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祖伏羲与文明的生成

2016-04-10张堡

社科纵横 2016年7期
关键词:伏羲文明人类

张堡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甘肃 兰州 730070)

论人祖伏羲与文明的生成

张堡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兰州730070)

论文从文明起源的“再讨论”入手,在省思文明理论之中,梳理出文明起源论的中国古史叙述,从古史叙述中重新讨论伏羲的文化创设与其文化贡献,进而重新认识华夏文明的生成即中国的文明起源论与“人文始祖”伏羲的文化意义。论文共分四个部分,一、文明起源“再讨论”中的中国古史叙述;二、古史叙述中的伏羲与他的文化创设;三、文明起源视角的伏羲:身与卦及兄妹婚;四、“人文始祖”伏羲的文化意义:华夏文明的生成即文明起源的中国论述。

文明起源伏羲人文始祖人首蛇身画八卦兄妹婚文化基因

文明的起源,历来是人们极为关心的重大文化问题之一,对文明起源的探究因此而成为每次发生重大历史变迁与社会文化转型、变革之时,学界必然要进行再讨论的问题之一。世纪之交的中国,在再次发生经济社会的巨大的历史变革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国际社会发生重大位移时,对中国文化、华夏文明的讨论成了国内外学人共同关心的焦点。因此,深入认识中国文化、华夏文明,从文明起源视界的探究,再次走入了学术的中心位置。

文明起源与文明的早期形态,是人类进入文明形态的初始形塑阶段。通过研究华夏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形态,来认识华夏文明的基本形态、基础因素、最初架构和内在机制,也即从华夏文明的发生史中来认识华夏文明,进而从“人文始祖”的视角重新讨论伏羲的人文家业及其行为学的昭示,探究伏羲的文化创设作为人类文明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及其现实价值与作用,意义重大。

探究文明的源头,首先必须要思考与省思的问题是文明的观念,即文明是什么的问题,以及文明它何以生成的问题,这是最基本的问题。而文明的生成与其久远的历史、演进及其曲折的进程,远比人们想像的复杂与漫长,文明生成的初始也正如人的生命初生记忆那样是浑沌的,因此,人类探究文明的源头与起源,只能在上古神话、传说与人类的古史叙述中去思考与讨论。

文明的定义是文化史研究的核心问题,有什么样的文明定义便有什么样的人类历史。文明的研究也源远流长,摩尔根与马克思都把人类社会进化史,划分为野蛮、半开化和文明的不同历史阶段。这个划分对人类历史研究影响极大。摩尔根的文明阶段是指“这一时代,以声音字母之使用以及文字记录之制作而开始”的人类历史。所以,摩尔根的“文明”所指的显然是文字的发明与使用。美国教授张光直先生认为,“在界说文明的时候,我们是在历史发展的程序中,辨认以重要成分出现为标志的发展阶段的,这些重要成分包括文字、青铜器与城市,甚至包括阶级社会与国家的政府形式”。张先生认同摩尔根的看法,并进一步明确地指出了“文明”的标志即其“重要成分”是:文字、铸造和使用青铜器、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近年来在讨论中国文化的历史与文明的起源问题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是文字、青铜礼器与城市”(李先登);也有人认为,中国文明成分有三件物事即骨卜、蚕丝与殷代的装饰艺术,确确凿凿是中国文明史上土生土长的(何炳棣,李济)。这些对文明的论述与看法,对现在学术文化的影响极大。这些前辈学者的讨论与观点,笔者完全同意,可是,笔者认为对文明的认识不能仅止于此,还应有所思考,以更直接地认识华夏文明的内在特质。我们应再次回溯中国的古史叙述和民族生命的历史记忆,通过对上古文化史料、史叙与考古材料,进行新的文明观念及其起源视角的再研究,对作为华夏文明起源的“文明”史料进行“内部辨认”与再研究,重新认识古史文化与古史叙述在华夏文明中的文化地位。

中国的古史叙述是以上古圣王叙述为主,有其独具特质的文化意蕴。在圣王叙述中“三皇五帝”更占具了古史叙述的核心地位和文明史之架构的作用。所以,藉认识“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及其人文原型,以揭示华夏文明之特质与文化基因,进而深入认识华夏文明的早期形态,及其华夏文明对人类永恒的价值。伏羲人文原型作为华夏文明早期形态的内核和架构,也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根基与源头。

一、文明起源“再讨论”中的中国古史叙述

中国的古史叙述系统,不论立足于史料文献,还是脱胎于神话与传说的考古诠释,已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中国的古史叙述框架。中国古史之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历天皇、地皇、人皇、有巢氏、燧人氏,到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而后至轩辕黄帝。自黄帝时代以来,有关传说及其文明之知识则都有托名的文献纪录,如上古以至道家典籍中托名黄帝的古籍文献极为丰富,众所周知的《黄帝内经》《黄帝宅经》等等。传说中的上古史,有巢氏的时代人类为野处巢居时代,燧人氏为以火熟食时代,伏牺氏则为渔猎驯养时代,神农氏为农耕时代。到了夏、商、周“三代”,特别是进入商周已是依据文字所知的中国的历史了。

