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派”职教之我见

2016-04-14周明星

江苏教育 2016年60期
关键词:苏派职教职业

周明星

专家点评

“苏派”职教之我见

周明星

苏派职教;工匠精神;“丝绸”内涵;“本真”空间

这次有幸参加第六届“苏派职教”高层论坛,很受启发,很有收获。打出“苏派”的旗帜,充分显示了江苏同仁们敢为人先的精气、职教改革的底气和干事创业的大气。

一、苏派职教高层论坛的举办具有“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表现为两点:责任感和精致性。在责任感方面,江苏省敢于担当,自发组织了这样一个苏派职业教育高层论坛和职业教育新思维博士论坛(按:职业教育新思维博士论坛与本届苏派职教高层论坛并会举行),为全国青年职业教育者搭建了“在线、有道、无间”的交流平台。这个“双论坛”聚集了中国职教界最具活力的年轻朋友,成为国内最有品位、最富内涵、最具影响的学术责任共同体。

在精致性方面,除了场域精致外,内容也十分精致。这次论坛聚焦一个主题、四条经验。一个主题就是“国际化”。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刘克勇处长和苏州市教育局黄锡明副局长的主题发言,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在新工业革命悄然开启的当下,在4.0职业教育的改革行进中,国际化才是加快发展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那片蓝天。南京金陵中专的“悦乐”经验,其运行遵循了教育和经济两个规律,加强校企共育,实施模块课程;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专注”经验,秉承陶行知“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把学校办成“酒店”,把学校办成“景点”,把学校办成“超市”,达到“三星管理、四星景点、五星酒店”的建设目标;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的“立足”经验,“立足”于外资企业,政府主导、主体双元、合同执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理路”经验,提出“专业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载体、平台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前提、综合能力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基础”,为职业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指导性的行动方向。

二、苏派职业教育概念具有“丝绸”内涵

论坛从不同层面展示了江苏职教的实践逻辑,下一步就应该去探寻其理论逻辑。所谓苏派职教,应该是发端于长三角地区,脉承黄炎培、陶行知、张謇等教育家的职业思想,成熟于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与探索时期,经过长期孕育而形成的具有现代特征、国际特色、丝绸特质和“本色”特点的区域性职业教育样态的总称,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河流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具有四性:第一,现代性。江苏一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进入现代化的地区,苏派职教有现代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学校制度、师资队伍。第二,国际性。苏派职教对外开放,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相机进行文化输出。第三,丝绸性。丝绸是苏浙的典型地产,具有四个特点:长、细、柔、美。长即苏派职教源远流长,细即苏派职教精耕细作,柔即苏派职教生态柔和,美即苏派职教成人之美。第四,本色性。包括三个“本”:招本地学生、在本地就业、促本地发展。总之,到江苏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人人能够出彩,个个能够成才。

三、苏派职教的建构具有“本真”空间

那么,苏派职业教育的“派头”或者说文化性格从哪些方面建构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即理论体系、实践模式和话语内核。首先,要建构苏派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一般来说,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必须是从对象所有因素都具备的整体之中,概括出能规定这个对象性质的最抽象范畴,而且从这个最抽象范畴开始,既能具体上升,又能说明这个对象的全部因素。苏派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包括其概念体系、范畴体系和逻辑体系。概念体系方面比如有哪些科概念、类概念和素概念,它们之间如何“搭界”?范畴体系方面包括苏派职业教育纵向范畴、横向范畴和外向范畴,它们之间如何“结网”?逻辑体系方面包括历史发展逻辑、实践发展逻辑、理论发展逻辑和职业发展逻辑,它们之间如何“关联”?其次,要提炼苏派职业教育实践模式。苏派职业教育实践很丰富,比如前面几个学校的国际化模式、生活化模式、现代化模式、本土化模式等。现在要抽象出一个大家共有的东西,就是可输出、可复制、可辐射的简约的模式,关涉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这种人才的课程、用什么样的师资来培养、采用什么样的教学途径、怎样判断这种人才培养的效度等问题。然后,厘清苏派职业教育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苏派职业教育理论的灵魂。比如,“国际产业标准中职业态度、知识和技能适切授受”和“适合本地经济需求的人才如何培养”,可不可以作为苏派职业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当然,苏派职业教育理论要讨论的问题很多,上述观点仅为个人之见,算是抛砖引玉。

“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心可以到达。”苏派职教走到现在,告诉我们的是,只有“走心”,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才能无往而不胜。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现代技工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名家视线】 主持人:郭扬

导读:

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德合作、引入德国经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1985年,我国教育部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教部签约立项,创建了上海电子工业学校,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仪电控股(集团)公司与德国慕尼黑汉斯·赛德尔基金会长期合作,开展借鉴“双元制”模式的典型试验。多年来,上海电子工业学校与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杨秀英教授的统筹领导下,发挥中德合作办学的优势,在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同时探索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本科教育的衔接和沟通,并通过中德师资现状比较研究提出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准入、聘用、培养、考核评价管理体系,促进了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杨秀英,现任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兼任上海电子工业学校校长。杨秀英院长拥有数个不同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和荣誉称号,在教育教学方面是教授、高级讲师及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在专业实践方面是高级工程师和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在科研方面则是研究员和全国科研杰出校长,发表论文多篇并出版《“双元制”职教理论与实践》等著作。本文是由她主持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高职院校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2ZS200)的部分成果。

G710

C

1005-6009(2016)55-0017-02

猜你喜欢

苏派职教职业
江苏苏派教育集团 徐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培养“工匠之师”,赋能广东职教
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校企合作
———“苏派职教大讲堂”活动掠影
职业写作
苏派校长的文化追求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