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过程的建筑课程设计改革方向探讨★

2016-04-07

山西建筑 2016年12期
关键词:建筑学现实生活建筑师

吴 华 沙

(厦门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基于思维过程的建筑课程设计改革方向探讨★

吴 华 沙

(厦门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通过分析建筑和建筑师、建筑实践和建筑教育、建筑教育和建筑学之间的关系,从感知能力、建造能力、批评能力等方面,总结了建筑课程设计改革的总体方向,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建筑教育,课程设计,感知能力,建筑学

0 引言

以“思维过程”为导向,探讨宏观的建筑教育问题,有利于看清建筑课程设计的现状,追问革新的方向。

1 对三个问题(现象)的探讨

1.1 建筑和建筑师的关系

表面上看,建筑师(包括学生)以主动的思维意识控制建筑的生成。建筑师创造了剧场,舞台中上演了戏剧,人在观演——建筑师创造了建筑,提供了生活,这时建筑是建筑师的代名词。但建筑本质上是作为人类基本需求中“住”的载体,源于现实生活,不管有没有建筑师这个角色,建筑该怎么产生就怎么产生。不管有没有剧场,表演和观演都可随处发生,无非是转移到建筑中而已。建筑是高于建筑师的,生活是高于设计的。现实生活中,建筑按使用者的需求产生或改变,即便是那些经过建筑师“艰苦努力”产生的建筑,建成伊始就不受建筑师控制,即刻成为它想成为的样子,然后转身嘲讽它的建筑师。因而,建筑师应该向建筑学习,向现实生活学习。

1.2 建筑实践对建筑教育的影响

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的影响下,教育者以建筑实践的过程来设计教学,要求学生在短暂的准备过后,确定设计方向,由模糊到清晰地深入建筑设计,可称之为“带有目的性的设计过程”。然而,学生在没有经验支撑的情况下,何来把握、控制。从学生角度,更常听到的论述是:“建筑教育与实践完全脱轨”“我在学校所学对于工作并无很大帮助”。这些问题的症结都在于,教育者用完全“成人”的语汇与“婴儿”对话,希望将自身的实践手把手的传递给学生。但教育不能等同于实践,学生很难通过这些不加筛选的语汇建立自身的思维体系,常处于手足无措的状态。

1.3 建筑教育与建筑学

中国建筑教育体系的建立不到百年。这期间,新的材料和施工体系被引进,美学和评价标准被翻译并植入,并面向普适大众,适应大规模建设的需要。这个体系快速地在全国复制,影响直到今日。它是“可读的”“完整的”,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生产建筑的流程。它也是“暴力的”“直接的”,很少对历史和现实加以批评。模仿而来的教育体系,加剧了传统建筑和建造方式的没落,这不是领路者的本意,却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有趣的是,当代教育看上去正在积极转变,要求学生回归传统,尊重历史和文脉,反对无序的市场化建设,然而不同时期的教育都界定了某种“建筑道德观”,即“什么样的建筑才是好建筑”“为什么这样的建筑是好建筑”则鲜有追问。对学生而言,这是很危险的现象,他们并没有能力反思教育者的观点,只能活在变小了的世界,无质问的机会和能力,只能成为权威的代言人。由此,单纯的变革教育者输出方式无法触及教育体系的根本。

总结以上三个问题,中国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生产面临的是共性问题,这决定了教育体系更多考虑结果(建筑),而非设计主体(学生)。随着城市化减速,建筑师面临着更繁复、个性的问题。建筑学须从基于大规模建造的“生产”,转向基于个性化需求的“设计”。建筑教育的目的由此导向设计主体。

2 建筑课程设计改革

基于以上三个问题的分析,建筑课程设计的革新可立足于思维过程的三个能力,具体如下。

2.1 感知能力

感知是设计主体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今天的教育仍无有效方式应对感知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希望学生早早进入建筑专业门槛,即使面临的是小型课题,学生也需全面地提出概念新颖、功能合理、造型美观的方案,并成熟地绘制出来。随着年级的升高,从单一空间到复合空间,从简单搭建到复杂结构选型,设计问题看似越复杂,但并无实质区别。学生的思维里,课程设计是公式化、程序化的,脱离了现实生活。