中国古史已然清晰的叙述,是中国的文明之史与民族共同体的生命记忆,溯源上古史之传说,以盘古神话开始,传说中的盘古是一位“开天辟地”的创世大神。现代学者丁谦在《中国人种从来考》一文中说,“中国史书,皆始於盘古,而三皇继之,伏羲、神农、黄帝又继之。”近代学者夏曾佑在《中国历史》一书中,分析盘古“开天辟地”时说,开天辟地是人类起源的情形,其时不可确指,其状不可尽知,仅能以想像推测其发生次序与情形。中国依据文字所知之史,那殷商之前史,其情形确如夏氏所言。近代有论者谓“纬书”为古史书。俞正燮在《癸巳类稿》中论曰:“纬书论纬者,古史书也。孔子定《六经》,其余文在太史者,后人目之为纬。”大易之纬《易乾凿度》所记,宇宙天地人及万物的发生史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这段文字记叙的是宇宙的起源与天、地、人及万物的发生史,类于传说中浑沌时代的盘古“开天辟地”。纬书所述古事,始于三皇,继分十纪,可比传说中的伏羲、神农以前的历史细节之情形,大家知道,纬书所叙之事,历来认为,其说多荒诞不经。故以纬书所存者观史,犹若人类古史的神话叙述!

远溯古初,叙人类的发生史,在中国古史叙述中,除纬之外,经论之中亦有其论。《周易·序卦传》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从易传叙史来看,有“天地”后才有人类的历史,所以,人类的历史是在天地宇宙形成之后,经、纬之说,叙天地万物与人类的起源,其类似也。宇宙天地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人类的历史才能开始,也才有可能。

中国的人类上古史叙述,多言自羲农即“三皇五帝”,其史学叙述章法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世系史。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世系中,伏羲被推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帝》及《遁甲开山图》《通鉴外记》中都记载说,伏羲之后,是女娲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卷须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等。《易纬·稽览图》说,由甲寅伏羲氏到继伏羲者无怀氏,共记是57882年。由是观之,历史何其久远,伏羲时代的人类的历程亦何其漫长!被称之为传说的时代,也是历史唯物论者所称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中国古史夏朝的产生之际。来了解这个传说时代,后世依靠的多是零星散落在各处的记载,出土的器物和人类各族之传说及其神话。这个时期也正是中国上古帝王世系史的“三皇五帝”时期。“三皇五帝”的“三皇”,《礼·含文嘉》曰,虑戲、燧人、神农谓之三皇;《春秋·运斗枢》称“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也”;王符《潜夫论》曰:“世多以伏羲,神农为三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是与非,未可知也”。史述或传说的“五帝”即炎帝、黄帝、帝宣、颛顼、帝喾。《春秋命历序》曰:“炎帝号曰大庭氏,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黄帝一曰帝轩辕,传十世,二千五百岁;次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则穷桑氏,传八世五百岁;次曰颛顼,则高阳氏,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次是帝喾,即高辛氏,传十世,四百岁,乃至尧。”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已开始统御、教化百姓。伏羲氏教导民众结网捕鱼,发明八卦;神农氏遍尝百草、发明耕种方法、教导百姓种田;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等等。后世所谓的正史《史记》,仅记载有《五帝本纪》,而《三皇本纪》为唐人补入。

在帝王世系的古史传说中,黄帝崆峒问道于广成之、尧帝与“大洪水”、尧殚让帝位于舜而启家天下等传说,对后世影响最大最广泛的是“大洪水”传说。以至于“大洪水”之灾成了人类历史的“起点”。孔子删《书》亦自唐、虞始,被后人解释为是受唐尧时人类有大洪水之灾的原因。“大洪水”之祸,人类上古中外历史传说中皆有类似传说,如《圣经》创世说中的滔天洪水等,可是“大洪水”其时代与情形,中外皆以不考。夏曾佑在《中国历史》中写到:“《尧典》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则其水之大可知。然不详其起於何时,一若起於尧时者然。”古今中外论史多以“大洪水”为界,其因有自,古人叙事必有所本,然去古已远,中外史家实都以不可考究了。

中国的古史叙述,《史记》于《五帝本纪》之后,即继以《夏本纪》、《殷本纪》,中国古史到“三代”史已有史书记载了。“三代”夏、商、周是中国古代文明定型与兴盛的时期,应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秦汉以来的众多学者认为,“三代”是圣贤的时代,宋代理学先生更是言必称“三代”。“史述夏朝的建立,离今已有四千二百年,夏朝的灭亡,距今约三千六百年。夏朝自公元前约2183年至公元前约1751年,起自禹,终于桀,历432年;商继之以夏,而商朝的灭亡,按照通行的年表,距今也三千年了。商朝起自商汤,终于商纣王,自公元前约1751年至公元前约1111年,历640年;周继之以商,而周朝的灭亡,距今也有两千二百五十年了。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自公元前约1111年至公元前256年,其中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04年,为春秋时期;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①

