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

2016-04-13

高考金刊·理科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形容词诗歌

你可以这样学诗歌

文/广西柳铁一中 张淼

“语文是朕的皇后,虽然朕几乎从来不翻她的牌子,可她的地位依然是那么的稳固……”

“老奴三年来战战兢兢、夜不思寐,只为圣上即日面对高考来袭时不至于措手不及,失了往日威风。皇后乃是一宫之主,虽说自幼便与皇上相识,仍需日日眷顾,不可与之疏远……”

这段子你们看过了吗?这是近期在网上走红的一位高中生的周记以及老师的“神回复”,虽说文段有些调侃之意,但是也反映出语文学科在高中学习中的尴尬地位。

语文是三大主科之首,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特别是理科生往往不重视语文,把语文学习放在其他学科之后,先做完其他学科的作业再去做语文作业,有些学生对待语文的态度甚至是只看不做。这些现象在学习文言文和诗歌当中尤为明显。

我在高三复习诗歌鉴赏时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学习古典诗词没有太大的兴趣,没有热情。早读课读诗歌的时候虽然声音很大,但是基本属于只记读音不去理解内容那种,在做理解性默写的时候经常因为不理解诗歌的内容而找不对句子,在做诗歌鉴赏的时候得分往往也不高。

“语文学好了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可以了解文人雅士的风流潇洒,可以体会豪杰侠客的义薄云天,可以让你从文学作品中得到精神的愉悦,你们为什么不好好学呢?”我曾经不解地询问我的学生。

可他们说:

“我以前也很认真地学了,花了很多时间去学啊,但是分数也没有明显的提高,我随便学学,语文成绩也没有退步啊!”

“老师上课我都认真听,但是做题的时候,有时诗歌能得很高的分,有时很低分,我都不知道怎么学了。”

“语文我有在学啊,选择题我都有认真做啊,那些文字题我都看懂了就不写了。”

高中生有考大学的升学压力,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学习安排以及各个学科的时间安排,他们学习的取舍是为了得到考试分数的最大化。

针对同学们的回答我对他们的诗歌学习做了个调查,通过调查我发现他们有几个主要问题:“有些诗歌比较长,看到后面的时候,前面的内容有时会忘记,心里就好烦,就不想往下看了。”“以前老师教我们多读多背多看多写,但是我不知道具体怎么做。”

学生们看不懂诗歌大多是因为阅读量不够,许多同学阅读的诗歌除了课文中的诗歌和练习册上的诗歌之外就没有了,阅读量不够就没有办法从量变到质变,也就很难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学们由于年龄、文化水平、生活阅历等各方面的原因对诗歌的鉴赏会产生偏差。特别是电子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信息更新很快,同学们的时间和精力被电脑游戏手机游戏韩剧美剧消耗了一部分,心情也变得浮躁,对于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诗歌就更加缺乏兴趣了。再加上学习的功利性,不少同学以为,我看得懂的能明显提高战绩的我就多学点,觉得看不懂的没有多少提升空间的我就少花时间。还有常规的诗歌教学在以往属于“死记硬背”的范畴,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属于生搬硬套,同学们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空间少得可怜,没有激起大家的学习兴趣,指导同学们学习的方法只停留在理论上,缺少实际的可操作性。

怎样在同学们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怎样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怎样提高他们考试中诗歌这一部分的分数呢?我决定在教学实践中做一个实验——让同学们自己做老师自己讲解诗歌。

学生们不是诗歌阅读量不够吗?那我就想办法提升他们的阅读量。我整理了一百首古诗词,附上一些必要的注释,连同问题及答案打印出来交给班级的课代表。在班里宣布,按学号排序,每天一位同学从这一百首诗歌中挑选一首在早读课上为同学们讲解,并分析诗歌题目及答案,讲解时间5-8分钟,诗歌要在早读前板书在黑板上让同学们阅读。

一个星期过后,我发现活动的成效不是很好,诗歌都是给了答案的,大多数同学在讲解诗歌的时候都是把诗歌念一遍,然后把答案念完就完事,缺少分析过程,其他同学也反映讲完之后还是不知所以然,甚至讲解诗歌的同学也不是非常了解自己所讲解的诗歌。

怎么样才能让同学们真正学到知识而不是流于形式呢?要让同学们自己提问,把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我对同学们说:“诗歌的考点一般都是围绕着主旨、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来设题的,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要反复问自己,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他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他的情感。如果你能看懂和理解这道诗,那么不管诗歌题目怎么问你,你的答案都不会有太大的偏差的。”

