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汉学及其在文明对话和建立俄中战略伙伴关系中的作用

2016-04-06季塔连科

关键词:汉学俄罗斯文化

米·列·季塔连科



§中国学研究§

俄罗斯汉学及其在文明对话和建立俄中战略伙伴关系中的作用

米·列·季塔连科

摘要:俄罗斯汉学从发轫之日至今已逾300年。期间,俄罗斯汉学的发展跌宕起伏。尽管如此,俄罗斯汉学家仍然在双方历史联系和传承、文化交流、推动中俄关系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建立在如此坚实基础之上的当代中俄关系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俄罗斯;汉学; 历史联系;文化;俄中关系

摘译自娜·列·玛玛耶娃主编:《俄罗斯汉学: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莫斯科:历史思想文献出版社,2014年。

俄罗斯汉学肇始于俄国东正教北京传教团。1711年,传教团由俄国皇帝彼得一世倡议并获中国康熙皇帝批准后成立。可见,300年间,俄罗斯对中国进行着系统的研究。如今,俄罗斯的汉学界汇聚着1500余名各个研究方向的专家:语言学家、哲学家、语文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宗教学家、文化学家、考古学家、医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人类学家、生态学家,法学家。

300年间,俄罗斯的学者对客观全面研究中国,在公众中传播邻国的历史知识并介绍其在经济、科学、文化,艺术领域的成就做出了巨大贡献。从发端之日起,对中国人民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的高度尊重就成为俄罗斯汉学的特色。与此同时,它也试图在平等协作、相互学习、相互丰富的基础上与中国文化建立多层面跨文明的对话。

俄罗斯汉学:历史联系和世代传承

18-19世纪是俄罗斯汉学形成和上升的时期。随着汉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的形成、研究中国及其文明范围的拓展和深化,汉学的基本研究方向得以确立,其内部也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从历史上看,语言学是俄罗斯汉学研究的第一个方向,其中包括研究当时清帝国主要使用的汉语和满语,以及蒙古语和藏语;编撰词典;研究俄语文字中寻找单词、术语和专有名词对等音标的方法。

俄国东正教北京传教团的教士和世俗成员是研究汉语的先驱。将研究汉语作为传教团成员科学活动的方向始于18世纪的最后25年,它同传教团以前的学生,拉索辛(И.К.Рассохин)和列昂季耶夫(А.Л.Леонтьев)忘我的工作密不可分。后来他们成为俄国皇家科学院的研究员。

第九届俄国东正教北京传教团(1807—1821)的领班、修士大司祭比丘林(Н.Я.Бичурин,教名亚金甫神父)是这个科学院第一位选举的通讯院士。他的科学活动为俄国研究以汉语为主的中国诸语,以及历史、民族学、地理,生活在清帝国的各民族文化的各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后,瓦西里耶夫院士(В.П.Васильев,亦译王西里)、卡法洛夫(П.И.Кафаров,修士大司祭巴拉第)、波波夫(П.С.Попов亦译柏百福)、阿列克谢耶夫(В.М.Алексеев,亦译阿理克)、克罗克罗夫(В.С.Колоколов,亦译郭质生)、鄂山荫(И.М.Ошанин)、宋采夫(В.М.Солнцев)、科罗特科夫(Н.Н.Коротков)、雅洪托夫(С.Е.Яхонтов)、伊萨延科(Б.С.Исаенько)、鲁缅采夫(М.К.Румянцев,亦译鲁勉斋)、扎多延科(Т.П.Задоенко)、扎维亚洛娃(О.И.Завьялова)、穆德罗夫(Б.Б.Мудров)、哈马托娃(А.А.Хаматова)的著作发展了俄罗斯汉语研究学派的理论和实践。

将研究中国历史及其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事实上始于18世纪末。汉语研究的蓬勃发展使早期的汉学家将中国的历史名著俄译成为可能。

俄罗斯外交和同中国的商品交易有赖于俄国东正教传教团及在北京、伊宁,恰克图工作的汉学家相助。

19世纪中叶,在伟大的俄罗斯学者比丘林、瓦西里耶夫和格奥尔吉耶夫斯基(С.М.Георгиевский)、卡法洛夫的努力下,俄罗斯的汉学学派方始形成。其主要特点是综合考量研究客体,特别关注研究原始文献,尊重中国文化并力图在中俄文化之间进行建设性对话,促进二者相互充实和协同发展。

中国研究始于编撰汉、满、藏语词典,始于了解中国人民的道德基础。第一本翻译成俄文的中国文献是《三字经》:传统道德规范集成。译者为列昂季耶夫和比丘林。*Сань цзы цзин(Канон трёх иероглифов). СПБ., 1779(пер. А.Л.Леонтьева); Сань-цзы-цзинъ, или Троесловiе. СПБ., 1829(пер. Иакинфа-Н.Я.Бичурина).

在形成俄罗斯汉学优秀的科学传统过程中,比丘林起着独特的作用,他是诸多独一无二的中国历史、民族学、经济、哲学、文学著作的作者,这些著作直到今天仍不失其认识意义。据斯卡奇科夫(П.Е.Скачков)的资料,比丘林是十几本多少都和汉语相关的词典的编者,这些手稿现存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手稿研究所档案室和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图书馆中。*Скачков П.Е. 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русского китаеведения. М., 1977. С.93, 312, 416.比丘林制订的音标最准确地传达了汉语北京方言的音阶,其后卡法洛夫和波波夫将其发展完善。分别筹备出版“汉俄”“俄汉”词典是卡法洛夫和波波夫的不世之功。*Кафаров П.И.(Палладий).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ий словарь. В 2 т. Пекин, 1888; Попов П.С.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словарь. СПБ., 1879; Токио, 1900.

19世纪俄罗斯汉学的立场同沙皇政府官方立场发生严重分歧并不鲜见。俄国的汉学家们同情太平天国革命,他们谴责俄国参与镇压义和团运动,批评沙皇政府对中国的侵略行径。

19世纪俄罗斯汉学的历史和比丘林事业的杰出继承者们的名字紧密相连,他们是:瓦西里耶夫、格奥尔吉耶夫斯基、斯卡奇科夫(К.А.Скачков,亦译孔气)、波波夫,卡法洛夫。瓦西里耶夫院士编订的《中国文学史纲要》是这一时期的巨大成就。*Васильев В.П. 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СПБ., 1880.这部作品是欧洲和世界汉学史上研究中国世俗和宗教文学最早的学术巨著之一。20世纪初出版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孟子(波波夫的译本)和韩非子(伊万诺夫(亦译伊凤阁)的译本和著作)的译著。*Попов П.С. Китайский философ Мэн-цзы. СПБ.,1904(пер. с кит.); Попов П.С. Изречения Конфуция, учеников его и других лиц. СПБ., 1910(пер. с кит.); Иванов А.И. Материалы по китайской философии. Школа Фа. Хань Фэй-цзы. СПБ.,1912.这一时期他们开始研究政治和儒家伦理文化,中国宗教,特别是佛教、喇嘛教、回教和道教。

