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奇意悲 情景交融
——浅议《蜀道难》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2016-04-13豆萍兰州文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蜀道难蜀道浪漫主义

豆萍(兰州文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景奇意悲 情景交融
——浅议《蜀道难》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豆萍
(兰州文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李白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飘逸,真率自然。其诗《蜀道难》以杰出的艺术成就最能体现他豪放飘逸的风格。诗作充满了强烈的主观色彩,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既描绘了蜀地险峻绮丽的风光,也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同时又隐喻着重大社会危机,所以,《蜀道难》可谓是大自然形象与险恶的社会环境及诗人壮志难酬的人生悲歌的水乳交融,是诗人伟大的浪漫主义杰作。

景奇意悲;《蜀道难》;艺术特色

1.“奇之又奇”的《蜀道难》

唐诗人李白可谓是闪耀于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灿的明星,这位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如其人一般热烈奔放,诗歌多绘惊世骇俗之境,瑰丽奇伟;诗风雄奇飘逸,真率自然,在中国文学吏上影响巨大。其诗《蜀道难》,以杰出的艺术成就,最能体现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诗人也因之而获“谪仙”之称,殷墦誉之为“奇之又奇”。

1.1 强烈的主观色彩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作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在不凡的宏大气势里,体现出独立傲世的气慨和人格力量。其诗,不仅语调节奏抑扬顿挫,更胜一筹的是内容激昂,气势磅礴,读李白的诗,人的心灵不能不为之震颤激荡。

《蜀道难》充溢着极其鲜明的主观感受。“噫吁嚱”诗篇在这一先声夺人的惊呼中展开,犹如天风海雨,其势夺人心魄。而全诗的基调和主旋律则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观感叹,“噫吁嚱,危乎高哉”诗人满腔的感情由这一荡气回肠的惊叹爆发出来后,势不可挡。紧接着诗人高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后挥毫泼墨书写出巨型画卷—雄奇壮丽的蜀道山川。这是全诗最集中动人的部分。围绕着蜀道,巉岩悲鸟、枯松飞湍,奇峰险壑一起绘制成了完美的艺术整体,蜀道之奇险一层层被展现出来,摄人心魄。然后是在历经千难万险,空寂苍凉,凄然长叹“愁空山”之后,主旋律再度响起,这是诗人激情的延伸,充满了忧切低昂的旅愁。而末句主旋律的三度响起,虽是诗人感情的收束,但依然余韵缭绕,浓郁的主观色彩更是饱满感人。诗中雄伟的气魄及巍峨奇险的山川形象,正是诗人傲岸不羁的性格和广阔豪壮的襟怀及浪漫主义精神特质的展示,这一切,都显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

1.2 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

李白性格狂傲不羁,气质飘逸洒脱,他总是企图达到一种不受任何约束的能使心境和自我得以充分提升的人生境界,通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描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表达对现实世俗的反抗。

《蜀道难》洋溢着浪漫主义激情和浪漫主义艺术美质,展现出天风海涛般的汪洋恣肆,舒卷自如难以仿效。诗人把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形象的比喻和神奇的传说融为一体,体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1.2.1 丰富莫测的想象

李诗中的想象奇之又奇,意象随情思的流动而变化万端。《蜀道难》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奔放绮丽的语言,渲染了蜀道高峻崎岖,万壑转石的险难,把读者带入一片奇丽峭拔的天地之中,诗中黄鹤猿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悬崖转石等这些鲜明的形象,虽则是自然景物,但却是诗人想象的产物。至于开道艰难,岩峦曲折,悲鸟惊飞,古木森然,关塞路远,剑门峥嵘,更是如此。诗人将众多表现奇险的意象,浑然天成的罗织在一起,以气贯注,熔铸成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

那个瘦男人听说了事情原委后马上就应下了,他一来是看上了女人的美貌和气质,作为一个私家侦探能为年轻美丽的女人效力是福份和自豪呀。二来他觉得这事很刺激,又敏感,若是搞成了会使他成名,包括他名不见经传的这家侦探事务所,说不定都会在一夜之间在小城里声名雀起。

