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教学技能与泛教学技能之“意”

2016-04-14荆婷李欢唐林伟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11期
关键词:技能教师教学

荆婷,李欢,唐林伟

(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技能、教学技能与泛教学技能之“意”

荆婷,李欢,唐林伟

(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技能是个体基于先天素质,在其认知日益丰满的过程中不间断地融合社会实践而具备的灵活的认知活动方式和操作行为方式。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教育岗位上依照教学需要通过职前、职中或职后培养训练而获得的技能。“泛教学技能之里”即个体拥有极具多维发散性和统一聚合性的显性技能、中介技能与隐性技能的集合;“泛教学技能之表”即泛指的教学技能,泛在的教学训练环境,泛滥的思想特质;“泛教学技能之形”即显性技能和隐性技能借助中介技能相互贯通,转化交融的形态。

技能;教学技能;泛教学技能

1 技能的意涵

1.1 “技能”的内涵

《心理学大词典》对技能的解释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教育大词典》认为技能是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经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学界关于“技能”的认知大致有以下三种:其一,技能属于知识范畴。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主义者认为技能的实质是程序性知识,个体自主选择、加工并依靠主观构造和学习顿悟习得技能。其二,技能属于动作范畴。提出“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1]153的命题。关注技能是以实践为基础,以严谨合理的程序指导实际动作的操作活动方式。其三,技能是涵盖知识范畴和动作范畴的集合。皮连生指出,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由此,我们认为技能是个体基于先天素质,在其认知日益丰满的过程中不间断的融合社会实践而具备灵活的认知活动方式和操作行为方式。技能发展中内在的呈现两个阶段,一是由观察和模仿而习得表象动作的初级水平阶段;二是指领悟技能之精髓,熟通技能之要领,达到精湛尖端的高级水平阶段,亦可称之为技艺。

1.2 “技能”的特征

技能的内涵背后蕴含着主体性、融合性、复杂性、发展性和灵活性五大特征。

主体性。即习得技能和运用技能的主体是人而非动物。比如:自然界的小鸭子模仿老鸭子浮水,老猫教小猫捉老鼠等现象,就是动物的本能而非技能。

融合性。即技能的习得是先天素质与后天实践相融合的共同作用而非单一线性的状态。在心理学领域,素质又称为“秉性”,通常反映在个人气质、才智和能力上,是体现个体内在差异的主要特征。技能依赖于个体素质与教育熏陶、社会环境交融,二者缺一不可。

复杂性。即技能的种类、形式等多而杂,是在思维和认知的指引下的规训行为而非简单、粗大、机械的动作。比如:体操运动员拥有娴熟技术的前提是用心感悟每个动作的艺术性,日复一日不畏艰辛地练习并博学各种动作的技能要领,最终才能实现熟能生巧。

发展性。亦即技能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不间断的训练而生成而非停滞懈怠。比如:一名木匠在掌握制作简单工具之后,不断习得技艺技巧,通过认知和技术的精加工,制作出精美的榄雕或木雕,这就蕴含着技能的发展性。

灵活性。即技能习得时应具有灵活的能力而非刻板。掌握技能需要因时因地制宜,学习技能过程中情境改变,其动作须随机应变,这对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认知水平以及综合素质要求较为严格。比如: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技能表现骤然下降,甚至丧失,我们认为他还未掌握技能的精髓,缺失对技能灵活性的运用。

2 教学技能的意义

2.1 “教学技能”的特质

何谓“教学技能”?从目前教育界研究来看,指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教师教学技能,即教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统一规划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经验,为孕育达成学生的“三维目标”而采取相对稳固的教学行为方式。教学技能作为技能的子集,特指教师在教育岗位上依照教学需要通过职前、职中或职后培养训练而获得的技能。

2.2 “教学技能”的特征

教学技能具有四个特征:综合性、默会性、专业性和卓越性。

综合性。教学技能是多层次、多结构、多属性的复合整体,其最本质、最核心的属性是“教”与“学”双重技能的综合。从认知层面分析,“教”融合着教师讲授、组织、管理、评价、研究等多方面的技能;“学”则是分析、归纳、概括、记忆等技能的整合。从操作层面分析,教学技能的习得和生成依赖于两条主线:一是教师“教”与学生“学”。教与学不可割裂,教师善教、乐教、崇教能激发学生学习潜质,学生善学、乐学亦可促使教师提升技能素质,“教学相长”即可说明;二是教师自身“教与学”。善教源于善学,因善学而博学,因博学而善教,因善教而乐教。由此,教学技能的综合性成为促进“学”与“教”两者协同发展的推动力量。

默会性。亦可称为缄默性,内隐性。教学技能是借助内隐的心理活动,将认知结构再构或重构,呈现外显行为活动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对一整套教学流程都内在的包含着其思想意识上对学科知识的加工和处理程序,进而将内化于心的信息输出并由外显的行为传递给学生。其默会性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设计、教材处理和教学研究的理解、领悟和判断上,以潜在、间接的形式存在。

专业性。教学技能不同于普通的手工技能,也区别于简单的手工操作,注重培养专业性技能人才,如体育、化学、语文、生物等专业学科的教学技能都不尽相同,不能进行简易的转换和替代,这也是就业岗位对大学生的专业要求日益严格的根本所在。教学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并形成内在的认知结构,教学活动的严谨性、规范性和系统性要求教师具备高深专业素养的教学技能。

