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隐性矛盾的厘定与实践路径——以复杂性理论为视域

2016-04-13薛猛薛帅

关键词:复杂性隐性矛盾

薛猛,薛帅

(1.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教务处,辽宁大连116029)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隐性矛盾的厘定与实践路径——以复杂性理论为视域

薛猛1,薛帅2

(1.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教务处,辽宁大连116029)

基于复杂性理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不规律性和多维性两种实践特征,并表现出三种内隐性矛盾:从行动设计的角度看,其过程的自组织性与传统教育的模式化、控制论之间存在内隐性矛盾;从实践的角度看,实践永恒论与非线性特点之间存在内隐性矛盾;从反思的角度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的不可还原性与教育实践经验循环之间存在内隐性矛盾。解决这些矛盾有三个实践路径:对创新创业理念与认知进行基础建构;支持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养成与多元发展;建构创新创业的发展平台并及时评价、反思。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隐性矛盾;实践路径

从教育学角度看,复杂性理论长于系统发展的趋向特征研究,有助于实践问题的深入解析。复杂性理论有代表性的结论主要是围绕某些核心词汇进行研究,如有序与无序、组织与设定、发展与还原等。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认为,系统与事物发展内涵是有序与无序、组织与随机兼而有之的。

一、复杂性理论的基本特征

复杂性理论认为系统与事物发展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自组织性

事物发展并非纯粹属于个体意义,而是依存于复杂的系统中,从而适应各种环境的复杂性变化与要求,并且在与环境的接触中能够进行自主、能动地适应、调整与变化,即“系统的结构不是先验设计的结果,也不是直接由外部条件所决定的,它是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1]。

(二)非线性

事物的复杂性特征使其调整、发展与变化通常“包括了较高级的秩序、非线性的过程,不可能以一组线性微分方程来进行建模。”[1]126据此,可以认定复杂性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非线性、繁复多样的。

(三)不可还原性

通常,事物以系统的方式存在或者显示,在不同的条件或者环境下,还在不断地生成和消亡。“一个复杂系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1]5。理性与经验的循环、往复是暂时性的,发展相对于系统而言是绝对的。

(四)开放性

“复杂系统通常是开放系统,即它们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系统的范围并非系统自身的特征,而常常由对系统的描述目标所决定,因而往往受观察者的位置的影响。”[1]6复杂系统开放性的意义在于,在环境的作用和观察者的参与下,复杂系统呈现不规则变化,非线性与有机性相互发生作用。

在复杂性理论的理性审视下,“教育应该促进适用于参照复杂性、背景,以多维度的方式和在总体的视域中进行认识的一般智能”[2]。目前,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内的教育现实是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且学生群体性高质量的实践行动并不多见。2015年,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升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3]之前曾有学者提出,“创业水平和创新成果决定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日益重要的推动力”[4]。这二者并非是简单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并非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乐观的前提,其创新创业实践“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1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形成,有必要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问题:依托复杂性理论,对其中的内隐性矛盾进行厘定,对其内涵进行多维性解析与界定。

二、概念的新诠释

(一)既有创业创新教育内涵

1.创业教育

从狭义角度看,创业教育是一种有导向性、有预期地培养学生从事以商业活动为行为表征、以创造性实践意识与能力养成为目的综合教育。

从广义角度看,1991年,东京召开的创业教育国际会议明确指出,从根本上看,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的教育。

2.创新教育

从狭义角度看,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模式甚至包涵人格在内的创新素养以及一般性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从广义角度看,创新教育就是为促使学生在思维与理论上有所理解并在实践上有所行动的以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教育活动。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解析可以看出,其目标设定均为长远且成果是可预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创业教育是将体验、经验、能力形成、实践行动、价值判断、行动反思作为其特点。从复杂性理论的非线性和自组织性特征看,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界定的起点就存在着学生学习、实践、反思等一系列充满变化意味的复杂性。基于系统发展存在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实际,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解析有必要从复杂性理论的视角进行发展性理解。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特征

1.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规律性

基于系统与环境始终处于复杂的相互作用中,事物发展并不都能用明确的规律性来表述,而复杂性特点突出的教育活动更不能进行简单的复制。在复杂性理论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表现为基于适应变化与生成的实践意识与信念养成,而且变化与生成是核心词汇。从整体意义上看,创新创业教育是非线性、不规律的。

2.创新创业教育的多维性

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要素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学生的实践对象与内容。其中,实践对象与内容并不是简单的客观存在,其复杂的有变化和发展意味的内涵特点与能动性对学生掌握创新创业能力是有制约作用的。因此,在关注学生创新创业理念与技能养成活动的同时,即在关注学生个体自组织性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对象的自组织性特点。

