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图书馆建设初探
——基于云南安康村的实证研究

2016-04-10李艳彬刘富兵黄

社科纵横 2016年7期
关键词:安康书屋少数民族

李艳彬刘富兵黄 琳

(1.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 广东 潮州 5210441;2.玉溪师范学院思政部 云南 玉溪 653100)

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图书馆建设初探
——基于云南安康村的实证研究

李艳彬1刘富兵2黄琳1

(1.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广东潮州5210441;2.玉溪师范学院思政部云南玉溪653100)

乡村图书馆又称乡村书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流失的现象。乡村书屋将起到满足农民精神生活、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抵抗不良势力蛊惑和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了乡村书屋的建设,当前应结合实际,多管齐下推进乡村书屋建设。

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书屋安康村

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的文化发展,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不可想象的。当前农村文化事业并没有随着农村的经济发展而发展,这一点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显得尤为明显。农村文化建设的落后为封建迷信思想以及境外宗教势力利用了提供不良土壤。进行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业余生活是当前刻不容缓的时代任务,其中乡村书屋的建设在其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安康村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安康村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按板镇西北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3.5公里,全村总面积23.7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790亩。全村共848人,以彝族、哈尼族为主,其中,彝族约680人,哈尼族近90人,除此以外,还有少数的拉祜族和汉族,呈现多种民族杂居的格局。然而,遗憾的是,在看似民族多样性的背后,却并未呈现出文化多样性表征。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日渐衰退甚至消失。主要表现为:首先,民族语言的丧失。在安康村中,除个别长者外,无论是彝族、哈尼族还是拉祜族都失去了本民族语言,一律讲的都是汉语。其次,特有的民族风俗的消失。少数民族给人的印象往往是那绚丽多彩、风格多样的民族风情,而在安康村,无论是彝族的火把节、还是哈尼族的十月年节,都已经没有了那多姿多彩的节庆方式和热情四溢的节日气氛。以往过节就是亲戚朋友团聚、吃杀猪饭、大家庭喝团圆酒的大好时节,而如今,人们对这些传统习俗已经越来越淡化了,年味淡了,人情味似乎也随之减淡。而彝族的火把节,也已经成为了特定节日专业表演队娱乐大众、渲染气氛的固有形式,而并非全民参与、民族同庆的大狂欢。最后,从少数民族服装来看,也基本上从人们的生活当中悄悄地消失。当然,这也有其理所当然的合理性,因为少数民族服装相对来说较为繁琐、作为日常劳动服装来说,较为不便。此外,从深层次来说,传统民族服装的制作工艺正在从人们的传统技艺中逐渐丧失,加上当今年轻人审美情趣的变化,导致了民族服装正渐渐地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淡出。

二、乡村书屋建设的必要性

(一)建设乡村书屋满足群众精神生活

安康村所在的镇沅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没有矿产资源,经济增长仅靠传统种植业、林果业、烤烟和畜牧业为支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2011年人均收入仅为2235元人民币。而这也直接导致了当地文化发展的滞后,在安康村,全村除一块篮球场外,几乎没有任何供群众休闲娱乐的设施,这块篮球场也仅仅作为群众打晒稻麦的场地而已,没有举办过任何形式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人们的大部分娱乐生活也仅仅靠广播电视加以满足,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中国节目制作水平的提高和节目形式的多元化,普通大众坐在家里就能够从电视屏幕里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文化大餐,泡泡电视剧、看看娱乐节目等,于是这种完全遥控式的“自我做主”取代了大众的主动参与,消耗着大众剩余的休闲时间,电视成为了普通大众满足精神性生活需求的单一选择。这种精神饥渴——被动填补式的文化活动偶尔为之尚可,如果成为农民惯常的文化生活,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其一,电视剧、文化大餐等不是农民创造,也不是为广大农民量身定做,因而这些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不能真正满足农民自身的文化需要,更谈不上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其二,不利于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在久而久之的剧情欣赏中,误把他乡当故乡,剧中人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情调反而成为文化认同的对象,他们与本民族文化越来越疏离。其三,不利于文化主体性的确立,农民文化主体性的确立既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结果,也是文化持续繁荣的根本保证,但是在精神饥渴——被动填补式的被动文化活动中,村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丧失殆尽。

