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模块易错易混点大盘点(必修一)

2016-04-09山东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16年3期
关键词:公有制经济

山东 鲁 艺

高中政治必修模块易错易混点大盘点(必修一)

山东 鲁 艺

1.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简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所以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劳动产品若没有用于交换则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

2.网上流行的物换物的行为属于商品流通。

简析: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才是商品流通,物换物的行为是商品交换的一种形式。

3.质量好的商品往往价格高,所以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质量决定的。

简析: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质量好的商品往往投入的劳动多,价格归根到底由价值决定。

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的职能,都需要现实的货币。

简析: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则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5.国家可以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简析:国家虽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随意发行纸币,因为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国家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6.货币的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是一样的。

简析:流通手段一般是钱货两清的交易,而支付手段则是随着赊账买卖而出现的,其主要特点是取得商品和给付货币在时间、空间上出现分离,或延期支付,或提前预支。用货币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都属于货币的支付手段。

7.金银纪念币只能用于收藏,不能上市流通。

简析:金银纪念币是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可以上市流通。

8.如果人民币有升值预期,外资就会流出中国。

简析:如果人民币有升值预期,包括大量“热钱”在内的外资就会流入中国。因为升值前购买的生产资料、升值前进入资本市场的资金都会在升值后能够兑换更多的外币。

9.人民币汇率越高越好。

简析:并非人民币汇率越高越好。人民币汇率升高即人民币升值,有利有弊,权衡利弊得失,人民币过快升值对经济的发展是弊大于利,因此我们应努力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

10.所谓有效供给,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愿意提供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简析:如果生产者对某种商品只有提供出售的愿望,而没有提供出售的能力,则不能形成有效供给;同样,仅具备提供出售的能力,但生产者由于各种原因不愿进行生产,也不能形成有效供给。供给是供给欲望和供给能力的统一。

11.价值也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上下波动。

简析: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会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价值不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只能说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发生波动。

12.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则商品的价值量会减小。

简析: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13.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有时供求决定价格,有时价值决定价格。

简析: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14.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就应多发行纸币。

简析:纸币发行过多,会引发通货膨胀,纸币的购买力减弱,会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

15.物价水平越低,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

简析:物价持续下跌,会影响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最终影响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16.扩大内需就是鼓励超前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节制消费。

简析:任何时候都应该倡导与国情和家庭收入相符合的适度消费,另外内需还包括国内投资需求和国内消费需求。

17.从众心理、求异心理和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都是不正确的。

简析: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从众和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应作辩证分析,不能简单否定。我们不提倡的是盲目从众以及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的消费。

18.凡是消费都能促进生产。

简析: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有二重性:当消费的增长和变化与生产的增长和变化相适应时,消费对生产起促进作用;反之,则对生产发展起阻碍作用。

19.消费有时能决定生产。

简析: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生产对消费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第一位的;消费对生产反作用再大也是第二位的。

20.公有制经济就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简析: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

简析: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不能把公有等同于国有、把公有制经济的主体等同于国有经济的主导。

2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简析: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另外注意,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23.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析: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4.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和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简析:二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是有主次之别的。

25.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唯一的组织形式。

简析:公司制是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26.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简析: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27.公司的执行机构是股东大会及董事会。

简析:公司的执行机构是总经理及其助手,公司的决策机构是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及董事会,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

28.实行股份制改革后的中国农业银行等已不再是国有商业银行。

简析:农业银行改制后是国有控股银行,属于混合所有制企业,股份制企业如果是国家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29.企业间的竞争主要靠降价来取胜。

简析:企业间竞争可以通过降价来取胜,但这不是主要手段。对于降价要做具体分析,不是所有的降价都能带来竞争中的优势,有时甚而还带来负面作用。

30.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因此企业利润率越高意味着越成功。

简析:成功企业的标准除了利润指标外,还应包括依法纳税、遵守企业伦理、承担社会责任等。

31.企业兼并是规模大的企业兼并规模小的企业。

简析: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是优胜劣汰,所以,兼并是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

32.劳动光荣,在我国劳动收入才是合法收入。

简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所以,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资本要素分配等财产性收入虽不是劳动收入但也是合法的。

33.解决就业问题是劳动者自己的事情。

简析:劳动者有自主择业权,但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34.劳动者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所以,劳动者享有合法权益是无条件的,一旦权益受损害,就要不惜一切代价维权。

简析: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劳动者享有权利与履行劳动义务互为前提;另外,劳动者维权必须通过合法途径和手段。

35.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所以,对商业银行而言,发放的贷款越多越好。

简析: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是存款业务;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贷款业务,发放贷款要坚持真实、谨慎、安全性、效益性原则。

36.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是债务证书,都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

简析:股票不是定期收取利息的,它的收入来源于两部分:股息或红利,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另外,债券是债务证书,股票是所有权证书。

37.公司经营不善,股东可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

简析:股东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出资,如要改变股东身份,要么等待公司破产清盘,要么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股票可以在股票市场上流通买卖。

38.商业保险是避免风险的投资,可以分为社会保险和人身保险,任何公司都可以经营保险业务。

简析: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投资,而非“避免”,可以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只有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才可以经营保险业务。

39.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都是按劳分配。

简析: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等属于非按劳分配。

40.劳动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

简析:个体劳动收入、私营和外资企业中的按劳动要素收入就不是按劳分配收入。

41.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简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42.公平是效率的物质前提,效率是公平的保证。

简析: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43.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简析:财政收入的多少需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全面分析。在社会财富总量增加的前提下,可以增加财政收入;若社会财富总量一定,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4.财政收支平衡就是指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

简析:财政收支平衡并不仅仅指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还包括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及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两种情况。

45.在通货膨胀时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通货紧缩时国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简析:国家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应根据国家的经济形势而定。在通货紧缩时,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通货膨胀时,经济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这是需要注意是“可以”采取,并非一定“实行”。

46.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因此税收越多越好,税率越高越好。

简析:税收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生产和消费,最终将对税收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另外,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

47.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就能消除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简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及其差距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效率的重要杠杆,社会不可能也不应该只通过个人所得税把收入差距消除。

48.国家的计划调节与市场的调节是相对立的。

简析: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国家的计划调节和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国家的计划调节是建立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之上的,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同时又是对市场缺陷的弥补和纠正。另外,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比较是“计划好”还是“市场好”。

49.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只要是市场竞争,就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简析:竞争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也会带来资源浪费,还有局限性和弊端。

50.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特有的。

简析: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51.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简析: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52.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简析: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社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53.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平衡的发展过程。

简析: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不同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所差别。

54.GDP是衡量经济增长与成绩的唯一指标。

简析:GDP是衡量一个国家与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标准,而非唯一指标。另外,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55.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简析: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人才及管理,尤其在市场开拓、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给中国民族工业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但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通过与跨国公司的竞争和合作,可以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56.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简析: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不平等带来的各种人为因素,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会继续拉大,各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化也会加大。但在这一进程中,加强国际合作与对话、交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经过各国的共同努力,经济全球化不仅会给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且会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会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57.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

简析: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58.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出路在于“引进来”。

简析:“引进来”要结合企业实际,注重质量,把吸收、消化和创新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增强企业自力更生的能力。不仅要坚持“引进来”,还要坚持“走出去”战略。

59.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简析:我国大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而非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黄岛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公有制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拥抱新经济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目的、形式与治理保障
论腐败与一党制及公有制的联系
论腐败与一党制及公有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