瓦西里耶夫的学生格奥尔吉耶夫斯基出版了有重大价值的著作《研究中国的重要性》和《中国的生活原则》。*Георгиевский С. М. Важность изучения Китая. СПБ.,1890; Георгиевский С. М. Принципы жизни Китая. СПБ., 1888.格奥尔吉耶夫斯基在作品中首次论据充足地对“中国是一块历史化石”的论点,黑格尔关于“全世界精神自我意识的最低阶段”,以及康德关于“天朝处于极低的发展水平”的论点提出质疑并从事实上将其推翻。

20世纪初,俄国在研究中国的事业中意义重大的一件事就是后来成为院士的阿列克谢耶夫论中国文学的作品,他的大学公开课资料得以出版。事实上,瓦西里耶夫奠定了翻译中国艺术和哲学文本的现代科学方法的基础。他翻译的孔子《论语》*Лунь Юй. Изречения Конфуция, учеников его и других лиц. СПБ., 1910(пер. с кит. В.М.Алексеева).和唐朝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成为俄罗斯汉学家、中国文学和哲学翻译家的典范。 在对中国诗歌三部曲的精深研究中,瓦西里耶夫翻译并分析了司空图及其模仿者、艺术家黄钺和杨景曾的诗作。*Алексеев В.М. Китайская поэма о поэте: стансы Сыкун Ту(837-908): пер. и исслед.(с прил. кит. текстов). Петроград, 1916. 黄钺和杨景曾均为清代艺术家,黄钺著有《二十四画品》,杨景曾著有《二十四书品》(译者注)。

20世纪上半期,俄罗斯的中国研究同我国社会对邻国人民的生活,对他们争取独立和社会进步的英勇斗争,对他们抵抗日本侵略的浓厚兴趣紧密相关。苏联汉学家的功绩在于,他们的著作成为国家制定中国方面政策的信息来源:积极支持中国人民为自己的解放和独立进行斗争的政策。1940年出版,由阿列克谢耶夫院士主编的百科全书式文集《中国》的出版就是这种立场的体现,书中罗列了邻国生活所有的基本信息:从考古学、历史、哲学到抗日战争进程的特写。*Алексеев В.М. Китай. М.-Л., 1940.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抗日战争过程中,苏联和中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代表联系紧密,俄中文化之间充分的跨文明对话得以发展。中方杰出的参与者有作家和政治家鲁迅、瞿秋白、茅盾、郭沫若,老舍,哲学家杨献珍和侯外庐,伟大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等;俄方有文学家高尔基(А.М.Горький)、马雅可夫斯基(В.В.Маяковский)、奥斯特洛夫斯基(Н.А.Островский)、法捷耶夫(А.А.Фадеев)、西蒙诺夫(К.М.Симонов),著名的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齐赫文斯基(С.Л.Тихвинский)、费德林(Н.Т.Федоренко)、康拉德(Н.И.Конрад),记者罗果夫(В.Н.Рогов),俄罗斯汉学家和外交家帕纽什金(А.С.Панюшкин)、彼得罗夫(А.А.Петров)以及一批杰出的祖国文化活动家。正是中俄文化的这种对话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开放,并成为推动交流和相互学习的有力因素。

1923年,休茨基(Ю.К.Щуцкий)翻译的7-9世纪《中国抒情诗选》俄文版出版。*Антология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рики Ⅶ-Ⅸ вв. по Р. Хр./Пер. в стихах Ю.К.Щуцкого, ред.,вводные обобщения и предис. В.М.Алексеева. М.-Пг.,1923.随后,这位学者对中国哲学的经典著作《易经》进行了翻译和研究。什图金(А.А.Штукин)翻译出版了中国诗歌文化最古老的典籍《诗经》。*Шицзин(Книга песен и гимнов). М.,1957(1-е изд.);1987(2-е изд.).罗果夫翻译了一系列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作家的文学作品,其中鲁迅《阿Q正传》的译文占有特殊的位置。*Рогов В. Лу Синь. Подлинная история А-Кью/ Пер. с кит. и послесл. Вл. Рогова. М.,1960.费德林翻译并研究中国诗歌的经典诗人屈原。*Федоренко Н.Т. Цюй Юань: истоки и проблемы творчества. М.,1986.后来的苏联驻中国大使彼得罗夫撰写了一系列中国哲学史方面的文章,出版了研究中国道教最负盛名的信徒之一王弼的著作。*Петров А.А. Ван Би(226-249): из истории китайской философии ∥Тр. ИВ АН СССР. Т.13. М.-Л.,1936.一批研究中国绘画史的专著也随之问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汉学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强劲动力。1950年代,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就读于苏联的高校,俄罗斯的学生则在中国学习。于是在国情学家和俄罗斯学家层面形成了对话。应该指出,由“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中国发展复杂而又充满戏剧性的年代里,俄罗斯汉学家研究的主要倾向同以往一样,仍然是详尽全面地研究中国文化史、汉语、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内对外政策。

1966年对中国研究的重镇之一,科学院远东所得以重建。全面研究当代中国及其历史、苏中关系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寻找这种关系发展和正常化之路是研究所研究的重要方向。研究所汇集了最好的专业人才并成为全方位培养年轻的高水平汉学专家的中心。

