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新思考

2016-04-08济南市水利局局长张曰良

山东水利 2016年11期
关键词:水源地济南市水源

济南市水利局局长 张曰良

济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新思考

济南市水利局局长 张曰良

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济南市通过水网构建和水生态文明建设,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而随着“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深入推进和济南新区规划建设对水资源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当前济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对将来一段时期水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济南市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以河湖水系连通为重点,通过实施玉符河卧虎山水库调水、五库连通等水源连通工程,基本实现了当地地表水、地下水、黄河水、长江水的互联互通、联合调度;通过实施卧虎山、狼猫山等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蓄水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实施卧虎山水库增容、济阳稍门水库以及“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雨洪资源利用能力不断提高;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农业节水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南部山区水土保持治理水源涵养能力持续提升,趵突泉实现13年持续喷涌,全市基本构建起了河湖相连、多源互补、丰枯调剂、地表地下双控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科学利用和优化配置提出了新要求

尽管济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济南市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客水依赖程度高,人多地少水缺是基本水情。

一是供需矛盾突出,当地水资源缺口较大。济南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量290 m3,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500 m3的缺水标准。全市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可利用量11.56亿m3,近5年平均用水总量17.04亿m3,年均调引客水6.48亿m3,黄河、长江客水占全市供水量的近40%。

二是地下水开采量仍较大,保泉基础不牢。据测算,近5年平均地下水开采仍达到6.5亿m3,开发利用率较大。同时,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展,地下水补给区面积也在逐步萎缩,在24处重点强渗漏带中,存在不同程度破坏。地下水的高度开采和补给量减少,造成泉水生态异常脆弱,一旦大气降水偏少,直接影响到泉水持续喷涌。

三是用水结构不够合理,水资源配置不尽科学。从用水结构上看,济南市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2以上,农业用水比重过高,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城市的发展空间。从水源布局上看,现状水源、供水工程布局主要集中在西部及北部,东部、南部区域供水工程建设相对滞后。

当前济南市水资源面临的形势也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一是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定位更高,“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中心任务正加速推进,建设与山东省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现代泉城的战略目标对水资源保障提出更高要求;二是城市蓝线保护更加明确,2016年7月国务院批复了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划定城市蓝线保护范围,严格控制用水总量特别是地下水的开采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三是新区建设任务更为紧迫,济南国家级黄河新区申请设立工作加快推进,黄河新区建设也将对水资源支撑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些重要举措既是济南市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也给水资源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三、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对策措施

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产”,按照“广蓄水、储客水、保泉水”的指导意见,充分利用雨洪水资源、加大引黄引江力度,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多管齐下,千方百计增加水资源存量

围绕“广蓄水”,充分利用雨洪水资源,增加当地水资源的存量。结合防洪规划,通过重点水源工程和海绵城市建设等,留住天上水,蓄水于地下,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补给能力,增加水资源存量。一是实施重点水源工程,增加雨洪水储备。南部山区实施玉符河、绣江河等河道拦蓄工程,北部平原实施徒骇河、土马河等河道拦蓄工程;加快雨洪水资源化工程,实施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南部山区重点实施小型水库塘坝除险加固,北部平原农村坑塘整治,东部地区实施河道截流分洪工程。二是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提高水源自然涵养能力。重点实施泉域重点渗漏带保护与修复、玉符河上游三川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科技示范园建设,大力开展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保持和提高植被调蓄径流和涵养水源能力。三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雨水利用率。统筹推进城区河道、园林绿地、城市道路、建筑小区系统工程建设,力争把70%的降雨就地消纳利用。四是加快引黄工程建设,更多储备客水。重点实施历城埝头水源地、长清大觉寺、章丘白云湖等引黄水源工程建设,提高引黄供水能力。新建济阳葛店、历城霍家溜、章丘土城子3处引黄闸前泵站,在黄河低水位的情况下,提高引黄工程的保障能力。同时加大长江水用水指标,适时调水入库,加大储备。全面完成市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东湖水库输水工程建设,提早实现向东区水厂供水,充分调引、储备、使用长江水。

(二)综合施策,力保泉水持续喷涌

一是严格管控泉水直接补给区、泉水重点渗漏带、城市河道水库、城市山体4条保护红线,划定城区向南发展控制线,并将相应的管控要求纳入名泉保护条例及相关管理规定。加快编制完成《济南市名泉保护总体规划》,为开展渗漏带保护与修复等保泉工作提供科学遵循。

二是积极调引客水,科学开展精准补源。围绕泉域边界与联系、保泉补源的最佳途径与效果、地下水开采量与开采时段、轨道交通与泉水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化研究。根据泉水水位变化和水库库容等情况,积极调引客水资源,通过卧虎山、锦绣川向泉泸-钱家庄、玉符河、大涧沟、邵而-展村等渗漏带以及城区河道开展生态补源。

三是大力实施水源置换,减少地下水开采。实施泉域补给区农业灌溉用水置换和东西部工业用水置换,逐步关闭城市自备井。与此同时,扩大城市公共供水范围,以逐步解决城区内270余个城中村以及400余个企事业单位自备井饮水问题;推进东区水厂供水管网建设、章丘化工工业园区水源替换工作,利用地表水源或客水置换东部城区及章丘化工园区地下水。

四是加大水政执法力度,严格保护地下水。建立全方位水资源监控体系,实施更加严格的地下水管控措施。开展保泉集中整治行动,深入推进封井保泉,保持打击违法取用地下水的高压态势,实现地下水管理的“可控、可调、可罚”的目标。

(三)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行业节水水平。加强农业节水管理,以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以及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农业高效园区等为带动,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和先进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工业方面,实施产业转型,引进先进节水设备,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生活用水方面,加强供水管网维护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

二是加强雨污水利用科学研究,完善再生水回用以奖代补资金保障政策和区域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运营,新建或扩建再生水利用工程,加快中水回用配套管网建设,将再生水广泛用于工业生产用水。

三是结合市区水源综合规划,优化供水厂、站布局,解决“西水东输、北水南调”问题,加快推进东区水厂、南康水厂、旅游路水厂和东湖水厂及配套加压站、管线等建设工程。提升改造腊山、白泉等地下水源水厂供水设施,加快建设孙村、唐冶、彩石等加压站及配套管线,扩大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完善地表水与地下水互备互调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四)系统治理,强化水生态保护一是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完善水源地保护体制机制,开展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制定出台适合济南市实际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行政法规,建立饮用水源地执法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实施卧虎山水库、锦绣川水库、狼猫山水库等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编制全市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建立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机制,健全水源地安全监控体系、应急体系和管理制度体系,强化日常及应急管理。

二是加强水污染综合防治,减少污水排放,提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积极推行工业清洁生产,从严审批高耗水、高污染物排放等建设项目,取缔不符合产业政策、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推广企业废污水循环利用技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抓好畜禽养殖粪污减排工作,尤其在泉域范围内要调整好农业种植结构,减少化肥农业使用量。建立城市排水管理考核机制,加强重点行业、各类工业集聚区污水排放管控。

三是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力争2017年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结合城市防汛工作,加快绕城高速内雨污管网分流改造。结合南部山区保护工作,加快建设完善仲宫、柳埠、西营镇等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核定水域纳污能力,开展玉符河、兴济河等生态流量确定,保障河流健康。

(责任编辑 赵其芬)

猜你喜欢

水源地济南市水源
保护水源
济南市大秦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浅议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济南市大秦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南水源头清如许
寻找水源
河南省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调查评价
基于GIS的济南市大气污染时空分析
矿山疏干排水对地下水源地影响的数值模拟
济南市工程咨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