第二个星期,一个同学讲解陈羽的《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题目是:“红旗直上天山雪”中的“直上”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这位同学和以前的同学一样把答案解释得很到位:“直上”是动态描写。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向巅峰移动,“直上”二字使整幅画面生机盎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从这“直上”二字溢出。答案解释完,同学们也没有什么疑问,讲解的同学准备回到座位上读书。这时我就随机点了一位同学:“‘直上二字为什么能体现出高昂的士气,老师不明白,你刚才没有疑问,说明你都看懂诗歌了,你帮老师解答一下。”被点名的同学涨红了脸,支支吾吾说不知道。我转向讲台上的同学:“这首诗你负责讲解的,你来给同学们分析一下。”“我也不知道。”讲解的同学脸微微红了起来。班里响起了善意的笑声。

“赏析诗歌的字词要把它放到诗句中整体理解,明白作者的意图,才能看出诗歌的妙处,答题的时候才能准确得分。通过题目可知是一首边塞诗,‘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可知当时环境的恶劣,在恶劣的环境中翻越雪山,如果没有高昂的气势,没有严明的军纪,士兵们是没有办法保持队伍的整齐的,那么红旗也就不会是‘直上的了,作者这样写就委婉含蓄的赞扬了边关将士的高昂士气。做学生要学会抓住诗歌的要点提问题,做‘老师就要把所讲解的诗歌弄通弄透。”

在我的引导之后,同学们提问题的时候更有水平更有针对性,讲解诗歌的同学不想在同学们面前说错没有面子,在讲解时候就细致多了,有些题目没有考查到的知识点他们也一一分析,遇到拿不准或是不理解的地方,在课后都会找我来商量询问,生怕说错回答不了同学们的提问。

经过一轮两个月的实践,班级的诗歌鉴赏平均分比活动开展之前提高了一分。两个月里每位同学只需用心准备一次,不占用太多的学习时间,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考试效果也很明显。这次“改革”算是成功了!

举一反三

细数形容词活用

文/贵州省铜仁一中 阙万松

对广大文言文阅读爱好者(尤其是备考的中学生朋友)而言,学好文言文绝非一大易事。在众多的文言知识中,形容词的活用现象虽普遍但难度也是够大的。其实,在实际的运用中,我们是能够找到规律并准确地运用的。

形容词类的活用是指它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诊断实例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按照现代汉语来理解,“小”属于形容词。但在这个甸子中,对“小”的解释就不能像现代汉语里面说的“形容词主要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那样来解释了。我们要把它解释为“认为……小”,那么“小”也就属于意动用法了。整个甸子的意思就是:孔子登上了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便觉得天下变小了。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在现代汉语里,“利”可以当名词和形容词用,分别解释为“利益”“锋利”。但在此处,它的意思是“使……变得锋利”,属于使动用法。整个甸子的意思是:您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先要使工具变得锋利。

在文言文中,像这样的示例不胜枚举。下面,我们着重来谈谈形容词的活用规律。

名师圈点

(一)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1.形容词作一般性的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一般性动词。

①楚左引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②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厚列传》

两个例子中的形容词“善”“短”虽然都带了宾语,但只是表示一般性的动词义,没有意动、使动的意味,意思分别是“交好”“毁谤”。

2.形容词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①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②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晁错《说文帝令民入粟受爵》)

“所”字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具有代词性质的虚词,出现在动词前面的频率最高,比如“所见”“所闻”,它指代某种动作关涉的对象,意思就是“所见到的事物”“所听到的消息”,属于名词性短语,充当主语或宾语。

其实,形容词在与“所”连用的时候,也可以充当名词性短语。例句中的“所高”即“所推崇的(人)”,“所贵”即认为贵重的(东西),“所贱”即“认为低廉的(东西)”。

3.形容词放在“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①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庄子·盗跖》)

②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荀子·修身》)

由于能愿动词只能与它后面的动词结合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不能直接带宾语,所以,紧贴着能愿动词的形容词只能活用为动词才可以具备这种职能。例句中的“贵”“穷”“竭”作形容词时意思分别是“尊贵”“贫穷”“枯竭”之意,但在这几个例子中,它们要当动词用,分别作“尊崇”“穷尽”“弄干枯”讲。

4.形容词带宾语时,活用为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①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孟子·离娄下》)

②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吕览·知度》)

⑧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④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⑤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世果群怪聚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⑦高其闹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⑧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⑨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⑩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上述例子①至⑥中“贤”“愚”“拙”“异”“奇”“羞”“怪”本来都是形容词,但在句子中,它们全带了宾语,意思是“认为……如何”,因此属于意动用法;⑦至⑩中的“高”“厚”“尊”“弱”“绿”也是形容词,后面都带了宾语,意思是“使……怎么样”,所以,它们属于使动用法。

(二)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1.形容词用在“其”“之”字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①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

