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经济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解析

2016-04-13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经济思想现代价值庄子

赵 麦 茹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

庄子经济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解析

赵 麦 茹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

摘要:庄子反技巧的生产观、倡导节俭的消费观和主张以财分人的分配观,体现了处于社会转型期道家的理性直觉。这种智慧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给同样面临急剧社会转型的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关键词:庄子;经济思想;现代价值

谈到庄子,学界更多关注的是庄子的哲学思想、精神境界、价值取向、文学成就等领域,谈及庄子经济思想的较少,即便在中国经济思想史领域,谈到道家经济思想,论及老子的更多,对庄子的关注不多。本文通过对庄子生产观、消费观、分配观的分析,试图厘清隐匿在庄子哲学体系中的经济思想,进而分析其现代意义。

一、庄子经济思想的三个层面

(一)反“技巧”的生产观

庄子一生以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为主旨,对物质看得很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否认物质生产。综观庄子整个思想体系,从其有关物质生产的寥寥数语中,不难勾勒出他对生产活动的系统理解框架。

1.物质需求的重要性——至德之世: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

人该如何立足天地之间?何为理想境界?《胠箧》篇中,庄子对理想社会的勾勒如下:“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1](以下有关庄子的引文皆出自此书)。

从这段描述不难看出,庄子所肯定的理想社会中,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还相当低下,处于结绳记事、生活半径狭小的状态,但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是应该满足的,百姓最起码能衣食无忧,物质需求成为理想王国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2.物质需求的满足路径(生产)——常性同德:织而衣,耕而食

物质需求如此重要,那么又该如何获取?人类该如何维持自身的基本生存?庄子认为,人类的本能和天性就是劳动:“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马蹄》),“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盗跖》)。显然,庄子认为唯有劳动才能维系人类的基本生存,唯有按照男耕女织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才能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庄子将人类的这种生产能力称为“常性”“同德”。

3.生产实践的正反案例:善卷、支离疏与儒生

庄子正面肯定生产实践的案例涉及两个人:善卷与支离疏。善卷谢绝了舜的江山,理由是:“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纟希;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与江山相比,善卷更钟情于通过劳动而自食其力,并收获精神的逍遥自在。《人间世》中的支离疏虽然长相丑陋、身体残疾,却通过给人缝衣浆洗、替人筛糠簸米的劳动生存了下来,甚至还通过劳动养活了除他之外的十口人。

对于不劳动而四处宣扬仁义的儒生,庄子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在《盗跖》篇,他借盗跖之口斥责“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孔子,认为孔子及其门徒“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悌而侥倖于封侯富贵者”的行为非常低俗,指出儒生以虚妄的孝悌之说迷惑人心,学说成为交换封赏和获取上层地位的媒介和工具。庄子对这种弃本逐末的行为非常反感,认为这种以依附性为特征的做法,只会使其距离建立在独立人格逍遥精神基础上的境界愈来愈远。

4.生产之道:深其耕而熟耰之,反“机械”

何为正确的生产之道?深耕熟耰、反“机械”是庄子给出的答案。

庄子借长梧封人之口强调了自己的立场:“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则阳》)庄子认为,种植庄稼过程中,态度很重要。不同的投入导致不同的收益。长梧封人以应付的态度种植庄稼时收获很少,但一旦转变态度,以认真细致的态度耕种庄稼时,土地的回报是相当丰厚的,他可以一年到头都不用为食物不足而发愁了。换个角度来看,深耕熟耰顺应了庄稼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可以有效辅助庄稼顺利成长,其收获自然颇丰了。

庄子虽然重视生产,但他反“机械”的立场是鲜明的,他反对在生产中使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所谓代表人类智慧的新的劳动工具与新技术。庄子认为,这是违背了自然之道。胡寄窗也认为,庄子“否定工艺技巧的发展,是因为工艺违反自然,改变了物的本性”[2]217。《天地》篇记述:子贡碰到了一位灌溉菜地的老人,那位老人用传统的方式灌溉,在菜园里整地开畦,打通到井边的通道,抱着水瓮提水灌溉菜地,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子贡就给老人推荐了一种叫做“桔槔”的灌溉工具,这种工具用木料加工而成,后面重而前面轻,提水方便,速度飞快,可“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但老人却拒绝了,认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庄子以老者之口表明了他在生产领域反对使用技巧与技艺的坚定立场:使用机械违背生产之道,妨害心性修养,是智者所不耻的。

