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风格在心境

2016-04-13广西晴天

金秋 2016年14期
关键词:弘一大师体会出寒食

◎文/广西·晴天

书法风格在心境

◎文/广西·晴天

许多写书法的人都有一种遗憾——遗憾现在社会进步太快,先是圆珠笔、钢笔取代了毛笔,继而打字输入取代了书写。书法在现代社会越来越边缘化,古代尊崇书法的“美好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不过我倒认为这对于书法来说并非憾事,正是因为书法不再应付实用,所以终于可以完全回归艺术,可以随心所欲,也就更能够体现书写者的心境。

我练过篆、隶、行、草、楷,对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都有一定的研究、临摹。我练那么多种字体,为的是什么?

篆、隶、行、草、楷的练习,是为了掌握特定的技法或风格。然而,后来之所以练习那么多不同的字体,并非我要成为“书法大家”,而只是想要通过临摹书写的方式,尝试体会出那些字体的背后所蕴含的美学意义。

比如,魏晋是中国历史上所谓最“风流”的时代,那个时代文学艺术的发展灿烂无比。刘义庆以一部《世说新语》,记载了那个时代中六百多人的言行,为后世保存了一个难以想象的、风流潇洒的文化盛世,然而,如果没有王羲之、王献之、王恂那一手流畅漂亮的书法,千年之后的我们就只能在文字的抽象描述中,去想象所谓的魏晋风流究竟是什么境界。而那种想象,将因没有可以比附的视觉验证,而显得贫乏、苍白与不实在。

如果没有《寒食帖》,我们如何可能想象苏东坡谪居黄州时生活的窘迫?第一年八月,他的乳母王氏卒于临皋亭,自己戴罪于边陲,连生活都成问题,虽然在友人帮助下得以躬耕自足,但心中苦楚,自是不言而喻。若不是《寒食帖》以一时的书写凝固了当年苏东坡的生命境界,诗是那样的诗,字是那样的字,心情是那样的心情,我们又如何读出“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心境,而后体会出原来文采风流天下闻名的苏东坡,其旷达潇洒的背后,包含着多少流离颠沛的凄凉?也正是生命的困顿,才成就了一代文豪真正的旷达。这些复杂微妙的情境,全部都蕴含在《寒食帖》的笔画中,这是书法的神妙,在无意的书写中显露了它的威力。

书法是今人唯一可以看到的古人亲手写的东西,他们的思想、情绪通过文字,化为线条,成为永恒的心情。临摹古人的作品,让我可以感受到为什么结构不稳、笔画生涩的魏碑,其集体成就竟然可以在书法史上与二王系统相提并论,那是因为书法在这个时候不只是书法,而是在魏晋南北朝那样兵荒马乱、人命如草芥的年代中,对亡逝亲人的怀念,对慈悲佛法的无边向往。于是在朴拙的笔画中,魏碑凌厉的笔法便蕴含了最虔诚的书写方式,那是用生命雕刻出来的线条。

也只有用这种方式,通过临摹与想象,或许我们才可能读出弘一大师晚年书法中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他渊深的佛学修养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那“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境界,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了解的。当时光消逝,弘一大师的音容法像也随之而散,但他亲自写的书法代替了录音影像,让我们从中了解大师生活中无处不修行的法门。

对我来说,写字的时候,功力只是基础,心境才是决定当时书写风格的根本,于是一时之书便是永恒,无法复制,无法重现,就像《金刚经》有名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苏东坡说,“我书意造本无法”,应该也是这个意思吧!

猜你喜欢

弘一大师体会出寒食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时空坐标轴里的弘一大师
——《李叔同——弘一大师行踪图典》评介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我与猫的战争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寒食帖》漫谈
很 好
如亲如友多少年
团干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