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合作:中捷合作的重头戏

2016-04-13徐颖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捷克工业

徐颖

中捷两国正在致力于将捷克打造成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区域的金融中心和交通物流枢纽

2016年 3月2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布拉格,开始对捷克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捷两国建交67年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对捷克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将中捷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

在此之前,2015年11月22日至27日,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捷克共和国总理博胡斯拉夫.索博特卡访华,并出席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2015年9月,捷克总统米洛什.泽曼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捷双边关系中,工业合作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10月,泽曼率领近200人的代表团访华,成为10年来首位访问中国的捷克元首。那次访问期间,中捷两国达成了航空、采矿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协议,开启了中捷工业领域合作的新浪潮。

时隔一年半,此次习近平对捷克的访问中,两国元首再次就工业领域的合作达成多项共识,双方不仅强调要继续加强汽车、机床等传统领域合作,还提出将在航空、纳米、生物、核电等高技术领域加强交流合作。

捷克军工助力中国抗日

捷克是老牌的工业大国,独立前的捷克斯洛伐克曾经是奥匈帝国的重要工业基地,独立后继承了奥匈帝国80%的工业生产能力。目前,捷克的工业在经济产值中所占比重居欧盟首位,约为36.7%。

以捷克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汽车工业为例,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四家汽车生产商之一的斯柯达就诞生于捷克。2014年,捷克汽车产量达120万辆,人均生产汽车超过0.1辆,而同期中国的人均汽车产量不到0.02辆。此外,捷克的汽车下游产业十分发达,拥有数百个汽车零部件制造供应商,世界汽车零部件厂商50强有一半在捷克投资。

捷克的军工业亦曾闻名于世。最为中国军迷熟知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产的ZB-26机枪曾大量出口到中国,成为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利器。

至今,捷克在冶金、机床、机械等传统工业领域仍具有明显优势。

根据中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报告,2015年,捷克工业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50%,其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车辆及其零附件(铁道车辆除外);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这三者分别占出口产品总额的19.9%,18.6%和17.1 %。

“这些工业技术正是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而中国拥有的大量性价比高的中端产品、生产线和装备产能,也是发展中国国家所需要的。可以把中国和捷克的优势结合起来,以较低价格和较高质量满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罡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两个工业大国的合作,无疑也将直接惠及两国公众。

日前,捷克斯柯达交通公司宣布,由该公司与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27T型电车,已在青岛市投入使用。双方合作始于2012年,捷方已为中方培训了200名技术专家。

而中国中车公司对《瞭望东方周刊》提供的材料显示,2013年,中国中车与捷克技术大学在布拉格组建了联合研发中心,旨在以此为平台,将布拉格技术大学的电气科研力量纳入整个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其作为中国轨道交通制造业在该区域吸引人才和培养自身人才的纽带和基地。

对欧下降对华上升

不过,在李罡看来,捷克的工业发展也存在瓶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业体系不完整,捷克的军工、机械等重工业发达,但轻化工业发展滞后,缺乏优势。二是捷克资源匮乏,对能源进口依赖程度高。三是,捷克国内市场狭小,难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和成本优势。

这些问题,尤其是后两个问题,需要靠国际市场解决。过去,欧盟和俄罗斯是捷克的主要出口市场,捷克货物贸易的80%以上是在欧盟区域内进行的。

不过,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据中国商务部官网数据,2015年,捷克对欧盟28国的出口额下降8.3%。

“持续低迷的欧盟经济和俄欧相互制裁对捷克的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捷克积极开拓新的出口市场,扩大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往来。”李罡说。

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5年捷克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135.1亿美元,增长17.6%。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捷克在欧盟外第一大贸易伙伴。捷克工贸部副部长穆西茨基曾对媒体公开表示,“中国是增长迅速的巨大市场,对于捷克工业产品的出口意义重大,因此中国是捷克优先发展的贸易伙伴。”

而对于中国来说,捷克产品也有其比较优势。

作为德国的邻国,国际市场习惯于将德捷两国的工业产品作比较。捷克驻华商务参赞尤乐娜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捷克的工业产品甚至更有优势,德国与捷克两国工业产品的技术非常接近,但捷克的产品价格更为便宜。

不仅仅是工业产品出口,在吸引海外投资方面,捷克也具有自身优势。

在尤乐娜看来,相对于其他欧洲国家,除了良好的工业基础,相对较低的成本也是捷克吸引外来资本的重要原因。相较于德国等国家,捷克的技工工资更低。

“目前已有不少中国公司在捷克进行投资,例如长虹、华为以及中兴。”她说。

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正在计划或考虑去捷克投资。据捷通社2016年3月6日报道,泽曼在一档电视节目中称,捷克将迎来新一轮的中国投资热,预计新投资总额将达450亿克朗(约合18亿美元)。

2015年7月,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组织中国贸易投资促进团赴捷克开展经贸交流活动,代表团由近40家企业组成,行业涵盖电力电子、能源矿产、金融投资、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建筑工程、轻工纺织及房地产等众多领域。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国际联络部张晓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个贸易投资促进团不仅包括大型国有企业,也包括中小型企业。

立足捷克辐射欧盟

在李罡看来,中捷两国企业之间日益紧密的合作,背后是中捷两国战略层面上的契合。

近年来,在欧盟再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捷克正在积极推进工业结构升级的4.0工业发展战略。

为加速经济结构的优化,捷克政府鼓励新技术的发展,其重点支持的领域和行业,多数为工业制造业领域,主要包括信息与通讯技术、工程机械、高技术制造业(电子、微电子、航空航天、高端设备制造、高技术汽车制造等)。

此外,捷克政府日前还批准了“至2020年国家研发创新政策”,将重点支持一些对本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应用研究领域,包括纳米技术、航空产业、冶金和钢铁行业的新材料开发、网络安全。

“捷克的工业基础雄厚,在产业升级、环保技术和新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丰富经验,而中国也面临工业的转型升级,捷克的优势与中国的需求便构成了两国工业发展战略对接的现实基础。可以预见,中捷两国在纳米技术、环保技术、智能制造等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将不断加强。”李罡说。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石永红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中国企业考虑赴捷克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希望获得立足捷克辐射欧盟的机会。

李罡说,从区位优势来看,捷克地处欧洲腹地,毗邻德国,是连接中东欧与西欧的枢纽,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因此,中捷两国正在致力于将捷克打造成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区域的金融中心和交通物流枢纽。

而此次习近平访捷期间,两国元首达成了多项重要共识,其中不仅包括中捷的战略对接,还包括中欧之间的战略规划。中捷双方同意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和落实“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并努力实现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同“一带一路”建设的全方位对接。

猜你喜欢

捷克工业
捷克驱逐两名俄外交官
捷克CZ公司CZ 806 Bren 2突击步枪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收放自如
捷克确定选举日期
7月份工业经济嵩位运行 稳中趋缓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
1月份工业经济“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