夏朝的出现,是传说中治理大洪水的大禹之后,尧的儿子启赢得了各部族的拥戴,获得王位。启在史书上有“夏后”的称谓,夏朝启开始了“家天下”的时期。启的儿子太康继位,夏朝终于桀。古代文献明确记载了殷商,商是一个朝代,殷商的王室有其直属的族人,即殷人或商族,商代的文化以殷墟为代表,商人的文字是甲骨文,其内容非常丰富,商人重视祭祀,尊敬祖先,有自然崇拜信仰,遇到事情占卜抉择。传统学术观念低估了商代,现代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和早于殷墟的商文化已然是青铜文化,同时商文化的分布远比过去人们想象的辽阔,四川三星堆的发掘,证明商文化对遥远的地方已有强烈的影响。对商代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及分布和传播,还需专门深入地探索。周朝起自周武王姬发,终于周赧王,周原本只是商朝的一个封国。由周武王姬发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是为西周的开始。东周的开始,周王室徒有“天下共主”的虚名,诸侯国之间互相称霸,前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时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开创私学,让教育不再专属于贵族,得以普及。人类在中国域内的发展,至周人已形成以周为天下之“中心”的观念,“三代”夏、商、西周已经有了统一的局面,“三代”的统一为中国文化带来了相当普遍的共通性。“统一”成为中国人凝聚力的基础,也是中国历史一个值得自豪的文化特点。

认识古文明求助于古史,研究中国的文明史溯源到“三代”,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在《商代文明》一书中列举了“通向商代的五条门径”,即传统的历史文献、青铜器、甲骨文、考古学、理论模式,也就是用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和理论的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探讨商代文明。这不仅是研究商代的门径,也适合于“三代”夏、商、周的研究,以至于是探究上古史及其文明史的共法。同时,立足于神话传说的文化的思想史的及文明史的学术想像等,在上古史特别是对文明起源与生成的研究中更不可或缺。中国古史叙述系统,就其实也是文明起源的中国论述,其研究与论叙必然需要创新性的方法、思考方式和学术劳作。

二、古史叙述中的伏羲与他的文化创设

中国的上古史叙述是上古帝王圣人的传说,在这些传说历史中,伏羲不仅仅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而且他是“人祖”,是人文始祖。伏羲在华夏文明、中国文化与历史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地位,对伏羲与伏羲文化的研究,代不乏人,有史以来的探究大多是从神话传说、地方风俗、龙蛇图腾、洪水后造人、上古自然环境、民族关系及文献记载等历史文化传统方面展开的研究,少有系统化地从人文化成、文明的生成与华夏文明的起源等方面的研究。所以,探讨伏羲作为人文始祖的传说与文化创造,以及作为“人祖”制定人类法则,为人类脱离自然、超越自然的自觉努力与其历史条件,是文明研究的必要功课。

伏羲氏不见载于西汉司马迁所作《史记》,《史记》的开篇是《五帝本纪》,《三皇本纪》为唐人司马贞注《史记》时所补入,所以,正史至唐代才将伏羲氏列为三皇之一。看来伏羲进入正史叙述中的时代很晚了。入史只能说明的是时代主流文化的态度,并不能完全说明历史事实及其文化地位与历史作用。

唐代司马贞的《三皇本纪·伏羲传》曰: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屦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氏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伏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于陈。东封泰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司马贞“伏羲传”对伏羲氏的记载,全面而又系统,叙述了伏羲的身世、怪异的形象和诸多贡献,作八卦,造历法,定节气,造书契,制嫁娶;制瑟作乐,设官理民;钻木取火,烹饪熟食;结网罟,教民渔猎等等。司马贞的伏羲传所记载的这些发明创制,用现代历史考据与逻辑的方法与眼光来看,是有问题的,这些创造未必都集中发生在“一人一世”的伏羲时代。大家知道,历史特别是古史和传说口述史的叙述者,往往习惯于将一系列不同时期发生和创获的文明事件,都罗列到创始这系文明之始的古圣名义之下。同时,古史其史事过于久远,用后来人的语言描述和理解时,其文字概括往住是不准确的,比如礼乐,唐人、今人想象中的礼乐,与伏羲时代的礼乐活动与行为,不知相去多远。可是,文明发生论告诉我们,文明的复杂性与可能性及其机制与原型,已内在地孕育在了古圣那里,其后具体时代的文明只不过是在不同历史和条件下的具体展示。不同时代具体文明的原型已包含在古圣创获的文明之中,正如《易传》中所记载的人的“观象制器”那样。