②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⑧据觳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知(智)”“愚”“美”“恶”“固”本来都是形容词,由于在“其”或“之”的后面充当了该句的中心语,词性就变成了名词。这些词活用后的意思分别是“智慧”“愚蠢”“好事”“坏事”“险固的地方”。

2.形容词做主语、宾语时,活用作名词。

①小能事大,国乃宽。(《左传·襄公三十年》)

②富,人之所欲。(《孟子·万章上》)

⑧君子尊贤而容众。(《论语·子张》)

④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电记·陈涉世家》)

“小”“大”“富”“贤”“众”,在例句中意思是小国、大国、财富、贤人、众人,“坚”“锐”皆为形容词,在这里皆作名词,分别指“坚硬的甲胄”“锐利的武器”,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已经完全是名词的职能了。

3.形容词用在数词后面作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①郑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为政,未可间也。(《左传·僖公七年》)

②四美具,二难并。(王勃《滕王阁序》)

⑧实冀三横,唯余其一。(《世说新语·自新》)

上述例子的“良”“美”“横”本来是形容词“良好”“美丽”“蛮供”的意思,但是它们被数词修饰了,也就活用成了名词。意思分别是“贤臣”“美好的时日(景色、事情等)”“祸害”。

4.形容词用在介词之后,与该介词组成介宾短语,活用为名词。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小”用在“以”字后面,与“以”字组成了介宾短语,“小”就活用成了名词,意为“小羊”。

金题精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其性所多也 多:超过

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振发:显扬

C.宜其司当代文柄 司:职掌

D.皆可征于集 征:验证

2.翻译下列句子。

①(2015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乃蛮欲夺我弧矢,是小我也,我等义当同死。

②(2015届中山一中等七校第一次联考)乃境而止,不欲弊中国,怒远夷也。

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形容词的活用,“多”在此是“称赞”之意)2.①乃蛮想要夺取我们的弓箭,这是小看我们啊,我们在道义上应当同生共死。(小,意动用法)②(周宣王)追击到太原,到边境就停止了,不想因为战争使国家疲弊,触怒疏远夷族。(“远”在此活用为动词“疏远”)

立足文本 勾连主旨

——高考散文之重要词句

文/湖北省金东方特级教师 万超建

从2015年高考对文学作品的考查来看,对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考查成为散文阅读考查的“重中之重”。比如2015年北京卷对“说”的理解,2015年福建卷对“纸上故乡”的理解,2015年广东卷对“凝固”“迟迟疑疑”的理解等等。那么如何成功破解这一高频考点呢?

诊断示例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的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未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2.清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分)

[命题意图]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答题技巧]理解“孱弱”这一词语,要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理解,把握作者的评价语,我们应该很好找出词语的多重意思。

[参考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命题意图]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答题技巧]理解重要语句我们可以从特殊位置和文本主旨入手,从写作思路上看,前文写了四种不同的生活风格,呈现散文“散”的状态,至此收尾时必须要“束”了,所以,此画线句起到总结和升华文章主旨的作用。画线的语句是“束”的形象表述,将各种生活风格进行一个统一,表明不管是什么样的生活风格,但在相同的文化背景(应由“端午节”上升开去)中亦有相同的生活方式,这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也是共同的文化表现,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烙印,同时也将前文的四种生活风格进行了一个上升,属于主题上的一个升华。在情感上,作者也表达了自我的赞同与称许,甚至是一种骄傲。

[参考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分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名师圈点

1.常见题型

(1)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例题:(2015年广东卷)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的词语。

①徒让邻人的手凝固在半空之中。

②但最终还是迟迟疑疑地走近了他。

(2)根据文章解释或分析某句话的含义。或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主旨句、中心句、景物描写句)。

例题:(2015年湖北卷)作者为什么说“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请简要分析。

(3)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结构类)

2.解题思路

(1)词语含义分析题:

推断词语的情景义(引申义、临时义、比喻义、隐含义、概括义);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形象性作用、表达思想倾向、精确性作用、结构性作用)。

(2)句子含义分析题:

从关键词语入手;从分析修辞手法人手;从特殊位置人手(入手段常常总起全文,中间是过渡,结尾是总结);从文本主旨人手;从相邻句子入手;从结构层次入手。

以上几种方法既可以独立运用一种,也可以视情况把其中几种结合起来运用,总之视情况具体对待。当然解读词句是没有定法的,词句的理解最重要的前提还应该是结合文本,立足主旨,否则是空谈。

3.答题格式

①词语含义分析题:这个词语表达了……内容,这么表达有……作用(词语本身的准确性、生动性,联系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回答)。

例题:(2015年重庆卷)怎样理解文中用“十分醒目”和“海市蜃楼”这两个词语来捕述甘森?

