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闽地域传统乡土建筑形制和营造技艺研究意义★

2016-04-06

山西建筑 2016年27期
关键词:民居营造技艺

胡 亚 楠

(嘉兴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八闽地域传统乡土建筑形制和营造技艺研究意义★

胡 亚 楠

(嘉兴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以八闽地域传统乡土建筑为研究客体,基于传统乡土建筑保护与修复对原真营造技艺的指导需求,探讨了该地域传统建筑形制和营造技艺的研究成果,为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开发提供了依据。

传统乡土建筑,建筑形制,营造技艺,文化遗产

八闽地域从行政区划层面上泛指历史上福建省域范围。其区划范围和名称得来在《辞源》中具体为:“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建宁、延平、汀州、邵武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这八个相当于府的行政单位历经元、明、清直到现代并无太多变化,因此“八闽”之称一直沿用下来。“八闽”在传统乡土建筑分布层面上,包括福建省及其省域周边的浙南、赣东北、粤北、台湾等具有相同建筑形制的传统乡土建筑分布的地域范围。

从传统乡土建筑分布的角度来看,八闽地域在历史上属于北方移民南迁的居留地和经过之地,南北文化在北方移民数次大规模南迁的过程中交流碰撞。在八闽大地上北方的中原建筑文化与南方的建筑文化相互交融,再加上地形复杂多样,江河、丘陵、山脉纵横交错,一个行政省内的传统乡土建筑的建筑形式呈现多样性,传统乡土建筑的类型很多,且每种类型均各自特色鲜明。因此,研究该地域的传统乡土建筑的建筑形制和营造技艺无论在文化发展脉络研究上还是在建筑形制一地多样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以传统乡土建筑为研究客体

1.1 城镇建设中对建筑地域性特征抽取的需求

自2005年我国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改善居住条件、保留当地的人文历史风貌及如何突出本地建筑的地域性以避免千村一面,是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国内城市特色不明显,城市之间缺乏可辨识性,这也是建筑从业人员正在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传统乡土建筑是经过几百上千年的历史改良和延续后具备适宜当地气候、地貌、人文等综合需求的集合体,因此研究传统乡土建筑可为从业者在设计实践中提供地域性特征的依据,还可在历史建筑的改造保护工作中对其历史性、适宜性特征的运用与发挥提供坚实的实物指导。具体到八闽地域范围内的城市,如福州市在近年来的城市建设中特色不明显,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也没能很好的带动周边的历史建筑成为大规模片区[1];厦门市虽在200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总体特色进行了总控,保留地域特色建筑、突出海滨城市的特点,但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增多和厦门岛上高层建筑的增加,厦门市的居住舒适度有所降低;泉州市是历史文化名城,鲤城区历史建筑保护较多且较好,城市的地域性体现良好;其他城市例如漳州市、莆田市、南平市等尚需要突出城市特点,因此为八闽提供地域性特色设计的理论依据成为当务之急。

1.2 传统乡土建筑保护与修复对原真营造技艺指导的需求

笔者在2008年对闽东地区的古村落调研中遇到已经修复完毕的建筑存在修复失真现象,原本露天的庭院上方修复为平屋顶;2014年的泉州地区古建筑普查工作中发现两个现象:1)普通民众分辨不清传统建筑和仿古建筑;2)部分已修复的传统建筑梁架结构失真,建筑屋瓦与当地传统屋瓦颜色不一致,水车堵等部位的彩绘粗陋、油漆未使用传统工艺制作。这些现象都反映了传统乡土建筑修复工作中急需建筑形制和营造技艺的知识普及,以及匠师的营造技艺需要传承,且要严格按照营造技艺的内规来实施建造。

2 以建筑形制和营造技艺为研究突破点

2.1 国家重视,社会发展需要

自1982年开始,国务院从最初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主体保护对象,到古村落的遗产保护,自2005年以来,共有23项营造技艺被列入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业已进入了有形的建筑遗产保护和无形的营造技艺并重的保护阶段。笔者在对传统村落和民居调研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传统乡土建筑因城市大发展正在大量流失,一旦流失就是不可逆的,因此积极抢救乡土建筑和其营造技艺势在必行。此外,国内对传统营造技艺的重视和研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也仅有十多年时间,相关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仍在发展阶段,整体性研究较少。八闽地域之内建筑类型丰富,且南北文化融合于一地,是一个典型的综合性研究客体。