伏羲时代,伏羲氏之所以又称为伏牺氏,是因为上古先民已开始从森林采集时代走向平原旷野并开展渔猎时代。《枹朴子》曰:“师蜘蛛而结网。”《潜夫论·五德志》曰:“结绳为网以渔。”伏羲氏已开始驯化野兽,驯养动物,使其成为厨制的食品,且以火熟食。因此,伏羲氏又被称庖牺、炮牺。“庖”是在厨房炮制;“炮”是用火加工。《绎史》引《河图挺辅佐》曰:“伏牺禅于伯牛,钻木取火。”传说中开始使用火的圣人是燧人氏。燧人氏用火应早于伏羲氏。可能在燧人氏的时代,人以能用火照明、取暖等,但是,燧人氏时代的先民用火,在今天我们想象中的情形,是使用雷电引燃或自燃的天燃火,此时人类用火是被动的,这是先民用火的被动时代。至于人类自觉地击石或钻木取火,应是伏羲的创始。伏羲氏钻木取火的技术,开启了人类自觉地用火的时代。自觉地以工具取火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司马贞曰伏羲发明创造书契、制历,而《世本·作篇》记载,黄帝时大挠作甲子、苍颉作书。《世本》又云:“宓牺作瑟,八尺二寸,四十五弦。”《尔雅·释乐》邢疏引《世本》云:“庖牺作五十弦。黄帝破为二十五弦。”《礼记·乐记》孔疏:“伏羲乐名《立基》。”不论创造书契、制历还是制礼作乐,都是一个文化从创造到演化的慢长与曲折变化的过程,其具体情形已实难考知,且因书、历、礼、乐其不同的历史形态,其衍演与变化之具体过程等亦以难详。伏羲时代的礼乐及其历史,其细节与具体情形已不可考知了。但是,若说伏羲制礼作乐,是以自觉地调节人的心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抒发人的感情之义,应是华夏文明早期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至于华夏文明的书契与历数实有深究其奥义及其发生的必要。数千年前的甲骨文字之中的“甲子”数系统之成熟让人惊叹!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司马贞“伏羲传”所记载的伏羲,系统而又全面,在这之中有诸多特别之处,最为特别地是伏羲的身世及其怪异的形象。伏羲之母雷泽受孕,十三年而生子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人类胎生,通常由十月怀胎而生,而怀于胎中十三年,且出生时“蛇”身人首,其人且聪慧远胜常人。这不特别吗!宋代罗泌在《路史》中也记载曰:“帝女游于华胥之州,感蛇而孕,十三年生庖牺。”《续汉书·郡国志》也记载曰:“成纪,古帝庖牺氏所生之地。”如此独特的孕育方式和过程,孕育的只能是独特的“人祖”伏羲。伏羲如此独特怪异的地方首先是其“蛇身人首”形象。④

在历史文献与考古岩画中,伏羲“蛇身人首”形象广有记载。《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合诚图》云:“伏羲龙身牛首”;其所引《帝系谱》也云:“伏羲,人头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生。”魏时曹植《女娲画赞》诗云:“或云二皇,人首蛇形。”“二皇”显指伏羲、女娲。闻一多先生说,历史上伏羲女娲传说最活跃的时期,正是“人首蛇身”神的画象与记载出现的时期⑤。据闻一多的研究,伏牺事迹见载于《春秋左传》、《易经》、《尚书》、《管子》、汉刘安《淮南子》、《史记》、《世本》、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王嘉《拾遗记》等典籍。最初提到伏羲或伏羲氏的典籍是《易经》《管子》《庄子》《尸子》《荀子》《楚辞》《战国策》等;女娲记载始见于《楚辞》《山海经》等。伏羲女娲二人名字并见则始于《淮南子》,在纬书《尚书中候》《春秋元命苞》《运斗枢》等书中,他们被列为三皇中的二皇,大概从西汉末到东汉末是伏羲女娲在史乘上最煊赫的时期,到三国时徐整的《三五历记》,盘古传说开始出现,伏羲的地位便开始低落了。所以,魏晋之间为伏羲女娲传说终止活跃的年代。史事难考,暂不去论,可是,古史与传说中,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超自然现实的身体形象,究竟代表着一种什么意义? 如此怪异的人的形象,甚至又是圣人的形象,为什么会如此怪异?其文化意蕴、文明史的意义等值得深究。

司马贞记载的伏羲,教人狩猎、驯养野兽、制做渔网、制作熟食,这些人民的日用与劳作技术、方式,人们展开历史的想象,也不难理解,但是,伏羲对华夏文明与中国文化来说,以至于对人类来说,影响最深远的伟大的发明创作,其中也最让后人感到神秘难解的就是“画八卦”。《史记·太史公自序》曰:“伏牺至纯厚,作《易》八卦。”《易·系辞》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八卦”是华夏文明的千古之谜!《尚书·序》曰:“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管子·轻重戊》曰:“虑戏作,造六峜,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内事》曰:“伏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始画八卦,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推列三光,建分八节;以爻应气,凡二十四消息祸福,以制吉凶。”《绎史》引《易纬·坤灵图》说:“伏牺立九部而民易理。”⑥几千年前的古先人何以能够画八卦,而所画八卦究竞应是何意,作何解呢?

