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在抓实课程育人上下功夫

2016-04-06新灵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教书育人育人德育

新灵

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工作环节也很多,既有学校管理的因素,也有学校的环境和文化影响,当然还有校长、教师、学生同伴的影响。作为学校,首先应该抓好的或者说最基础的工作是课程、课堂和教学。因此,要做好德育工作,务必要抓实课程德育,在课程育人上下足功夫。

第一,学校办学的根本宗旨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中教书和育人的统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所决定的。我们办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书育人、育人为本”要求学校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这也是《义务教育法》对学校教书育人办学宗旨的法律规定。

第二,每一位教师都承担着德育的功能和育人的职责。育人是教师职业的本质,是教师的最高价值追求。教师从踏上三尺讲台那一刻起就开始了艰巨而又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好书”只完成了教师工作的一半,“育好人”才是教师更为重要的职责。如果没有“育人”功能,何来“灵魂工程师”?何来“辛勤的园丁”?何来“神圣的职业”?职业要求教师建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一切从教育学生出发,一切为教育学生服务。

第三,教学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德育工作的规律来看,有效的德育必须具有经常性、稳定性和长效性。在学校教育中,要保证教育的经常性、稳定性和长效性,必须重视和发挥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功能。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度过的,主要精力都倾注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中。因此,如果抓住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那么就抓住了学校德育的关键环节,学校德育的落实就有了途径,有了载体,有了时间和空间。

第四,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涵。学科课程及其教学本身充满着道德价值取向,各学科的课程教学过程必定伴随着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课程对学生科学精神的涵养,语文、历史、地理、社会等课程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课程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都是毋庸置疑的。当每个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式的设计与实施都注重对德育价值的发掘时,师生就会共同发展对道德的敏感与感悟,激发学习兴趣,投入积极的情感。因此,学校中围绕课程学习的活动过程,也就成为对学生品德全面培养的重要途径。

总之,学科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课程改革应有之义。要引导广大教师全面理解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使知识、能力的教学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需要重点把握和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学校教书和育人、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紧紧抓住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核心,统筹协调好教育和教学的关系,切实把育人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位置,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统一于教育教学中。

二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育人能力的关系。教师培训中不仅要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和学识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人格魅力和育人能力的提高;选拔、任用、评价教师时,不仅要考虑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要考察教师育人能力和育人成效。

三是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品德发展的关系。要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应着眼于教育行为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态度、身心发展、个性特长等。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尽管我们在加强课程德育建设、抓实学科德育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制定了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开展学科德育教学案例展示、树立学科德育的教书育人典型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处在探索中前行的阶段,还面临着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还有待于我们深刻地思考、深入地研究。

編辑 付江泓

猜你喜欢

教书育人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教书育人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篆刻
试论民办高校教书育人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