[参考答案]这两个词语表现甘森的明显、清晰,这么表达突出沙海中甘森的令人难以置信。

②句子含义分析题:(内容+手法+作用)这句话用了……手法(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解释句子意思),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例题:(2015年山东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参考答案]这句话用了对比、比喻手法。写出了将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比喻为“花”“锦”,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为“灰飞烟灭”,二者对比,表达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

金题精练

馋不是罪是有品位

梁实秋

①馋,在英文里找不到一个十分适当的字。罗马暴君尼禄,以至于英国的亨利八世,在大宴群臣的时候,常见其撕下一根根又粗又壮的鸡腿,举起来大嚼,旁若无人,好一副饕餮相!但那不是馋。埃及废王法鲁克,据说每天早餐一口气吃二十个荷包蛋,也不是馋,只是放肆,只是没有吃相。对某一种食物有所偏好,大量的吃,这是贪得无厌。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还有无数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馋?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战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②真正的馋人,为了吃,决不懒。我有一位亲戚,属汉军旗,又穷又馋。一日傍晚,大风雪,老头子缩头缩脑偎昔小煤炉子取暖。他的儿子下班回家,得了四只鸭梨,以一只奉其父,父得梨,大喜,当即啃了半只,随后就披衣戴帽,拿着一只小碗,冲出门外,在风雪交加中不见了人影。他的儿子只听得大门哐啷一声响,追已无及。越一小时,老头子托着小碗回来了,原来他是要吃瑥椁拌梨丝!这老头子吃剩半个梨,突然想起此味,乃不惜于风雪之中奔走一小时。这就是馋。

③人之最馋的时候是在想吃一样东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间。希腊神话中之谭塔勒期,水深及颚而不得饮,果实当前而不得食,饿火中烧,痛苦万状,他的感觉不是馋,是求生不成求死不得。馋没有这样的严重。人之犯馋,是在饱暖之余,眼看着、回想起或是谈论到某一美味,喉头像是有馋虫搔抓作痒,只好干咽唾沫。一旦得遂所愿,恣情享受,浑身通泰。对于家乡风味总是念念不忘,其实“千里莼羹,末下盐豉”也不见得像传说的那样迷人。我曾痴想北平羊头肉的风味,想了七八年;胜利还乡之后,一个冬夜,听得深巷卖羊头肉小贩的吆喝声,立即从被窝里爬出来,把小贩唤进门洞,我坐在懒椅上看昔他于晴淡的油灯照明之下,抽出一把雪亮的薄刀,横着刀刃片羊脸子,片得飞薄,然后取出一只蒙着纱布的羊角,洒上一些焦盐。我托着一盘羊头肉,重复钻进被窝,在枕上把一片一片的羊头肉放进嘴里,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睡乡。但是,老实讲,滋味虽好,总不及在痴想时所想象的香。我小时候,早晨跟我哥哥步行到大鹁鸽市陶氏学堂上学,校门口有个小吃摊贩,切下一片片的东西放在碟子上,洒上红糖汁、玫瑰木樨,淡紫色,样子实在令人馋涎欲滴。走近看,知道是糯米藕。一问价钱,要四个铜板,而我们早点费每天只有两个铜板。我们当下决定,饿一天,明天就可以一尝异味。所付代价太大,所以也不能常吃。糯米藕一直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战家立业,想吃糯米藕不费吹灰之力,餐馆里有时也有供应,不过浅尝辄止,不复有当年之馋。

④豪富人家,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是因为他这种所谓饮食之人放纵过度,连馋的本能和机会都被剥夺了,他不是馋,也不是太馋,他麻木了,所以他就要千方百计地在食物方面寻求新的材料、新的刺激。像《世说》所谓,王武子家的蒸饨,乃是以人乳喂养的,实在觉得多此一举,怪不得魏武未终席而去。

⑤北平人馋,可是也没听说过谁真个馋死,或是为了馋而倾家荡产。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季节,逢时按节地享受一番,会因自然调节而不逾矩。开春吃春饼,随后黄花鱼上市,紧接着大头鱼也来了。恰巧这时候后院花椒树发芽,正好掐下来烹鱼。鱼季过后,青蛤当令。紫藤花开,吃藤罗饼,攻瑰花开,吃攻瑰饼;还有枣泥大花糕。到了夏季,“老鸡头才上河哟”,紧接着是菱角、莲蓬、藕、豌豆糕、驴打滚、艾寓窝,一起出现。席上常见水晶肘,坊间唱卖烧羊肉,这时候嫩黄瓜、新蒜头应时而至。秋风一起,先间到糖炒栗子的气味,然后就是炮烤涮羊肉,还有七尖八团的大螃蟹。“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年前后,食物的丰盛就更不必细说了。一年四季的馋,周而复始地吃。

