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式教学相关问题研究*

2016-04-13林贤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6期

林贤明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式教学相关问题研究*

林贤明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专题式教学是符合大学生的主体条件、学习能力、认知规律的理想教学方式。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式教学应该明确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注意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框架和教学方式;在设计专题主题、选取教学案例、配置教学方法时,要立足现实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解释力,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式教学;专题设计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6.0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课程旨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在实践中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长久以来,“原理”课面临着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问题。教师难免陷入了完成知识讲解和课堂互动讨论的两难之中。如何做到既能完成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又能增加课堂互动和讨论的时间,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这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任课教师,既要认清课程性质,把握教材精神、立足课程的教学目的,又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紧抓课程重点难点,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

专题式教学是在理解教材和教学要点基础上领会课程精神,根据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提炼出重点和难点,以问题为核心、综合教材内容后整合成的主题式教学方式。从高校“原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等因素出发,专题式教学是符合大学生的主体条件、学习能力、认知规律的理想教学方式。

一、“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突破口

(一)注意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

大学开设的“原理”课与中学的政治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原理”课需要注意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教学衔接存在以下两个明显问题。

首先,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的教学衔接上普遍存在着教材内容重复。在中学政治课中学生已经接触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关于唯物主义原则、辩证法原则、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以及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等等。高校“原理”课中依然是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原理,教学内容存在重复。

其次,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的教学衔接上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重复。中学的政治课主要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转化为对共产党、社会主义的热爱。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宣传、说教和灌输的特点。而目前高校“原理”课依然是采用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应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

与中学政治课一脉相承的是,两者都应该坚持执政党执政理念的主旋律,都涉及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都应该侧重思想性和政治性,传播的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高扬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高校“原理”要继续坚持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把握课程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与中学政治课不同的是,高校“原理”课要在中学政治课基本原理讲解的基础上,更加立足社会现实,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解释社会现象,解答大学生实际面临的困惑,让大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例如,在高校“原理”课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这一章主要讲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基本原理在中学政治课中,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和掌握。教师在安排具体的专题内容时,应该抓住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条基本主线,联系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重点讲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等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原理”课程重点、难点突出,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根据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的特点,要克服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教学衔接存在的教材内容重复和教学方法重复的问题,专题式教学就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框架和传统教学方式。

(二)突破传统教学理念

“原理”课由三部分组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课传统教学理念是立足教材体系,也拘泥于教材体系,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个组成部分,独立展开阐述。

“原理”课专题式教学应该突破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授课理念,不再对教材做全面撒网式的泛泛阐述,不再仅是对教材表面性知识的初层次阐述,而应该“抓大放小”,站在21世纪的高度,围绕根本性问题进行详细论述,开展专题式的讲授,集中力量解决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而教材中出现的众多概念和知识点,可以简单讲解,甚至让学生自学。突破传统教学理念,还应大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专题式教学中略讲的概念和知识点可以放进网络教学平台,鼓励学生自学,满足学生系统学习的需求。

专题式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突出“原理”课的方法论功能和实践功能,改变课堂教学中对教材面面俱到的灌输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对教材的取舍和把握,突出重点和难点,采用专题教学,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和解决时代、社会、人生所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解答学生的困惑。

(三)突破传统教学框架

传统教学框架立足传统教学理念,把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分开讲授。但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彼此在理论上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不可分离,环环相扣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专题式教学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框架,专题的设计应当充分把握教材精神和课程目标,各专题之间应当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主题内容,还应具有贯通的理论逻辑,在专题内容的逻辑安排上做出相应的考虑和设计,把握好三个组成部分间各个范畴和规律之间的逻辑关系。

专题式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学框架,在专题的选取上,要注重教材的相关性。例如,在设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历史观专题时,可以突破教材章节的限制。教材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的实际运用,可以突破教材的框架,作为一个完整的专题来讲解。