2.2 历史中的南北方建筑营造意义

八闽地域是历代北民南迁和南民北迁的移民要冲,源于南方的穿斗技术和源于北方的抬梁技术经过江南地域传到闽粤之地,产生了经过继承和演变的当地的乡土建筑的建筑形制与营造技艺。特别是随着北宋喻浩《木经》和南宋时期《营造法式》在南方的进一步颁布,再加上明代《鲁班营造正式》在民间的流行,八闽地域的许多匠师的营造技艺有了新的改良、变革和传承。因此把遗留到现代的传统乡土建筑作为研究本体,综合八闽地域这样的古代南北文化往复交汇之地的历史文化背景,理清发展脉络,重新挖掘该地域从古代到近代中国传统乡土建筑的建筑类型和营造技艺的内涵。即从传统乡土建筑的建筑形制和营造技艺的角度进行研究,能够为国内古代的南北营造技艺在历史中的推广和综合文化对其的冲击和改变给出较为贴切的发展脉络与内涵。

3 研究现状

3.1 八闽地域乡土建筑形制研究现状

八闽地域乡土建筑形制的研究成果中具代表性和开创性的学术成果有:厦门大学戴志坚教授的学术论文“地域文化与福建传统民居分类法”;学术著作有戴志坚教授的《闽海民系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和《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厦门大学曹春平教授的《闽南传统建筑》、华南理工大学余英教授的《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黄汉民先生的《福建传统民居》和《福建土楼》。八闽地域乡土建筑的分类方法从最早的行政区域划分,到戴志坚教授的依照民系方言来分类,发展到现在的回归建筑本体的划分依据。即营造技艺,营造技艺存在于匠师的身上,因此以营造技艺为出发点进行研究既没有摒弃建筑本体,又没有脱离文化层面的内容,是一个可以尝试研究的出发点,当然,必须通过研究来论证这一出发点是否合理和全面。

3.2 八闽地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现状

代表性的有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李久君先生的“八闽地域乡土建筑大木作营造体系区系再探析”“赣闽地域传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初探”,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张玉瑜老师的《福建传统大木匠师技艺研究》、厦门大学曹春平教授的《闽南传统建筑》中第二章~第十章均是营造技艺相关内容、杨莽华先生的《闽南民居传统营造技艺》。《福建传统大木匠师技艺研究》一书以匠师为研究主体对营造技艺的传承、设计技艺、设计原则等进行研究,但在与营造技艺不可分割的建筑形制方面的研究内容较少。《闽南传统建筑》一书中对闽南地区的建筑形制和营造技艺进行了深刻研究,但闽南地区仅为八闽地域的其中一部分地区,不能整体性的反映建筑形制和营造技艺;《闽南民居传统营造技艺》也同上。因此,八闽地域乡土建筑的整体性研究势在必行。

4 展望

随着国家乡建的发展,传统乡土建筑的数量正大幅度减少,如何抢救传统乡土建筑遗产和保护建筑遗产是当下研究者的迫切任务。传统乡土建筑保护目的是合理开发利用,并积极保护。如何协调保护和开发的平衡,在乡建和传统乡土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中如何走传统乡土建筑可持续发展之路仍需深入探讨。

近年来,国际组织和国家文化部门逐渐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这也贴合了现代社会对传统营造技艺的技术需求。传统乡土建筑的保护和发展离不开营造技艺的支撑,这也是当今传统乡土建筑研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随着掌握技艺的匠师的逐日减少,抢救性挖掘和传承这项建筑遗产迫切急需。此外,如何充分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做到更多更好地保存传统乡土建筑原来的建筑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如何进行有利于原工艺技术操作的研究也是当务之急。

[1] 黄 钦.福州城市特色探索[J].福建建筑,2005(12):99-100.

[2] 戴志坚.福建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 11S J937—1(1),不同地域特色传统村镇住宅图集(上)[Z].

[4] 杨莽华,马全宝,姚洪峰.闽南民居传统营造技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5] 戴志坚.闽海民系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 李久君.闽赣地域传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初探[J].住宅科技,2014(7):48-52.

[7] 李久君,陈俊华.八闽地域乡土建筑大木作营造体系区系再探析[J].建筑学报,2012(7):82-88.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form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 in Fujian region★

Hu Yanan

(ArchitecturalEngineeringSchool,JiaxingUniversity,Jiaxing314001,China)

Taking the traditional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Fujian reg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guiding requirements of traditional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to original construction technique, discusse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regional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form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 provided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heritage.

traditional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form, construction technique, cultural heritage

1009-6825(2016)27-0005-03

2016-07-14★:高等学校访问学者教师专业发展项目(项目编号:00315031AL)

胡亚楠(1981- ),女,讲师

TU098.1

A

猜你喜欢

民居营造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