感知是人类与身俱来的思维能力,在学生早期的教育中却被忽略了。一些不难感知的场景,如老人在骑楼下下棋、小孩在楼道里嬉戏、歌手在地下通道演唱。这些平常的细节都蕴含着专业设计中不具有的功能,现实生活给予这些交通空间更多属性。这时候感知成为思维的起点,取代案例研究和其他专业性准备工作,为创作提供依据。课程设计的开始,要避免一开始就引导学生以专业角度阅读场地、空间,而应鼓励学生提取、描绘、总结现实生活的场景和事件,从中寻找建筑的基本需求,诚实面对创作建筑。这一过程中,教育者脱离传统角色,并非学生的直接学习对象,转而为学生提供与生活对接的时空。

2.2 建造能力

建造并非是工程学范畴的“建造”,而是学生主动控制建筑生产的思维过程。建造能力是建筑设计的基础能力,是过去教育改革的重点,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按类型和项目大小划分的课程设计中,教育者用尽可能多的建筑类型,让学生“感悟”输出的知识。近年来,站在教育实践领先地位的几个团体,相继淡化了教育与实践的对应关系,逐步构建起以建筑学基础问题:空间、结构、材料、场地、场所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教学体系。在低年级的课程设计中,不过分强调成果的完整性,而是将建筑学基础问题分阶段、有主次地引入课程设计,高年级则要求学生相对全面地考虑这些问题。建筑学基础问题成为知识的输出方。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从成果导向学生建造能力,意味着建筑学回归到其本质需求。这一思维训练过程,教育者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构建起学生与建筑学基础问题直接对话的空间。学生脱离了无序的知识体系和僵化的设计流程,得以主动地控制思维过程。建造能力的提升,应尊重学生作为设计主体,具备独立的感知能力。面对相比现实生活更为抽象的建筑学基础,需要教育者有效合理的组织。

2.3 批评能力

建筑批评是对建筑既存的反思,是建立建筑观的必要思维过程。批评并不是成熟建筑师的特权,学生对建筑现象的概括、解读,都可以狭义的视作一种批评。批评,是希望学生重新思考、议论,提出有价值的思想,不单是为了否定,也是为了更好地肯定,是为了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方式。设计首先应该是批评的具化,批评对设计思维有反馈作用。

课程设计中,借鉴多批评少,学生被训化,批评更像在越权,学生成为生产建筑的工具,是市场的附庸。教育仍无有效、成形的方式去鼓励学生参与批评。批评应成为基本思维能力,贯穿于不同年级的教学体系,与当初美术学一样,成为指导学生开展建筑设计的基础课程。教育者要避免成熟建筑观的单向输出,应该参与到学生批评的过程中,同时也对学生的批评做出批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要主动讲述、有意识的讨论,应有明确观点并有足够的论证支撑,也对教师的批评做出批评,并且落实到具体的设计中。

3 结语

感知、建造、批评能力的培养,都要求改革立足于设计主体(学生),要尊重学生的能动性,视教育者为建筑与学生的媒介。三者是并列的思维过程,贯穿于课程设计的始终,没有先后之分,不能说感知能力面向低年级学生,而批评能力面向高年级学生。目前,对建造能力的培养,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对学生感知、批评能力的提升,仍然缺少切实具体可行的方法,这也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1] 郝曙光.建筑师素质与建筑学教育的思考[J].华中建筑,2003(3):137-138.

[2] 丁沃沃.重新思考中国的建筑教育[J].建筑学报,2004(2):14-16.

[3] 龚 恺.东南大学建筑系四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研究[J].建筑学报,2005(12):24-26.

[4] 顾大庆.中国建筑教育的遗产及21世纪的挑战[J].中国建筑教育,2008(1):19-23.

Inquiry on architectural curriculum design reform trend on the basis of thinking process★

Wu Huasha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 Architecture, Xiamen College of Technology, Xiamen 361000, China)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 architectural practice and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nd architecture, starting from two aspects of sensing capacity and criticism capacity, the paper summarizes general architectural curriculum design reform trend, so as to fully play the role of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sensing capacity, architecture

1009-6825(2016)12-0233-02

2016-02-17

★:本文受厦门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基于建筑设计思维过程的课程设计教改研究”资助(项目编号:JGY201419)

吴华沙(1986- ),男,硕士,助教

G642.0

A

猜你喜欢

建筑学现实生活建筑师
胖胖的“建筑师”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假期归来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