可见,农民现有精神活动单一滞后,建设乡村书屋满足农民精神生活成为当前的重要选择之一。

(二)建设乡村书屋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对于安康的彝族、哈尼族来说,汉文化无疑是一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文化力量,面对汉族文化的强大包容力,很多少数民族文化都选择了依附汉族文化模式的发展道路,以致失去了文化的独立性,而新生代少数民族缺乏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客观环境和现实土壤,长时间的汉文化教育造成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缺失,导致了民俗的淡化、多民族文化趋同现象。村中少数民族文化在演进中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大多数少数民族村民对此熟视无睹,并没有意识到以某种方式留存传统文化,而且也随着年长者的离世,它们永远的淡出人们的记忆,成为民族无法弥补的遗憾。因此可以通过建设乡村书屋以刻印本或手抄本的方式对乡规民约,村史村志,民俗民风,神话传说等予以保存,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宝贵资源。

(三)建设乡村书屋凝聚民心抵抗不良势力蛊惑

农村土地改革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同时由于分田到户,农民的劳动具有了“单干”性质。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农民竞争有余合作不足,有离心力大于向心力的倾向。而且村里的活动设施少之又少,唯一的活动设施篮球场常年作为他用,导致村民集体活动较少。云南地处偏远地区,境外势力常通过宗教传播方式渗透,处于偏远地区的村民往往成为境外势力的首选,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建设乡村书屋,既可以提供村民学习知识、提高劳动技能的场所,也可以作为村民进行思想交流、谋划农村长远发展的平台,成为凝聚民心的重要载体,从而抵挡不良思想的侵蚀,防止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敌对势力的介入。

(四)建设乡村书屋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乡村书屋可以把人民群众从沉溺于低俗的文化生活中超拔出来,促使其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型。在图书中村民可以了解世界大势、国家方针等等。科技类图书可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而思想类图书使符合时代实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入农民头脑并扎根,把陈腐的不良的思想慢慢挤出“脑库”。随着图书在他们精神文化生活比重的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也随之提升,从而锻造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需要的新型农民。

三、建设乡村书屋的困境

(一)地理人文环境严重制约着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安康村地处偏远丘陵山区,山大沟深。分为那寻、大村、小村、库建等7个小组,各组相对独立,居住较为分散,形成了以村委会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基本格局。如此偏僻、分散的居住环境客观上制约着集体性文化设施的建设。过于分散的居住分布,缺乏集中统一的文化统筹设计,难以凝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共识,缺乏共同文化建设的向心力;其次,增加了文化建设投入的成本。物力财力投入的需要,增加了本已囊中羞涩的财政负担;最后,偏僻的地理环境阻碍着文化建设理念的更新与发展,生存成为了人们首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村民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自己的精神需求,同时由于缺乏对外交流与沟通的环境,也阻碍着村民文化理念的创新,他们依旧沉浸在传统文化模式与风俗习惯之中,以一种无所谓的心态“自在”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二)“重经轻文”的发展背景影响着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格局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确实得到很大提高,但是在整个社会都在“向钱看”,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下,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普通民众都不自觉间达成了共识,形成了政府以GDP为单一评价标准,农民以单纯增加收入为发展目标的整体氛围,忽略了文化的发展与建设。这一点,从农民农作物种植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些许端倪。众所周知,普洱茶世界闻名,然而,如今的普洱文化已不再是茶叶一枝独秀,一个个烤烟、咖啡种植基地正在拔地而起,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烤烟、咖啡比茶叶可以给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而在安康村,大部分村民都已经不再种植茶叶,烤烟已经成为当地最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文化和文化建设在他们的眼中似乎是微不足道的,村民似乎掉进了一个怪圈,越有钱,就越追求钱,越追求钱,就越向钱看,文化发展与文化建设在他们的视野之外。

(三)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由于地方财政吃紧,大量资金都用于城镇建设、人员聘用、基础设施建设或民众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并没有更多资金可供改善、提高民众的文化生活。常年以来,除一块篮球场外,安康村几乎没有新的文化建设投入就是明证。而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财政作支撑。培养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建设文化娱乐设施,提升农民精神文化消费水平,形成民众主动接受与政府正确引导的良性互动机制,一个个目标的实现,没有坚实的财政支撑,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

