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仪式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6-04-12张志文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仪式情境政治

张志文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仪式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张志文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仪式是把一些重大且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以特定的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具有保存社会记忆、激发社会情感、凝聚社会力量的功能。在仪式自身的特点和高校独特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下,仪式逐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种选择。基于仪式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架构起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观念,依托具体的情境开展教育,还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仪式;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大学时期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这一重要任务。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在不断探索更能为大学生所接受并且具有提高教育效果的方法。仪式渐渐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仪式的特点为出发点,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仪式的情境创设优势,开展情境教育,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寓教育于生活之中。

一、仪式的概念及其功能

“从文化的意义上而言,仪式是一种定义、一种功能、一种人类文明与文化的积淀,是来自人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伟大创造,是文化折射在人的具体行为上的表征与体现,还是一种符号化的实体或实物”[1]204。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来界定仪式。本文认为,仪式是把一些重大且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以特定的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通俗地讲,像“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国家宪法日”“升旗仪式”“入党仪式”等诸如此类庄严肃穆而又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事件就是仪式。仪式可以保存社会记忆、激发社会情感、凝聚社会力量。

(一)仪式可以保存社会记忆

仪式可以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共同记忆。仪式及其场景的设置仿佛就在诉说着那段历史,让人们对那段历史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轻易不会忘记那段历史。“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求学时期就曾说过:‘读史,是智慧的事。’就是说:你要增加智慧吗?史书是不可不读的。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2] 202-203。“昨天的历史不是今天的人们书写的,但今天的人们不能脱离昨天的历史来把握今天、开创明天”[3]。

(二)仪式可以激发社会情感

“在仪式的环节和场景中,每个人都是作用和被作用者,极易相互感染、共同强化。很多平时不易调动的、埋藏于心灵深处的崇高情感在仪式中得以唤醒,如此,精神得到洗礼,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受到启发。青年大学生易于被情境感染,情境中形成的情绪和思维方式也易于深刻烙印于大学生意识之中”[4]97。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一点是要得到受教育者的回应,借助仪式这种方法,通过其营造的氛围,参与者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受到了冲击,情感被激发出来。这种情感是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并且支撑着人们为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而努力奋斗。

(三)仪式可以凝聚社会力量

仪式所要传达的就是作为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都有责任、有义务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在仪式庄严肃穆的氛围之下,全体社会成员为之动容,他们感觉自己应该要为国家、为社会做些什么,哪怕可能是一件毫不起眼的小事儿。这个过程之中,大家特别渴望劲能够往一处使,这样全社会的力量就会被凝聚到一起,发挥出最大的合力。比如说,2008年汶川地震后,举国为在地震中罹难的同胞举行降半旗的仪式,相信在那一刻,想要救人,想要为汶川地震灾区做点什么的愿望是迫切的。在那段时间里,我们确实感受到社会力量的强大,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越紧力量越大。中国13亿多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中国力量就无比强大”[5]。

二、仪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一)仪式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表现形式

仪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的存在,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表现形式,增强了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传递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6]48。它连接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使二者发生联系的最直接的作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着教育效果的好坏。我们一直都在寻求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达成最优的教育成效。仪式由于自身的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展现的更为鲜活与生动,同时它本身作为一种教育方法也容易被接受。与此同时,仪式还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仪式活动背后所指向的情感的激发和价值的认同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所想要的。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如果一味地用比较刻板的教育方法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可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并不明显。但是仪式的直观性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心灵的触动,仪式的重复性又强化了这一触动,从而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校园活动为仪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

