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传统文化 育“中国情节”

2016-04-06魏小娟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家风传统

魏小娟

我们国家提出,实现“中国梦”就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梦”的内涵和实施渠道。要通过教育、学习、宣传等各种方式广泛传播,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一种激发正能量的良好氛围。

那么,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在文化中,价值观是根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西方文化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些人生活的一部分。2014年10月下旬的一天,我接到了一位一年级家长打来的电话,这位妈妈兴高采烈地问我:“魏校长,快到万圣节了,咱学校搞庆祝活动吗?”我愣了,忙问:“您是什么意思?”家长说:“孩子上幼儿园时搞了万圣节庆祝活动,咱学校如果要搞,我们就过来帮忙!”我婉拒了家长的好意。万圣节当天晚上,不少家长在微信圈里晒和孩子们一起庆祝的情景。我在想,一个西方的传统节日,在我们的孩子心中播下了难忘的种子,而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孩子们又了解多少?

如今,每到圣诞节来临前夕,放眼望去,大街小巷节日氛围浓重。孩子们早上见到老师,热情地打招呼:“圣诞节快乐!”年轻的教师们、家长们,更是跃跃欲试,期待早点下班、早点放学。我又在想,圣诞节这个西方最盛大的节日,在中国年轻一代以及孩子们的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既然“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那么,一个中国人如果连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都不了解,对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都不热爱,谈何热爱自己的国家?谈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为此,学校本着扬弃的态度,精心设计“过中国节,育民族情”主题创意系列活动,把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抓手,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讨论,学校决定重点引导学生过好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五大传统节日,使这些节日中所凝结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想精华,成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

由此,学校确立了几大教育途径:

1.课程育人:节日教育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学校注重多学科的融合和跨领域的应用,实施微课程和翻转课堂,转变了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微课程记录了教师给学生讲授的课程内容,并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等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微课程。翻转课堂使教师的角色从舞台上的指挥者,变为了学生身边的指导者。在开发和利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资源中,激发学生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情。

2.实践育人:开展主题系列创意活动,在学校德育活动体系中突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主题,引导学生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德。

3.协同育人: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家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学生及家长在良好家风的熏陶感染中养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的道德风尚,弘扬中华美德。

结合课程特点,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1.国家课程

学校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途径,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拓展学科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如:四年级语文教材《中华文化》第六单元中的“综合性学习”(传统节日习俗)这一内容,体现了学科德育渗透,展示了学科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所形成的教育合力。

2.地方课程

学校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结合本校实际,精选优秀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加以提炼整合。在学科设置上,体现纵向深化以及横向交叉,综合语文实践活动性;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提炼精华,体现校本化与本土化。

在地方课程的使用中,把吟、听、绘有机结合,增强了教材的实效性。在学习要求上,有弹性、可变动,偏重自学能力、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运用到地方课程的学习中,如诵读古典诗文、讲述经典故事、学习民族舞蹈、欣赏《阳春白雪》、舞动太极扇、编织中国结……学生兴趣盎然地流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3.校本微课程

学校节日教育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学校注重多学科的融合和跨领域的应用,涉及文学、艺术、综合实践、体育、科学等学科。每个节日设计了由来与传说、习俗、文学艺术等主题。并将传统节日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利用移动信息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和数字娱乐产品开展节日文化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课内外教学有机融合,拓展了课程资源。学生通过学习节日课程,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从中领会到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

开展系列教育,凸显传统节日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通过各种载体,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各项活动凸显传统文化的特色。在此过程中,学生牵手文化,感悟传统,培养传统文化素养。

1.开展年节活动,传承中华传统

学校在中国五大传统节日到来前夕都要召开隆重的庆典活动,宣传节日的起源、民间习俗、文化内涵等,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端午节怀念爱国诗人屈原等,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教育,就是肯定中华民族,就是热爱中华民族,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年节活动中,师生自主收集整理有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献资料,研究其文化内涵、意义价值等,拍摄成微课程、微电影在节日庆祝活动中进行播放。采取互配合、相渗透的原则。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参与传统节日风俗活动。将探究静态习俗和亲身参与实践相结合,构建日坛小学节日主题活动体系,在节日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经历、成长。

日坛小学主题活动体系

——节日文化主题

节日 主题 活动内容

春节 爱国 中华习俗、

民族礼仪实践活动

清明节 孝亲 寻根问祖、

纪念英烈实践活动

端午节 忆贤 追怀先贤、

阳光健身实践活动

中秋节 团圆 关爱家庭、

赏月吟诵实践活动

2.开展传统游戏,体验民族情趣

中华传统游戏走进了学校校园。抖空竹、花式足球、翻花绳、剪窗花、推铁环、跳房子、踢毽子等,这些我们曾经很熟悉,而如今又感觉很陌生的传统游戏,现在成为日坛小荷少年们的新宠。例如,我们通过剪窗花的意象、心象和吉祥艺术培养美感,锤炼情趣,丰富生活,使孩子们变得心灵手巧,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感受节日氛围。

