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敬畏书法

2016-04-14顾正元

江苏教育 2016年61期
关键词:书者学养书法家

顾正元

敬畏书法

顾正元

书法之所以是一门仰之弥高的艺术,取决于她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内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也。”金戈铁马之雄浑,高山流水之长情,亦可见于墨色浓淡、笔意回环之中,当绵亘千年的书法传统血脉与书者的精神修养融成一体时,就达到了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书法学习之径途是辩证否定之径途,由不断之否定而渐续前行。与古帖同行,检校己之得失,用笔之毫末丈量古今之距离,用心之精深体悟书法之性情,学、施、悟、改方能成器。刘熙载在《艺概》中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为书。”其高韵深情、坚质浩气即来源于书家的心性、情感、学问、修养。

吾以为,书家大抵有“三重境界”。

一是技法纯熟。临池不辍,炉火纯青。凡有志于此者,无论临帖还是写碑,都静心入禅,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智永禅师、怀素大师和著名书法家张芝,无不是下几十年苦功,留下兀兀穷年、勤奋不辍的千古佳话。书法技法的解决不是阶段性的问题,他需要书法家终其一生去调整和完善,最终使之合于自己的审美理想。因此,技法的解决是技进乎道的前提,毕生所求惟合乎道矣。为艺即为人,为人即为道,艺进乎道,人至于圣。历史上一流的书法家,无不历此过程,如王羲之、王献之、苏轼等,他们需要抛却一些世俗的看法和做法,经过物质财富的来去往回,感情的浓淡疏亲,权位的高低得失,然后体悟和释然,从而使心境开阔,思维练达,继而达到艺术的更高境界。生活所历不同,人生感悟有异,故学书之路从者众,成者稀,集大成者甚微。

二是学养深厚。中国书学是千秋百代读书人的心灵结晶和精神产物,其墨迹展示着文化学者闳约深美的胸襟,积累着他们全部的学养和情趣。古人讲,书本诗余,将书法视为作诗之后的余事。实际上,这里“诗”的意思是思想,诗歌是表达思想的载体,书法是书写思想的工具。所以历代大家都重视书外之学,才有“读书万卷始通神”的千古名言。我们经常说,许多学者虽然练字不多,但一写就能看出不俗,而有些人写了一辈子,字却俗不可耐,就是因为学者修养好,方能以学养书。书法艺术犹如毛笔在宣纸上舞蹈,笔锋连缀着书者喜、怒、哀、乐等情感,这是书法独有的艺术功能。书圣王羲之的诸多作品摹本所以能流传于世,就是因为每一件都蕴涵着作者的思维和情感。特别是传世经典《兰亭序》,当写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时,其笔法轻逸秀美;当提到“生死亦大矣、岂不痛哉”后,笔法就变得凝滞沉重,作者的情绪波动跃然纸上。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更是如此,将痛失亲人的悲哀、愤怒和激昂情绪挥洒得淋漓尽致。没有深厚的历史知识、文学功底、人生阅历、高尚情趣,是很难达到此种境界的。

三是人格可敬。达到可敬的程度,是书法家的最高境界。真正的可敬,是个人之品德、才情、成就使同业之人由衷佩服,让众生由衷敬仰。对此,古人早有成论:“人有多高,书就有多高。”纵观历史,凡青史留名的书法大家,像欧阳询、米芾、范仲淹、毛泽东,无一不是“书以载道”“人书合一”的追求者和实践者。我们今天所津津乐道的,虽有其书法精妙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缘于他们超尘拔俗的俊伟人格。

故敬畏书法之真义,乃敬畏天地自然、人世道义。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猜你喜欢

书者学养书法家
书法家周如璧
筑书巢
书法家·谢 锐
诗的“别材”与学养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
筑书巢
《红楼梦》里学养颜
高尚的人格,深邃的学养*——钱中文先生20 世纪80年代的学术通信
书者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