1.2.2 大胆奇特的夸张

夸张是文艺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而强烈高度的夸张则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重要特征。《蜀道难》中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是典型的夸张手法,那高耸入云的崎岖蜀道随着这一声夸张的感叹以排山倒海之势横亘在读者眼前;因蜀道阻绝遥渺的古蜀国与秦塞不通竟至于“四万八千岁”;陡峭的山径竟像是天梯一般,蜀道的最高峰即使太阳也只好回转;山势高峻,天上的星辰触手可及,蜀道的高、危、险、难,通过这一系列高度的夸张,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现。

1.2.3 瑰丽丰富的神话传说

诗人把富有幻想色彩和寄寓人民理想的传说熔进诗篇的艺术形象中是很有意义的。蚕丛、鱼凫的悠远传说,再现在大自然的形象中,热情讴歌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艰苦斗争,显得悲壮而崇高。六龙腾飞于九霄云端,可到了蜀道高峰只好回转,形象地衬托了蜀道之高、危。诗人又将杜鹃的传说巧妙地融入诗中,使人倍感凄清,寓意蜀道难行如此,奉劝远行人: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1.2.4 贴切生动的比喻

李白还常借用奇伟瑰丽的比喻在写景、抒情时将自身感受和胸中诗情,幻化出绚丽多彩的诗境。诗篇中,把道路的陡峭、险峻形容成鸟道和天梯;山势的险峻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喻明;最后又形象贴切地以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豺狼、虎蛇来隐喻蜀地可能出现的叛乱及政治危机。总之,大量比喻的运用,使诗歌意象壮美,寄托了诗人的深刻思考,给人以启迪。

1.3 热烈奔腾,起伏回旋的动感美

李白的诗读起来给人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句式的错落有致和韵律的跌宕舒展及音调的抑扬顿挫是这种动感的最直接体现。这在《蜀道难》中尤为明显,诗人饱满激动的感情,起荡迅速,如天马行空,诗篇首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种通俗而飞动的歌唱,参差错落,达到了任情所至而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这种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呈现出了豪放飘逸的诗歌风貌。后人称之为“逸品”是当之无愧的。

诗篇首句以石破天惊之势奔涌而出,之后“蚕丝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语调又较为平缓,第一部分末“愁空山”连用三个平声字,使人如闻一声长叹,再以主旋律提唱第三部分,收束感情。“扪参”一句,连用五个仄声字,给人以“连峰去天不盈尺”的短促之感。又连用六个七字句,极写蜀地之险恶,再以“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转折,其下多用四字句,简劲有力,大有使人呼吸急促,紧张万分之感,从而突出了蜀地的形势险恶。最后以一声长叹作结,诗情得以自然收束。全诗句式纵横变化、回旋跌宕奇妙无穷。

1.4 以气贯穿的有序结构

李白作诗,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诗中激情似急风暴雨,自胸中奔涌喷吐。但其结构却谨严有序,脉胳清晰。

《蜀道难》先写蜀道开辟的艰难,其次从山之高峻险阻,气氛悲凉愁苦等方面加以描述来突出蜀道的难行,最后写蜀道形势和环境的险恶,并有所寄寓,从而深化主题。诗歌从古到今,由秦入蜀,从自然风光到政治形势,来谋篇布局,结构井然有序。先用远古传说中的古蜀国,来表明蜀道开辟历史久远_“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在用神话道出蜀道开辟的艰难后,用诸多鲜明具体的形象来展现蜀道的奇伟险峻,这是写古,其间悲叹友人“问君西游何时还”的发问,又是写今。第三部分又集中笔墨描写环境和地势之险恶,深刻的暗喻了当时严峻的社会形势和危机。从地域方面来看,诗人从太白峰的高耸入云写起,接着通往峨眉山巅的鸟道,高耸入云的栈道,猿猱愁攀的险峰,冲击回旋的急湍,曲折盘旋的青泥岭,一直到峥嵘剑阁,这些具象以自秦入蜀的脉络轨迹祥尽地展现了蜀道之难行。

2.社会政治危机的深刻揭露

本诗的创作年代,从《河岳英灵集》中已收入《蜀道难》来看,诗当作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或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以前,而唐孟的《本事诗高逸第三》也说此诗是李白初至长安所作,如此,则该诗不能迟于公元744年或公元745年。

