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日微课:不一样的精彩

2016-04-06张贝迪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知识点微课

张贝迪

日坛小学研发的节日微课,涉及文学、艺术、综合实践、体育、科学等学科。每个节日设计了由来与传说、习俗、文学艺术等主题,并将传统节日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利用移动信息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和数字娱乐产品开展节日文化活动,深入浅出地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增强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逐步明白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

节日微课的研发内容

研发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五大节日内容系列微课,采用讲故事、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践法、表演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每节微课不限于一种教学方法,常常同时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保证了一定的开放性。同时,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如:在春节系列微课的研发中,设计了“年的由来与传说”“门上的年味”“春季美食”“欢天喜地过大年”四大主题,分别采用了讲故事、实践法、演示法和表演法等教学方法。

节日微课的研发遵循以下三个宗旨:

1.呈现学科节日文化教育元素

整合学科课程中节日文化教育资源,以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为突破口,发动各学科教师及学生充分挖掘各层面节日文化教育资源,开发并整合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的教育资源,以多种形式呈现、多方位地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渗透与运用。

例如:《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微课展现了音乐学科中地方民歌的特点,学生除了会唱歌曲,还了解了各地的音乐文化,及民歌在节日文化中的作用,寓民乐教育于节日文化中。

2.体现民族文化在学科中的育人價值

例如:《蹴鞠》微课介绍足球最先起源于中国,古时称为蹴鞠,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

3.整合学科节日文化教学资源

例如:《庙会》微课整合了美术、综合实践等多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有传统剪纸、剪挂笺、小挂饰、传统民间图形图案欣赏、中国传统民间色彩等。教师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整理,详略得当地进行了呈现。

节日微课的设计思路

1.中心转移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即实现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在活动的设计上,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和对节日过程的体验。尽力避免教师在微课中的反复讲解,尽量做到精讲,以学生了解民俗和对节日过程的体验替代灌输式的讲授。

在微课学习的评价上,着力于学生参与民俗活动的效果,以过程性的连续的评价与反馈替代片段性的结点评价。为实现上述两点,在微课的设计中,除了录制的微视频外,还包含了微课的教学设计、学习单、反馈测评(如节日活动体验、传统手工艺学习等)以及微课的拓展教学资源。

2.模式翻转

节日微课打破了原有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用一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更能适应孩子需求的方式实现了课堂的转变——由“课上学新知,课下内化知识”翻转为“课下学新知,课上内化知识”。其实这种教学模式翻转的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更重要的还有我们的观念和习惯:由过去“我教、你学”到现在“你学、互教”,课堂上更多的是师生间、生生间的沟通、交流和实践体验。

节日微课更加像一对一课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步调进行个性化学习,了解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室巡回,答疑解惑、指导实践、探讨更深的内容,并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学习、实践。节日微课能更好地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颠覆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彻底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节日微课的实施,受益最大的是学生,挑战最大的是教师。教师除了对我国的节日文化有科学深透的把握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处理,要因材施教,为学生做选择,为学生做取舍,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针对性和简洁性。微课所讲授的知识点,可以是由来与传说、习俗与典故、文学与艺术;也可以是民俗体验、技艺传承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

3.特点鲜明

微课时。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分钟一节课的教学知识体系来说,微课可以称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微课堂。节日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节日知识点(如节日的由来、演变、传说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节日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微主题。原则上一节微课包含一个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对节日微课知识点与学科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如果两个知识点的关系确实非常紧密,在满足时间限制(10分钟以内)、适应小学生学习特征的情况下,学校允许一节微课包含两个知识点。

4.联系紧密

考虑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学科教师在设计与制作节日微课时,要树立大课程的意识,处理好“叶”和“森林”的关系,不因微课这“一叶”障目而不见学科课程知识体系这座“森林”,因此,学科教师在分割知识点制作微课时,要考虑知识点的前后联系,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梳理和对知识点的再设计,使节日微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考虑与其它教学资源的关系。这使得节日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节日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节日微教学资源环境”。

5.简单实用

节日微课讲授的内容按一条主线展开。节日微课围绕着这一条主线突出重点,语言精炼而简明,用最短的时间,通过通俗易懂的例子说清观点。

节日微课快速引入课题,有吸引力。如设置疑问、引入悬念,用生活相关的现象或问题、小故事、生活场景引入,力求新颖、有趣、有感染力,与题目相连紧密,快速切题。

节日微课基于教学设计构想,完全一对一地“启惑”“解惑”。对节日微课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规律;要以实际节日活动推动学生思考。

节日微课的实施成效

1.方便師生使用和学习

节日微课把传统的教学场地从课堂拓展到了信息终端(电脑、手机、Ipad等);教学时间从课堂上拓展到了学生的空余时间;知识传授方式由课堂上一师对多生改为一师一生。这种形式较好地适应了不同的个体需求。教师录制好的节日教学视频上传至学校服务器,学生在自习课或课外使用电脑、手机从服务器上下载并观看教学视频,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没看清楚的可以反复观看。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他们始终处于思考、分析、探索、提高的状态中,真正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2.促进师生成长

教师层面。制作微课程的过程,不仅促使教师提升信息技术水平,也促使教师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所以,节日微课制作,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让教师在不断地反思中获得更好的成长,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得到转变。

学生层面。节日微课以一个个完整而独立的知识点呈现,可重复知识点分析,学生不懂可以反复播放,针对性地深入学习,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解决了传统课堂不可重复的问题。学生真正参与到节日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之中。

课堂操作层面。节日微课的应用是传统课程教学资源的有力补充,学生在家中也可以运用网络很好地巩固学习,对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及一些难点、盲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和指导,加强了家校沟通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知识点微课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