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消费思想研究的历史唯物主义反思

2016-04-10张美君

社科纵横 2016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消费理论

张美君

(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天津 30019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消费思想研究的历史唯物主义反思

张美君

(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天津300191)

当今时代是一个消费地位与作用凸显的时代,也是一个消费问题困扰人类发展的时代。国内外学者为解决当代消费问题对马克思消费思想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既有关于马克思消费思想是否具有当代价值的争执,也有对马克思“如何说”消费的研究,还有要“接着说”消费的研究。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但仍有待完善和深化之处:马克思论述消费的文本有待挖掘和系统研究;马克思消费思想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思路仍有待拓宽;客观评价马克思的消费思想;应当重视马克思消费思想与其他学者消费思想的对比研究;亟需加强马克思消费思想的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消费思想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反思

马克思消费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长期未受到足够重视,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更多地是从生产角度论述社会发展的;另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研究消费的方法和视角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消费的方法和视角不同。学界往往用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范式探讨马克思的消费思想,易得出马克思不重视消费研究或没有完善消费理论的结论,而若要从哲学视角研究,则又发现马克思消费思想具有人本价值。可见,面对同一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范式会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马克思是如何研究消费的呢,马克思对消费的研究应该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是要对已经出现或发生的历史和现实事件、人物,用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哲学反思和透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现事物本质联系,揭示内在规律,最后达到对事物的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1]为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内研究马克思消费思想,本文尝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反思国内外学界关于马克思消费思想的研究。

一、马克思消费思想研究的社会背景

马克思曾批评蒲鲁东,“他不是把经济范畴看做历史的、与物质生产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而是荒谬地把它看做预先存在的、永恒的观念”。[2]由此可见,理论观点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分析学术研究的时代背景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学界的各种观点。

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消费思想的研究主要源于西方社会的一些深刻变化。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西方社会的人们津津乐道于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并从不同角度赋予这个时代一个称号。詹明信对此的解释是:“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和新的经济秩序——即往往委婉地称谓的现代化、后工业或消费社会、媒体或大众社会,或跨国资本主义。”[3]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贡献者之一罗斯托则认为,资本主义现代性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正是“大众高消费的时代”。[4]齐格蒙特·鲍曼则从社会主体的角度把现代社会分成“生产者社会与消费者社会”两个阶段,“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消费者社会”。[5]加尔布雷斯从社会物质财富的角度称这样的社会为“富裕社会”。[6]列斐伏尔则认为“工业社会”、“富裕社会”、“消费社会”等术语都不能完整地概括出现代社会的独特现象和特征,他提出,用“消费受控制的官僚社会”“相对于其他任何术语来说都具有更加科学的、精确的优势”。[7]不管西方学者用什么词语命名二战以后的社会,学者们大都认为这个社会具有鲜明的消费特征。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生产出远远超过人们基本需求的物质产品,正如鲍德里亚的描述“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8]另一方面是人们在享受物质富裕生活的同时,也遭遇到资源紧张、环境恶化、人的异化等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称之为“消费异化”。西方学者面对当代社会的消费变化与消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其中马克思的消费思想受到了部分学者的关注。

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消费在我国还没有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们正在努力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所以,我国还没有达到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物质极为丰富的阶段,另外,我国也没有全面遭遇资本主义国家的异化问题。但我国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在100多年间相继出现的现象与问题,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域广大的国家内可能同时存在。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国内许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尤以大都市更为明显,出现了一些发达国家消费社会的景象,好像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与此同时,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人们收入的差距不断加大,国内贫富分化、城乡分化、地区分化现象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对部分人和部分地区而言,生产依然是主导。对此,有学者形容为“中国正由单一的‘生产者社会'发生‘消费者社会'和‘生产者社会'的分化,两种社会状态并存”。[9]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学者更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马克思消费思想。概括来讲,中国学者主要因为面对以下问题引发对马克思消费思想研究的:一是,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研究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践的要求。二是,随着物质产品的丰富和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入侵,如何防止消费异化危害人的全面发展,需寻求理论上的解决之道。三是,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如何解释新的消费方式,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给出时代答案。四是,西方学者鲍德里亚提出了符号消费理论,并用此理论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异化现象,他的这一理论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反响。可是,鲍德里亚却是在否定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的,如何反击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经典理论的冲击,促使学界关注马克思的消费思想和相关理论。