综合以上分析,在复杂性理论视域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被定义为:为促进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而开展的,以非线性和自组织性为特征的,以理念、实践、判断与反思为基本内容的发展性综合教育。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隐性矛盾厘定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创新创业主题课程;其二是基于学校、学生和专业特点的实践项目;其三是创新创业制度建设。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显示了勃勃生机的同时,依然有以下内隐性矛盾需要正视,内隐是基于外显而言的,它并不鲜明但却实际所在。

(一)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行动设计角度看,其过程的自组织性与传统教育的模式化、控制论之间存在内隐性矛盾

自组织性是复杂性理论的基本特征。按复杂性理论的一般表述,事物经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前,会存在短暂的时间,在此时间里,系统产生的平衡控制趋于弱化,系统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而为保持平衡,就需要新的能量来保持系统的有效组织,保证其存在与发展。

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相关知识、技能与思维的习得与发展从根本上说要依据学生学习的“自组织”特征来实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调整、完善与外部环境的交互适应,进而获得学习与训练成果。简而言之,自组织性揭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而传统教育主要体现出模式化和控制论的特点,这是常规教育思想的特征,这种从课程到教学统一化的教学行为直接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复杂性、多变性、生成性特点相矛盾,从而不利于学习自组织性特征的实现。这种矛盾是内隐式的,并不直接表现在行动中,表象上的重视与实践上的草率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了“形而上”的概念,在本质上影响和干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推进和积极发展。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说:“计划的一个特点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将每一个主体变成物化了的客体。甚至作为计划对象的孩子也变成了一个客体,他的行为和反应被我们以一种更加操纵的、可预见性的方式来加以考虑,即使是计划者本人在计划中也必须变成一个客观的因素”[5]。

(二)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角度看,实践永恒论与非线性特点之间存在内隐性矛盾

复杂性理论强调非线性,反对本质主义的永恒不变的思想,认为并不存在一种永远有效的教育实践规律。

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情况进行分析,虽然教育者尝试从不同角度协助学生建构实践平台,但又过于强调永恒主义的所谓持续有效的规律,对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实际形成与生成性实践技能的产生、发展缺少重视与支持。

按常规教学规律,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所有问题包括实践性问题都是预设的。从教学主体看,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成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这是教学永恒论的实际表象。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实践过程总体发展是非线性的,是因循与发展、有序与无序相互作用并不断交融的过程,是系统各种因素与环境相互影响且不断解体与重组、持续追求“平衡”的复杂性过程。从具体实践环节看,不只学校教育存在永恒论与非线性的矛盾,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媒体教育等教育形式也同样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与实践水平产生复杂的影响,也同样存在上述矛盾:或者追求表象的统一化,都急于开设小公司或者网店等;或者追求创新的形式化,都急于追求形式或载体的创新等。由于对创新或者创业的根本内涵缺少系统化理解,实践的非线性特点迷失于所谓的显性和规律性之中,矛盾的内隐性使创新创业教育将实践困难总结为模式化和片面化,而缺失对本质性矛盾的梳理。

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育者不能坚持永恒论思想,而应代之以一种开放的、发展的、整合的、非线性的观念来认识、研究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否则,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实际就是无解的。

(三)从反思的角度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的不可还原性与教育实践经验循环之间存在内隐性矛盾

复杂性理论坚持事物发展的不可还原性特点,一方面它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同时,事物发展遵循“平衡—不平衡—平衡”等不断生成、消逝和发展的变化规律。这种变化规律使事物的发展趋向于简单明了:绝对的运动发展,而且是不可还原于其历史的状态。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把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经验作为其后相关行动直接依据的行动理念,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的不可还原性与教育实践经验循环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并内隐于个别优质案例表象中。

1.关注实践的经验式总结,不关注过程性的动态反思

在实践后的反思过程中,尤其是个别优质案例产生后,师生往往习惯进行经验式总结。如实践细节的解读、实践成果的整合与反思,这的确重要,但不能替代发展性的动态的反思,不能以静态关注的视角审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不能期望不同的实践性平台实现相同的实践经验、方法与价值。创新创业实践本身就是发展变化的,不能进行简单、重复性的还原性实践。从反思角度看,简单的经验循环和行动还原,不能对学生深入实践带来长久性裨益,事物的发展是绝对的,止于经验的理解是要避免的。