⑥馋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现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

(摘自《雅舍小品》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馋不是罪是有品位”中“品位”的含义。(4分)

[参考答案]①在饱暖之余,对于美味有着美妙想象与期盼。②原意为一尝美味,追求美味而不惜付出一定的代价。③得尝美味时恣情享受之态及得尝美味后还意犹未尽的些许遗憾之情。④不过度放纵,而按时令享用美味的健康心态。⑤看重事物的质,重在品味美味,并将其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胜利还乡之后,一个冬夜,听得深巷卖羊头肉小贩的吆喝声,立即从被窝里爬出来,把小贩唤进门洞,我坐在懒掎上看着他于暗淡的油灯照明之下,抽出一把雪亮的薄刀,横昔刀刃片羊脸子,片得飞薄,然后取出一只蒙着纱布的羊角,洒上一些焦盐。

[参考答案]运用细节描写,写“我”听到小贩吆喝后,“爬”“唤”“看”;看着小贩“抽、片、取、洒”等动作,这些动作细致入微,惟妙惟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我”渴求一尝美味的急切之态。(分析2分,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

形象丰满与意境深远——高考作文的“丰富”说

文/湖北省枝江一中高级教师曹振国

考场作文如何做到“形象丰满”?

“形象丰满”是考场作文发展等级“丰富”的内涵之一,是对考场作文的较高要求。“形象”通常指记叙类文体中人物的精神风貌、个性特征;“丰满”指生动完整、具体可感,能浮现于读者的眼前,激发读者的情感。“形象丰满”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富有个性特征和感人的魅力。

试看下面的考场例文:

陌生人的能量

胡东淼

“嘟——嘟——”听高昂的哨声在校园外的马路上响起,似雄鹰激昂的叫声划破宁静的天空,带着满腔的豪情。我坐在教室里,等待着爸爸接我到医院检查,心想,这么热的天,光是蝉鸣声,就够烦躁了.是谁这么无聊.居然还吹起了哨声——像是对我病情的嘲弄!

好不容易等到爸爸来学校,办好请假手续,我们父子俩迅速离开学校。说实话.自从生病之后.我的心情一直很忧郁:每天要吃各种药丸,更担心巩固治疗效果。

我们父子俩走在人行道上.“嘟——嘟——”那哨声又很不识时务地响起。抬起头,猛然发现哨声的源头正在我的正前方。放眼望去.前方是一辆移动着的轮椅.轮椅上瘫坐着一个看不出年龄的男人,他左腿支撑在地面上,右腿的裤管下半截空荡荡的,右腿上半部分倚着轮椅,左脚每用力挪动一步,轮椅便往“前”(实际上是他的“后”)挪一截儿。他的脑袋倚靠在椅背上,口里衔首一只银白色的哨子,一边鼓起腮帮使劲地吹。是个残疾人——我心里有些愧疚:我刚才还那么揣度他的哨声。

在医院检查了两个多小时,结果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我依旧心情沉重。下午三点多,我独自回校。刚过正午,阳光还直射得厉害。在离学校大约两里路程的地方.耳边又响起了那熟悉的哨声,一声比一声铿锵有力。这时,我再次打量他,他赤裸着上身,皮肤已经晒得黝黑,手臂上的汗成串往下流,下身穿着一条灰色短裤,左脚趿拉着破旧的拖鞋,右腿截肢,只剩下一小截小腿兀然地垂在轮椅旁,轮椅上放着一个水瓶,瓶里的水已经快见底。“嘟——嘟——”对,是哨声!哨子银白色的外壳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他双手扶在轮椅上,先是左脚用力一撑,然后是轮椅挪动一步——他就是这样“行走”的!每“走几步”,便会响起一串哨声,“嘟——嘟——”“嘟——嘟——”

看着他无比艰难地行进,看着他慢慢移动的背影,我震惊了:是一股怎样的力量支撑着他敢于走下去,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完那段路程?而且我想,他今天是这样,昨天,前天……必然也是这样,风雨无阻!还有那一声声坚定的哨声——是为了提醒行人和车辆,还是为了鼓励自己?我甚至推想:如果他不坚持运动,他的肌体随时都有可能萎缩,他会成为一个永远出不了家门的人;如果他不坚持锻炼,他的意志随时都有可能垮掉,随时都可能产生活不下去的念头。我感觉,这条路上不仅有他滴落的汗水.有他移动的身影.更是有着他强大的生存能量,即使我不知道他的人生信念是什么,但是他的行为足以让我震惊——有时,生活便是如此,当你的能量足够强大时,做出来的事一定能让每一个人震惊!