从高校本身来看,高校中各种校园活动的开展都为仪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仪式是一所大学的‘身份标识’,它能够提炼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念,让大学所倡导的理念和价值在行动中得到强化和升华。”[7]106仪式一般都是处于某个特定时间点上,比如说,高校中最常见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以及班级活动等等都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会。“仪式教育具有学生角色体验和角色实现作用。学校根据一定的仪式,把整个大学期间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载体化为具体的形式,学生则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8]89。作为这些活动中的主体,大学生在参与之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仪式活动对高校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架构起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观念是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抓住合适的时间、借助恰当的地点。因为我们都知道类似纪念性的仪式都是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的,比如说,就像“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等等。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握好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要素。一方面,要善于用时间点来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开学仪式、入党仪式、毕业仪式等诸如此类的活动上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开学仪式是针对如何正确开展大学生新生活的,入党仪式则是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责任意识,毕业仪式是告诉学生要怎么尽快适应由一名学生向工作者的角色转变。同时,还要借助国家进行纪念性活动的这个大背景开展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每年的“烈士纪念日”“宪法日”,在这个过程之中,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激发家国情感、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所谓空间观念是指,要组织大学生到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亲身感受一下,现场的氛围远比我们抽象的讲解更能感染大学生,调动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对他们产生深刻的教育影响。

(二)充分利用仪式的直观性

“处于一定教学情境中的学生,总是努力地为自己创造最有力的情境认同,并采取最符合当时情景的行为方式,以从总体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9]58,从而掌握学习内容。仪式具有直观性,仪式所创设的背景情境,还有所用的实物、音乐、誓词等,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在场的人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并且给了他们很大程度上的触动,容易引发情感共鸣。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做到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必须采取一种更为直观的方法,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其中来。处在仪式所塑造的情境之下,大学生更容易接受仪式所要传达的价值理念。比如说在进行某个主题教育时,尽可能地让具有相关经历的人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真实的经历,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就鲜活起来了,让大学生感受到,并且相信原先刻画在书本上的内容真实地存在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之中。一旦他们受到了鼓舞,在以后的实际生活当中朝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做的可能性越大,越可能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人。

(三)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仪式具有重复性,而且对日常的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国家公祭网站和抗日战争纪念网站均已经开通了,里面具有相当丰富的资料供大家了解那段历史,这就强化了仪式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现在的大学生思维很活跃,我们需要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了解到他们的困惑所在,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他们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微博和微信是大学生使用的比较广泛的网络软件,我们要把课堂搬到网络上,作为对传统课堂的一种补充。比如说,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微博或者微信的公众号,针对课堂上讲述的内容或者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的他们的一些疑惑,在平台上对此做出解答。相比之下,这种方法他们更乐于接受,也弥补了由于课堂上时间的限制对一些内容讲解不够深入的缺陷,同时也把教育内容延伸到实际点点滴滴的生活当中去。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持续而深远的。

有时候我们觉得生活了无生趣,恰恰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一种对生命、对生活的敬畏,缺少一种庄严的仪式来时刻提醒我们忽略了某些东西。就好比你可以选择在家里,也可以去电影院看电影,但是两者给你带来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相比之下,电影院的氛围更具有感染性,同样的情节在心怀敬畏的情况下让人印象更加深刻。推而广之,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也需要一种直观而且直达心灵的方法,仪式恰好具有这种穿透力。因此,需要运用好仪式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达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1] 李育红,杨永燕.文化独特的外现形式:仪式[J].广西社会科学,2008(05).

[2]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课题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3]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4(03).

[4] 李荣华,田晓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价值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2).

[5]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1(02).

[6] 万美容.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基本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9(03).

[7] 杨 未.论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8] 胡宝国.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09(09).

[9] 曹 辉.“情境”的教学意蕴[J].中国教育学刊,2007(01).

[责任编辑 乐 知]

Ceremon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ZHANG Zhiwen

(SchoolofMarxismStudies,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Ceremony is the some great and memorable things in a particular way of behavior. It can preserve social memory, stimulate social emotion and strengthen social force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eremony and the unique environmental factors, ceremony gradually becomes a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is good for enhancing the effect of i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remony, a view of time and space should be built in the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by relying on the specific situation ae well as being close to daily life.

ceremony; func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enlightenment

2016-09-19

张志文(1991- ),女,河北秦皇岛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G641

A

1671-8127(2016)06-0104-03

猜你喜欢

仪式情境政治
不同情境中的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十岁成长仪式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仪式感重要吗?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