二、马克思消费思想研究的现状

对于马克思消费思想,国内外学术界早已有所关注,并已超出单纯的观点引用发展到理论研究阶段。就目前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虽然对马克思消费思想进行专门系统研究的著作还不多见,但关于马克思消费思想相关文本、重点内容、整体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是颇为丰富的。概括来讲,这些研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马克思消费思想是否具有当代价值是国内外学者都要作出的一个判断

进行马克思消费思想研究,首先要判断马克思消费思想是否具有当代价值。在这个问题上,国内外学者的判断具有一致性,既有认为马克思消费思想仍具有当代价值的积极支持者,也不乏否认马克思消费思想当代价值的研究者。在关于马克思消费思想具有当代价值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马克思消费思想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方法论和他关于消费在资本运行过程中重要作用的论述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价值。国内的学者中,王亚南认为,马克思关于消费的思想,虽然直接论述内容不多,但其批判的锋芒不仅直指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机制和理性精神,而且也包含着对现代人类自在自发的生存状态和自然主义文化精神的深刻批判,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下人们的消费欲望以及欲望的虚化与扭曲,打开了思考的域场。[10]国外学者堤清二指出,马克思对消费概念的界定及其分析方法应当受到重视。马克思“在对生产、消费和流通过程的考察上始终贯穿了一方面从人类的角度,另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的态度”。[11]2008年金融危机后,有学者指出,本次危机再次证明了马克思是对的,是因为他指出了资本主义具有自我毁灭性,如果不能持续实现工人收入到资本的转化,就会导致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12]

国内外关于马克思消费思想不具有当代价值的观点也非常一致,认为时代所限,马克思本人不重视消费研究或者他有限的消费论述并不能解决当代的消费问题。国内学者邹广文、宁全荣认为,由于时代的限制,马克思主要侧重于对物质生产与物质消费的矛盾运动的分析,并未详细讨论精神生产与精神消费的相互作用。[13]易星在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我国网络消费的理论和实践》中指出,马克思消费思想属于传统消费理论,传统消费理论对人类消费的解释,在工业社会以前基本上是准确而有效的。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尤其是在网络经济领域,传统经济学的解释力已大大下降。[14]国外方面,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认为,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是贫困致使大众消费受限。这个观点适用于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在消费资本主义全面来临的时代,马克思的理论并不能有效解释。”[15]

2.单一文本的深度解析与马克思消费思想的整体特征研究并进

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学界表现的比较明显,国内学界重点关注的文本有《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导言》和《资本论》。许斗斗提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专门论述“消费”的章节并不多见,《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应该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马克思正是通过对穆勒及国民经济学关于消费问题的批判来体现他的消费观,以奠定自己的消费理论基础,最终实现他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16]刘士林深入分析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导言》中关于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论述。他认为,生产与消费的相互适应与相互依存原理代表着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研究的最高认识与理论境界。[17]还有一些学者对《资本论》中的消费论述进行了分析。唐小彬提出,《资本论》中蕴含着马克思一套相对完整的消费经济思想,由十大原理构成。[18]

马克思关于消费的论述分散在他的各种文本中,尤其需要对其进行整体研究,全面把握,我国学界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个维度说,认为马克思消费理论既肯定了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体现了消费的经济价值维度,同时也高度关注了消费的人本属性,体现了消费的伦理维度,这两个维度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19];三个层次说,认为马克思消费观是一个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具有三个逻辑层次。工具层次——消费是生产的手段,价值层次——消费是社会生产的价值评判标准,本质层次——消费体现为人本质的确证及实现[20];整体关系说,认为马克思研究消费问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并非仅就消费研究消费,而是把消费放在一个更大的经济体系中加以研究,尤其是联系社会生产以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作用来揭示消费的性质、特征及其作用[21];综合说,认为马克思消费理论体现了马克思对那个时代消费现象的一种综合思考,即从经济学的视角切入,展现出消费现象的多重深层意蕴,从而使人的社会存在状态得以凸显[16];从属说,认为马克思消费理论从属于他确定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目的,消费不仅是一种个人规定性的行为,而且更是一种受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制约的行为[22]