有关伏羲的传说,从文明发生的角度,今天再来审视与讨论,在民间流传最广者当推伏羲女娲“兄妹婚”的故事。这个传说不仅在中国不同的地区广为流传,也在湘西、贵州、广西、云南、西康等所谓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甚至在世界其它地区也有类似的传说。民间流传的伏羲、女娲“兄妹婚”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大同小异。故事说浑沌初开的时候,大地上渺无人迹,只有伏羲和女娲兄妹两人,或因洪水泛滥,灭绝了人类,只剩下伏羲和女娲兄妹两个,两人为了人类的延续,历经周折,承天之意,摆脱羞耻与伦常后,兄妹结为夫妻,开始了人类子孙世代的繁衍。在中国南方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中,类似故事的母题,其典型的故事是,一对童男童女,在洪水灾难后,以兄妹结为夫妻,使人类得以延续。在台湾、越南与印度等地也流传兄妹配偶型的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故事。这类兄妹配偶型再造人类的传说故事,早在唐人笔记和敦煌写卷之中已有记载,在近代考古中亦多有所发现,汉代画像石中有类似的图像故事。在汉语传世文献中,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故事,唐人李冗《独异志》卷下,诗人卢仝有“女娲本是伏羲妇”的诗句。⑦敦煌写卷《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残卷,亦记载了这类故事。考证敦煌写卷的这一残卷的作者应是六朝时人。研究发现⑧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故事,尽管不见于更早的文献中,但是,先秦文献记载的交龙、汉代造像中屡见不鲜的交尾图、张华《博物志》记载的蒙双民传说等等,应都与伏羲女娲以兄妹为夫妇的传说故事类似。由此可见,早在唐代以前,中原地区不但流行“人首蛇身”的传说,就是“兄妹婚”的洪水故事也早有流传。这些传说故事在上古流传的时间以及在不同民族与地区流传的具体情形,作为学术史与文化史的研究,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具体历史问题,可是,从故事与传说的原型流转史来看,从文明发生史的视角来讨论,显然,这些以伏羲、女娲“兄妹婚”为代表的传说故事,伏羲女娲这种兄妹对偶婚的文化寓意,作为兄妹婚传说的核心,伏羲女娲的故事能否表喻人类两性之间亲密的对偶关系的来历与文明源缘?能否表喻以其为代表的人类婚姻与男女两性秩序之文明呢?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以往绩效考核评价过于功利化的现象,关注于员工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质量。不能仅以开单方式评价医务人员的工作成效,避免医生为提高绩效收入,为患者多开药、开贵药,损害患者利益;2.努力实现同工同酬目标,改变以往对编制内、编制外人员进行差别对待的方式,将编制外人员也纳入绩效考核评价范围,并适用相关激励措施;3.丰富薪酬分配形式,在传统的薪酬管理模式下,医院薪酬分配较为单一,主要包括基础工资和岗位津贴等,而且薪酬升降制度不够灵活,应从激发人员工作积极性角度,对此作出改进。

三、文明起源视角的伏羲:身与卦及兄妹婚

研究伏羲,是用今人的意识和思维逻辑去认识古人古事,这是当今学者的宿命,但是,我们应该有走出并超越这种宿命命运的明确的意识之自觉,也应有重新觉悟人类命运的多种可能性并无限逼近正途的自觉意识。超越具体境界的意识是学者难能可贵的品格,也是其自觉努力运用于学术研究的自许与期许,这种自觉态度和努力不仅是必要,更为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一种学术方法的体现,或者说这就是学术研究之本质与人之为人的文化追求的体现。没有这种方法论的反思,不经过这个认识的超越,认识思想文化的源起便没有丝毫的可能性,因为人类已被改造和规塑的太久和太深彻了!文明的训服,文化的教育,意识形态的改造,过于文明和有文化的人类,已失去了认识人类文明源初的能力和思想境心。今天的人只有超越自我再返归人类原初的素朴精神状态,才能认识文明的源起和人类文明最本质的元素。而人类文明的最“始基”的元素是什么呢?

1.伏羲的“人首蛇身”与人类的身体。伏羲“人首蛇身”形象,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大多解释为远古图腾,可是,将其放在文明的生成和起源的视界思考,伏羲人文始祖的地位说明着其人文化成的历史地位,从这个角度理解,伏羲“人首蛇身”形象直接的展示与显示的是人类的身体问题。人首蛇身形象昭示着人“自身”的问题。有关人“自身”的首要的问题,也即人的基本问题,是人(类)的身体问题。而伏羲人首蛇身,这个怪异的形象示现的不仅仅是不好看的形象问题,其特别昭示着人的“自身”问题是可怕的甚至是恐怖的可能,其变化以至变异往往向恶的变化、变异,甚至是恶的源头,人的所有问题因它而来。老子在《道德经》中感叹,“吾有大患,因吾有身”。古时圣哲眼中人的身体成了人的大患。老子正面直言人身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的文化原型中的身体意识,因人首蛇身形象和人首蛇身隐喻,在人文早期基因中已形成。华夏文明早期形态的文化主题便由此而确立。

《圣经》中也出现蛇,《圣经》中蛇是恶的代表,人受到了蛇的蛊惑,蛇引诱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人便有了自我认识的意识,人因而有了知识,而有了这个智慧之后,首先看到并意识到的是人自己赤裸的身体。从此开始有了羞耻与恶的意识。《圣经》中的蛇与身体的联系,即人的身体意象、身体意识,都是与代表恶的蛇相联系的。恶由此而生,成为人的原罪。《圣经》中的蛇是心中之恶的代表,基督文化以蛇喻心,而中国文化则以蛇喻身。恶的问题源于心还是源于身?而后的人类文化却在恶是心的问题还是身的问题上争论不休,这个争论不仅喻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也使中国文化的形质因此而生出两端。

