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责任归因框架的理论研究溯源

2016-04-12俄秦钰

视听 2016年6期

□俄秦钰



责任归因框架的理论研究溯源

□俄秦钰

摘要:传播学者Iyengar在研究新闻媒体如何报道贫困问题时发现,“责任归因”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是媒体呈现“客观现实”的一种新闻框架。他指出,新闻媒体常使用三种“责任归因框架”对特定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和防治策略进行定义,分别是“片段式/主题式框架”“原因/对策框架”和“个体/社会责任框架”。

关键词:责任归因;框架理论;理论溯源

“责任归因”原本是心理学的概念,主要用来解释人类个体的认知活动。但传播学者Iyengar在研究新闻媒体如何报道贫困问题时发现,“责任归因”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是媒体呈现“客观现实”的一种新闻框架;新闻生产者对社会事件有怎样的归因判断,就会呈现出怎样的报道框架,进而影响受众对该事件的归因认知。由此,Iyengar将责任归因理论和框架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责任归因框架”的概念。

此后几年,Iyengar从“责任归因”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媒体有关贫困、犯罪和战争议题的新闻文本。他发现,新闻媒体常使用“片段式/主题式框架”“原因/对策框架”和“个体/社会责任框架”这三种责任归因框架对特定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和防治策略进行诠释。

一、片段式框架和主题式框架

1990年,Iyengar对1981到1986年间美国有线电视中有关“贫困”议题的新闻进行内容分析。他发现,新闻媒体在报道美国社会中的贫困现象时使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叙事模式:一种叙事模式通过讲述生活在经济重压下的家庭或个人的故事,将“贫困”定义为并不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体经历;另外一种叙事模式则通过展现贫困问题的社会背景、提供统计数据和探讨相关政策等方式,将“贫困”定义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紧接着,Iyengar在实验室环境下分别检测了这两种叙事框架对受众归因认知的影响。他发现,当“贫困”被描述为社会现象时,受众倾向于将该问题的发生归咎于政府管理、政治统治或经济政策等宏观诱因;当“贫困”被描述称为“个体经历”时,受众则倾向于将该问题的成因归结为涉事个体的不努力。

基于这项研究,Iyengar提出了责任归因框架理论的基本观点:首先,新闻媒体对社会现象进行报道时会采用两种叙事框架——“片段式框架”和“主题式框架”。“片段式”的新闻报道聚焦个案或个人经历,对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涉事主体有着详细描述;“主题式”的新闻报道则关注某一社会现象产生的宏观背景及其影响因素,强调发展趋势和现状,并对该现象进行抽象的、宏观的剖析。其次,针对这两种新闻框架的传播效果,Iyengar认为,尽管有些报道并未明确提及新闻事件的发生原因或解决对策,却可以通过“片段式”或“主题式”新闻框架的建构来暗示和引导受众对“谁导致了这一事件”和“谁承担治理责任”进行基本判断。“片段式”框架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成了如奇闻异事、小道消息一般的个体事件,令受众在阅读过程中自动忽略掉宏观社会力量在这个事件中发挥的作用,代之以对个人行为和经历的过度关注和解读。而“主题式框架”则偏向于将社会问题放置在宏观的社会情境中进行剖析,引导受众在更加广阔的社会层面探索该新闻事件的成因和解决策略。

二、原因框架和对策框架

从“责任归因”的角度探索新闻报道的框架策略和传播效果,Iyengar进一步指出,受众对事件的归因认知可以从“原因归因”和“对策归因”两个维度来分析,而新闻媒体在报道社会问题也常常无可避免地聚焦到“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由谁来治理”这两个话题上。事实上,诊断事件产生原因和探讨问题治理策略是防治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的核心步骤,也是新闻媒体对社会问题进行公开披露的最终目的。

Brickman进一步指出,虽然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是相辅相成的,定位了“该问题产生的原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受众明确“由谁来治理”的归责认知,但很多情况下,承担社会问题治理的主体责任方未必是导致该问题产生的主要责任方。因此,人类个体需要对社会问题的“原因”归因和“对策”归因同时有着清晰而明确的认知,如此方能全面而充分地理解这一事件;否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责任归因误判,延误社会问题的解决时机。

Wallack、Woodrfull、Dorfman和Diaz借鉴了这种归因框架策略考察新闻媒体的内容生产,他们发现,新闻媒体在报道社会事件的过程中,往往有意或无意地遗漏新闻事件的“原因”或“对策”信息。某些报道倾向于突出新闻事件的产生原因,而忽略了对问题解决对策的探讨。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受众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导致该事件产生的责任方必然要承担解决这一问题的义务,从而忽略了其他社会主体在防治该社会问题过程中不可推卸的责任。相应的,如果新闻报道过分强调新闻事件的治理对策信息,但没有对引发该问题的责任主体予以追究,新闻受众则会把解决该问题的责任主体当做制造该问题的“罪魁祸首”加以声讨和惩罚,从而忽略了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

三、个体责任框架和社会责任框架

Iyengar的“个体/社会责任框架”源自心理学家Weiner的理论。Weiner认为,人们对任何社会问题的责任归因判断都可能存在完全对立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个人层面的因素是导致该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从惩罚个人过失、纠正个人错误或弥补个人缺陷入手。另一方观点则认为,一个社会问题的产生必然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存在密切联系,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社会系统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从根本上治理某一社会问题,就必须依靠多数人或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宏观层面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政策。

Iyengar发现,和受众个体的责任归因判断方式一样,新闻媒体对于社会事件的责任判断也存在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两种责任归因框架。个体层面的责任归因框架倾向于将新闻议题定义为偶发事件,强调个人或少数人在引发或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所承担的主要责任;社会层面的责任归因框架则聚焦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诱因,寻求宏观解决策略。此外,Iyengar和其他学者也对“个人/社会责任框架”的传播效果进行了探讨。他们指出,如果新闻报道倾向于使用“社会责任框架”,会引导新闻受众关注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原因,并积极寻求解决策略。如果新闻报道倾向于使用“个人责任框架”,则会诱导新闻受众将新闻事件的发生归罪到个体或少数人身上,对其进行谴责、声讨或惩罚。

责任归因框架理论提出之后,国内外众多传播学者从这一研究角度出发,对新闻框架的生产、呈现和传播效果进行了实证探索,不断拓展着这一理论的应用领域和解释力度。

参考文献:

1.Iyengar,S.Is anyone responsible?How television frames political issues[M].Chicago,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2.Iyengar S,Simon A.News Coverage of the Gulf Crisis and Public Opinion:A Study of Agenda-Setting,Priming,and Framing[J].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3,20(3):365-383.

3.Kim S H,Carvalho J P,Davis A G.Talking about Poverty:News Framing of Who is Responsible for Causing and Fixing the Problem[J].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10,87:563-581.

4.Wallack,Lawrence.News for a change:an advocate's guide to working with the media.Sage,1999.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广告学专业2012级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