在《胠箧》篇,庄子反技巧的立场进一步强化,他详尽阐述了机械技巧对于生态资源的破坏:“夫弓、弩、毕、弋、机辟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认为新的工具和技巧的确可以大大提高捕猎收益,但却严重恶化了生态环境,以致于鸟兽乱窜,天下大乱,万物失序。

5.生产目标——采真之游: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

适可而止、知止知足、不因追求物质而劳形是庄子在生产目标方面“量”的底线,庄子以远古时期的“至人”为例来说明他的立场:“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天运》)“至人”对物质的需求非常简单,无奢无华,但在精神境界上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逍遥地立足于天地之间。庄子特别欣赏这样的理想境界,将之称为“采真之游”。

庄子一方面对那些痴迷物质追逐的凡夫俗子同情不已,一方面又对之进行了批判:“农夫无草莱之事则不比,商贾无市井之事则不比。庶人有旦暮之业则劝,百工有器械之巧则壮……驰其形性,潜之万物,终身不反,悲夫!”(《徐无鬼》)农夫、商贾、庶人、百工等各个领域的人为了身外之物奔波不止,一旦短期无事可做便惶惶不可终日,从而终生被外物所奴役。庄子以旁观者的视角清晰地看到他们的这种可悲处境,由此发出了“悲夫”的感慨。

庄子认为,过度追求物质会严重伤害精神与元气:“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竭。”(《刻意》)劳而不休、为劳而劳的生活方式是低层次的,伤形且伤元气,过度透支体力与精神,会使元气枯竭,人被牢牢锁定在低端的物质追求之中,精神的逍遥自由又从何谈起呢?

(二)消费观:尚俭、“知止”

1.节俭消费的人性论基础:素朴而民性得矣

少私寡欲、同乎无欲才是民性,庄子坚定地认同这一点。因此,他认为节俭消费是这种民性的实践尝试,很容易理解。“建德之国”是庄子的理想国,理想国中的百姓“愚而朴,少私而寡欲”(《山木》),因此才成为理想国的天然主体。在《马蹄》篇中,庄子进一步肯定无欲才是民性之本:“至德之世……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对“至德之世”人们无知无欲、与禽兽同游、与万物并存的生活状态非常向往。这种境界中的人实为真正的自然之子,与万物以原始的本能生活在本真的状态之中,且完美诠释了素朴的民性。

2.节俭消费的正面效应:无欲而天下足

对统治者而言,政局稳定、国泰民安当为最佳的治国目标。庄子针对这一点,专门强调了节俭消费所带来的正面效应:“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天地》)认为古代统治天下的贤者,因为自身的清心寡欲、无所作为与深沉宁静而实现了臻治:天下百姓富足,万物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发展演化,民心安定。显然,庄子认为为政者的示范作用是相当强大的,他呼吁统治者效仿贤者,从自身做起,节俭消费,从而影响天下百姓,使得民心安定,国家安稳。

对普通百姓而言,选择节俭消费就是选择了身心不为外物所奴役的生活方式,这样,就可获得精神上的彻底解放。庄子认为“古之真人”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大宗师》)庄子将“真人”的逍遥自由归因于其与世无争、节俭素朴的生活方式,无欲无求的真人与无欲无求的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实现了身心的逍遥无待。

3.奢侈消费的负面效应:性命之情病矣

对于奢侈消费行为,庄子将其定义为“天下之至害也”(《盗跖》)。对于社会上人们种种追逐奢侈享受的消费行为,庄子持有一种哀其不幸且怒其不争的态度。在他眼中,“耳营于钟鼓管籥之声,口嗛于刍豢醪醴之味,以感其意,遗忘其业”(《盗跖》)与“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至乐》)的本质是一样的。他认为,这种弃本逐末的行为太过愚蠢,并大为感慨,叹其“愚哉”。

在《天地》篇中,庄子将奢侈消费、过分注重感观享受的危害一一罗列:“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认为过分追求耳目口鼻心等感观享受的“失性”之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使得眼睛看东西不明晰,耳朵听声音不真切,鼻子壅塞辨不清气味,口舌食不知味,心神迷乱。庄子认为,这样的消费行为得不偿失,既伤害了人之本性,又伤害了人的身体。