“嘟——嘟——”那一声声哨声,还在我耳边回响,不断刺激着我的神经,我捏紧拳头,咬紧牙关,步伐显得格外坚定。

这篇例文主要有以下特点:

在考场记叙类文体中,怎样达到“形象丰满”的要求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综合描摹

既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方面,对人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直接捕写,也要学会借助他人的反应侧面写人,把直接描写和侧面捕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物形象自然会丰满真切且富于感染力。

精细刻画

要将人物形象写丰满,细节刻画是关键。只有充分并恰当地运用细节捕写,人物形象才会生动真切、真实可感,人物个性精神才会突出鲜明。“精”指描写内容准确贴切,符合生活真实,精当精要;“细”捕写角度详尽入微,毫发毕现,效果形象逼真。典型的细节刻画,能给人身临其境、如在目前之感,可以使人物形象丰满可感、真实真切。

凸显个性

人物具有鲜明个性,就容易显出与众不同的形象,写人就一定要表现出“这个”人物区别于他人的不同之处,表现独特的“这一个”(黑格尔语)。要在篇幅不长的文章里使形象丰满,有效的方法是对其最为鲜明的个性特征进行重点描摹,让血肉丰满的形象“说话”,以形象的个性精神来传达思想,才可能达到有形有神、形神兼备的效果。

烘托渲染

人物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场景中进行的,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物活动就会有不同的内涵。因此,善于利用环境或场景描写作渲染,能有效地突出人物的形象。环境或场景捕写的主要作用是为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在具体运用中,又各有侧重。有的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有的昔意突出主题,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倾向在具体的场景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

考场作文如何做到“意境深远”?

“意境”指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中蕴涵的或者体现出的含义隽永的境界,简言之,就是文章中那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意境深远”,主要针对抒情性强的散文等文艺性作品而言,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影响、意义等深刻而长远。“意境深远”是考场作文发展等级“丰富”的内涵之一,是对考场作文的较高要求。从阅读心理的角度说,当读者眼睛接触到文字时,由文字传达的抽象信息便在脑海里化作了具体形象,这种具体形象的产生是作品与读者互动的结果。从考场作文评价的角度来说,越能给阅卷者带来丰富想象的作品,越能使阅卷者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景、形象的作品,往往就越有意境。

试看下面的考场例文:

美丽的叶子

王威

去年冬天,持续了大半月的寒冷天气冻枯了满树的叶子——整个冬季,偌大的橘林灰黄一片,于悲凉的寒风中诉说着无尽的苍凉萧索。春风一吹,万物勃发,但我家橘园的多数橘树寂静地等待了大半个春季,直到枯叶多半凋零,才仿佛一夜之间冒出新绿。

终于有时间到橘园中走走了。踩着微雨后有些润湿的土壤,嗅着嫩叶和泥土的气息,我静静地凝视,那尚未落下的枯叶和刚长出来的嫩叶摇曳在同一根树枝上。

常绿乔木出现这种情况是少见的。鲜活与死寂同在的枝条,在清晨朦胧的雾气中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姿态,然而却掩盖不了橘树受创后的疲惫。如今正是桶花盛开的时节(往年此时,橘园满园芬芳,蜂飞蝶舞),满树的新叶却还在成长之中。无花必无果,这是自然界铁定的法则。今年收成无望,只盼来年。

作为农民的孩子,我深知土地以及这扎根土地中的生灵是养育我们的母亲,我一直以来对她们怀有圣洁的感恩之心。现在,久病初愈的母亲又迫不及待地为哺育孩子作着准备,新叶就是最好的证明。

又一片枯叶离开了枝梢,飘摇,落地。它在枝条上疲倦了一冬,又等过了春季,终于将消逝在土地的怀抱。相比落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化作春泥更护花”之类的意境,我更愿意相信枯叶是将树梢这一展示生机的舞台让给下一代,我们不应该将“奉献”之类冰凉的词语强加给落叶,它只是在遵循大自然亘古不变的规律,而自然更是美的最高境界。

雾气打湿了新叶,让它们看起来更像是挣扎求生后在汗水淋漓的大口喘息。这个清晨突如其来的雾气不免让我想起去年冬天的那场大雪.它让整片橘园短时间内从葱绿变成雪白,又从雪白变成枯黄。我始终忘不了满树的枯叶在我眼中烙下令人心痛彻骨的一片枯黄……