韩国磬先生指出“安史之乱”是唐代盛转衰的枢纽。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范文澜先生认为整个天宝时代(公元742年-755年)是唐王朝酝酿祸乱的时期。从许多记载可以看到开元、天宝之际是唐王朝的极盛时期,也是其走下坡路的开始。在歌舞升平的背后,酝酿着日趋激烈的社会矛盾和危机。特权阶层凭借权势大量兼并土地,致使天宝年间失地流散者有数百万。而唐玄宗于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对“有事出征,无事罢散”的兵役制度的改革,虽在军事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它也导致了地方军事力量的快速壮大,长期和少数民族疆场厮杀的边疆军队拥有五十余万精兵强将,相比而言原先被中央控制而压制四方的关中军则仅剩十余万骑护卫,且战斗力极差。再加之公元711年后,边军统帅“节度使”成为固定官名总揽所在战区军队。节度使长期统帅招募来的士兵,军队渐成私人武装,一些节度使除兵权外还拥有行政监察权和财权,势力不断壮大,进而发展成藩镇军阀而成朝廷威胁。

如此危机并未引起唐王朝的警惕。开元末年唐玄宗怠于政事,李林甫、杨国忠先后把持了朝中大权,国家被搞得一团糟。宦官势力也于唐玄宗时代日渐抬头,而宦官私任监军制度的创立,直接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统治集团的腐败再加上统治机器的遭破坏,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

李白长安三年,虽然未取得丝毫政治上的成就,但对现实政治的黑暗和统治阶层的腐朽,以及藩镇割据,民不聊生这些社会危机却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其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由此而被成就。

《蜀道难》对当时唐王朝所面临的政治危机作了深刻地揭露和隐喻。“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正是对边关军事重镇险要的形势及重要的军事价值的生动写照,拥兵自重的驻守藩将,一旦异心萌发,便“化为豺与狼”,而且“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国家和人民将因这些藩镇统帅发动的叛乱而遭受沉重的灾难,后果不堪设想。历史的发展证实了伟大诗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公元755年冬,安禄山起兵反叛。唐朝廷平定安史之乱历时八年,战争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因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李白对唐朝社会酝酿的动乱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蜀道难》中的这种远见充分显示了诗人确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才能;另一方面,《蜀道难》也给最高统治者敲响了一声警钟:边关统帅“所守或非亲,化为豺与狼”呵!十余年后诗人的忧虑被历史的尘烟所证实。

3.壮志未酬的人生悲歌

李白同许多盛唐士人一样具有很强的功名心,寄希望于风云际会,终南捷径而达到“编于诸侯”,“功抵卿相”的功名,或者如豪侠之士,行侠仗义,平交王侯,建立功业后重归江湖。但李白过于高傲自负的这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黑暗的社会环境中极难实现。在吴筠的推荐下,李白于天宝元年被唐玄宗召赴长安。但这时的玄宗已不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让李白供奉翰林,只是把他作为一个歌功颂德的御用文人,而非“辅弼”之臣。但李白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高贵品质之人,他没有半点奴颜婢膝的媚态献于皇帝和权贵面前,因之遭到高力士和张垍等人的谗陷,日渐遭玄宗冷落。这种理想现实的猛烈碰撞,使诗人意识到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已不可能,严峻现实与浪漫理想的矛盾,使李白陷入不平、失望、悲愤之中。在《蜀道难》中,我们可深深体味到诗人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诗篇中极力渲染蜀道的高危险难,其实也是理想道路上的难以逾越的重重障碍的再现,理想固然美好,但人生道路上的重重险难,使它无法实现,诗人只有无奈地安慰自己:“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诗人对世道艰险体认的渲泄,化作时而激越,时而宛转的壮志难酬的悲愤,给人以心灵的极大震撼。

4.结语

《蜀道难》按乐府旧题的传统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极度的夸张手法,将远古神话和蜀道山川熔铸在一起,把人

们带进奇丽惊险的天地,是诗人描绘大自然形象的杰作。同时,也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折射出实现理想的道路上遭遇的艰难。篇尾对环境险恶的深刻描绘,由自然形势的险恶,警示唐王朝所面临或潜藏的重大危机,颇有深意,流露出诗人对社会政治前途的忧虑与关切。

由此可见,《蜀道难》既描绘了祖国奇险壮伟的风光,又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既描写了自然环境的奇险,又颇有寄托,揭露了社

[1]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

I206.2

A

2095-7327(2016)-04-0171-02

豆萍(1968—),女,甘肃榆中人,兰州文理学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语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蜀道难蜀道浪漫主义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蜀道向天开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西当
开心校园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蜀道雄魂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