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初探

2016-04-12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七小学林馥芬

师道(教研)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救助困境子女

文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七小学 林馥芬

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初探

文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七小学 林馥芬

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中指出,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1亿人。其中,以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为主。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农民工群体,一个特殊的群体也随之出现——留守儿童。伴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与之相关的教育、心理健康等问题亦层出不穷。更重要的是,留守儿童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他们接受教育的黄金时间,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教育的缺失,无疑将对这个群体的未来,对我们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关于留守儿童个体观察及问题研究——以学生甲为例

我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接收到了一名留守儿童插班生学生甲,通过跟他的接触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接触和认识。学生甲性格文静,喜欢看书但不爱说话,他的成绩属于中等偏上,家庭经济情况不甚理想。因为学生甲越来越沉默寡言,他的母亲才毅然决然地辞掉外地的工作回到他身边,后又将他带到珠海姑姑家寄居,在姑丈的相助下,入读了我所处的公办小学。从学生甲的事例中可以探究到关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种种问题。

1.关于留守儿童的认知

业界普遍认为,根据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可以将其分为留守儿童、寄养式留守儿童和寄宿式留守儿童三种。学生甲的情况相对复杂,他是从一名纯粹的“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发展成现在的寄养式留守儿童。但严格意义上说,他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寄养式留守儿童,因为他的监护人妈妈就在身边,也因为如此,他“隔代抚养”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可以说,他的情况在留守儿童中是较为特殊的。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甲的沉默寡言的性格在留守儿童中却是普遍的。“留守”的标签,吞噬了孩子的自我,长期“一个人”的生活,得不到陪伴的成长,让他们对社会交往的适应性困难些,孤独感更强烈,参加集体活动的欲望也更少。

2.对于留守儿童的观察及适当救助

我观察到,学生甲是个爱读书看报的孩子。他经常在班级的读书角附近看书,我也时常留意他在看哪些书籍,并偶尔与他交谈书中内容,倾听他对书中内容的看法。自此后我常为他推荐书籍,并让他说说感悟,不难观察到他在与我交流的过程是快乐的。后来我还根据他的爱好特点推荐他参加《珠江晚报》小记者培训班。他兴奋地与我分享他的创作,我把他的文章在班上朗读并展示在班级公告栏,让他感受到群体的关注和赞美。

对于留守儿童,我认为,了解孩子个体的爱好并加之引导和交流,对于其性格的塑造和改变尤为基本和重要。留守儿童的沉默往往带着自卑等消极认知,而对留守儿童群体加之肯定和赞美对增加其信心并融入集体是有积极意义的。从沉默寡言到敞开心扉,看到学生甲的巨大变化让人着实安慰。后来因他在写作上的特长,还被同学一致推选为班长,从一个沉默不语的插班生成长为一个品学兼优的班长,他身上贴着的“留守儿童”的标签也被人逐渐遗忘。

千万留守儿童的种种悲剧让人扼腕叹息,当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问题,对于这群“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无奈,他们的孤独,他们的自卑封闭无不令人心生无限怜悯。我作为一名基层的班主任,深感自身力量的微薄,虽然自身无法撬动时代的杠杆,但由于学生甲的到来,才让我重新定义了教育,它不仅是教人以知识,更能给一部分人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3.关于留守儿童的困境研究及救助对策

留守儿童群体并不是天生的“问题少年”,而是一个弱势群体,在身体健康、受教育、自身发展等方面都需要社会救助。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的困境若得不到及时解决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这样,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困境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首当其冲的是受教育难、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早在2003年,国务院就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享受市民待遇,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后来国家文件又规定输入地实行“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但是,迎面而来的是更高的壁垒:许多城市设定了“五证”(包括暂住证、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此外还有,高额的捐资助学费。

学生甲已是留守儿童中相对幸运的一例,因为有亲戚的裙带关系使他能进入公办校门。其实更多随迁子女进入了农民工子弟学校。《珠海市外来农民工子女状况调查报告》中提及到,尽管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得到了普遍落实,外来工子女没有了高昂的借读费等障碍,但与城市的学生相比,他们还没有充分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权利,特别是在学位分配及升学等方面,各种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公办学校学位相对紧张,不少外来工子女不得不选择收费偏高的一些民办学校。这意味着他们付出了比这个城市的学生更高昂的教育费用,得到的却是滞后的民办教育。

