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哲学视域下跆拳道训练理念的重新审视

2016-04-12骆甜甜

四川体育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技术化跆拳道人文

骆甜甜



技术哲学视域下跆拳道训练理念的重新审视

骆甜甜

现代跆拳道训练的技术化思想在跆拳道训练中的不断演进,竞技训练的科学理念逐渐被功利化、单一化的技术理念所取代,而训练中的人文关怀和跆拳道本身的文化价值逐渐被淡化,使得训练目的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本文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训练中的人文训练的理念述求。

技术哲学;跆拳道;训练理念

自“科学训练”向体育界开始渗透的时候起,人类运动的极限便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各种战术以及技术也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革新。运动员正接受着近似于“处方式”的训练计划,似乎一旦脱离了科技的训练支撑,运动员的成绩将会一落千丈,而竞技水平也将会随之逊色,其训练也将会是盲目无效的。然而,随着运动员的运动极限不断的被训练中的科学技术所开发,这种固化的科学技术模式已悄然演化成一种绝对的意识形态,利用科学技术的逻辑将训练过程与运动员进行新的公式化罗列,将运动员本身所具有的激情与理想、本能与反应都将视为技术的“持存物”。另一方面在训练中我们常见的训练经验与心得体会,训练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波动都将变成可计算的技术参数,如此一来,运动训练这一以“人”为主题的活动必然丧失了其“人文”价值,进而导致纯粹技术主义的完全渗透。鉴于此,本人从技术哲学角度出发,综合当下人们对人文的关怀,对当下跆拳道训练理念进行重新审视。

1 运动员训练中的“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1.1相关概念辨析与训练中技术的定位

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去审视跆拳道训练的问题,就必须要分清技术和科学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将科学定义为探知社会与未知自然界的研究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认知体系;而我们常说的技术则是在一系列改造和探索活动中采用的所有方法和技能的总和。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三个方面来区分,首先科学的目的是在探索自然规律,而技术则是直接指向物质利益,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其次,两者的研究对象也有所偏颇,科学研究针对的是客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而技术的研究对象则是以人化的自然以及社会的组织系统等。因此,我们认为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另外,科学研究的活动范围较为宽泛,常常会侧重于精神与智力方面的活动,而技术活动则常常有着明确的计划和实施步骤。

基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跆拳道运动员的“技术化”训练,(1)比赛成绩的提高是训练中“技术”运用的基石,具有明显的功利性;(2)训练的安排来自教练员的经验积累和不同运动员的实践反馈;(3)技术体系的构建体现在步骤严密而紧凑的训练设计和编排。

在当下人体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进入训练设计的背景下,技术化伴随着科学化的融合,在训练中技术的运用已然走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种目标性、单一性、控制性强的训练理念极大的提高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断的挑战着人类的运动极限。

一方面训练中存在的复杂和模糊的迷雾在技术化训练中被层层的剥离开来,给教练和运动员更清晰和直观的观察到训练缺陷;另一方面技术绝对化的训练倾向,使得训练活动俨然成为了技术价值体现的附庸,这种极端功利化的训练现象,也必将会导致技术设计走向一个技术误区,运动员也将会变成技术试验的牺牲品。因此,在训练中转变训练理念将成为一个走出技术训练困境必不可少的手段。

1.2“技术化”训练过程的意识价值错位

无论人们对技术和科学两个概念进行怎样严谨的学术区分,然而在现实社会的生活中两者的区别却伴随着技术科学化抑或是科学技术化等的发展绑裹的严丝合缝难以区分。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两者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格勒提出“在文明的都市中,技术厌倦于作为生命的仆人,而开始使其本身成为暴君”。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技术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同时,技术也推动着科学朝向物质的方向延伸,物质不能丰富科学,然而为了物质的丰富却利用着、占据着科学,科学已然失去了独立的纯在本位。进而有人开始提出反思,美国在19世纪发起“纯科学”运动,并期望以此来将科学与技术进行区分,托马斯·赫胥黎提出“人们称做应用科学的那种知识不过是纯科学对一些特殊类型问题的应用而已”。因此,如果科学与技术继续纠缠不能区分,那么科学也将会面临违反人性发展的尴尬局面。同样的道理,跆拳道运动员在训练中不能仅仅依赖技术进行功利化的设计与安排,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技术化的当下,将技术科学运用到运动员的训练中必将是运动训练的意识错位。