4.节俭消费观: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那么,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才是睿智的?庄子在《齐物论》中给出了答案:“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尽管庄子的这段话并非专门针对奢侈消费而言,但其逻辑机理是一致的,凡事物极必反,过分重视感观享受的奢侈消费必然导致感观的迟钝。庄子的“知止”呼吁,同样适用于他看起来十分愚蠢的奢侈消费行为。以庄子对人性无欲无求的界定和追求精神境界的价值取向来看,庄子的“知止”实为要求人们能够自觉遏制消费欲望,回归人性之本。

(三)分配观

庄子的分配思想散见各个篇节之中,从其反对聚敛、主张“富而使人分之”、“以财分人”、征税薄税等思想来看,庄子的分配思想是相当明晰的。

1.反聚敛的分配立场:无耻者富

庄子对聚敛财富的人没有什么好感,认为他们很无耻:“无耻者富,多信者显。夫名利之大者,几在无耻而信。”(《盗跖》)

庄子反对聚敛的原因与反奢侈消费的原因是相同的,他认为聚敛者对财富的过度追求严重危害到精神修养,因为一旦将聚敛财富定为目标,必然起争夺之贪心,而一旦具备贪念,便会陷入无穷无止的循环之中,无法摆脱。他说:“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货财聚,然后睹所争。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争,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欲无至此,得乎!”(《则阳》)庄子认为对财物的追求一旦启动,便会一发而不可收。

在《盗跖》篇中,庄子以旁观者的理性对富人追逐财富并进而聚敛巨额财富后又忧又惧的心理刻画得相当深刻:

今富人……贪财而取慰,贪权而取竭,静居则溺,体泽而冯,可谓疾矣;为欲富就利,故满若堵耳而不知避,且冯而不舍,可谓辱矣;财积而无用,服膺而不舍,满心戚醮,求益而不止,可谓忧矣;内则疑劫请之贼,外则畏寇盗之害,内周楼疏,外不敢独行,可谓畏矣……不亦惑乎!

追求财富、一心聚敛财物的“富人”在庄子看来是非常可笑的,劳神费心追求到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多的福利,反倒生出很多无谓的烦恼。庄子对这些被物欲所包裹的聚敛者很是同情,由此才有了“不亦惑乎”之类的感叹,为他们迷恋外物而丧失本性感慨不已。

2.财富的获取路径——顺其自然

对财富的获取方式,庄子的态度是顺其自然:“是故大人之行……货财弗争,不多辞让。”(《秋水》)认为道德修养高深的贤者不会主动争夺财物,但对于本应属于自己的财物也不会辞让,一切顺其自然。

在《田子方》篇中,庄子以百里奚为案例,又对其顺其自然的财富获取方式进行了阐释:“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之政也。”正是因为百里奚不把爵位和俸禄放在心上,专心自己的本职工作,反倒使秦穆公看到了百里奚身上踏实能干的宝贵品质,因而放心地把国事交给他。

从“大人”和百里奚的做法来看,不刻意为之、顺其自然的做法反倒有了大的收获,这是庄子所肯定的获取财富的路径。

3.财富的占有及分配:平为福,以财分人

对于财富的分配和占有,庄子认可均平原则:“平为福,有余为害者,物莫不然,而财其甚者也。”(《盗跖》)庄子认为,均平即幸福,占有过度会招致祸害,万物皆如此,而在财物占有方面则尤为突出。也正因为如此,庄子才特别欣赏“建德之国”的普通百姓“知作而不知藏”(《山木》)的态度,才会大为肯定“德人”的“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谓安……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天地》)的豁达。在庄子看来,一个四海之内人人共得其利、共享财货、只知劳作而不知为自己占有财物的社会,无疑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社会。

对于那些拥有较多财富的人,庄子给出的忠告是“以财分人”。庄子将那些能舍得将自己财物分给他人的人称作贤人——“以财分人谓之贤”(《徐无鬼》)。并且庄子认为越是勇于舍弃、懂得和他人分享财物的人才会拥有更多:“既以与人,己愈有。”(《田子方》)为了说明这一点,庄子罗列了不少案例。如哀骀它凭借着“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德充符》)的做法赢得众人之爱戴;守疆人用“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天地》)的道理劝诫尧。