人(类)的身体,是人生的首要问题,是可怕的恶和严重的人生之重的源与缘起,是被历史忽视的日常重要问题。在今天又成了哲学问题,身体现象学成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当代学者刘小枫撰写《沉重的肉身》,亦对肉身的深重作出了深思和长叹。人类的身体问题,今天看来仍是一个即熟悉而又陌生的问题,一个既简单而又有待研究的问题,一个看来是暂新的问题,然而回溯人类的思想文化史时,发现在东西方又都是一个古老而又积淀丰厚的问题。

2.“兄妹婚”与人类的婚姻。人类的身体问题凸显出来以后,他表现在群体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自然的问题的表现,首先就是两性关系。

经验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首要与核心的人的群与类问题,是男人与女人的关系问题即两性关系。群经之首的《易经》关注与研究的人的中心问题,是阴阳夫妻(男女)之道,一阴一阳之道。人类文明基础与核心的问题之一是:两性关系、男女问题、夫妻伦常。伏羲女娲的兄妹婚故事,其叙述传统中明显包涵着人的内心深处的那种伦常焦虑。著名道学家任法融先生也讲过,女娲是人类婚姻制度的制定者,近亲不婚原则以防人种的退化,是人类第一部“婚姻法”。显然这种考虑已上升到了天地自然规律即道的层面来思考问题了。

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的传说,以及伏羲制嫁娶之礼的传说,标志着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已有对偶婚的意识和初步状况。至少叙述者本身已有这种比较自觉的意识。《续汉书·郡国志》记载,“成纪,古帝庖牺氏所生之地。”成纪在今甘肃东部,而考古发现,距今七、八千年属于仰韶文化的甘肃大地湾文化遗址,其文化遗迹的早期墓葬,男女分区,女性葬区面积较大,地势较高,考古学者因此认为这个时期,男女分属不同的部族,女性地位较高。人类历史早期,妇女是维系社会的主体,大地湾文化早期亦复如斯。而到了大地湾文化晚期,则发现居民己有种植、牲畜驯养、制陶、纺织等生产活动,有房屋建筑,人民己开始定居。由于农耕、畜牧、制陶的发展,此时期男子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角。并且,考古发掘,在大地湾文化晚期第九区的地层中,发现一件残陶祖,应是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实物,表明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地湾文化,已临近父系氏族的门坎。氏族社会的进化为人类对偶婚准备了历史社会条件。历史学家可以这样解释人类古史期的生活情形,可是不论怎么解释,具体的历史情形放下不论,仅从考古发掘中我们看到,仰韶文化期的大地湾文化,两性与男女关系及其身体问题,已然有人类两仪文化意识自觉的痕迹。

伏羲女娲的兄妹婚故事的伦常焦虑,虽然叙述者深知道传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为情势所逼,可是作为文化的伦常总在提示着对兄妹婚的不安与警惕。乱伦意识是人类脱离开自然而又超越自然后的人文自觉与批判意识。世俗社会伦理反复告戒人们,“万恶淫为首”。现实的观照,历史的回顾,基干自然属性的男女两性问题,必然产生与形成属于社会问题的婚姻问题,男女两性与婚姻问题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问题,男女伦常与婚姻问题,到了21世纪仍然有很多问题远没有穷尽其理。这在今天仍是一个非常普遍与严重困绕着人们的人类普世问题,估计这仍将长期困惑着人类。

3.伏羲的八卦与自然之秩序。伏羲“画八卦”与“人祖爷”所画八卦,一般的认识是,八卦是运用阳爻、阴爻两种符号重叠组合而成的八种象符。一长直线“—”为阳爻,直排的两短线“--”为阴爻,将阴阳这两种线符重叠组合形成八卦,三个阳爻相叠之象“”为乾卦,三个阴爻相叠之象“”为坤卦,阴阳两种线符,依此叠构所形成的象符,“”为坎卦,“”为离卦,“”为巽卦,“”为震卦,“”为艮卦,“”为兑卦。八卦象符被历史地诠释出许多内涵与象征意义,也被认为就是文字的起源。

《周易正义》曰:“伏羲制卦,文王作卦辞,周公爻辞,孔子十翼。”史传周文王演八卦成六十四卦,伏羲八卦发展到周代,文王、周公再两两叠加组合形成六十四卦,并附上释义的文字。《易经》以伏羲所画八卦为基础卦象加上卦辞、爻辞,以演说天地万物变化之理。这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就是历代圣贤所说的天道。“道”就是自然的秩序,也就是人类不得不服从的规律。伏羲八卦与周易所讲的天道,就是天地万物的永恒不变的生生之道。这种天地之道被儒家进一步诠释为社会秩序的二端,一是政治秩序,二是日常生活秩序即伦理。老子进而发现“道”的可逆性。