这还不仅仅是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在对学生甲的观察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农村与城市教育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农村与城市在文化建设上的差距。那些留守在山沟沟里的孩子,身边既无父母的陪伴,又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这种人为的不平等他们又该如何去弥补?在与学生甲的交谈中,他谈及此前的农村学校,老师一人教多门课,班上统共也就两个老师包班,而且老师们往往脾气不好,动不动就骂人、罚站,以至于学生并不信赖老师。

从学生甲的实例中,他身上“留守儿童”的标签逐渐淡化,这与他本人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是分不开。学生甲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寄养式留守儿童,王东华在论证寄养批判的理由时指出,“寄养”促使“亲生后母现象”在许多家庭出现,给母子双方的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王东华认为这是生理的隔阂造成的心理隔阂。另一方面,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能否得到学校及教师的学习支持与感情寄托至关重要。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留守儿童心理上的情感缺失,然而,文中的教师,即是我本人,对学生甲的关注也是具有特殊性和偶然性的。由于学生群体中只有学生甲是特殊的一个,我又是一个关心留守儿童群体的教师,才引起了我的关注与帮助,最终淡化了他身上的“留守”标签。

二、关于留守儿童研究后续问题及展望

上述提到学生甲对于留守儿童群体中是相对幸运的一例,但是各种随迁子女的困境现状和发展改变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学生甲因没有珠海的户籍且无办理暂住证积分手续,后被迫转回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学校读书。对于两年来逐渐优秀的他,对于已获得区“三好学生”荣誉的他来说,这是残酷的。对于我来说,也是沉重的,因为这就代表了这位可怜的孩子又要重回到生命开始的地方,重走这一条坎坷、黑暗的路。学生甲曾谈及他的未来和理想:“我长大后要考中山大学文学系,我想当一名像曹文轩爷爷那样的儿童作家,用我的笔写出好多好多学生喜欢看的书,或者,当一名记者,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用我的笔让大家了解儿童。”即使他离开时留下了许多的惋惜和泪水,他还是被迫返乡了。

2013年,我国有20多个省份实施异地高考,10个省份的官方披露数据显示,仅约有4500名考生参加“异地高考”,实属凤毛麟角。一方面是举步维艰的异地高考落实政策,另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随迁子女的数量。如果解决不了随迁子女的中高考问题,他们只能回原户籍所在地求学,产生更多像学生甲一样的遭遇,产生新的留守儿童问题。

入学难、考试难、优秀难……学生甲的教育困境让他原本就脆弱的大学梦、文学梦变得更加虚无缥缈。一个基层的班主任,一所恪守招生细则的学校,一个解决学籍生都自顾不暇的城市,显然已经无法救助此时的留守儿童群体了。

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这份迄今为止最高规格的文件,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总体思路,并头一回明确了责任部门。文件提出了一项目标:到2020年,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2016年8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包括监测预防、发现报告、应急处置、监护干预等在内的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机制。《2016年珠海精准扶贫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提到: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

从被遗忘到进入顶层设计,在留守儿童的救助上,政策让人看到希望,我们大胆假设,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机制和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一个从生活层面上解决问题,一个从情感层面上体现人文关怀。而源源不断的社会救助,能够一起汇聚在这个历经磨难的群体上,让他们集体告别“一个人”的从前,不要再被遗忘了,也不要再被迫“返乡”。

我作为一名基层的班主任,或许改变不了一群人的命运,但是能给予学生甲生活的希望,在两年的生活中为他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深感满足。而作为人民教师,为这些希望的种子撒上鼓励、追求和知识的光芒是毕生的追求,也是内心的福祉,今后也将把这种希望的光芒更多地播撒到每个孩子的心灵上。

责任编辑 魏文琦

猜你喜欢

救助困境子女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水下救助抢险
困境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水下救助抢险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