3.从内容的深度阐释到方法论的初步探讨

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相比,消费现象与消费问题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期望马克思关于消费的论述能够完全解决当代的消费问题,是不现实的,正如邓小平所说:“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23]而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坚守的原则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因此,从马克思关于消费的论述中提炼总结马克思消费思想的方法论就成为学界的必然研究路径。有学者提出,综观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从其研究方法和路径看,包含批判和建构两个方面。正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非人”的生产和消费现象批判的同时,马克思对应有性消费进行了构想。从其研究的角度和内容看,马克思不仅将消费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分析,更重要的是将消费作为人的发展的基本途径从哲学人本主义的角度加以论述。[24]另外,关于马克思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研究方面也可以看出这种研究路径。国内学界从马克思如何认识和论述生产与消费关系方面展开了马克思消费思想研究。如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是围绕资本逻辑,从抽象到具体阐述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的,马克思首先从生产一般出发,指出了生产与消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同关系,其次马克思对生产与消费之间关系的现实历史展开,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追求剩余价值为根本目的,资本的逻辑支配着社会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13]还有学者指出,马克思是以需要为中介论述生产与消费关系的,正是从对需要的研究,马克思肯定了消费对生产的作用。[25]国外学者也非常重视马克思消费思想的方法论,并强调这是马克思消费思想在当代依然有价值的重要原因。比如有学者提出,马克思非常重视人的消费,注重消费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关系,不同于经济学从财富生产视角论述消费的方式。[26]

4.马克思消费思想的当代发展研究取得较大进展

马克思关于消费的论述由于时代所限,已不能有效解决当代消费问题,但马克思思想中的其他理论和方法论依然能够解释当今的消费现象,学者们或者论证或者在此基础上发展新的消费理论,这部分研究称为马克思消费思想的当代发展研究。国内外学术界极为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国内学术界主要是论证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论依然能够解释当代消费现象。受到关注的理论主要有马克思的生产思想和他发现的资本运动规律,覃志红认为,从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的视域来审视当今的消费现象,可以发现,消费作用的凸显并未脱离生产的逻辑,这其实不过是资本逻辑运演的必然,从消费作为总体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这其实是扩大资本流通范围,加快资本流转速度的现实需要。[27]户晓坤提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存在论基础的批判,揭示出整个资本主义关系是如何落入生产强制的“支架”中,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可以用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强制、需求强制、消费强制又是如何内在勾连的。晚期资本主义呈现出消费社会的特质,实质是资本实现价值增殖所采取的当代形式。[28]还有学者重申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仍然是科学的分析方法,唐正东认为只要不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已经彻底摆脱了内在矛盾及经济危机的困扰,那么,在分析所谓的“消费社会”的时候,就应该扬弃现在被广泛使用的社会学或人类学的方法,转而采用马克思曾经成功使用过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29]

国外学界中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运动规律的论述可以解释当代消费现象。虽然马克思并没有详细阐述消费社会,但他对资本功能的论述可以论证消费社会产生的必然性。“从历史上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大,就意味着货币工资的普遍扩大,也意味着工业消费品的所谓国内市场的同样的大规模扩大,而这种扩大是由资本本身的积累所引起的。”[30]国外学界在依据马克思的部分思想发展新的消费理论方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研究视域和研究路径。法兰克福学派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出了消费异化观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提出,“马克思主义不朽的贡献在于自由观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理论,而不是马克思提出的经济危机模式”。[31]当今资本主义的危机是过度消费导致的生态危机。还有学者依据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提到了消费剥削,认为当今社会的购物行为蕴含着剥削,“假如卡尔·马克思今天还活着,他会将购物写成新的阶级斗争。所有人都参与了这种剥削,并使我们陷入对自己的剥削”。[32]

三、马克思消费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指向

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马克思消费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国内外学术界对相关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观点。他们的研究视域、研究方法和部分理论观点,对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无疑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与启发意义。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马克思消费思想的研究还有诸多有待完善和深化之处。