从八卦到周易,到今天的易学,仍是热门话题,由八卦演生的《易经》玄妙无穷,没有人能穷尽其理,似乎人们从来就没有弄清楚过八卦与周易的深意。纵是阴阳八卦所蕴含的自然科学知识,仍然有待于开发。近代科学家莱布尼茨被誉为计算机之父,莱布尼茨从阴阳八卦中受到启发,创作了二进制数理,应用于计算机,改变了世界科技史的进程,开创了人类的新时代。

四、“人文始祖”伏羲的文化意义:华夏文明的生成即文明起源的中国论述

来自域外学术资源的文明观念与其相关讨论,对文明的定义与对文明的要素的分梳,过于注重于外在的因素、影响与人之间间接的关系,其学理与进路,不仅不完美,不能深入认识文明之本质与其人文历史之起源,更不利人类文明的建没与永恒有序之发展。伏羲人文是“人文始祖”伏羲的文明创获,是文明的东方智慧与中国的文化思想资源,伏羲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形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更应是人类未来的有效人文资源。

伏羲作为人文始祖,其文化创设是真正的文明的发生,是华夏的起源。伏羲“蛇身人首”形象与伏羲的身体意象、伏羲女娲“兄妹婚”创设肇始婚姻秩序与嫁娶之礼、伏羲“画八卦”发明人类的秩序观念,制定人类法则,为人类进入文明历史社会奠定了基础,是人类文化自觉意识的起源,是使人类脱离开自然而又超越了自然。伏羲的创获发明是文明的生成,揭示了人类文明之真义的三大母题,人类的身体、两性之仪与自然秩序。伏羲形塑了华夏文明、创没了中国文化的基因,伏羲人文原型是华夏文明的文化来源与真正基础,是华夏文明早期形态的内核和架构。伏羲创设与塑构的文明形态即伏羲人文原型也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根源。伏羲文化更为深远的文化意义,是人类文明形态的早期形态、更是人类文明的永恒架构和文化基因。人类文明的三大文化基因,因此得以确立。

人(类)的身体问题,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问题,一个既古老而又现代的问题,一个既简单而又有待研究的问题,回溯人类的思想文化史,华夏文明的早期形态是以伏羲创获的人文原型为内核和架构,伏羲“蛇身人首”形象造就了华夏文明最古远悠久的文化意象与文化基因,即人的身体意象与身体意识。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直接的展示与显示了人类的身体问题,是人的基本问题和首要问题,是可怕的甚至是人之大患的源头。伏羲的身体意象因此是中国文化的文化原型。身体的人文隐喻,使中国文化的形质因此而生出阴阳两端。因此,中国文化的身体意象与身体意识,是古老而又积淀丰厚的智慧隐喻。中国文化的文化原型与人文基因,“身之患”使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历史进程,在身心二极的二元张力中,摧生出思想史的不同历史形态与阶段。

日常生活伦理中群类生活首要与核心的问题,是男女两性的关系问题,基于自然属性的男女两性问题及其社会婚姻问题,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问题。伏羲女娲“兄妹婚”是人类文明最早的伦理自觉和伦理观念。伏羲女娲“兄妹婚”给人类的婚姻的启示,核心是阴阳两仪之道。阴阳两仪人伦的文化自觉,造就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将人置于文明的范畴之中,将人群分置于野蛮与文明的不同文化位价,将历史分为野蛮与文明的不同时期。

伏羲所画八卦之人文发明与文化创设,堪称人类最神秘的伟大创造,由八卦演生出《易经》,《易经》以伏羲所画八卦及其理论,演说天地万物之道与天地万物变化之理,是揭示宇宙的自然秩序与规律。伏羲八卦所揭示给人类自然秩序,以八卦卦象为核心架构的易经系统与理论体系,演说历代圣贤所说的天道,就是天地万物及人类的身体,婚姻与性命等不得不服从的最基本规律。八卦符号的内涵与象征意义,阴阳八卦的无穷玄妙,人们至今没有能穷尽其理,纵是阴阳八卦所蕴含的自然科学知识,仍然有待于开发。

研究伏羲,重新觉悟人的可能性,超越具体的历史的自觉努力与态度,是学术研究之本质与人之为人的本真的体现。人类已被改造和规塑的太久和太深彻了,所谓的文明的训服,意识形态的改造等,未必都是人类正确的路径、方向。大胆地怀疑其所谓的“文明”之义,再来省思与讨论“古国”的人类文明,可能才是人类文明的正途和人类文明的真义。有史以来文明未曾断裂过的古老文明,所传达的信息,“人文始祖”开创的人类文明,在今天的人们超越自我再返归人类原初的精神状态,在再次认识文明的源起时,发现人类文明最本质的元素与文化基因。人类文明从心物之辩、心身之分的所谓的进化之路上,再回归到身心一体天地人万物一元的状态与时代,方走上神圣的真正文明的人文之路!

注释:

①参见雷敦渊,杨士朋著.用年表读通中国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3.8(2015.4重印).

