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中地区水系存在问题的治理措施初探

2016-04-07高旭艳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6年2期

高旭艳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01)



关中地区水系存在问题的治理措施初探

高旭艳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 西安710001)

【摘要】关中地区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但面临着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污染严重等问题。根据“山水林田湖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等新时期治水思想,结合关中天然水系特点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在已成水利设施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布局湿地、蓄滞洪区等柔性治水措施,完善关中地区水系格局,推进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水和谐。本文对此加以阐述。

【关键词】水系格局; 水系治理; 柔性措施; 水生态文明

1关中地区概况及天然水系格局

1.1地理位置及战略地位

关中地区地处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m,东西长约360km,南北宽20~100km,面积约5.55万km2。地势为南北高中间低,西部高东部低,中部是一个由西向东的地堑式构造盆地,渭河自西向东穿过盆地中部,两侧是经黄土沉积和渭河干支流冲积而成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地处秦岭以北、北山以南,以其位居函谷关、大散关、武关、萧关四关之中而得名,自古是我国战略要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孕育了辉煌的周秦汉唐盛世,在我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迈入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亚欧大陆桥的中心,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区,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节点,国家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关中肩负着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带动陕西、引领西部发展的历史重任。

1.2天然水系格局

关中地区主要河流为黄河及渭河干支流,黄河北干流自北而南纵贯关中东界,渭河干流自西而东横贯关中平原中部,构成天然水系最主要的骨架。渭河支流进一步丰满了关中水系,左岸支流由北向南流经黄土高原汇入渭河,右岸支流源于秦岭南麓由南至北汇入渭河。黄河、渭河及渭河主要支流形成了“一横十纵”的天然水系基本格局,共同勾勒出关中水系“羽状”的特征格局[1]。

其中,“一横”为渭河干流;“十纵”为黄河干流以及渭河九条主要支流,包括右岸的石头河、黑河、沣河、灞河、沋河,左岸渭河以北的千河、泾河、石川河、洛河。

2水系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中地区地势广袤平坦,历史上曾经水草丰茂、沃野千里、草木花香、生态良好,被文人墨客描绘为“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关中地区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史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同时以八百里秦川著称于世。曾经有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创造了周秦汉唐盛世。秦时建设的郑国渠、汉唐时建设的渭河漕运和长安城供水体系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后来的“关中八惠”,开创了我国近现代水利建设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全省人民在渭河及其支流以及黄河干流上建设的一大批灌溉、供水、防洪工程,基本奠定了关中地区现代水利工程的大格局。特别是“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为解决日趋紧张的缺水与严峻的防洪问题,举全省之力抓紧实施了渭河综合治理、引汉济渭调水两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水利工程,同时正在加快推进另一项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泾河东庄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工作,开创了全省水利建设的新局面。

但是,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关中地区水系治理不足问题逐渐显现,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a.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但调蓄能力与水源工程相互连通不够。截至目前,区内已初步形成了以自流引水为主,蓄、引、提、调、井相结合的供水体系,但现状地表水源以无调蓄能力的提、引水工程为主,具有调蓄能力的蓄水工程可供水量所占比例较低,调蓄能力不足。同时,虽然在渭北泾东、渭北泾西、渭河以南形成了几个局域连通的灌溉供水网络,但区块之间缺乏连通,余缺互补性差,无法保证供水安全和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b.防洪体系不完善,洪水调控、排沙减淤与蓄滞洪区设施建设滞后。随着渭河综合治理主体工程的建成,渭河干流与重要支流有了高标准的堤防、控导与蓄滞洪工程,设防标准的洪水可以得到有效预防,但仍缺乏防洪调蓄工程以及柔性的分滞洪区设施等,仅仅能够局部控制洪水而不能管理洪水,无法提高利用洪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c.水环境及水生态恶化问题依然突出。河流水质总体较差,仍存在不达标问题;废污水及主要牙污染物入河量均超过水系纳污能力;部分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回用设施建成后,因运行经费和监管存在问题导致实际运行效果不佳,再生水回用率偏低,甚至有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区域水资源短缺,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不得不挤占河道生态用水,致使部分河段枯水期常出现断流,水生态系统严重恶化;湿地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农业生产、交通基建、城市建设侵占湿地,以及水质污染、生态用水紧缺等都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地下水超采未得到遏制,特别是沿渭城市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超采区的地下水位仍没有恢复到超采前的历史水位;与防洪、泥沙淤积、水资源短缺等方面的矛盾,制约着水景观建设与发展;水文化历史挖掘不足,产品结构较为单一。

3水系治理思想、布局及主要措施

3.1治理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精神,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系统治水思想为统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从刚性治水向柔性治水转变,加快山河江坡治理,实施大水大绿工程,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尽可能地聚集水、留住水、涵养水、用好水,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水资源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群众的宝贵财富。