橘树是怎样熬过漫长的严冬,在枯叶多半凋零的春末重新焕发出生机的呢?我在一棵棵橘树上寻找答案,而答案一目了然——那粗糙的树皮仿佛是海岸嶙峋的礁石,已在千年波涛的磨炼下变得坚不可摧,我于树皮的褶皱中读到的不仅是沧桑,还有坚韧;那深埋在地底下的根须,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努力向外、向深处扩展,汲取养分,始终不放弃每一次生的契机……

稍远些的橘树便隐匿在雾气中了,但我仍能感受到它们令人敬仰的灵魂,新叶就是它们美丽的灵魂奏出的生命强音。

来年的橘林,枝条上缀满白色的小花,而后挂满黄澄澄的橘子。阳光下,受墨绿树叶的衬托,一片金光闪闪,煞是炫目;所有的枝条都会笑弯了腰,不仅仅是因为枝头的沉重。我在朦胧中看到如此的幻象,抑或是如此的未来。

风过,雾气纷乱的在枝权间缠绕,嫩绿的树叶仿佛是花朵瞬间绽放,青叶泛着白光,摇曳生辉,一派生机。

风在变大,又有几片枯叶落地,雾的苍白将要散去,太阳已经在微笑。

这篇文章主要有如下特点:

“意境深远”要求“意”与“境”融合得恰到好处。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可见,只有作者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融合,才能达到“意境深远”的要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画面追求诗意

写作时,要精心描绘具体的、形象化的艺术画面,注重营造画面的诗意美。可以采用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增强画面感和诗意美。如果我们描写的内容有画面感,同时采用一些艺术手法晴示作者的意念,“意境深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抒情讲求含蓄

散文讲求含蓄地抒发感情,让自己的感情以含而不露、溢而不流的形式,自然地有机地渗透在具体生动的形象描述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当然,写景状物可以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晴示的手法把所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

虚实拿捏有度

借助虚实技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地营造意境。实主要指具体而直接可感的艺术形象,虚指由物象引起的联想、想象。一般来说,往往是先实后虚。要达到意境美,必须着力刻画好意象,写好实境。同时,在虚实处理上,可以借鉴留白艺术,多给读者留一点想象的空间。

形象传达思想

深远的意境往往依附于一定的具体事物,作者的思想、观点、认识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传达表现。“意境深远”的文章往往蕴含哲理情趣,这种哲理不是直露的,而是寓于描写抒情之中的一种理念,主要通过联想,把人的思想认识、精神气质等移注到描写对象之中去,进而达到亦此亦彼、亦虚亦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时评类材料作文——“诈捐”

命题人/陕西省商南高级中学特级教师 韩延明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目前,安徽亳州市利辛县发生一起“恶狗咬人”事件。据张宏宇称,其女友李娟在回家路上看到两条狼狗追赶一小女孩,李娟上前撵狗,自己却被狼狗疯狂撕咬,四肢的肉几乎被啃完,惨不忍睹。

面对百万元的巨额医疗费,张宏宇绝望之中求助于媒体,请求资助。此事被某媒体报道后,短短一周内,社会爱心人士捐款80多万元。然而经调查得知,伤者李娟并非救人被咬,而是被自家养的狗咬伤。真相曝光舌,不少爱心人士很受伤,很愤慨,有人向警方报了案,要求退还善款。张宏宇因涉嫌诈骗被警方刑事拘留。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在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导引

这是一个典型的时评类材料。据报道,李娟在回家途中为救小女孩被狼狗疯狂撕咬,身受重伤,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救助。但时隔不久,“英雄壮举”发生晾天逆转——李娟是被自家狗咬伤,救人只是编造的谎言。得知真相后,有些爱心人士向警方报案,并要求退还善款,张宏宇因诈捐被刑拘。这是一个角度多变、立意众多、写作自由空间很大的材料。

1.从张宏宇角度

张宏宇为了得到捐款而编造谎言,丢弃诚信,骗取爱心,受到法律的惩处。可立意为“诚信不可丢”“爱心不可亵渎”“多行不义必自毙”等。

2.从爱心人士角度

得知李娟身受重伤,他们纷纷献出大爱,令人敬佩。得知“诈捐”后及时报案,通过法律途径讨要捐款。可立意为“向爱心致敬”“法律维权是明智之举”“助人也需要智慧”“爱心没有休止符”等。

3.从媒体角度

媒体在关注新间事件的同时,必须时刻牢记“责任”意识,报道事件不能信口开河;更不能见利忘义,忘记职业操守。可立意为“有责任有担当”“慎言慎行,正确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严守职业道德”等。

4.从李娟角度

李娟生命垂危,急需救助。而巨额爱心捐款因“诈捐”可能被迫回,极有可能性命不保。可立意为“弱者无罪”“关心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等。

素材链接

1.信用像一面镜子,—有裂痕,就难以复原。——亚美路

2.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梵·高

3.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佞有了责任。——梁启超

4.我国当代著齐国画大师李苦禅,为人重诺守信。他曾允诺一位老友索画的要求。后因生病和另一些事情牵扯,耽误了及时作画,后来他的那位老友突然病故。他闻讯后,后悔不已,立即挥毫作“百莲图”郑重题款钤印。随后携画至后院,肃立焚烧,祭典亡灵。事后,他对儿子说:“今后若再有老友索画,要及时提醒我,做人可不能失信啊!”

