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学科特质,关注寻常人生
——2015年全国卷评析及2016年备考建议

2016-04-09安徽陈士同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试卷试题考查

安徽 陈士同

彰显学科特质,关注寻常人生
——2015年全国卷评析及2016年备考建议

安徽 陈士同

随着2015年高考权利由地方向全国回归,原本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高考命题模式和考查内容日渐失去了独特的味道。体例的统一与内容的集中,打破了各省高考题各自为政的格局,同时也为国家层面的选拔性考试进行宏观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抓手。从迎考和备考的角度出发,走进全国高考卷,了解命题形式和体例,明确其语言材料的特质和考查内容的倾向,将有利于有的放矢地组织高三复习备考。现结合全国高考卷,从语料内容、试题特点和备考建议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求为2016年的高考理清思路,有针对地进行复习。

一、关注寻常生活和社会人生的语料选择

首先,材料的内容植根于现实生活,关注的是与寻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虽然是从文学和文化的层面探讨,但因为与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很接地气。社科类文本讨论的是经济学方面的话题,选取的是“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的视角,其中关于“借贷、质、押、典、赊卖”等知识的介绍和分析,很好地实现了与现实生活的对接。古诗文阅读和鉴赏是学生比较畏惧的内容,这主要缘于学生的文化积累不足。更重要的是,有的内容远离生活,超出了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但是,在2015年的全国卷中,这两大块内容分别选择的是人物传记和名家之作。从语料上看,没有复杂生僻而又艰涩的文化专业知识与文言现象,探讨的话题和内容始终立足于生活和人生。传记中与传主孙傅的相关事件叙述,虽然上升到国家层面,但其间充盈着的生活情味,读来让人感到丝丝暖意;诗歌没有复杂的意象串联,用浅近直白的语言突显出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无法统一时,舍小我而成大我的大义。

再看现代文阅读材料。这部分采用的是二选一的考查形式,即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两类文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文本。从全国卷给出的阅读材料看,其所反映的主旨内容依然是俗世生活。文学类文本以小说为主。小说主要取材于普通生活,反映的是普通人的家常琐事:麻婶手头紧,暂时向马兰花转借一笔钱,却不幸突然患疾病而离世。围绕“借出的钱如何讨回”这一中心,不同人的性格得以生动真实的展现。放眼当下,这样的事情俯拾皆是,浓浓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显得真切可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仍然考查的是人物传记,只不过是自传。从材料看,尽管讨论的是如何写传记的相关话题,有点远离普通生活,但里面从古至今梳理的路径和翔实又为人熟知的例子,仍然透出浓郁的生活味道。

其次,材料触及的人物不是站在社会高层的角色,而多是行走于尘世的凡俗之人。虽然各自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从事的职业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各人身上表现的真性情让人感到亲切而无隔世之感。正是因为他们个性鲜明,才使得试卷中的人物鲜活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傅属于忠君爱国的名臣,整个生命历程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壮举,也少有豪言壮语的表白,只有为国为民的勤恳和舍生忘死的大义。尽管青史未留名,但其在大义面前表现出的责任、担当及国家情怀让人为之动容。古代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虽然面临边境险恶的环境,又经历亲人离散的煎熬,但“有国才有家”的道理让他还是“勤王取道远,私向梦中归”,其个中矛盾、挣扎及艰难的抉择在字里行间清晰可见。

二、注重整体感知和深入理解的试题设计

从考查的内容和试卷结构看,整套试卷分为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两部分。虽然全国卷在整体上与各省市的试卷体例基本保持一致,但是从试题设计的情况看,除共性特征外,全国卷更具自己的独特性。

首先,在考查内容上,课外知识和课内所学实现了很好的对接。这对改变语文教学内容与考查内容相背离的尴尬现状无疑起到较好的匡正作用。多年来,语文被日渐边缘化,不为学生、家长和学校所重视,原因之一便是考查的内容与平时所学的内容无法贯通。全国卷把考查的内容与学习的内容进行局部关联,这对以后的教学和复习起到很好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从这些年语文考查的内容看,语言材料都是出自课外,但其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仍然来自课内。由于只是间接性地融合,并不为人所了解,因而导致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仅止于浅层的敷衍。像这样直接把课内所学内容作为试卷的命题点,对后期的指导复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其次,试题语料的生活化和现实感极强,这为学生理解题目和解答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语文的范畴与生活是等同的,学习语文就是用另一种方式体验生活。这一特质决定了考试的内容不应该与学习和生活游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学科的学习和考试中体会到生活的味道。学生阅读这样的材料当有描写身边生活之感,亲切而熟悉。表达题部分,关于七十周年纪念的话题,关于雾霾和电子商务的内容,无不在间接地提醒学生,只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才能不被时代疏离,才能拥有丰厚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这些对审题和解题都大有裨益。

最后,试题更加注重对学生信息整合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查。与各省市的高考试卷相比,不难发现全国卷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能力、筛选整合能力的考查力度明显加大,单纯的知识性考查基本没有。尽管也有细节方面的考查,但更多偏重于对材料的理解以及信息的比对和整合。古诗文中,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没有单独设题,而是放在翻译题中进行综合性检测。三道选择题,除了文化常识依靠平时的积累,断句和内容理解都指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只有宏观掌握文章的内容,才能解决微观问题。名句名篇的考查摒除死记硬背的模式,强化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如果不了解文章的内容,即使熟背诗文,也不能保证取得满分。

三、有的放矢抓备考,事半功倍见成效

了解了全国卷语言材料的选择倾向,熟悉了试题设计的特点,接下来,笔者为复习备考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第一,对现世生活和人生的关注是要义。作为社会性的群体动物,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不可能从中逃离。尽管高考复习紧张,需要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专注,但如果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与世隔绝,全身心地投入到应试技巧的训练和方法的总结中,不去呼吸外面的空气,可能会出现付出和所得严重失衡的窘事。语文学科是与时代同步的,所以在“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同时,应该适当地闻一点窗外事,这样才不至于被时代疏离。有了源头活水,思想才不会僵化。

第二,要强化信息整合、筛选和理解分析能力的训练。由上文的分析可知,全国卷主要是对学生整体阅读和把握材料能力的考查,零散琐碎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已经无法适应当下考试的需要。因此,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化训练才是教学的重点。当然,这些能力的训练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有系统的计划和具体的材料作保证。只有有的放矢地训练,复习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第三,同中求异,关注新题型。高考题回归的第一年,原有的侧重点与现有考试涉及点有一定的变化,像文言文的句读、文化常识、古诗词的理解性默写、主观性阅读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等。对于这些考点的复习,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分析,研究试题的特点和答题的要求。只有知其然的同时,又能知其所以然,才能应对变化的内容。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了2015年的全国卷,这为语文复习和备考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是就语文学科而言,技术性的指导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地重“术”而漠视“人”的存在,不但语文学科没有了味道,复习备考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尊重学科自身的规律,重视“语”的训练和强化的同时,兼顾“文”的玩味与赏析,紧张的复习备考生活才不会单调。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中学)

猜你喜欢

试卷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