在研究所的工作中,俄中两国的政治经济合作问题,克服分歧问题占有重要地位。在研究所全面的科学规划中,俄中关系史位置突出。研究所一个庞大的规划就是出版自17世纪初建立关系起到1950年2月间俄苏中关系史文献。在齐赫文斯基院士、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斯拉德科夫斯基(М.И.Сладковский)和米亚斯尼科夫院士(В.С.Мясников)的领导下,列多夫斯基(А.М.Ледовский)、伊帕托娃(А.С.Ипатова)、米罗维茨卡娅(Р.А.Мировицкая)、莫罗斯(И.Т.Мороз)、萨尔吉索娃(Г.И.Саркисова)等一批经验丰富的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13年时这套独一无二的系列文丛已出版10卷(其中2卷出了2本)。*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 ⅩⅧ веке: материалы и документы. Т.2: 1725-1727/Отв. ред. С.Л.Тихвинский, ред. В.С.Мясников, сост.: Н.Ф.Демидова, В.С.Мясников, А.И. Тарасова. М.,1990;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ⅩⅧ веке: материалы и документы. Т.3: 1727-1729/Отв. ред. С.Л.Тихвинский, ред. В.С.Мясников, сост.: Н.Ф.Демидова, В.С.Мясников, А.И. Тарасова. М.,2006;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ⅩⅧ веке: материалы и документы. Т.6: 1752-1765/Отв. ред. С.Л.Тихвинский, ред. В.С.Мясников, сост.: В.С.Мясников, Г.И. Саркисова. М.,2011;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ⅩⅨ веке: материалы и документы. Т.1: 1803-1807/Отв. ред. С.Л.Тихвинский, ред. В.С.Мясников, сост.: М.Б.Давыдова, И.Т.Мороз,В.С.Мясников, Н.Ю.Новгородская. М.,1995;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ⅩⅩ веке: материалы и документы. Т.3: 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сентябрь 1931-сентябрь 1937/Отв. ред. С.Л.Тихвинский, ред. В.С.Мясников, сост.: А.М.Ледовский,Р.А.Мировицкая,В.С.Мясников. М.,2010;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ⅩⅩ веке: материалы и документы. Т.4: 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1937-1945.Кн.1/Отв. ред. С.Л.Тихвинский, ред. В.С.Мясников, сост.: А.М.Ледовский,Р.А.Мировицкая,В.С.Мясников. М.,2000;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ⅩⅩ веке: материалы и документы. Т.5: 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1946-февраль 1950. Кн.1,2/Отв. ред. С.Л.Тихвинский, ред. В.С.Мясников, сост.: А.М.Ледовский,Р.А.Мировицкая,В.С.Мясников. М.,2006;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договорно-правовые акты. 1689-1916/Под общей ред. В.С.Мясников, сост.: И.Т.Мороз, В.С.Мясников.М.2006.

1970年代出版了现代和古代汉语教材、中国史、中国哲学史和文学史方面的书籍。同时还出版了一系列中国通史、1920—1940年代革命运动史、中共党史,国民党政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作品。齐赫文斯基、斯拉德科夫、阿斯塔菲耶夫(Г.В.Астафьев)、爱伦堡(Г.Б.Эренбург)、西蒙诺夫斯卡娅(Л.Н.Симоновская)、尤里耶夫(М.Ф.Юрьев)、杜曼(Л.И.Думан)、格鲁宁(В.И.Глунин)、格里高利耶夫(А.М.Григорьев)、杰柳欣(Л.П.Делюсин)、梅里克谢托夫(А.В.Меликсетов)、谢宁(Н.Г.Сенин)、加卢尚茨(Ю.М.Гарушянц)、苏哈尔丘克(Г.Д.Сухарчук)、诺夫格罗茨基(Ю.В.Новгородский)、克里夫佐夫(В.А.Кривцов)、尼基福罗夫(В.Н.Никифоров)、维亚特金(Р.В.Вяткин)、加列诺维奇(Ю.М.Галенович)、卡尔图诺娃(А.И.Картунова)、科瓦廖夫(Е.Ф.Ковалев),穆格鲁津(А.С.Мугрузин)的著作中研究了这些问题。

上世纪70-80年代,斯拉德科夫斯基教授出版了系列研究俄中经贸史,中国和日本、英国关系史的著作。*Сладковский М.И. Очерки развития внешнеэкономиче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Китая. М., 1953; Очерк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СССР с Китаем. М., 1957; Китай-основные проблемы истории, экономики, идеологии. М., 1978; История торгов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народов России с Китаем(до 1917 г.). М., 1974.1974年,笔名王宁(В.И.Ванин)的经济学博士沙巴林(В.И.Шабалин)出版了有分量的论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用的研究成果。*Ванин В.И.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капитализм в КНР. М., 1974.著名的汉学家尼科尔斯基(М.М.Никольский)、皮沃瓦洛娃(Э.П.Пивоварова)、阿基莫夫(А.В.Акимов)、奥斯特洛夫斯基(А.В.Островский)、阿尼西莫夫(А.Н.Анисимов)、波尔加科夫(В.Я.Портяков)、鲍尼(Л.Д.Бони)、康德拉绍娃(Л.И.Кондрашова)、巴任诺娃(Е.С.Баженова)、鲍洛赫(О.Н.Борох)、沃尔科娃(Л.А.Волкова)、穆罗姆采娃(З.А.Муромцева)是近40年来研究中国社会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和文明的特点、政治改革和开放的经验、中国部门经济状况等各个方面的领军人物。

大型学术会议的真正贡献在于,它成为苏俄汉学家营造我国与中国相互理解的氛围的,成为不管国家间关系如何激化,我们的国家都准备开展实际对话的展示平台。学术会议上,大家共同讨论中国发展的历史之路,它同俄罗斯及其他国家的联系,找出两国关系正常化历史必然性的利益共同体。这一立场也是毛泽东1972年会见尼克松总统时表示中国准备参加美国主导的反苏战线的结构性调整。1980年代末的后续事件表明,北京听到了俄罗斯社会各界释放的善意信号。这意味着俄中关系新时代的到来。

在经济学博士杰柳欣的倡议下,从1970年代开始至今,苏联科学院东方所经常举办多层次的“中国的社会和国家”学术研讨年会。从1980年代末开始,远东所就现代中国的经济、文化和历史问题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会。1989年,苏联科学院远东所开始举办“中国、中国文明和世界”国际研讨会。2011年,这个研讨会主题为辛亥革命100周年。*Вековой путь Китая к прогрессу и модернизации: К 100-летию Синхай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ⅩⅨ МНК ККЦиМ.М., 19-21 окт.2011 г.在这次历时多日的研讨会上,代表们聆听到100多场学术报告。2013年10月,远东所举办了旨在探讨中国在亚太地区和世界作用的国际研讨会,会议为期3天,来自10个国家的逾200位学者参加了大会。在7个小组和大会发言中代表们听取了190场学术报告。

1970年,在叶菲莫夫(Г.В.Ефимов)教授的领导下,列宁格勒大学开始每年举办中国历史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严重动荡及苏中关系极其复杂化的年代,俄罗斯的汉学家在原则上批判毛泽东的思想和行为的同时,保持了冷静,没有堕入反华的立场。相反,在俄罗斯汉学家的著作中表现出对中国人民历史和文化的深深敬意,表现出对我们同中国关系中发生的戏剧性曲折性变化迟早都要结束、两国关系必将正常化的期望。许多研究李大钊、澎湃、陈独秀、瞿秋白、毛泽东、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的观点和政治活动的著作问世。