5.河北省的李利娟从1996年起至2015年,19年间陆续收养了75名孤儿。她收养的孩子,年龄最大的26岁,已经结婚,最小的还在襁褓中。这些孩子大多身患残疾,每月医疗费等各项费用平均都在6万元。为了抚养和教育这些孩子,李利娟种昔几十亩地,养着上百只羊和猪。如今,46岁的她已经满头白发。

6.陈金水出生于钱塘江畔,从气象学院毕业后,只身来到青藏高原,单枪匹马建起了世界上最高的气象观察站。这里的环境十分恶劣,终年积雪,空旷无人;由于低压,他吃不到煮熟的饭;由于寸草难生,他吃不到新鲜的蔬菜;由于缺氧,他患上了心血管疾病。然而,陈金水丝毫没有动摇献身气象事业的决心,在这里一蹲就是30年,这正是责任的坚持。

[高分样文]

做慎言慎行的传播者

陕西省商南高中高三(27)班 徐杨

女子为救人被恶狗咬至重伤,社会爱心人士捐款挽救“助人为乐者”性命。几天后“反转剧”上演——女子其实是被自家的狗咬伤,“感人的事迹”导致一场“诈捐”。

人们在指责诈捐者消费公众的爱心时,却忽略了不负责任的媒体传播虚假信息的助纣为虐行为。

在网络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连成一个整体的时代,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愈加明显。然而,随着虚假新间、庸俗广告的日益增多,许多媒体也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标题党”便开始用似是而非、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譬如一则名为《僵尸肉横行餐桌谁之过》的新闻,内容却是关于走私冻肉;而《冻起来,有“卵”用》却是对徐静蕾冷冻卵子一事的讨论。媒体对自己的言论不负责任,导致了虚假信息在社会上大肆传播。更有甚者,造成群众的恐慌或更严重的社会危害。媒体的这种行为迎合了社会上的低级趣味,哗众取宠,也透支着媒体的公信力,给媒体自身造战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尼尔·波茨曼曾说:“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把文化变成一个娱乐至死的舞台。”所以,媒体应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不随意传播未经证实的虚假新闻,确保起到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在抢新闻、吸引眼球的同时,更要把新闻做扎实,毕竞真实性才是新闻媒体的生命线,也是起码的职业操守。

正确行使话语权不仅是大众媒体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人开口前必须遵守的准则。2015年8月12日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广西一名“95后”女孩在微博上谎称自己的父亲在爆炸中遇难,并利用微博“打赏”功能骗捐。就在她想将“打赏”得到的钱提现时,事情败露,她因此遭到无数人的指责与唾骂。无独有偶,三国时期曹操的女婿何晏在众大臣面前公开称天下齐士他只认三人——夏侯玄、司马师和他自己。最终,在过完不学无术、穷困潦倒的一生后,他在世人的嘲笑中黯然离世。不造谣,不欺骗,不夸耀,说出的每一句话才有分量,才能在天地间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李宗盛用沙哑的喉咙唱着“这世界是如此喧哗,让沉默的人显得有点傻”,但在这样的时代里,如果不能危言危行,不能为自己说过的每句话负责,不能保证“僵尸肉”“有‘卵用”等噱头不再出现,那么,宁可沉默,宁可当“傻子”,也别随便嗷嗷乱叫。

媒体需要慎言慎行,每个社会人都需要慎言慎行。要用尊重事实的严肃态度约束自己的话语权。否则,几十年或几百年后,我们的后代将不知道中国的浩瀚历史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点评]文章高度凝练地概括试题素材,做到有的放矢,为下文展开评论树立“靶子”、然后话题一转,直入“媒体传播虚假信息”的论题,立意新颖独特。作者用典型新颖的实例,剖析媒体不负责任的后果,再由媒体推而广之,由点到面,指出正确行使话语权是每一个人必须遵守的准则,论证深刻。最后预测滥用话语权的危害,警示人们在行使话语权时要危言危行,论证更加严密。

[模拟评分]内容20分+表达19分+发展18分=总分57分

猜你喜欢

形容词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Comparative Adjectives (形容词比较级)
小小诗歌汇
一个诗人
形容词
诗歌过年
巧记英语形容词的排列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