②闻一多认为,伏字作包,包匏音近古通,匏瓠《说文》互训,古书通用,今语谓之葫芦。羲作戏,其本字当即觚,《集韵》觚虚宜切,音牺,训“瓠瓢也”。今语则为葫芦瓢。又有檄檬稀三字,当即瓤之别体。觚音义,觚与觚同,即檄字。檄音羲。《说文·木部》“稀,杓也。”伏羲的羲字亦有“羲”“戏”“希”三形。羲戏习见。包与戏都是较古的写法。包戏若读为匏瓤,即今所谓葫芦瓢。但戏古读如乎,与匏音同。若读包戏为匏瓠,其义即为葫芦。既剖的葫芦谓之瓢,未剖的谓之葫芦。女娲之娲,皆音瓜。以音求之,实即匏瓜。包戏与她娲。包戏转为伏希,女娲转为女希,亦可见戏娲二音有可转之道。然则伏羲与女娲,名皆谓葫芦的化身,所不同者,仅性别而已。称其阴性的曰“女娲”,犹言“女匏觚”,“女伏羲”也。——见闻一多著《伏羲考》。

③闻一多的研究认为,牺亦指飞禽走兽动物的总称,《经典释文》引郑玄云:“鸟兽全具曰牺。”戏、羲为牺的通用字。伏通服。《礼记·月令》记载:伏牺“执伏牺牲”。《尸子》:“伏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路史·后记》记载:伏牺氏“豢育牺牲,伏牛乘马。”据此来看,伏牺氏捕获野兽,驯服饲养,故称为伏牺。庖,《说文》:“厨也。”《帝王世纪》:“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是为牺皇。”《拾遗记》:“庖者,包也。言包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牺。”——见闻一多著《伏羲考》。

④《太平御览》引《诗纬·含神雾》曰:“大迹出雷泽,华胥屦之,生宓牺。”又引《孝经纬·钩命决》:“华胥屦迹,怪生皇羲。”司马贞注史记云:“雷泽,泽名,即舜所渔之地,在济阴。”雷泽是古泽名,一名雷水,在今山西永济县南。一名雷夏泽,在今山东荷泽东北。《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伏牺氏为风姓。太皞又称太昊,为伏牺的帝号。庖牺氏即伏牺氏,是伏牺氏族名号。”——见闻一多著《伏羲考》。⑤闻一多认为,近代关于伏羲女娲的一些画象陆续被发现与研究,这些图象均作人首蛇身的两尾相交之状。关于伏羲女娲曾发现的图像有石刻和绢画两类。属于石刻类者有:武梁祠石室画象第一石第二层第一图,同上左右室第四石各图,东汉石刻画象,山东鱼台西塞里伏羲陵前石刻画象,兰山古墓石柱刻象(均系马邦玉《汉碑录文》所述)。属于绢画类者有:隋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墓室彩色绢画(史坦因得),吐鲁番古冢出土彩色绢画(黄文弼得)。其中以武梁祠画象尤其著名。瞿中溶《武梁祠堂画象考》,马邦玉《汉碑录文》,容庚《武梁祠画象考释》。“伏羲、仓精”之语既明见于画象的题识,一为伏羲,一为女娲。考古确定图中伏羲配偶女娲。——见闻一多著《伏羲考》。

⑥闻一多《伏羲考》征引集合了有关伏羲的创获及史说。《古微书》引《考经纬·援神契》曰:“伏牺始画地之治,凡天下山五千三百七十,居地五十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周髀算经》曰:“伏牺作历度。”《左传》昭公十七年传:“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孔疏引服虔说:“太皞以龙名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农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易经·说卦》卦辞称“帝出乎震”。《潜夫论·五德志》曰:“其德木。”《淮南鸿烈集解》:“东方,木也,其帝太皞。”震为东,司马贞曰:“按位在东方,象日之明,故称太皞,皞,明也。”木生于春,春为东方,日出东方,天下大明,这些均与太皞的名号相关联。”——见闻一多著《伏羲考》。

⑦《全唐诗·卷三八八·与马异结交诗》”——见闻一多著《伏羲考》。

⑧参见20世纪著名学者芮逸夫、闻一多等人对伏羲、女娲神话故事与其它民族传说故事中的类似题材进行的对比研究。

[1]夏鼐著.中国文明的起源[M].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1985年7月第1版.

[2]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北京第1版.

[3]李学勤著.中国古代文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4]柳诒徵著.中国文化史[M].(上下),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6月第1版.

[5]张光直著.考古学专题六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月北京第1版.

[6]夏曾佑著.中国古代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2版.

[7]丁山著.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M].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8]丁山著.古代神话与民族[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年1月第1版。

[9]闻一多著.伏羲考[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10]闻一多著.神话与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年1月.

[12]雷敦渊,杨士朋著.用年表读通中国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3.8(2015.4重印).

G122

A

1007-9106(2016)07-0126-09

*本文为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14年度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哲学价值研究——华夏文明早期形态伏羲文化的当代哲学价值”(项目批准号为14YB11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

张堡(1964—),男,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东方哲学与宗教。

猜你喜欢

伏羲文明人类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请文明演绎
伏羲创八卦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伏羲宝宝的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