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定:让历史为今天定位

2016-04-12马小列

中国房地产业 2016年20期
关键词:京津石家庄纲要

文/马小列

保定:让历史为今天定位

文/马小列

保定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国家级文保单位69处,同时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底蕴深厚,涌现出了尧帝、宋太祖赵匡胤,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等一大批历史名人。保定又是红色革命老区,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祥地,拥有狼牙山、白洋淀、冉庄地道战等诸多抗战遗址,是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发源地。保定西倚太行山,东有白洋淀,集山区、平原、湿地等多种地理地貌于一身,共2.2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调整获批后,保定市区面积由原来的312平方公里增加到2531平方公里,已经超过了省会石家庄城区面积,排名全省第二,可为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提供广阔空间。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京津冀一体化由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发展而来,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秦皇岛、廊坊、张家口、承德和安阳,涉及到京津和河北地区12个地级市。

过去两年,保定给外界的印象从仅有的“驴肉火烧”,到“副中心传闻”、“突然飙升的房价”以及“令人揪心的空气质量排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给保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在敲打着这座千年古城的意志。

寻找自己的位置

2015年,对保定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把保定纳入“中部核心功能区”,列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把“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纳入国家战略。保定有了确定的角色定位,并把承接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作为自身调节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

保定的努力与变化显而易见。首先在交通方面与京津拉近了距离。京石高铁、津保城际建成通车,张石、保阜等高速全线通车,京昆高速与北京顺利贯通,京港澳高速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京津保地区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保定市市长马誉峰不止一次提出“保定要打造创新之城”,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共同体。创新,正在保定的土地生根发芽。据保定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保定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151家,居河北省第二位。在保定高新区朝阳大街上,打造了一条长3公里的京津保创新创业大街,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豆芽创客空间等孵化器和创业机构在这里驻扎,成为了保定的创新标地。

从保定到“大保定”,这个城市还经历了一次行政区划调整和更名,清苑、满城、徐水撤县设区,主城区面积扩大8倍,市区人口由119万增加到280万,至2020年即将达到300万。远期目标2030年为500万以上,届时保定将成为特大城市,成为京津冀仅次于京津之后的人口大市。这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如今的保定又站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风口,“现在的保定应该是得天时,汇地利,聚人和。”市长马誉峰感慨道。

保定虽然经济总量不大,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方面,却拥有着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除了显而易见的区位与交通优势,保定的工业产业基础明显强于河北省范围内竞争对手,尤其是在电力设备制造和汽车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保定的产业基础全国领先。且产业结构较轻,现代产业体系合理,培育形成了汽车、新能源、纺织服装、文化旅游、服务业等现代产业体系,拥有长城、英利、巨力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此外,保定具备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教育科技软实力,有17所高等院校,大学生25万人。

目前石家庄的人口有400多万,保定扩区之后,其发展空间已经与石家庄相差不大,这为其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可能。

共建园区、筑巢引凤、政企合作、企业联姻、托管模式、创新联盟,两年来,保定已探索出六种模式,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同时,也给保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红利和深远的影响。保定“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实施协同发展、创新驱动、环境支撑三大主体战略,突出把城市做大、产业做强、生态做美、民生做富,积极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功能,聚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力建设京畿强市、善美保定。这并不是空谈。

特殊的历史地位

从北京西站坐高铁到保定东站,只需40分钟车程。走出保定东站,一座名为“京畿之门”的高大建筑矗立在广场中央,提醒人们这座城市特殊的地位。

保定在元朝即被赋予“永保大都安定”之意,这里与北京、天津构成黄金三角,自古是“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的“通衢之地”。历史上燕昭王复国中兴、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移驻保定,保定成为直隶省省会,为清代八督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为河北省省会的保定却经历了“迁都”波折,河北的省会城市一度从保定迁到天津,又迁回保定,最后搬到石家庄,在这样的动荡中,曾为河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保定,渐渐被湮没。

保定地处京津冀核心腹地,与北京接壤长达182公里,距京、津、石均在130公里左右,与北京、天津构成黄金三角,并互成掎角之势,自古是“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既处在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地带,又具备足够的空间距离,可以通过功能转移有效缓解京津的资源环境压力,具有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先天区位优势。

保定与京津联系历史悠久,京畿文化已有近千年历史。在历史上,北京、天津一直是个庞大的消费城市,早期京津农副物资供应,主要靠南部的保定。除了农副产品,保定还是北京手工业产品的重要补给地及人才基地。清中后期为直隶总督署所在地,长期承担京畿地区的行政管理和服务功能;建国后曾为河北省会,与天津曾同属一个行政区域,“京津保三角”城市合作关系历史悠久。

突出解决首都“大城市病”

2015年03月2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4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这意味着,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推动实施这一战略的总体方针已经明确。

一直以来,京津冀三地的“空间布局”就备受关注。空间布局是京津冀功能定位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推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构建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以战略性功能区平台为载体,以交通干线、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网络型空间格局。

京津冀在地理空间上,一直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胶着”状态,三地之间人员和物流往来极其频繁。此次《规划纲要》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采用“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骨架,让三地关系日渐明朗。

其中,“一核”即指北京。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双城”是指北京、天津,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三轴”指的是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这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

最明显的变化是提出了“一核”概念,这跟2014年国家发改委开始起草编制首都经济圈区域规划时,提出的“两核”思路,即京津双核,明显不同。由于北京、天津两市的行政地位、经济实力相近,两者的关系一直是困扰当时首都经济圈规划编制的主要问题。

如果以北京为核心打造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就会与天津华北经济中心的定位相冲突;而如果天津要成为华北经济中心,就意味着北京要把经济功能让出来。

时过境迁,《规划纲要》中的“一核”仅指北京,提出了“双城”的概念。

《规划纲要》提出的“多节点”发展思路,备受关注。“多节点”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

河北城市众多,为何选择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四个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薛维君介绍说:“确定这4个城市作为区域中心,是传统的一种划分方法:根据城市的人口等级和经济规模,将河北省的各个城市进行排名,你会发现位列河北省前4名的城市就是这4个,其他的比这4个城市差一个数量级。”

2014年3月26日河北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该意见指出,石家庄围绕建成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副中心城市,唐山围绕建成东北部副中心城市,加强与京津功能分工和配套协作,带动冀中南、冀东两翼发展。强化邯郸在晋冀鲁豫接壤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文件的区域副中心城市中,保定不在其列。

但在《规划纲要》中,保定获得了意外的惊喜。此次保定在《规划纲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布局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在4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中排在石家庄、唐山之后,邯郸之前,位居第三。

在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国平看来,保定占据了地理位置的优势。

从地理位置上,保定位于北京和石家庄之间,距离北京157公里,而石家庄距离北京300公里。“北京辐射到石家庄,距离有点远,中间需要有保定作为承接城市,而保定在承担北京的产业转移相对比石家庄要好。如果距离太近,也不好,会连上,比如把廊坊发展大了就会和北京连到一起,而保定和北京却不会连到一起”。

猜你喜欢

京津石家庄纲要
石家庄晓进机械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梁丛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
京津城际MSTT元素封锁故障攻关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