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让我们创造教育的未来

2016-04-12文/吴

教育家 2016年43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培训

文/吴 爽

信息化时代,让我们创造教育的未来

文/吴爽

山东省青岛第二十八中学是青岛市市北区西部的一所优质初中。学校秉承“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和“真诚做人,踏实做事”的校训,自2011年开始提出“建设青岛二十八中新学校”发展愿景,通过建构学校的新文化、新课程、新课堂、新教师,从而培养新学生,实现学校优质化、特色化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然步入了信息化时代。面对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教育的挑战,青岛二十八中人清楚地意识到,信息化正以雷霆之势向我们走来。与其被动等待,不如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做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领跑者。因为我们更清楚:信息化时代,如果我们现在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我们一定会生活在过去。

理念决定着方向

2012年9月,教育部就今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建设“三通两平台”的理念,即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从而实现“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的格局,探索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的飞越。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校领导班子敏锐地意识到:一个全新的学习时代即将到来,谁占领了信息化的高地,谁就领先于时代。于是,学校成立了青岛二十八中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统筹学校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为我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与保障。学校制定了《山东省青岛第二十八中学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方案》,确立了校长负责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明确了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具体任务。随着学校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与深入,学校还成立了信息化保障中心,从建设、维护和应用推动方面给予更好更稳妥的保障。

在组织领导、制度机制和经费全力保障下,2013年学校着手进行硬件与软件的改造与提升,升级了校园网络环境,达到千兆光纤到桌面,购置了一批较高配置的电脑,保证每位教师、每个教室都能够实现互联互通。加强与高校、软件公司的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师资和技术资源,购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信息化服务。2014年我校被评为青岛市首批数字智慧校园建设评估达标学校。这一荣誉的获得标志着我校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创新、改革是必经之路

创新教学模式、变革学习方式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必经之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发布和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告诉我们,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的核心理念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面对这种大环境,学校当机立断,决定走适合学校发展的融合之路,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般意义上讲,信息技术作用于教育活动需要满足两方面的基本前提:“一是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遇到了传统教育技术无法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即存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必要性;二是在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的关系上,信息技术比传统教育技术更有优势,具备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我们独创的青岛二十八中教与学“二平台八环节”教学模式很好地践行了这两点原则。

二平台是指“高效新课堂”“阅卷易”两个教与学的网络服务后台。借助“高效新课堂”平台,形成我校课堂教学的四环节——微课助学、合作互学、重点导学、评价促学,从而实现教学起点弹性化、学习进程个性化、教师指导具体化、课后学习兴趣化。借助“阅卷易”平台,形成我校课后自学巩固的四环节——精准命题、科学诊断、深度分析、巩固提升,从而实现试题命制精准化、问题诊断具体化、查漏补缺个性化、知识构建系统化。

这两个平台具有显著的独创性和针对性,全校师生每人一个账户,实现在线网络学习和教育教学资源云共享;通过后台大数据的支撑,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铺路搭桥。2015年12月“二平台八环节”教学模式获得青岛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推进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我们又申报了国家级课题“青岛二十八中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学业水平个性化动态评价与提升研究”,以“二平台八环节”模式研究为助推器,通过课题使教师对“教与学”方式变革的研究走向深入。2016年5月该项目获教育部2016年度在线教育奖励基金优秀项目奖。

技术培训是关键

有效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信息技术要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能够与教育教学深度的融合,关键在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对于教育目的的准确理解,始于教育理念的转变。为此,我们选拔骨干担任“种子教师”,参加全国、市、区信息化培训,聆听了钟绍春教授、黎家厚教授、张福涛校长等全国著名信息化教育专家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报告。2015年我们与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签订了“智慧教育示范校”项目,我校30多名“种子教师”接受了为期一年的高校专家教授面对面培训和听评课指导。同时,学校为全体教师推荐并购买了《大数据时代》《思维导图》等互联网信息化方面的书籍,引导教师积极阅读,开阔视野,自我提升。这些举措对提高老师们信息化的认识和应用能力、转变教育观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为了使培训更具实效性,我们把握住“三注重”原则。一是注重培训的针对性。由于不同课程使用的教学手段与技术有差异,不同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也不一致,因此在每次培训之前,我们首先详细地了解每个老师的情况,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开展培训。二是注重培训的多样化。结合现场讲授、远程教学、学习观摩等手段,探寻科学合理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实际效率。三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学理论的培训,但不过分强调技术而忽视教学规律。

在“三注重”原则的指导下,我们选取对翻转课堂有兴趣的骨干教师,成立“翻转课堂小组”。为了激励教师进行研究和探索,学校大胆尝试,对这些首先试水的老师在评优评先绩效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并以“师带徒”的方式,以点带面,全面辐射。我们组织信息技术水平比较高的老师成立了“微课录制小组”,在东北师大学科研究员通过网络远程指导下,微课小组成员很快就成为微课制作方面的行家里手。他们利用教研活动、校本培训等方式,对全体教师手把手地进行技术培训,使那些想学的老师既不会受制于技术,又让技术服务我们的教育教学。由于制作教学微视频要求教师必须系统把握学科的“知识图谱”,才能确保制作的碎片化微视频能够服务于该学科整体教学的需求,这个过程成了教师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提升的过程。

我们采用“以活动促应用”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举行全员“智慧课堂”展示活动。通过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智慧共享,让教师主动认识活动,走进活动,最后成长为“智慧课堂”的牵头人和组织者,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到教育技术使用,再到案例分析、论文撰写,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从活动中找到了锤炼自己专项特长的地方。另外,我们还以“典型引路”的形式,培养有引领性的种子教师,推举这些种子教师进行校内公开展示,并搭建平台,给予这些教师在区、市甚至全省、全国范围内进行公开课展示。为进一步探索融合创新的模式,打造学校独特的发展理念和文化氛围,今年,在电子白板、互动电视、移动终端的基础上,我们又增加了3D打印、物联网应用、创客、STEM等新内容。

累累硕果见证探索实践的足迹

辛勤汗水浇灌出艳丽的花朵。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领跑者,近年来,青岛二十八中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显著提升,在国家、省市等多项信息化活动中屡有斩获:2016年1月,成为青岛市“NOC”联盟创始成员学校;2016年4月,3名教师顺利通过NOC赛项裁判员(评委)考核,获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资源类和机器人竞赛类裁判资格;2016年4月学校在2016年青岛市中小学机器人市级比赛中包揽初中组篮球比赛的冠亚军,WER撬动地球项目比赛中获得了两个一等奖;2016年7月,我校又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予首批“中国青少年创客奥林匹克系列活动实验基地”称号。

成绩代表过去,对教育信息化的探索我们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困惑和挑战。但是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改变一切的时代,一个新的教育世界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学校的曙光。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拥抱这种改变,积极推进教育的创新,就能够克服各种难题,创造教育的未来,赢得中国的未来。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二十八中学)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培训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培训通知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