2 跆拳道训练中的“技术”本位错置

2.1技术化训练后运动员的健康危机

现代跆拳道运动员训练中的伤病似乎已成为一种常态,而当下技术运用的目的则是实现运动员能量的最大化。技术思维指导下的技术训练将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结构进行细化与分解,从而实现竞技能力的最大化转化。然而,正是这种单一和最大化的要求在有效的提高了运动员的训练效果的同时却也不断的加大了训练负荷的刺激,这种刺激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人体进行着报复。伤病成为了运动员的常见现象,同时运动员也成为了一个个不断进行技术试验的对象。朱丽华、刘柏等人通过对国家跆拳道奥运集训运动员进行了运动创伤方面的调查,调查结果令人伤感。一方面是集体和个人的荣誉,另一方面却又是个人的伤痕累累。调查的对象为48名现役运动员,其中伤病43人,伤病率达到了惊人的89.6%,而最为常见的伤病是髌尖损伤、踝关节韧带损伤以及局部骨折损伤等现象。在调查的运动员当中,带伤训练的也占到了相当的比例,为61.5%。出现这种情况与训练的技术化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单一的技术结构训练未必就是训练的最佳手段,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2.2训练技术化的人文缺失

训练中通过技术的解蔽功能,不断地探寻着人体运动的发展规律,在运动员不断“物化”的过程中将人与世界统一化、标准化。训练中也会运用到各种科技手段并通过特定的数学公式、物理定理将运动员的训练进行模型化。同时,也运用技术的计算功能将繁琐的训练过程进行整合,人为的将训练管理变成了可定性、定量控制的数学模型,生硬的数字化管理也使得运动员的个人主观能动性被忽视,连带的运动员的个性、气质、意志以及教练员多年的经验、训练艺术、个人魅力都将被隔离在训练系统之外,训练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跆拳道的人文精神在此时都会变作一连串的数字语言。诚然训练中的生物生化以及生物力学可以进行数字化,但训练中的人文与精神却无法进行数字化归训,而后者的变化却往往会引起前者的质变,普里戈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阐述的运动员竞技能力非确定性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因此,我们必须认可训练的人文与自然特性,而在训练过程中运用技术解构训练迷雾的同时也要遵循训练的固有的规律。

训练的技术理性与主题“人”的关系的倒置,必将把运动员推向物化的深渊,技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对主体“人”的现实控制,然而这种技术文明却将人类依附自然界的神秘力量而存在的文化现象付之一炬,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高科技的技术仪器,似乎这才是“科学训练”的全部意义。现实背景下,各种科技手段无论是否对运动员造成了伤害,都将会被技术手段所获取的成绩所淹没,如果这一训练理念不得以反思,运动训练所追求的人类文明将走向无意义的危险边缘。

3 跆拳道训练理念的思考

3.1从技术哲学到人文关怀

哲学的基本目标所在即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理解人

存在的本质。而面对训练中“捆绑困境”,我们应当对技术生存重新认识,对技术理性这一意识形态批判认知,达到人与物的和谐延续。海德格尔将技术看作是人类进行活动和思维的座驾,而当这个“座驾”向人类发出要求和指令的时候人类活动的本质便失衡了。哈贝马斯认为采用交往理论来解除人类的技术危机才能把技术知识转化为社会生活的实践意识,即人本主义和技术主义之间体现的一种民主对话的活动。