卓越性。教学技能达到出类拔萃、精湛优质的程度,意味着教师已成长为集高深专业技能,广泛通用技能以及内在自我技能于一体的职业素养极高的专业化从业者。一名教学技能娴熟的教师,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是深入浅出、井然有序的,并具有创造性开发文本的技能。这亦是每一位扎根于教学岗位的教师习得和养成教学技能的最高目标。

2.3 “教学技能”的特型

中外学者针对教学技能的分类和应用认知迥异。如英·特罗特将可外显、可量化和可评估的教学行为方式统合为六种教学技能,由教学活动的行进顺序依次是:导入—变化—提问—例证—强化—说明。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王凤桐、李继英把教学技能细化为16个板块,如此细致的划分反映出对教师的要求日趋严格。原国家教委于1994年下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明确指出教学技能分为五类:第一,设计技能。即教师利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授课实施计划并撰写教案的技能。第二,课堂技能。即在特定的教学场所,运用教学语言、教学形态以及教学技巧,把控课堂并进行新知传授的技能。第三,辅导技能。即排除课堂教学时间以外开展的诸如批改作业,培训辅导等技能。第四,评价技能。即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之后,师生之间客观、科学地进行双向评价。第五,研究技能。即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师生关系、研究方法等进行的一种主动的、系统化的探究技能,表现为“教师即研究者”。

3 泛教学技能的意蕴

3.1 “泛教学技能”之里

我们将教学技能比喻为森林里的参天大树,显性技能如同树干,那么隐形技能则是隐藏在土壤里蔓延数里的树根。这一比喻可以很形象的看出外显的技能和深藏的技能都具有多维发散性和统一聚合性,多维发散性即是不局限于当前环境并破除定势观念而显示出“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统一聚合性是指将分散的聚集成一体,就像大树的成长既不能剥离树干,也不能脱离树根而单独存活。我们通过对美国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简称NSSB)关于“技能标准”定义[2]的认知中得出“泛教学技能”这样一个新型名词。根据NSSB定义,技能标准由工作导向组成部分和工人导向组成部分构成[3],此两者就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显性技能和隐形技能。从字面上理解其内涵,工作导向部分侧重于某一具体岗位对技能的要求和规定,表现为显性;工人导向部分则侧重个体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表现为隐性。分析可知显性技能和隐性技能并非存在于两个空间,而是可借助中介转化融合。

3.2 “泛教学技能”之表

基于上述梳理发现泛教学技能具有以下特征:

泛指性,即泛指的教学技能。“泛指”一词本源出自宋·陈旸《乐书·乐图论·琴势》一文,本意是指手指轻弹琴弦。后经引申理解为:广泛的代指,宽泛的指代,即不专指某人、某事或某物,如:帝王将相就是泛指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推论可知,泛指的教学技能表现在广义范畴的概念上,即指身处于职业岗位的个体以职业需要为标准,按程序规定反复训练而获得的知识技能、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集合。

泛在性,指泛在的教学训练环境。泛在环境是预示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多维度综合性概念,由互联网系统、信息数据资源和人力资源有机组成,亦即“自然状态,普遍存在,无所不在,易于使用”是其独特之处,就如同空气一样充斥着每个人、每个角落,又如同氧气一般让人们无法或缺。泛在教学训练环境作为泛在环境的子系统,集泛在物化环境和泛在文化环境于一身,利用微格教室、一体化教学技能训练室等物化环境,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教学视频的录制、传输和存储营建和谐的教学环境、构建多元的管理体系、创建共享的教学资源库等文化环境。简言之,泛在的教学训练环境即以提升教学素质和教学技能为目标,以教学训练为手段,以泛在物化环境和文化环境为主要内容而普遍存在的综合环境。

泛滥性,即指泛滥的思想特质。“泛滥”本意是“水量因溢出而减少”,多指大水漫溢。唐宋时期多释义为广博、广泛,苏轼《复改科赋》中记载:彼文辞泛滥也,无所统纪。后经引申翻译,常被理解为:广泛流行、洋溢、充溢。正如杨朔在《三千里江山》一文所描绘的:吴天宝的脸又红又亮泛滥着生命的光彩。由此看来,“泛滥”一词的内涵是经得起反复推敲的,文中所说的泛滥的思想特质即是指泛教学技能思想的光彩,体现着容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气质,具体表现在综合性教学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上。

3.3 “泛教学技能”之形

泛教学技能作为一个集合,主要含有三个核心子集。其一,隐性技能。指无法用语言陈述或行为展示的技能,以潜在性为主要特征,指存在于个体的思维意识之中,思维导图、思维构建、思维创设是其表现形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其二,中介技能,亦称转换技能,即是运用相关职业背景的专业技能作为隐性机能向显性技能过渡的转换器,主要是中介思维和中介实体,可能是虚拟的,也可能是真实的。其虚拟性反映在思维力等方面;真实性突出表现在依托于现代多媒体技术对专业技能的运用和发挥;其三,显性技能,是通过行为和动作显露出来的技能,以显在性为特征。职业人通过对上述三个部分的转化和整合,并与其所在职业岗位进行匹配(譬如了解职业背景,明确岗位需求,获得职业技能等),进而提炼其泛教学技能的纯度和精度。

[1] 潘菽,荆其诚.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2] 王良,周明星.美国技能标准:组成、框架与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5):50-52.

[3] 罗小琴,梁琳,高涵.高职学生泛职业技能的意蕴、生成与获得[J].职教通讯,2014(10):66-69.

(责任校对 王小飞)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1.023

20160613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2YJC880094)

荆婷(1992-),女,甘肃兰州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

G40-012

A

1674-5884(2016)11-0073-03

猜你喜欢

技能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拼技能,享丰收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