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生物学教学提问“瓶颈”的策略

2016-04-10彭菲菲

生物学教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瓶颈探究思维

彭菲菲

(江苏省溧阳中学 213300)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问题意识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生物学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思维,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培养其科学的思维能力与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但是,有些教师由于理解、操作上等原因,使课堂提问在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反叛中误入“瓶颈”,导致其对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产生了疑问。当前,课堂提问究竟存在哪些“瓶颈”?如何突破这些“瓶颈”,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这些问题值得关注。

1 生物学教学提问存在的“瓶颈”

1.1 随意问 提问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应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来问,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但是,有些教师的提问缺乏针对性,不注重问题设置的科学性和思维性。不是问题过于简单,就是难上加难;不是草率随意,就是故弄玄虚,让学生无法理解教师提问的真实意图,或是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如此随意提问,缺乏有效引导,是一种负效的教学行为,偏离了教学目标。

1.2 满堂问 课堂提问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提问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提问表面上虽然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却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无思维含量可言,学生的回答也只是简单附和,没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更谈不上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3 牵强问 从教师的心理特点分析,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有一定的期待,总期望学生能够尽快有一个完美、正确的答案。这就造成部分教师只重视最终答案,千方百计把学生往自己“预设”的答案上引,而忽略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扼杀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1.4 固定问 教师把一个问题毫无变化、毫无新意地问遍全班学生,所有学生都给出一个遵循固定格式的答案;或提问时不看对象,不追求变式,不设计层次,不面向全体学生,只凭自己喜好提问少数学生或学优生,很少顾及学困生。这样不仅失去了提问能反馈真实信息的作用,也打击了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2 突破生物学教学提问“瓶颈”的策略

2.1 合理控制提问的频率 课堂问题的设置要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合理提出一定数量有价值的问题,即适度提问。如果提问频率过高,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导致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疲劳和反感,以致不能深入思考问题,也使得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相反,提问过少过疏,则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且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因此,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合理控制提问的频率。

例如,在进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当学生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理解了渗透作用的原理之后,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进一步探究:①为什么要选用紫色的洋葱表皮细胞?白色的可以吗?用洋葱的根尖分生区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可以吗?为什么?②当把蔗糖溶液的浓度提高到50%时,换入清水后是否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给的实验材料、装置、用具,完成实验,在实验的操作体验与认知体验中探索问题的答案。通过设置的这两个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问题解决中形成思维高峰,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此时,继续提问:如果把洋葱表皮细胞浸入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思考,目的是让学生沉浸在问题之中,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索、研究、解释、讨论、评判。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考、钻研比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更重要。问题有且精,才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思维碰撞、合作学习。学生的回答或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不都是正确的,甚至有些是不合理的。对此,教师不能全面否定,而要积极鼓励、表扬,再引导,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钻研的快乐,进而再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兴趣—探究性学习—成功—兴趣—提高主动性”的良性循环。

2.2 创新设置开放性问题 在课堂提问中,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决定思维发散性的关键因素。开放式的问题可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分析、总结的过程中全面理解生物学现象的本质所在。教师要避免学生靠回忆教材或简单事实就可回答提出的问题,久而久之,导致学生思维迟钝甚至无思维的状况。教师要运用教学智慧创造性地设置有一定开放性的、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究,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教学后,为了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再设置一个探究性问题:如果给你一只紫色洋葱、一定量的蔗糖、适量的水及烧杯、显微镜等相关仪器,能不能测出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设计两套实验方案:①配制具有一定浓度梯度(20%、25%、30%、35%)的多种蔗糖溶液,分别制作临时装片,并进行镜检;②借鉴“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结果,配制多种浓度的蔗糖溶液(浓度在30%左右,不设置浓度梯度),分别制作临时装片,并进行镜检。让学生通过对两套实验方案的设计,既复习巩固原有的知识——细胞吸水的原理,又提高对实验设计题的解答能力,可谓一举两得。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像科学家一样探究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主动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这样既渗透探究事物奥秘的思维和方法,又能培养科学素养。

2.3 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 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若问题设计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学生的思维游离到课堂外;问题设计过难、过于复杂,或远远超越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会使学生不知所措,容易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问题不但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反而会让学生因“跳几跳,摘不到”而失去探究的欲望,导致思维停滞,“启而不发”。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设置合理的梯度,即提问时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到求知的高度。例如,在一节“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的公开课上,开课教师提出“克隆羊多莉的培养过程能说明什么?”问题一出,教室里鸦雀无声。授课教师立刻领悟到问题跨度太大,难度太高,学生不易找到思维的切入点。于是,转而问道:母羊A、 B、C分别为多莉羊提供了什么?多莉羊和哪只母羊最相似?它为多莉羊提供了什么?此时学生的思维被瞬间开启。接着,教师又趁热打铁,用PPT动画展示核移植过程,并提出:以上事实说明,决定生物形态的物质位于何处?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使问题变得直观,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使问题自然游刃而解。由此可见,提问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重要的是要贴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品尝努力后成功的喜悦。

2.4 及时改变提问的方式 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教师要根据课堂的不同氛围,及时改变提问的方式,可将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促“思维”,使学生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形成心“愤”口“悱”、跃跃欲试的最佳心理状态。但当课堂氛围“低迷”时,教师则可以创设合理、有效、巧妙、新颖的问题情境,及时提出一些灵活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改变低迷的思维状态;当感觉学生单纯回答问题很单调、乏味时,教师可以给他们一定的“留白空间”,自由提问、相互提问,让学生从角色的转换中尝试不一样的学习;当学生的答案偏离教师的“预设”时,教师可以把“问题的皮球”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究,捕获“生成”的精彩;当学生无疑可问时,可通过“设问”来引出问题,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发现问题;当学生思维受阻时,可通过“点问”来指点迷津;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还流于表面时,可通过“追问”来引领学生将探究深入下去;当学生有疑问而有依赖倾向时,可通过“反问”来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当学生面对问题茫然时,可通过“海问”来引发学生的“点问”,反思相关的知识与方法,等等。

例如,“遗传和变异”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会使教学时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教师可有意识地给点“刺激”:“假如某位先生智商如爱迪生,但是容貌丑;某位小姐貌美似天仙,但是智商低下。请问这对“郎才女貌”结合后所生孩子的相貌、智商会怎样?”经过这么一“刺激”,学生便精神倍增,踊跃发言。当分析完所生孩子可能是“貌美且智商高、貌美但智商低、貌丑但智商高、貌丑且智商低(运气差)”这几种组合后,学生即可领悟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思维迅速被激活。

3 小结与展望

提问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为了更好地发挥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要注意提问的语气、提问的体态,使提问更具有艺术性,让学生更好地获得“疑”的内心感受,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讲”偏向于让学生通过接受去理解;“问”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去获得。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变“讲”为“问”,引导学生从“无疑”而获得“有疑”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把内心的“疑”通过外在的“问”表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等方式去自主释“疑”,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提问,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突破生物学课堂提问的“瓶颈”。

猜你喜欢

瓶颈探究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突破雾霾治理的瓶颈
突破瓶颈 实现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