转向研究和出版中国人民丰富的文化哲学、历史遗产以及俄中友好史成为活跃俄罗斯汉学,呼吁研究人员不要仅囿于批判北京当时的反苏政策,而要成为同中国友好对话搭建一个建设性平台的重要动力。1972-1973年,由布罗夫(В.Г.Буров)和季塔连科(М.Л.Титаренько)主编的《古代中国哲学:两卷本文集》一书问世,*Древнекитайская философия. Собрание текстов. В 2 т. Сер.: Философское наследие /Сост. Ян Хиншуна, вступ. ст. В.Г.Бурова, М.Л.Титаренко. М., 1972.稍后又出版了《中国古代哲学:汉朝》。*Древнекитайская философия: Эпоха Хань. М., 1990.在齐赫文斯基院士主编下,孙逸仙(孙中山)作品的译本和研究著作,*Сунь Ятсен. Избранные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 М., 1985.以及《新时期进步的中国思想家文选》问世。*Избранные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 прогрессивных китайских мыслителей Нового времени.(1840-1898). М., 1961.佩列洛莫夫(Л.С.Переломов,嵇辽拉)翻译并研究了法家的主要典籍《商君书》。*Книга правителя области Шан/ Пер., вступ. ст. и коммент. Л.С. Переомова. М., 1968.波兹德涅耶娃(Л.Д.Позднеева)出版了译文集《古代中国的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辩证法学家》。*Позднеева Л.Д. Атеисты, материалисты, диалектики древнего Китая: Ян Чжу, Лецзы, Чжуанцы(Ⅵ-Ⅳвв. до н.э.). М., 1967.波梅兰采娃(Л.Е.Померанцева)翻译并研究了《淮南子》一书。*Философы из Хуайнани: Хуайнаньцзы.М.,2004.特卡琴科(Г.А.Ткаченко)翻译并研究了哲学文集 《吕氏春秋》。*Ткаченко Г.А. Космос, музыка, ритуал. Миф и эстетика в “Люйши чуньцю”. М., 1990.古萨罗夫(В.Ф.Гусаров)发表了研究儒家哲学家韩愈(768—824年)观点的系列文章。*Гусаров В.Ф. Некоторые положения теории пути Хань Юя.М., 1977.

在杰出的汉学家和语言学家鄂山荫的领导下,阿列克谢耶夫的四卷本《华俄词典》得以相继完成。*Большой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ий словарь по русской графической ситстеме. В. 4 т. М., 1983-1984.它的出版是祖国汉学杰出的研究成果。这部作品曾获国家奖。这一时期苏联的汉学家、文学家沃斯克列先斯基(Д.Н.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й,中文名华克生)、索罗金(В.Ф.Сорокин)、费德林(Н.Т.Федоренко)、切尔卡斯基(Л.Е.Черкасский)、巴斯曼诺夫(М.И.Басманов)、彼得罗夫(В.В.Петров)、谢列布里亚科夫(Е.А.Серебряков)、罗加乔夫(А.П.Рогачёв),艾德林(Л.З.Эйдлин)出版了一系列中国古典文学的译本。出版了屈原、白居易、李白、李清照、陶渊明的诗歌、蒲松龄的小说、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以及中国童话的译本。中国著名学者袁珂的专著《中国古代神话》的俄文译本出了两版,该书由李福清院士(Б.Л.Рифтин)主编并题跋。*Юань Кэ. Мифы древнего Китая. М., 1965(1-е изд.); 1987(2-е изд.)/Пер. с кит. Е.И.Лубо-Лесниченько, Е.В.Пузицкого и В.Ф.Сорокина, послесл. Б.Л.Рифтина.书中收集和注释的材料给俄罗斯及欧洲读者开辟了中国文化的新层面。

1960年代,著名的俄罗斯汉学家、历史学家鲁·弗·维亚特金(Р.В.Вяткин)开始翻译“中国历史之父”司马迁的多卷本《史记》,这一名副其实的浩大工程。*Сыма Цянь.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записки. В 9 т. М.,Т.1.1972(2001); Т.2.1975(2003);Т.3.1984; Т.4.1986; Т.5.1987; Т.6.1992; Т.7.1996; Т.8.2002; Т.9.2010.阿·鲁·维亚特金(А.Р.Вяткин)完成了这项工作。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出版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和俄中友好关系史范围的扩大凸显出中国哲学、经济、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汉学人才的匮乏。有鉴于此,罗蒙诺索夫国立莫斯科大学哲学系组建了一个专业是中国哲学,并深入研究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的团队。1972年重组了东方语学院,改组为罗蒙诺索夫国立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在这所学院开设了新的社会经济专业。此外,扩大了所有其他的汉学专业的招生。在列宁格勒大学、远东大学和赤塔师范学院的汉语专业和系也扩大了招生。至1980年代初,汉学家的队伍补充了一大批新生力量,他们拓宽了研究和理解中国的视野。从罗蒙诺索夫国立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团队培养出了诸如卢基扬诺夫(А.Е.Лукьянов)、科布杰夫(А.И.Кобзев),洛曼诺夫(А.В.Ломанов)等知名的博士研究者。

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两国关系正常化并建立友好的苏中关系后,俄国斯汉学家认为有必要思考并吸取1960—1980年代两国关系史上戏剧性时期的教训,为此就这个主题举办了多次有俄中同行参与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一系列学术作品。在这方面,俄罗斯汉学家一系列集体著作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有:斯拉德科夫斯基研究俄中经济史的作品;俄罗斯学者研究俄中划界史的作品集;卡皮察(М.С.Капица)、拉赫玛尼(О.Б.Рахманин)、库里克(Б.Т.Кулик)、沙巴林研究20世纪50-70年代苏中关系史的著作;1990年代出版了几本季塔连科分析俄中相互关系和俄中在保证东亚安全问题中的作用的专著,以及加列诺维奇(Ю.М.Галенович)、卢佳宁(С.Г.Лузянин)、沃斯克列先斯基(А.Д.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й)研究20世纪俄中关系史的作品。

齐赫文斯基系列作品的出版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俄罗斯汉学界,尤其在中国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事件:《中国与世界历史》《中国走向统一和独立之路,1898—1949。以周恩来生平资料为例》,《急剧变化的世纪》。*Тихвинский С. Китай и всемирная история. М.,1987; Тихвинский С.Л. Путь Китая к объединению и независимости. 1898-1949. По материалам биографии Чжоу Эньлая. М., 1996; Тихвинский С.Л. Век стремительных перемен: сбю ст. М., 2005.此后出版了齐赫文斯基选集。*Тихвинский С.Л. Избр. произв. в 5 кн. М., 2006; Тихвинский С.Л. Избр. произ. Кн.6. Дополнительная. М., 2012.2007年,齐赫文斯基倡议编写10卷本《从远古到21世纪初的中国历史》。2013年这套意义非凡的丛书中的两卷付梓。一卷涵盖了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3世纪(佩列洛莫夫为第二卷主编)的时期,另一卷:1912—1949年时期(玛玛耶娃为第七卷主编)。*История Китая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ён до начала ⅩⅪ в. Т.Ⅱ: Эпоха Чжаньго, Цинь и Хань(Ⅴ в. до н.э.-Ⅲ в. н. э.). М., 2013; Т. Ⅶ: Китай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1912-1949). М., 2013.