2.关注教育过程的简单循环,不关注教育理念的更新

创新创业的教育过程同样强调对课程、教学系统的设计进行优化和整合,建构理性的创新创业学习与实践平台。但是由于时代与社会发展包括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手段甚至目标认定的持续更新,教育的设计、过程与方法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因此要不断对教育理念进行更新,要使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活动处于动态的进程设计中。传统系统理论与实践教育的逻辑冲突体现出其线性、还原性等特点,直接使教育教学活动缺失不断生成与发展的活力以及积极动因,这种矛盾内隐于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内隐于事物永久“平衡”的假象中。

四、实践路径的多元探析

综合以上对内隐性矛盾的厘定,本文尝试从复杂性理念的“自组织性”“非线性”“不可还原性”等特征为切入点,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进行探析,试图显示“三个区别性的特征”,即“具有更大的可调试性,易于设计和操作实验;以大规模改革为目标;追求的终极目的是可持续性。”[6]

(一)对创新创业理念与认知进行基础建构

1.学生群体学习特点、内容的了解与养成:关于学生认识规律、学习方法、生活经验、创新创业个性、实践方法、实践习惯的观察与研究;支持非线性探索,培育发展性实践品格;学习个性的觉醒与养成。

2.创新创业的教育氛围:以个性化、发展性和非线性为基调,培育创客文化,营造敢于尝试、勇于挑战、冷静反思、积极适应、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

3.学生信息化教育策略:提高以综合应用为目的的信息化技能水平,提供有针对性的、开放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站。

(二)支持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养成与多元发展

1.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引导大学生养成多元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例如,坚实的技能水平、自信的品质、个体自觉实践力、优秀的应变能力、抗风险能力、不断发展的良好的选择与判断能力、优秀的行动力等,同时,不断更新能力养成的内容,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2.创新创业的学科知识体系建构:可以侧重于学习理论、实践理念、学科(专业)知识掌握水平、资源的收集选择与整合能力、信息化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方面内容。

3.创新创业的精神养成:主要可以集中在树立信念、坚持理想、张扬自我、改变自我、发展自我等方面的培养。

4.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内涵:能清醒认识责任与义务;有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方法;有坚实的基本知识与能力;有坚忍的精神动力与健全的人格。

5.创新创业的积极体验:知识与技能的实践体验;过程与方法的实践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践体验。

6.创新创业实践的多元探索:支持建构不同的实践认知策略、实践策略、实践模式、实践环境,探索不同的实践方法,展现实践行为复杂性特征,支持个性化体验与探索,进行多元反思并使成果多元化。

(三)积极建构创新创业的发展平台并及时评价、反思

1.创新创业平台建构:应将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类课程相融合,开设逻辑关系紧密的跨学科专业的交叉类课程,探索建立新的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协助建立创新创业者联盟、建设适合专业且有针对性的创业园、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2.教育评价与支持:对学生创新创业评价应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其中,推荐采取斯塔弗尔比姆CIPP评价模式,该模式由背景(context)评价、输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和成果(product)评价组合构成评价基本框架;建立评价相关的数字档案;以知识、智慧、行动式的微课与案例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建立创新创业支持信息与案例库;形成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

3.实践反思:描述、总结、研究与反思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研究实践过程中生成性问题的根源、特点与发展趋向,并据此建立反思性案例资源库。

[1]保罗·西利亚斯.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理解复杂系统[M].曾国屏,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126.

[2]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7.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

[4]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58-160.

[5]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8.

[6]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2.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Implicit Contradi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A Study Based on the Complexity Theory

Xue Meng1,Xue Shuai2
(1.College of Liberal Art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116029;2.Offic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116029)

Based on the complexity theory,there are two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existing in the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one is irregular and the other is multidimensional.Meanwhile,there are also three types of implicit contradictions.From the action perspective,there i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rganization and pattern and control theory in traditional education;from the practical perspective,there is conflict between the concept of eternality and nonlinearity;from the reflective perspective,there is divergence between the irreducibility of process and circulation of experience.To solve these contradictions,three practical approaches are suggested:firstly,to construct the basic theory and cognition for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secondly,to provide the support for the practical ability and multiple developments;thirdly,to create the platform for the evaluation and reflection.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implicit contradictions;practical approaches

642

A

1674-5450(2016)05-0129-04

2016-06-10

辽宁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UPRP20140772);辽宁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LS2015098)

薛猛,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赵颖责任校对:赵伟】

猜你喜欢

复杂性隐性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应充分考虑医院管理的复杂性
直肠腔内超声和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刍议隐性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