1.马克思论述消费的文本有待挖掘和系统研究

马克思消费思想的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都深藏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离开了文本,是无法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消费思想的精神实质与基本理论及方法的。因此,文本研究对于马克思消费思想研究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但目前受到关注的文本仅有《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导言》和《资本论》。这三个文本固然非常重要,但这三个文本还不足以勾勒出马克思消费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丰富内涵。其实,马克思关于消费的论述还广泛分布在他各个时期的经济学笔记、政治经济学手稿等文本中,学界需要充分挖掘散落在马克思各种文本中的消费论述,扎实马克思消费思想研究的文本资料。另外,要系统整理和研究马克思关于消费的论述,避免以孤立的文本研究代替整体的发展脉络研究。在整理马克思关于消费的论述时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尊重马克思本人的思想观点和思想语境,二是尊重当代的社会实践。我们既不能用当代的社会事实去对照马克思的某些论述,也不能简单用马克思的某些论述去解决当今的社会问题。毕竟,相比于马克思的时代,今天的消费现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他的消费论述相比,他如何论述消费更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总之,只有通过对一定文本群和相关历史背景的研究,在整体的发展脉络中认真审视,才能把握马克思消费思想的精神实质、基本观点和方法。同时,对于马克思关于消费的个别表述也应结合具体的理论背景和其整体的思想发展来加以理解,避免执此一端,以偏概全。

2.马克思消费思想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思路仍有待拓宽

国内外学术界已经尝试多视角研究马克思消费思想,但仍表现出研究视野的狭窄和研究思路的单一。国内学界主要集中于马克思消费思想本身内容与特征的研究,还应扩大视野,将马克思消费思想放入资本主义创立以来的消费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进行研究。目前这方面研究还极为薄弱,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消费思想,彰显马克思消费思想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再比如学界关于马克思生产与消费关系思想的研究,基本上囿于马克思的论述,不能显示出马克思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思想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学界还需要从马克思学术演进和学术重点角度研究马克思的生产与消费关系思想。可以围绕《〈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导言》这个文本,向前追溯马克思的经济学笔记特别是《伦敦笔记》,探讨马克思生产与消费关系思想的学术语境和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从《伦敦笔记》和《剩余价值学说史》可以看出,马克思阅读过许多关于消费的论述并做了笔记。实际上,在马克思的时代,有许多经济学者看重消费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中作用,而马克思却明显与他们看待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认识不同,马克思的生产与消费关系思想与他人的思想有何关系。同时可以向后追溯到《资本论》,思考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论述放在《导言》这样一个位置的意义。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论述为什么出现在导言部分,而在马克思以后的写作中,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章节来论述其消费思想,马克思如此安排有何深意。只有拓宽研究思路,我们才能深入理解马克思的生产与消费关系思想,从而才能给消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恰当定位,使其既能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强劲动力,也可避免中国走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主导型”发展模式。

3.客观评价马克思的消费思想

客观地讲,马克思著书立说的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注重生产、注重财富总量的增长是这个时期的主题,因此消费问题并不是当时研究的热点。马克思确实没有很多关于消费的详细论述,要承认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不能无限拔高马克思消费思想的内容和价值,否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歪曲和否定。比如马克思的消费经济思想,其实马克思的消费经济思想只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的附属成果,在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对此,今天的研究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可拔高马克思消费经济思想的地位,在看到马克思消费经济思想对当今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具有启示作用时,也要看到马克思关于消费还有许多没有展开的内容。比如,马克思曾提出商品价值由商品体跳到金体上,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33]。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论述,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史也可以看做资本为实现这“惊险的跳跃”不断寻找方法的历史,从控制流通过程到控制消费需求,现在不惜透支未来消费完成其“惊险的跳跃”,蕴含着经济发展的巨大危险。马克思并没有看到这一幕,不可能对由消费变化引起的各种经济后果和政治后果有详细研究。客观地评价马克思的消费经济思想,并根据时代的变化,接着说马克思没有说完的话,也是今后学术研究的一个努力方向。

与今天关于消费的研究相比,马克思关于消费的研究是薄弱的,但这并不影响其消费思想的独特价值。马克思把消费行为看成人的本质的实现,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完全从属于生产,消费的目的异化了,马克思的工作就是要探索异化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消费思想中蕴含的人本价值及其研究消费的宏观视野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都值得今天的研究者关注,并进行系统论证。