1990年代末-21世纪初,在德国同行的支持下,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的汉学家编撰出版了独一无二的著作《联共(布)、共产国际和中国》,其中公布了大量苏共中央政治局和共产国际的绝密档案。*ВКП(б), Коминтерн и Китай. М., 1994-2007.这本书的主编,编写者和参与者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的学者季塔连科、格里高利耶夫(А.М.Григорьев)、格鲁宁(В.И.Глунин)、什维廖夫(К.В.Швелев)、卡尔图诺娃(А.Е.Картунова)、索特尼科娃(И.Н.Сотникова)、梅尔尼科娃(Н.И.Мельникова),柏林自由大学的教授郭恒钰(Го Хэнъюй)和列特涅尔( М.Лейтнер),柏林洪堡大学教授菲尔别尔(Р.Фельбер)。这些文件的出版有助于澄清很多中国革命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中关系史和远东地区整体国际关系的不明之处。库里克(Б.Т.Кулик)的专著《苏中分裂:原因与后果》的出版是对“动荡的”20年的概括性总结。*Кулик Б. Т. 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раскол: причины и последствия. М., 2000.2013年出版的杰尼索夫(А.И.Денисов)、巴让诺娃(Е.П.Бажанов)、卢金(А.В.Лукин)、伊万诺夫(А.В.Иванов)、拉林(В.Л.Ларин)、罗曼诺夫(Г.Н.Романов)、达岑申(В.Г.Дацышен)、皮萨列夫(А.А.Писарев)、萨莫依洛娃(Н.А.Самойлов)的合著力图勾勒出400年俄中关系史的主要方向和问题。*Россия и Китай: четыре века в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Истор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е состояние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Под ред. А.В.Лукина М., 2013.

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飞跃。俄罗斯的汉学家发表出版了数百部研究中国各方面发展的专著、论文和学术报告,出版了超过100部涵盖中国改革开放各方面经验的作品,其中包括一系列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党政体系和法制;中国工业、农业、交通发展;中国改革的法制保障和投资环境;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的作品。奥斯特洛夫斯基、波尔加科夫、沙巴林、皮沃瓦洛娃、康德拉绍娃、苏哈尔丘克、格尔布拉斯(В.Г.Гельбрас)、波塔波夫(В.И.Потапов)、卡尔鲁索夫(В.В.Карлусов)、亚历山德洛娃(М.В.Александрова)、鲍尼、杰柳欣、穆罗姆采娃、沃尔科娃、古多什尼科夫(Л.М.Гудошников)、玛玛耶娃、冈申、维诺格拉多夫(А.В.Виноградов)、诺沃谢洛娃(Л.В.Новоселова)等对汉学的这个研究方向做出了显著贡献。

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彰显出全面理解中国及在其哲学传统影响下众多居民的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新浪潮始于1970年代初。这种哲学中隐含着一套日常行为规范,它确定着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的选择、自我认同和所有属于中华文明主体的实践行为的模式。

这种理解是拓展研究中国哲学和精神文明领域的动力。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圣彼得堡)、乌兰乌德,符拉迪沃斯托克出现了一些汉学家的创作团队,他们在较短的时期内推出了一系列研究中国思想家的精深之作,以及多卷本的总结中国精神文化的著作。

洛曼诺夫、卢基扬诺夫、佩列洛莫夫、科布杰夫、斯塔罗斯基娜(А.Б.Старостина)、托尔钦诺夫(Е.А.Торчинрв)、特卡琴科、谢梅年科(И.И.Семененко)、季塔连科、别洛乌索夫(С.Р.Белоусов)、鲍洛赫、斯皮林(В.С.Спирин)、阿巴耶夫(Н.В.Абаев)、费奥柯基斯托夫(В.Ф.Феоктистов)、马良文(В.В.Малявин)、布罗夫(В.Г.Буров)、杨古托夫(Л.Е.Янгутов)、卡拉别将涅茨(А.М.Карапетянец)、阿尼克耶娃(С.М.Аникеева)、瓦西里耶夫、叶列梅耶夫(В.Е.Еремеев)、克拉夫佐娃(А.М.Кравцова)、沃斯克列先斯基(Д.Н.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й)、费什曼(О.Л.Фишман)、马尔蒂诺夫(А.С.Мартынов)、克罗尔(Ю.Л.Кроль)、缅什科夫(Л.Н.Меньшиков,中文名孟列夫),多罗宁(Б.Г.Доронин)等汉学家的作品组成了中国古典和现代哲学、艺术、历史、医学、经济,军事文献的多卷本文库。儒家经典的公认译作,道家圣贤老子和庄子、墨翟的著作、法家商鞅和韩非子、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哲学文献、研究20世纪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梁漱溟、胡适,杨献珍作品的各种译本也成为文库的一部分。首次出版了佛教哲学多种文献。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领导人思想体系也进行了多层面的研究。

1990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组建了一个筹备撰写独一无二的著作——《中国哲学》百科辞典的写作班子,该书出版于1994年。这个班子成为15年内完成撰写和出版独一无二的6卷本《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作者群体的骨干。在汉学家阿尼克耶娃的领导下,在梅兰依內(И.И.Меланьиный)的协助下,“东方文献”出版公司以最高的专业水平设计了大典各卷艺术水准高、特色鲜明的装帧和样本。

历史主义,通常善待先人积淀下来的所有优秀成果,“推陈出新”的原则,尊重自己的历史——这就是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典型特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只有两次偏离这一传统:义和团起义(1900—1901年)时全民骚乱的过程和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因此,自比丘林、格奥尔吉耶夫斯基,斯卡奇科夫的著作问世,事实上从祖国的汉学诞生之日起,历史流派和众多的历史学派就开始出现并得到发展。

20世纪40年代起,祖国汉学的历史流派繁荣一时。这同我国社会各界更多关注和同情中国人民英勇反抗1931年占领满洲的日本侵略有关。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展开大规模侵略,事实上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这些年里形成了研究中国通史和当代史的祖国学派(杜曼和哈雷斯基(К.А.Харнский))。

战后几十年是研究中国通史,深入研究我们邻国各时期历史的全面展开时期和繁荣时期。杜曼、齐赫文斯基、沃伊津斯基(Г.Н.Войтинский)、爱伦堡、尤里耶夫、涅波姆宁(О.Е.Непомнин)、尼基福罗夫、佩列洛莫夫、伊茨(Р.Ф.Итс)、阿斯塔菲耶夫、别列兹内依(Л.А.Березный)、叶菲莫夫(Г.В.Ефимов)、西蒙诺夫斯卡娅(Л.В.Симоновская)、丘多杰耶夫(Ю.В.Чудодеев)、霍赫洛夫(А.Н.Хохлов)等开辟了一系列研究中国通史的新方向。齐赫文斯基、格鲁宁、格里高利耶夫、卡尔图诺娃、尤里耶夫、科瓦廖夫、阿斯兰诺夫(Р.М.Асланов)、玛玛耶娃形成了研究中国现代史的新方向:研究19世纪末以来的中国政党史。出版了一批研究康有为、谭嗣同、孙逸仙(孙中山),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专著和论文。对中共党史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研究持续深入。

斯卡奇科夫(П.Е.Скачков)的两部研究著作的出版是祖国汉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一部是博大的《中国索引(简介)》,一部是精深的《俄罗斯汉学简史》。*Скачков П.Е. Библиография Китая. М., 1960; Скачков П.Е. 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русского китаеведения. М.,1977.