同时,庄子还希望那些能够舍得“以财分人”的富人不要以求得回报的动机去做事,那样的行为带有非常浓厚的功利性,在庄子看来是非常令人不齿的。他说:“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虽以事齿之,神者弗齿。”(《列御寇》)

因此,庄子非常推崇“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大宗师》)、“与而不求其报”(《山木》)的至高境界,认为这才是圣人所应有的境界。

4.财富分配的税收途径:随其曲傅,因其自穷

庄子的税收思想秉承了其一贯的顺其自然的立场,他的这种立场隐匿在《山木》篇北宫奢为卫灵公“赋敛以为钟”且“三月而成”的事例中。北宫奢在总结其成功经验时认为因顺与引导很重要,首先是因顺百姓的经济实力,不人为设定征收标准——“无敢设也”。其次,因顺百姓的纳税行为,任由民众根据各自的情况量力而为。百姓交纳赋税时不去禁止,百姓不愿缴纳也不强行要求——“来者勿禁,往者勿止”,因此,反倒顺利征收到足够的赋税。

二、庄子经济思想的生态学意义

处于人类轴心时代的庄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以自己敏锐的直觉对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有了独特的判断和界定,并形成了自己的经济思想体系。那么,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何在呢?以生态学视角来看,庄子的反技巧生产观和节俭消费思想皆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一)生产中的技术:追求还是摒弃?

庄子一方面认可生产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他又坚决反对以技巧机械等所谓人类社会的智慧对自然加速掠夺的行为。在他看来,这种做法违反了自然之道,纵容了人的欲望,妨碍了人的身心修养,是离心背道之举。几千年前的庄子在他所在的时代就能够看到技术发展可能会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冲突,这是难能可贵的。

当代人对此问题的深刻反思是从卡逊《寂静的春天》所描述的怪异的沉寂的春天开始的,“它引起人们对神圣不可侵犯的通过技术取得进步的观念产生怀疑”[3]479。从本质上来说,两者聚焦的是不同时代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即:该如何正确看待技术?该如何处理生产与环境的冲突?从这个意义来说,庄子超前质疑的理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从长期的史学视角来看,技术无疑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生变量,这一点已被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历程充分证实。新航路开辟以后的工业革命更是直接宣告了技术时代的到来。彭慕兰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如说:“发明创造、市场、高压政治和幸运的全球性关联结合在一起,造成了大西洋世界的突破。”[4]23中西方的大分流因此形成。林毅夫对中国在世界史舞台上后期的表现乏力也从技术视角加以解释:“一个经济长期的增长取决于技术的不断创新……18世纪中叶开始,新技术的发明转向了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中国未能自主进行这种发明方式的转变,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和西方国家的技术差距迅速扩大,国际经济地位一落千丈。”[5]技术供给不足是解释中西大分流的一个视角,但从综合史观出发,技术只是推动社会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更多决定器物层次的变迁。从经济地理学解析李约瑟之谜的文贯中则注意到制度的作用,他说:“经济增长的终极源泉只有三个。它们分别为投入的简单增长,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6]其实,按照费孝通的文化三层次说,除却器物技术层次与制度层次,意识形态层次这一因素在社会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因此,以当前技术创新论来看,庄子的“反技巧”主张明显不合时宜,但其对技术的警惕理性则值得我们肯定。何为技术?技术使用的边界在哪里?技术使用的伦理依据何在?何为正当何为非正当?该如何选择“适当”的技术?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深思的。杰里米·里夫金的思考也许值得我们重视,他说:“如今,我们正处在信息技术与能源体系相融合的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出现让我们迎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7]31在里夫金的畅想中,技术通过和可再生能源的融合消弭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冲突,给人类带来了绿色经济模式。这一畅想也许是未来值得我们努力的方向,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处于转型期的后发国家而言。

(二)节俭消费:主动选择还是被动应对?