(四)突破传统教学方式

专题式教学能重点突出、针对性强、问题意识鲜明,既能有效解决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又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整体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学生的实际困惑形成专题讲授,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原理”课专题式教学除了立足课程重点、难点,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的实际困惑形成专题外,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案例专题式教学、问题专题式教学、讲座专题式教学、讨论专题式教学等。如案例专题式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能生动具体地阐述观点说明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问题专题式教学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问题意识,启发学生对问题多方面的探讨,学以致用。讨论专题式教学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自主学习能力。而案例和讨论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互动性,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专题式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开阔的现实视野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专题式教学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时代感。

二、“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原理”课不是一般的知识课,有其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原理”课专题式教学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和魅力,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的本质性、深刻性和思想逻辑性,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空洞的政治说教的形象和面貌。

(一)专题式教学要明确课程性质、教材精神和教学目标

充分认识“原理”课的课程性质、教材精神和教学目标,是端正教学指导思想、确立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所以,“原理”课专题式教学应该仅仅围绕课程性质、教材精神和教学目标,从感悟的启迪、知识的传授、信念的确立、行动的引导四个方面来选择和设计专题。

(二)专题式教学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虽然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但从思维形式和思想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命题(观点)、方法和体系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推进、浑然一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相互一致、高度统一的。例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专题式教学要特别注意三个部分的联系,在专题的选取和设计过程中,重点阐述相关专题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专题间的联系和贯通,凸显各自专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不是相互独立的三个部分。二是必须重视对贯穿于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的把握。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基本立场贯彻到全部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专题式教学要立足现实,解答学生的现实困惑

专题式教学在设计专题主题、选取教学案例、配置教学方法时,要有问题意识,立足现实,立足学生的现实困惑,重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现实问题,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这样才能凸显马克思主义的闪光点和当代价值,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在长期从事“原理”课的教学和研究中,笔者总结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几个主要困惑。

困惑一:马克思主义已经过去将近170年,对当代社会现实是否适用?有何当代意义和价值?

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应该立足现实问题,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当代社会出现的许多新生事物,增强对现实社会的解释力,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例如,在专题教学中以当前收入差距、“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如何处理好收入分配差距和扩大内需之间的问题。

困惑二: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只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解释。

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应该立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重在阐述马克思主义明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规律的本质认识。任何不同的理解和解释都不能违背这个本质。

困惑三:马克思是因为“仇富”才成为无产阶级伟大导师吗?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完全一致的吗?

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可以详细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友谊,重在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理想信念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全人类解放的理想信念是完全一致的,引导学生思考青年应该怎样作出自觉和主动的人生选择。

困惑四:什么是共产主义?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变化,其本质变没变?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变没变?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遇到挫折,其前途还光明不光明?为什么说苏联版的社会主义是不成功的,西方的资本主义也是不成功的?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怎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要立足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立足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在阐述中应该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突出讲解,如公民与市民的区别、蜜蜂的活动和人的劳动的区别、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共同体等,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真正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原理”课专题式教学应该以问题作为教学起点和着力点,以教师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理性的思辨能力去获得学生的认同,凸显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引起学生共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对“原理”课专题式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性质为依据,注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突破传统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框架,立足学生现实困惑,科学合理地设计专题主题、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制作教学课件。只有这样,“原理”课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15-20.

[2] 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70-73.

[3] 鲍金.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内在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5(12):71-75.

[4] 高宁,刘松乔.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类型[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69-72.

[5] 庄文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及其实现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6):49-53.

[6] 叶启绩.关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与整体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1):26-36.

[7] 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版)修订中着力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9):11-15.

[收稿日期]2016-03-04

[作者简介]林贤明(1983-),女,福建泉州人,福建农林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6-0040-04

Research on Issues concerning the Thematic Teaching ofIntroductiontotheBasicPrinciplesofMarxism

LIN Xianming

(CollegeofMarxism,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350002,China)

[Abstract]Thematic teaching is an ideal teaching method because it is in line with the main condition, learning ability and cognitive rul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matic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should make clear the nature of the course, its objectives and curriculum positioning. Beside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onvergence with class of politics offered in middle schools and innovation,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framework. Thematic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practical problems, and enhanc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to solve practical puzzles and guide students to use Marxism in practice.

[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thematic teaching;designing of themes

*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式教学研究”(111415265)之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