从1960年代初起,苏联科学院远东所和东方所的学者们对俄中关系史、两国边界形成史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在齐赫文斯基、米亚斯尼科夫、米罗维茨卡娅、伊帕托娃、萨尔吉索娃、莫罗斯等的领导下,学者们开始出版始自17世纪的中俄关系史文献。斯拉德科夫斯基、阿斯塔菲耶夫、杜宾斯基(А.М.Дубинский)、卡皮察、克里夫佐夫、拉赫马宁(О.Б.Рахманин),库兹涅佐夫(В.С.Кузнецов)出版了一批研究中国对外政策史及其与世界强国相互关系史的著作。

汉学家齐赫文斯基、斯拉德科夫斯基、加列诺维奇、乌索夫、卡皮察、格里高利耶夫、什维廖夫、阿斯兰诺夫、多罗宁、别列留布斯基(Ф.Б.Белелюбский)、伊留舍奇金(В.П.Илюшечкин)、斯捷潘诺娃(Г.А.Степанова)、杰柳欣、梅里克谢托夫(А.В.Меликсетов)、米罗维茨卡娅、伊帕托娃、列多夫斯基、寇扎章(Л.С.Кюзаджан)等是中国通史的作者或参撰者:其中包括撰写“大跃进”“文革”时期等严重影响中国被外部世界接受等最重要的国内事件的著作。

上世纪下半叶,在历史学方向流派内,考古学和人类学,生态学研究学派;研究中国宗教的学派;研究中国法学、中国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和香港的教育及电影文化的学派发展起来。奥克拉德尼科夫(А.П.Окладников)、克留科夫(М.В.Крюков),库切拉(С.Р.Кучера)是当代研究中国考古学的先行者。切鲍科萨拉夫(Н.Н.Чебоксаров)、列舍托夫(А.М.Решетов)、拉西莫夫(Т.Р.Рахимов)、莫斯卡廖夫(А.А.Москалев),塔斯金(В.С.Таскин)进行着中华民族构成史的研究。

百科全书式人物比丘林开启了对中国宗教和信仰的研究,瓦西里耶夫和格奥尔吉耶夫斯基继承和深化了19世纪这一时期的研究。当今,托尔钦诺夫、瓦西里耶夫(Л.С.Васильев)、戈尔布诺娃(С.А.Горбунов)、阿巴耶夫、杨古托夫、马良文、马斯洛夫(А.А.Маслов)、库兹涅佐夫、杰尔季茨基(К.М.Тертицкий)的著作丰富了这一流派的研究。

比丘林和格奥尔吉耶夫斯基奠定了中国法学研究的开端,但在随后的几百年间,祖国的汉学家对这一问题却涉猎甚少。仅仅是在“文化大革命”无法无天的年代里,古多什尼科夫(Л.М.Гудошников)教授在远东所组建了一个研究中国法律的团队。在他的倡导下,翻译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的法令,它们用于调整“文化大革命”期间产生的问题,而且还是确保中国文化经济快速腾飞,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法律基础。克强诺夫(Е.И.Кычанов)、斯维斯图诺娃(Н.П.Свистунова)、雷巴科夫(В.М.Рыбаков)的著作为研究中国的法律史做出了重大贡献。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的研究员鲍列夫斯卡娅(Н.Е.Боревская)是研究中国教育体制的拓荒者。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托洛普采夫(С.А.Торопцев)开始研究大陆、台湾和香港的中国电影文化。

在俄罗斯,从20世纪初开始形成了一个研究中国艺术和民间工艺的强大学派。阿列克谢耶夫院士是俄罗斯研究中国绘画和民间版画的奠基人。李福清、卢多娃(М.Л.Рудова, Пчелина)、维诺格拉多娃(Н.А.Виноградова)、司徒仁娜(Э.П.Стужена)、扎瓦茨卡娅(Е.В.Завадская, Виноградова)、格鲁哈廖娃(Глухарева)、柯切托娃(С.М.Кочетова)、穆里安(И.Ф.Муриан)、波斯特列洛娃(Т.А.Пострелова)、别洛杰罗娃(В.Г.Белозерова)继承了他在中国绘画、书法和民间版画等研究领域奠定的传统。三位斯切夫(Л.П.Сычев, В.Л.Сычев, Н.С.Сычев)从事着中国风习和服饰文化、园艺文化的研究。

中俄文化:认识各民族的智慧

中国文化主要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尊重历史,解决任何重大问题时的历史主义态度。在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断裂。俄国汉学家注意到,历史主义的态度对形成俄罗斯文化和俄国文明而言也具有典型性。这种远古与当代近似和呼应的例子不胜枚举。为此,我们举中国文明的象征孔子和老子为一方,俄罗斯文化的象征普希金(А.С.Пушкин)和托尔斯泰(Л.Н.Толстой)为另一方,以他们独特的千年对话作为例证。

还在19世纪,比丘林和俄国东正教北京传教团世俗成员中的天才研究者们,其后是圣彼得堡、莫斯科和喀山的大学中国中心的研究员们的著作就已经在俄国构建起研究中国文明的强大平台。正是因为当时俄罗斯文化最杰出的代表普希金、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将中国文化哲学原则作为俄罗斯文化和政治的重要构建材料,汉学才成为深入的哲学思考的对象和有影响的精神要素。

以两位伟大的俄罗斯文化的代表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和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对待中国哲学,我们东方邻居的东方智慧和伦理道德成就的态度为例,就可以最直观地探查到这一点。他们是第一批关注中国哲学经典、并用以了解和评估何处值得俄罗斯文化研究思考和汲取的人。

早在中国能接触到普希金的诗歌和伟大的作家、道德家托尔斯泰之前,俄国就已知道中国圣哲的学说。中国哲学的经典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进入俄国的。而中国人了解俄罗斯文化,其中包括文学则仅始于20世纪。19世纪,中国官方奉行着严厉的排除其他民族文化和科学影响的闭关锁国政策。俄国则相反,产生了一个积极掌握欧洲和亚洲文明成果的过程。

我国优秀的思想家不可能绕过或不汲取19世纪初在俄国时髦的中国哲学思想、中国人的世界观及伦理学说的典范。难怪许多俄国的汉学家激情澎湃地研究中国哲学对包括普希金和托尔斯泰在内的伟大俄罗斯诗人和散文家的影响。

普希金非常仔细深入研究了自己的主人公的形象问题。研究诗人的手稿和草稿可以发现很多非常有趣的细节。譬如,普希金在塑造奥涅金(“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这个博学善思的形象时,曾试图将孔子某些有价值的东西引入自己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文本中。俄罗斯的汉学家在不晚于1823年,写于敖德萨的长诗第一章手稿中找到了有趣的草稿。他们在勾掉的诗中发现:

(孔子)中国的圣哲,

教我们尊重青年,

为免误入歧途,

切勿急于指责,

只有他们能给与希望

能给与希望……*Переломов Л.С. Конфуций и конфуцианство с древности по настоящее время(Ⅴв. до н.э.-ⅩⅪ в.). М.,1977.