进行家风建设,奠定传统节日文化基石

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家风建设旨在以良好家风的道德示范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心灵成长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践行。

1.开展“家规、家训、家风”箴言征集活动

家规、家训是前人向后代传授的修身、治家、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和道德规范,是一个家庭的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生活准则。好的家规、家训是营造和谐家风、传达社会规范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学校人人参与,内容包括家族历代传承的“家训、家规”;家长在生活中治家立身、教育子女等方面好的做法、理念、体会;家长和孩子共同探讨制订的今后要努力实现的家风。学校将优秀箴言以播放、书法创作、编印“优秀家规家训箴言集”等形式进行宣传。

2.开展“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主题实践活动

学校深入开展以“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为主题的德育工作,开展“家风家教”大家谈、大讨论,组织学生采访家长和长辈,梳理各自家庭已有的家规家风或理想的家风;利用升旗仪式、集体校会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以“说说我家家风”“家风故事”“我理想的家风”“家风助我成长”“父母教会我……”等为主题的班队会,讲述家风小故事,营造良好氛围,使学生对家风家规有深入思考,发挥典型示范的正能量。

构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体系,收获学校特色发展硕果

目前,学校已经设计开发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五大节日系列微课;印制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五大节日创意实践手册一套;原创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节娃”乐乐形象标识;拍摄微电影《“节娃”诞生记》,在中国校外教育网专题页面进行展播;衍生学生教育评价产品:“节娃”印章、“节娃”玩偶;衍生节日教育宣传产品:“节娃”邮册、“节娃”服饰;结合学校荷美教育目标体系内容,分低、中、高年级,按照学校文化建设三步走目标:小荷才露尖尖角、映日荷花别样红、香远益清,三个主题设计印制《乐融融》学生绘本(一套三册)等。

學校整体构建“过中国节,育民族情”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素质高、教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特色教育师资队伍,教育成果起到了一定的辐射作用。

1.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深入贯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过中国节,育民族情”项目为抓手,引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热爱中国传统节日,认可中国传统节日,过好中国传统节日,激发爱国情、民族情。

2.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通过诵读古典诗文,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精美诗词、精彩片段,并能熟读成诵,积累数量远远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通过对文学领域名人、名篇的研究,学生不仅更多地了解了名人的生平及故事,还通过他们的生活了解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历史变革,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阅历,礼孝忠诚的传统价值观念悄悄改变着学生的言行。学校成立多个民族传统习俗社团,如剪纸、纸鸢、民谣、空竹、民俗小吃等,这些社团是各学科(包括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综合实践等)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有效延伸和补充。通过对民族艺术的研究与学习,每名学生都至少掌握了一项传统技艺,学校还挖掘和培养了400余名民俗传承小使者。

学生兴趣特长得到了发展。学生在《茉莉花》等古典音乐的弹奏中,体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雅;在响板操的舞动中,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在中国结的编织中,承接了传统编织的精神;操场上,回荡着传统游戏的欢快……寓教于乐的民族艺术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了他们的兴趣爱好。说学逗唱,吹拉弹跳,剪拼捏画,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3.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丰富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传统节日文化学习、体验、研究活动,教师们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传统戏曲、风筝制作、刺绣工艺、编织艺术等都是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常涉足的领域。同时,教师也增强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底气。教师们沐浴经典之风,体味儒雅人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司马迁的《史记》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从教育鼻祖孔子到一代伟人毛泽东,教师们触摸到了民族的血脉灵魂,感受到了优秀经典文化的无穷魅力。

提高了教师的指导水平。自身素质的提升,使教师越来越从容地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无论是教育教学的渗透,教育活动的组织,还是传统文化素养的评价,教师们都能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也较好地运用到了传统文化教育中。每项活动从查阅资料、确定思路到具体实施,都尊重学生的意愿,教师协助组建研究小组,引导制定活动方案,指导开展探究实践,激励评价促进,在参与研究与实施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

与大数据、课程改革相结合,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节日文化教育注重多学科的融合和跨领域的应用,实施微课程和翻转课堂,转变了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微课程记录了教师给学生讲授的课程内容,并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等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微课程。这些微课上传到北京市数字学校作为学习资源进行辐射,15位教师在“第二届首都原创课程辅助资源征集”中获得了朝阳区一等奖,并被推荐到市级进行参评。

4.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基于学校“荷文化”的大背景,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又为学校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打造更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了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作用,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传统民族精神。

学校形成了浓厚的人文氛围。走进校园,你会被学校浓烈的文化气息所感染;深入其中,更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情怀。在民族技艺的学习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教学生、亲友教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教老师的其乐融融的场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常常将各种好作品作为学生进步时的奖品,学生在接受教师鼓励的同时,提高了审美情趣,也激发了他们艺术探究的兴趣。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家风传统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勤劳节俭传家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家风伴我成长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