在庄子生活的时代,囿于生产力的发展,节俭消费似乎是必然的选择。但细细探究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能很轻易看出其节俭、知止消费思想更多是从心性修养的角度展开的,是来自于对社会、人性、经济现象的深刻反思。这是一种来自内在理性的选择,而非迫于经济的外在生存压力。从这一点来看,其节俭消费、知止理念对面临生态危机的我们来说,其借鉴意义是明显的。

1929—1933年的大萧条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影响日盛。鼓励消费、反对节俭的理念赢得市场,来自曼德维尔的“挥霍是一种高贵罪孽”[8]80被主流经济学所接受,私人的恶德却促进了公众的利益是这一思想的完美诠释。加之人类进入到信息时代所迎来的技术的井喷式发展,消费时代来临,与此同时而来的是人口的快速增加,超大的人口基数和鼓励消费的理念相结合,再辅以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这样一来,地球资源的损耗程度可想而知,生态问题随之而来。

自然对人类的警告随着生态问题的发展而出现,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近来,被我们虐待了几个世纪的环境成为人类普遍遭受不幸的重大来源。”[3]7吴承明谈到理性主义的反思时也强调这一点:“西方的理性化或现代化,从工具理性看,确实成绩辉煌……但从价值理性看,生态破坏,道德沦丧,离真善美更远了。这就不能不引起反思和批判。”[9]换句话说,当代人的生态反思是被环境所倒逼的,是来自外部环境压力的一种被动应对,从其主动性来说,要大大逊色于庄子的自觉理性。

三、宏观调控视域下庄子经济思想的借鉴意义

反对聚敛、主张以财分人是庄子在分配领域的基本立场,这种立场来源于其建构在“万物与我为一”、“平为福”基础上的思想体系。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其意义是显著的。

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是当代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资本的集聚效应增强、市场的充分化发展,两极分化的这种不均趋势会愈来愈明显。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对此忧心忡忡,按照其资本收益率大于经济增长率,且市场越充分这一趋势越明显的观点来看,中国的两极分化现象及其演变趋势无疑是值得忧虑的。好在政府恰当的宏观调控可以有效缓解两极分化的加剧。皮凯蒂比较重视这一点,他说:“每个人都应警惕任何关于财富和收入不平等的经济决定机制。财富分配的历史总是深受政治影响,是无法通过纯经济运行机制解释的。”[10]21的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两大工具,在现代社会大有作为。在庄子所生活的封闭的小农经济时代,税收无疑是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其不强行征税、根据民力量力征收的观点代表了先秦道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庄子“平为福”赋税分配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当代社会,征收遗产税、对资本征收累进税、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构建完整社会保障体系等调控手段不失为一种选择。从其赋税功能上来说,这和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理念是契合的,是以整个社会生态的稳定和谐为出发点的。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意识观念不同,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也就不同。所幸,建构在对不同学科借鉴吸收基础上的经济学帝国正不断融合新生力量,使新的发展观得以塑造。如新制度学派、生态伦理学等领域的综合发展观开始强劲地释放自己的声音,我国学者也越来越重视这一问题。叶坦强调:“‘新发展观’要求我们不能只看经济数字而不顾社会及自然和谐,只讲发展而不谈代价……其中最致命的是两大沉重代价:一是文化价值的失衡,包括道德、情感、观念、习俗等;二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包括资源、物种、植被、气候等。”[11]如果说不顾及生态而过度使用技术、不顾及可持续发展而奢侈消费,破坏的是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生态,那么,分配不公直接破坏的是社会公信力和民众的利好预期,这个内生变量的破坏对包括经济在内的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则是致命的。

综上所述,庄子反技巧的生产观、倡导节俭的消费观和主张以财分之的分配观折射出那个时代处于激烈社会转型期道家的直觉理性,这种理性在今天仍放射着奕奕的光辉,给同样处于激烈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人类以深刻的启迪,促使我们在技术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重新仰望星空,探索更加和谐的天人相处之道和更为合理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3][美]加勒特·哈丁.生活在极限之内: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禁忌[M].戴星翼,张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M].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5]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2007(4).

[6]文贯中.中国的疆域变化与走出农本社会的冲动[J].经济学季刊,2005(2).

[7][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8][荷兰]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3).

[10][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M].巴曙松,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11]叶坦.全球化、民族性与新发展观——立足于民族经济学的学理思考[J].民族研究,2005(4).

【责任编辑:高建立】

收稿日期:2016-03-07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先秦儒道生态经济思想比较及其现代价值研究”(编号:13C016)。

作者简介:赵麦茹(1975—),女,陕西临潼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经济思想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6)08-0010-06

猜你喜欢

经济思想现代价值庄子
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庄子说》(二十二)
元代畜牧业经济思想的探析
《庄子说》(二十)
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
2015习近平经济思想新境界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