随后文本中断。可惜,这段草稿没有下文了,不过却清楚地表明,孔子的思想曾存在于普希金的内在创作活动中。天才的诗人通过比丘林著作提供的中国知识,发现俄国和中国对道德价值的理解存在共同之处。

1830年1月7日,普希金致信第三厅厅长卞肯道尔夫公爵,请求允许他去中国旅行。诗人恳准自己和派往中国的传教团一同前往,不过并未获准。

如今,普希金在俄中跨文化对话中的作用在俄中社会各界代表的活动中已获得认可。1928年,在上海一条不起眼的街道月亮路上,在高高的花岗岩底座上树起一座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半身雕像。这是中国唯一的、也是全亚洲第一座伟大的俄罗斯诗人的纪念碑。*此处应为作者误记。上海的普希金雕像位于汾阳路、岳阳路和桃江路交汇的街心。——译者注。

1999年为庆祝普希金诞辰200周年,中国举行的庆祝活动具有了真正的全国性,这是普希金在俄中文化跨文明对话中现实作用的有力证明。中国出版社出版了几个普希金全集的译本,更不用说形形色色的选集译本。这在出版实践中是一种从未有过的现象。同时,中国的电视台,甚至话剧院和音乐剧院都为观众演出和展示了普希金的所有戏剧作品以及俄国作曲家为普希金的诗歌和作品所配的乐曲。

值普希金纪念日之际, 知名的中国诗人和社会活动家陈昊苏在中国出版了用类似的诗歌主题将普希金和其他俄国诗人与中国诗人的诗作对应排列的两卷本诗集。

俄罗斯汉学也注意到了托尔斯泰巨大的创作潜力同中国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祖国的汉学家看来,托尔斯泰理解中国哲学要比伟大的俄罗斯诗人容易些,因为几近19世纪中叶,已出现了一批中国经典的译作。罕见的求知欲、令人难以置信的勤劳、深邃的理智给托尔斯泰展示了中国古代圣哲伟大的道德价值。

在《论中国的孔子学说》中托尔斯泰指出:“中国学说的本质是这样的:真正(伟大)的学说教人至善,即如何使人们焕然一新并保持这种状态。为了达到至善就需要:治理好民众。治理好民众就需要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家庭就需要管理好自身。管理好自身就需要心灵纯洁,正心需要思想真诚自觉。思想自觉就需要精深的知识。要有精深的知识就需要研究自身”。*Цит. по: Переломов Л.С. Слово Конфуция. М., 1992. с.4-5. 原文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列夫·托尔斯泰从青年时期就关注中国。年轻时他差点去中国,这事发生在1855年末。托尔斯泰参加完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后决定退役,从事文学创作。当时,满清政府遭遇到将鸦片战争强加给中国的英国的军事威胁,急着在国外,包括俄国,雇佣一批军事专家以训练自己的军队。托尔斯泰是一名有经验的炮兵军官,他同其他人一起收到条件优厚的邀请,邀请他们以教官的身份去中国。但是他并不准备继续服军役,更主要的是,政府赋予派遣军官的任务对他没有吸引力。

托尔斯泰视1860年代英国人和他们的盟国在中国的恐怖手段为欧洲文明的一种丑陋行径。在此背景下,另一种东方的价值观更加吸引着他。托尔斯泰在发表于《俄国导报》(1862年)第五期的一篇名为《进步与教育的定义》的文章中写道:“俄国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2亿居民,推翻我们所有进步理论的国度。我们丝毫不怀疑:进步是全人类的普遍规律,相信进步的我们是正确的,而不相信进步的人则是错误的,因此就用炮弹和武器来唤起中国人的进步思想”。研究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托尔斯泰观点和世界观的转折期。在这些年里他更频繁和深入地关注东方的思想家,在他们的哲学中寻找符合他自己思考的关于生命本质和人的使命的思想。1891年,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在谈到哪些思想家对他影响最大时,将孔子、孟子和老子与西方的哲学家并列。他在日记中指出:“我将我良好的道德状态归因于阅读孔子,特别是阅读老子的著作”。*Толстой Л.Н. Полн. собр. соч. В 90т. М., 1928-1958. Т.49. С.68.

托尔斯泰在研究老子哲学的同时,倾注了很大的精力思考孔子的学说。那些他试图运用于自己的道德准则中,阐释生命的意义以及制定正义标准时的思想让他激动不已。托尔斯泰甚至在孔子的伦理观,在他对仁、义、信、克己、自修、好学、孝、敬等思想的论述中寻找那些让他激动不已的问题的答案。

在写给切尔特科夫(В.Г.Чертков)的信中,托尔斯泰引用了一句中国至理名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托尔斯泰在引用这句名言时补充道。*Толстой Л.Н. Полн.собр.соч. в 90 т. М., 1928-1958. Т.85. С.39.

1844年2月末,托尔斯泰写信给切尔特科夫:“我在家里发高烧,得了重感冒,读孔子已经第二天了。真是难以想象,它达到了非同寻常的道德高度”。这几行字是针对《孔子的生平与学说》一书而言,*Legge J. The life and teaching of Confucius. N. Trubner, 1887.它是英国新教传教士、汉学家和翻译家詹姆士·理雅各(亦译莱格)的著作《中国经典》的第一卷。*Legge J. The Chinese Classic: with a Translati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 and Copious Indexes. In 5 vol. Hong Kong, 1960.一个月后,他又写信给切尔特科夫谈这本书:“我为自己汲取了很多良好、有益和愉快的东西,希望和其他人分享”。*Толстой Л.Н. Полн. собр. соч. В 90т. Т.85. С.33.

1886年,托尔斯泰想写一部短篇小说,他想将孔子关于知识无穷的论述,以及他将探寻真理同水流的比较用于书中。小说开头的草稿保留了下来,手稿冠以《水流》之名:“一天,孔子的弟子们在河边碰到他。先生坐在岸边,凝神关注着河水流动。弟子们诧异地问:‘先生,您为什么要观察水的流动呢?河水流淌,一如既往,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事’”。*Толстой Л.Н.Полн. собр. соч. В 90т. Т.26. С.119.