3.2治理布局

以水资源自然禀赋为基础,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构建安全水系、健康水系和优美水系为目标,在满足河湖功能前提下,构建以水系构架为载体,连通工程为纽带,节点工程、柔性调控措施相结合,制度做保障,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连通,纵横成网、河湖相连、渠库相通、百库千塘、湿地成片、湖泊镶嵌、绿树成荫的关中水系格局。同时,以宝鸡峡引渭渠道、引汉济渭输水干线、东庄水库及古贤水库供水线路为主,形成南、中、北三条人工水系通道,与天然河湖水系共同构成关中“四横十纵”骨干水系格局。同时,中线自西向东、北线自东向西汇于泾河,将黄河、渭河及千河、泾河、石川河等北岸支流,以及冯家山水库、东庄水库、富平地下水库、卤阳湖等湖库、湿地及蓄滞洪区联通起来,形成贯通东西的人工水系通道,在渭河北岸再造一条“渭河”。

河流上游地区以及河堤、库岸植树种草绿化,固沙涵水,改善生态环境;中游地区布置建设蓄洪水库、江河湖库连通工程、引洪淤灌工程等,提高雨洪资源调控利用能力;秦岭峪口以上减少人工干预,着力恢复自然修复能力;河流下游河滩、支流河口、秦岭七十二峪口及污水入河口修建人工湿地,确保每个县区至少有1处湿地,处理后的污水排入河道前必须先进入湿地降解净化。

加大城镇和工业污水处理力度,杜绝污水不经处理直排入河,大幅降低入河排污总量;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大雨水资源利用,缓解城市内涝;有条件的城镇河段,建设滨水公园、水面景观等休闲和健身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处湖泊水面,有条件的乡村恢复和建设蓄水塘坝涝池,充分利用雨水和再生水资源,促进乡村环境改善。

持续推进渭河生态环境改善,打造关中八百里“中央公园”。西安市以重塑“八水绕长安”历史胜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宝鸡市围绕“山水宝鸡”建设,打造关中旅游新地标;咸阳市围绕“水秀咸阳”建设,打造现代历史文化名城;渭南市围绕陕西东大门建设,打造“关中水乡”;铜川市借力“药王故里”,打造“水耀铜川”。

3.3主要措施

a.蓄洪及连通工程。建设蓄滞洪工程8197处,年可蓄滞洪水6.94亿m3,其中,蓄滞洪水库92座,总库容44.99亿m3,滞洪库容17.23亿m3,年蓄滞洪水4.0亿m3;地下水库1座,总库容约1.0亿m3,可调蓄水量0.6亿m3;蓄滞洪区10处(二华夹槽按1处),蓄滞洪容积1.53亿m3,年可蓄滞洪水1.74亿m3;塘坝涝池8094处,蓄滞洪容积0.33亿m3,年可蓄滞洪水0.60亿m3。引汉济渭、古贤引黄等连通工程42处,可调引水量37亿m3。

b.水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水生态修复建设工程854处,其中,生态水保障工程177处,提供生态水量8.14亿m3;生态湿地225处,湿地面积9.89万hm2;新建改扩建污水处理厂279座,新增处理能力290万m3/d,新增再生水回用能力90万m3/d;入河排污口人工湿地146处,湿地面积67hm2;地下水超采量压减0.5亿m3;地下水回灌26处,年回灌水量8057万m3。

c.水景观及水文化工程。恢复和建设湖池、橡胶坝等水景观工程802处,水面面积1.37万hm2;以关中城市群规划为依托,构建以“汉唐文化、八水长安”为主题的西安(西咸新区)水文化主题板块、以“周秦源头,渭水神韵”为主题的宝鸡水文化主题板块、 以“秦风汉韵、渭河古渡”为主题的咸阳(杨凌)水文化主题板块、以“耀瓷故里,漆沮交融”为主题的铜川水文化主题板块以及以“人文荟萃,黄渭交汇”为主题的渭南(韩城)水文化主题板块。

4实施效果

上述治理措施实施后,依托引汉济渭、东庄水库、黄河古贤引水等调、蓄、引工程,实施人工湿地、蓄滞洪区、河湖连通工程、海绵城市以及再生水利用等柔性治水措施,关中地区安全、健康、优美、智慧的水系基本建立: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基本满足,大中城市、重要集镇和乡村将达到规定防洪标准,洪涝灾害损失程度显著降低;主要河流生态水量得到保障,生态修复能力显著提高,河流水质明显改善,渭河生态长廊成为关中“中央公园”,城市湖泊水面及滨水休闲、健身、文化公园星罗棋布,河堤湖岸绿树成荫,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基本形成,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重现“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的历史美好风貌。

On governance measures of the problems in Guanzhong region water system

GAO Xuyan

(ShaanxiWaterConservancyElectricPowerSurveyDesignInstitute,Xi’an710001,China)

Abstract:Guanzhong region is the core bel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However, the region suffers from problems of water resources shortag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ime and space, severe water pollution, etc.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uanzhong natural water system and problems in present situation are combined according to ‘mountain, water, forest, field and lake form one community of life’ and other water-control ideas in new period. Water system pattern in Guanzhong region is perfected, regional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promoted, and human-water harmony is realized on the ba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built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through rationally arranging wetland, flood storage and detention areas, as well as other flexible water conservancy measures, which are expound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water system pattern; water system governance; flexible measures;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OI:10.16616/j.cnki.10-1326/TV.2016.02.009

中图分类号:TV2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 4774(2016)02- 003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