站在人文关怀理念的角度来看跆拳道训练,必然是要重新建立具有可延续性的运动员发展空间,实现运动员与教练员为主的人与人、人与技术、人与技术文化之间的和谐发展。对运动训练技术理念所带来问题的反思并不是要否定现代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价值,而是要从辩证的角度出发,抑制技术理念所带来的理性极端,从人文文化的角度将科学与技术合理的分离,构建训练的“人文生态”,实现训练活动中人性与技术的和谐共存。

3.2训练中跆拳道文化的人文述求

在现实的训练体系中,经验和技术共同解决“怎么练”的问题,而跆拳道本身的身体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一本体在训练中往往得不到重视,跆拳道独具一格的外在美与内在修养提升了人们的感性认识,作为跆拳道文化内涵的跆拳道礼仪规范、传承方式以及跆拳道的制度层次等承载着跆拳道的历史沉淀,并在一定程度上启迪着人们的心灵。

然而功利主义思想下的技术训练思维却一味地追求着运动成绩本身,忽视了跆拳道本身的文化价值本位,这不能不说是现代训练体系的人文缺失。跆拳道的内在文化述求也正是人们从物质主义的世界中通过训练活动所达到的一种心灵的超脱,让跆拳道训练者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有所寄托,而不是一味的在现代技术理念的训练中消耗着身体的青春,实现着竞技技术的最大化发展,从而体现运动员的人本价值,摆脱运动员的物化控制。因此,在进行有效训练的同时将跆拳道的文化渗透其中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4 结束语

跆拳道本身的文化价值和运动员的人文关怀在现代科技全方位的渗透下面临着被颠覆的危机,无论是技术本身在运动训练中的直接应用还是其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间接参与都将成为训练技术化的标志,但绝对的技术化参与必将让运动训练走向“人性”机械化的不归途。人本述求是人与物、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定位,训练技术与训练艺术价值在跆拳道本身的文化内涵上的有机统一才是跆拳道训练的真实目的,这也是科学训练思想的人文呼唤。

[1]陈昌曙,远德玉.也谈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兼与张华夏、张志林教授商谈[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7):39~43.

[2]陈凡,陈玉林.技术概念与技术文化的建构[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25(3):39~45.

[3]王能东.技术生存论——趋向绿色技术生存的哲学思考[J].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5.

[4]卢元镇,马廉祯.曼富莱德·艾瓦德沉浮录——东德体育教训之二[J].体育文化导刊,2005,(7):56~58.

[5]钱兆华.从科学的构成看科学与经验的关系——也谈“李约瑟难题”[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7~31.

[6]乔瑞金,牟焕森,管晓刚.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7]袁勤,范国梁,李平.我国现代运动的主要特征[J].山东体育科技,2001(2).

[8]刘卫军编著.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9]刘伟玲,岳海华.跆拳道体能训练与方法[J].山西体育科技,2011,78~80.

[10]张传龙,郑丽梅.跆拳道运动员下肢速度力量训练方法探讨[J].内江科技,2007(5):31.

Reconsideration of Tackwondo Training Concept by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Philosophy

LUO Tiantian

The modern taekwondo training technical ideas evolve in taekwondo training,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athletic training has been replaced with the utilitarian,simplification technology concept,and the training of humanistic care and cultural value of the tae kwon do itself gradually blurred,make training purpose appeared the phenomenon of 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is put forward to the concept of humanistic training of training of the request.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Taekwondo;Training concept

G886.9

A

1007—6891(2016)03—0022—02四川体育科学2016年(第35卷)第3期SICHUAN SPORTS SCIENCE Vol.35,No.3,2016

10.13932/j.cnki.sctykx.2016.03.06

2015-11-16

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成都,610000。

Sports Technique College of Sichuan,Chengdu Sichuan,610000,China.

猜你喜欢

技术化跆拳道人文
嘻哈跆拳道
嘻哈跆拳道
嘻哈跆拳道
人文绍兴
浅谈对中国特色绿色法院的认识
人文社科
小学音乐教学的技术化倾向及其矫正——以童谣吟唱为教学路径
现代生存方式与阳光体育运动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