4.应当重视马克思消费思想与其他学者消费思想的对比研究

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以来,国外学术界就不乏关于消费的研究。马克思消费思想既吸收和借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消费思想,也是在批判庸俗政治经济学和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消费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研究古典政治学、空想社会主义、庸俗政治经济学等消费思想,并与马克思消费思想对比,方可凸显马克思消费思想的继承性和创新性,进而总结马克思消费思想的方法论。另外,马克思逝世后,资本主义经过多年的发展进入消费社会阶段,出现了各种消费问题,也引发了学界的研究热情,并形成一批关于消费的优秀研究成果,这些新的消费理论能否取代马克思的消费思想。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它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指导地位。再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就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时消费在中国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定会非常重要,用什么样的消费思想指导中国的实践呢,当然只能用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这就需要对比研究马克思消费思想与当代国外的消费思想,阐明其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论证马克思消费思想的价值所在。

5.亟需加强马克思消费思想的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消费思想之所以成为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社会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来指导,学界希望马克思消费思想能给解决中国消费问题提供一些启示,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外消费理论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亟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而这种理论必须以马克思消费思想为基础。马克思消费思想形成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它能提供的主要是马克思研究消费的立场和方法。中国的学者必须用马克思消费思想的方法论分析中国国情,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极为复杂的,我们既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又需要防止消费主义文化危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同时,我国还承担着世界发展的期许,“这个世界正在要求中国拯救世界两次,这显然对中国不公平。首先,这个世界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中国,希望中国人像美国人和欧洲人那样大量消费来拯救全球经济;其次,世界又要求中国在大量消费的同时避免产生那些会威胁我们所有人的消极后果,我们想让中国将这个世界从过度消费的恶果中拯救出来。”[34]面对这种境况,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消费思想为依托,批判地吸收借鉴国外的消费理论,结合中国的国情,包括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框架内,实现马克思消费思想的中国化,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就成为学界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

[1]张奎良.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和特点[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

[3][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1997:399.

[4][美]W·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76.

[5][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76.

[6][美]约翰·肯尼迪·加尔布雷斯.富裕社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3.

[7][法]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 [M].Transactions Publishers,1994:60.

[8][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9]王宁.欲望的起飞与节俭主义[J].社会学家茶座,第22辑:57-64.

[10]王亚南.中国语境下的消费主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52.

[11][日]堤清二.消费社会批判[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20.

[12]Routine.Why Karl Marx was Right[J].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12,August.

[13]邹广文,宁全荣.马克思生产与消费理论及其当代境遇[J].河北学刊,2013(4).

[14]易星.我国网络消费的理论和实践[J].华中师范大学,2006:15.

[15]JakeGordon.GlobalCapitalismHasDevelopedA Planetary Consumer Culture Based Upon Exploitation And Exclusion[EB/OL]http://jakeg.co.uk/.

[16]许斗斗.消费现象的社会批判——对马克思与波德里亚之消费理论的比较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6).

[17]刘士林.都市消费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J].学术研究,2008(11).

[18]唐小彬.论马克思关于消费经济的十大原理[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1).

[19]魏红霞.马克思消费理论中的两个维度及其现实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12(2).

[20]谭顺、程东杰.工具、价值与本质:马克思消费观的逻辑层次[J].商业研究,2013(1).

[21]刘建军.论马克思的消费经济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社会科学家,2003(7).

[22]李长春、蒋和胜.马克思消费理论探讨[J].天府新论,2013(1).

[2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

[24]李雨燕.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实意义——兼论当代中国消费文化之创新[J].求实,2011(10).

[25]余源培.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J].复旦学报,2008(1).

[26]PaulBurkett.Marx'sVisionofSustainableHuman Development[J].Monthly Review 2005,Volume 57,Issue 05 (October).

[27]覃志红.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6.

[28]户晓坤.《剩余价值学说史》中的资本逻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前提性批判[J].现代哲学,2012(3).

[29]唐正东.“消费社会”的解读路径:马克思的视角及其意义——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社会观的方法论缺陷谈起[J].学术月刊,2007(6).

[30][比利时]厄尔奈斯特·曼德尔著.晚期资本主义[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455.

[31][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98.

[32][美]莎朗·佐京著.购买点:购物如何改变美国文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310.

[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7.

[34][英]葛凯.中国消费的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中文版序.

A811

A

1007-9106(2016)07-0059-07

张美君(1978—),女,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

猜你喜欢

马克思消费理论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国内消费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新消费ABC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