(四)农民缺乏文化自觉

随着电视、广播、网络的普及,村民的文化选择也日益多样化、便捷化。与民族文化衰退相比,人们似乎也更乐意从电视、网络中来弥补自身文化需求的不足。随着国家有线电视等的进一步普及完善,这一趋势变得越发明显。业余活动被打麻将斗地主或泡沫剧情包围的他们觉得,物质生活提高了,精神生活也很充实,这种现状并没有什么不妥,他们反而觉得文化这种高雅的词汇似乎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他们无多大关系,好像那是城里人的事情。他们把城里人的文化才叫文化,生活在山旮旯里的他们,有一种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配有文化,他们文化意识不足,根本谈不上文化自觉。至于图书这种既不能当饭吃也不都能当衣穿的东西,他们认为完全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是一些干部追求政绩的结果,与他们无关。

四、当前农村乡村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一)乡村书屋选址上应考虑群众方便的最大化

安康村最远的那寻组,距离村委会约10多公里,仅有一条狭窄曲长的土路连接,徒步而行差不多得2个多小时的路程,且四周皆为山林,毫无人烟。其余六组也都各自为营,互不相连。可以说,如果步行,一天之内也不可能走遍整个村子。应该说像安康村这种情况偏远山区比比皆是。将乡村书屋建在何处成为一件犯难的事情。因为建在其中任何一组,将会对其他组都带来不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全村通盘考虑,在给全村群众带来最大方便的利益交汇点上选址,使书屋的社会文化功能最大化。也可以考虑将书屋设在其中任何一组,但条件是该组派出一个图书借送员,负责往其他各村运送村民需要的图书。

(二)乡村书屋建设资金上应多方筹资

安康村所在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政府财力有限,大量资金用于城镇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单靠县政府出资建设恐怕无能为力,当前政府应出大头,农民量力而行,不够的通过社会捐赠的办法解决。而在管理上监督上,实行谁出资谁监督。形成基层政府监督、社会监督以及农民自我监督的监督体系,确保乡村书屋的正常运转。农民只有自己出资,自己参与管理监督,才会把书屋当成自己的书屋,关心书屋的命运,使书屋真正起到作用。

(三)图书选购上指导与自选相结合

在图书选购上,以往一般采取图书下乡的办法,反映了一些人希望农民精神生活充实以及农村文化快速发展的良好愿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也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农民的文化需要不能被代表,他们自己比别人更清楚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客观的讲,送图书下乡有越俎代庖之嫌。因而在图书的书目上应分为两大类,即指导性图书和自选类图书。乡村书屋也应欢迎农民捐赠图书。只有在选择图书上尊重农民的意见,才能唤起他们读书的积极性,形成农民读书的氛围,否则再精美的图书在他们看来也是一推废纸。

(四)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培养农民文化自觉

农民的文化自觉单靠宣传和灌输不能生根,只有在日常的文化实践中才能生根发芽。可以考虑弘扬彝族的火把节,哈尼族的十月年节等,组织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创新节目形式,渲染风土人情,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不断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村民文化自觉。

(五)电视应发挥其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农民文化自觉的社会责任

既然电视是农民业务精神活动重要的内容,应“投其所好”,地方电视台可以考虑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增加民族文化的节目内容比重,在新闻播报中有选择性的使用民族语言,地方电视台播音员也可以选择性着少数民族服饰等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村民的文化自觉。为乡村书屋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书屋虽小,意义重大。当前应站在文化发展大繁荣的高度,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来出发,使乡村书屋这块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小天地成长为农村文化持续发展的精神绿洲。

G258.2

A

1007-9106(2016)07-0135-04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文化一体化问题研究”(12XKS018)阶段性成果;韩山师范学院博士教授启动项目“转型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民观念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

李艳彬(1980—),女,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主要从事文化问题研究;刘富兵(1984—),男,玉溪师范学院思政部教师,主要从事文化问题研究;黄琳(1968—),男,韩山师范学院政法系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农民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安康书屋少数民族
硒望安康
篽箖·上野书屋
端午安康
THE PRECLOUS THING珍贵之物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梦幻书屋
繁华五月 祈愿安康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