法律政策、政治效能感)来探讨研究网络对国际化教育教学所特有的影响;通过网络资源共享、云计算、翻转课堂、创客空间、移动工具学习和慕课等教学手段,进行多元化思维创新驱动;通过对诸如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之类的相关的数据进行采集、评估与分析等,掌握互联网及移动学习工具对教学产生的影响,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国际化教育理念的渗透与融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内,关于互联网+国际化教育教学创新路径研究尚无专著,只有少量的国际化教育课程设计的研究专著和一些相关的论文,对于国际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缺乏从理论到实践的有高度地、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研究。2012年教育部《十年规划》中指出,教育信息化要在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全面提升,要促进高校、企业、中外合作办学资源共享,支持跨地域的协同创新,要帮助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2]。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支柱,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后,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使得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产生改变。

在国外,西方许多国家利用互联网作为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英国、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在课程整合、数字化学习资源、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爱尔兰教育技术专家戴斯蒙·基更(Desmond Keegan)将e-learning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工业革命时代的 d-learning(远程学习)、20世纪80 年代电子革命时代的 e-learning(电子学习)和信息革命时代的m-learning(移动学习),强调 m-learning 是实现“终身学习”的方式,在学界已形成共识。加拿大政府对互联网、信息技术与课程模式的创新非常重视,温哥华的《信息技术报告》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

以上从国内外的政府政策支持、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学技能提高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对国际化教育路径的创新进行了阐述,为创新研究互联网+国际化教育教学奠定了基础。

1.4 发展趋势

通过对国际化教育教学创新路径的研究,探讨以互联网为媒介,以翻转课堂、Mooc、微课、微博、微信、蓝墨云班课等方式作为教学与管理的手段,促成学生广泛选择学习空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通过高频率地使用数字资源认知新的学习模式,促成学生个性化学习习惯的养成与调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元认知学习理念;利用网络优质资源分享国际化教育资源,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达到人才培养创新发展与创新建设的目的。

2 项目的研究目标及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2.1 研究目标

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泰尔弗商务分院为研究基地。研究内容包括:第一,依托泰尔弗商务分院三个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中外方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国际化教育师生教与学过程中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第二,进行“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微课程建设与研究,形成具有国际化教育特色的微课程体系,使师生在观摩和参与中受益;第三,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国际化教育内涵式的发展研究,寻求创新路径。

2.2 研究内容

第一,利用校内网络平台或通过在线学习和移动工具学习的方式,建立国际化教育微信学习平台,使师生在国际化教育路径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分享资源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遗留问题,调动英语教师、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兼顾教学效果;第二,网络微课程系列建设作为专业课程建设的补充手段,有益于提升师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微课程系列建设,充分体现国际化特色英语教学和核心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将国际化教育全英语课程和双语课程由核心课程逐渐向基础课程和其他课程拓展。

2.3 创新点

第一,调研互联网+对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教育认同的现状;充分体现移动学习的优势;第二,构建网络媒体研究平台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英语语言水平、增强中西方文化的跨界融合;第三,通过网络视频等教学手段,探究解决国际化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方法,促进师生对网络学习的认同,提高教学效果;如微课程作为专业课程建设的补充手段,有益于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

2.4 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突破的重点:第一,教师角色转变问题。调动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更新教师国际化教学理念,提升教师对于网络学习资源的获取和网络资源筛选及应用的能力。第二,查找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难点,努力通过互联网+寻找融合的突破点和升华点。鼓励师生共同开发微课程,为网络课程研究奠定基础。第三,引导学生“输出”语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难点为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技术在国际化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如国际化教育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3 项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遵循从发现问题—描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先导,深入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国际化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综合性问题等,阐述“互联网+”对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教育现状的影响及长效机制。

3.2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书籍、网络等文献资料的收集研究,分析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教育信息技术和微课程的基本路径,寻找符合泰尔弗商务分院进行网络课程研究的突破口,完善微课程研究的框架和实现的途径。

第二,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在线课程、网络视频和国外优质网络课程资源的案例分析,以教学为核心,组织英语课程教师、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对中外资源共享网络课程和微课程等进行归类总结,为网络课程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行动研究法:进行微课程调研,关注微课程培训事宜,从核心课程和英语课程建设入手,对相关教师进行互联网应用和信息技术应用进行培训,不断开发和拓展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微课程。

[1] 彭玉秋.微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设计与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 张琪.e-Learning环境中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深度学习的相关性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4):55-61.

(责任校对 王小飞)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1.029

20160811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院级科研成果(项目编号MY201617)

刘彩玲(1963-),女,湖南株洲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从事国际化教育、大学英语教学与管理研究。

G40-03

A

1674-5884(2016)11-0091-03

猜你喜欢

国际化办学互联网+
聚焦港口国际化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