孔子说:“你们说得对:河水流淌,一如既往,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事,这一点每个人都懂。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懂流水和学说相似的道理。我看着水面,思考着这一道理。水流不息,日夜奔腾,直至共同汇入大洋。因此,我们父辈、祖辈和曾祖辈的正道从创世之初就源源不断地传给我们。我们将让正道流传,把它传给我们的后辈,让他们以我们为榜样,把正道传给他们的后代,直到永远”。*Толстой Л.Н. Полн.собр.соч. в 90 т. М., 1928-1958. Т.26. С.119.

1900年,当中国发生战争的时候,托尔斯泰坚定了在俄国出版中国哲学家作品的思想。他日记中的孔子语录同对列强在中国的强盗行为的忧虑以及对人类文明命运的遐思交织在一起。1900年11月12日,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字句:“什么都没写,我在研究孔子,非常好。我在汲取精神力量。想记下我如今如何理解《大学》,《中庸》”。随后,“我在思考三篇文章:1.致中国人的信;2.谈大家都在杀人;3.我们这些准基督徒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可以肯定,思考这几篇文章是由欧洲列强为镇压“义和团起义”而侵略中国引发的。在当时自己正在斟酌的告中国人民书中,托尔斯泰宣称,西方世界在杀人,欧洲的基督教政府没有一丝仁爱的影子。*См. Толстой Л.Н.Полн. собр. соч. В 90т. Т.54. С.54.

在以后的岁月中,托尔斯泰继续支持在俄国和全世界推广孔子的学说。1903年,他支持他的朋友布朗热(П.А.Буланже)撰写论孔子的小册子。论孔子的书由媒介出版社以《孔子的生平与学说》为书名出版,其中收入了托尔斯泰《中国学说述评》一文。*Толстой Л.Н. Изложение китайского учения∥Буланже П. Жизнь и учение Конфуция. М., 1903.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异常积极地参与了出版筹备工作。该书从托尔斯泰主义的角度阐述了中国思想家的哲学。专家认为,这是一本论古代伟大哲学家的有价值的著作。*Шифман А.И. Лев Толстой и Восток. 2-е изд., перерабю и доп. М., 1971.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将儒家的《中庸》视为道德准则并给予其自己的阐释。他这样阐释这种学说的本质:“中,是每个人善举的根本;和,是大家行为的普世规律。人们只有达到中和的境界,世界才会秩序井然,万物才能繁育生长”。*Толстой Л.Н. Полн. собр. соч. В 90т. Т.54. С.57-58. 语出《中庸》,原文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综上所述,孔子的中庸学说是每个人与其他人相互关系以及行为中体现“仁”的道德标准。在托尔斯泰看来,中庸的路线类似某种伦理指南,它帮助个体确定,他是否处于道中,内和以及就正所需之境界。偏离这一路线就会破坏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孔子对统治者的教诲同托尔斯泰的观点非常接近。伟大的作家在自己的日记中摘录了孔子论述统治者要关心自己的臣民、关心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教育的格言:“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Толстой Л.Н. Полн.собр.соч. в 90 т. М., 1928-1958. Т.49. С.63. 语出《论语·颜渊篇》.

托尔斯泰总结这句格言时指出:“对政权的合理解释及其中国学说给了我启示……当政权居于道德和理智的高点时,它就可能不是暴力……真正的政权既不可能以背叛,也不可能以暴力为基础”。*Толстой Л.Н. Полн.собр.соч. в 90 т. М., 1928-1958. Т.49. С.63; Шифман А.И. Лев Толстой и Восток. М., 1960. С.78.

托尔斯泰完全接受了儒家伦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仁”,亦即仁爱、人道。孔子考虑到,家庭和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应当彼此信任、友好和善、互相帮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孔子看来,这是人们道德行为的主要准则。人不应该施恶与他人。上级不该欺侮鄙视下级。施恶与人者亵渎和损害自己的尊严。世界是人的世界,什么都不能使其在地球上的存在变得黯然失色。仁爱是人们日常行为以及在道德准则基础上管理国家的最高的普遍标准。

引用孔子的格言并将自己的思想注入其中的同时,托尔斯泰在孔子之后断言,人和社会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是无限的。托尔斯泰认为,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说,他实现了理想。他的道德义务就是终身学习并力求趋近理想。

作为俄罗斯文化的两位伟大代表,普希金和托尔斯泰以自己研究孔子和其他中国古代智者的道德哲学的态度创造了俄中文明真正的创造性对话的典范。

俄罗斯汉学和当代俄中关系

后苏联时期,继承和发展由来已久的俄中文明对话的传统使俄罗斯对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和身体修炼的经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年来,俄罗斯几乎有100所大学和学院成立了汉语系和专业。不少学校学习气功、太极拳等养生体系。

如今在俄罗斯活跃着20多个规模较大的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是其中的领军者,所中100多位汉学研究人员研究中国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组建半个世纪以来,研究所出版了500多种研究中国文化、历史、经济、政治,哲学方面的高水平著作。

科学研究的宽广范围和1980—1990年代祖国汉学家的客观性为苏/俄中关系完全正常化搭建了稳固的哲学历史和政治经济平台。政治家和外交家的工作就是采纳学术界的建议,以便从20年毫无意义的对抗中汲取教训,使两国及人民之间友谊的光荣传统焕发生机。

幸运的是,这些愿望实现了。

在研究400年两国关系史的基础上,俄罗斯学者,随后是政治家和外交家得出结论,俄罗斯和中国的国家利益并不相互冲突,它们常常保持一致或者是并行不悖。两国能够共同发展经济、互相丰富自己的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彼此支持。俄中关系迈上全面战略协作和信任伙伴关系的水平为植根于两国学者紧密合作的祖国汉学的发展和提高创造着条件。

俄罗斯国内高度评价中国的俄罗斯学学者在加深两国之间相互理解方面所起的作用。俄罗斯学者支持发展同中国的研究型院所和大学的关系。我们在学术领域的合作,遵循时代精神,转向了完成重大合作项目的新阶段。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和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俄中经济和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中方主任为王奇教授)。俄中合办的区域合作研究中心设在位于长春市的吉林大学,它成功地发挥着作用(中方主任为朱显平教授)。我们高度评价四川外国语大学的俄罗斯学学者的辛勤工作,2010年他们举办了第一次“俄罗斯中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此基础之上出版了学术论文集。*Элосы чжунгосюэ(Российское китаеведение)/Под ред. Ли Сяотао, Се Чжоу. Чунцин, 2011.四川大学的中国同行承担了组织翻译六卷本《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的工作。

在俄罗斯研究中国和在中国研究俄罗斯,这是协同合作、相互影响的两个过程,它们服务于加深两国人民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互利合作。

几百年间,俄罗斯和中国人民寻找着和平共处、相互接受的基础和互利的准则,合作和睦邻友好的的平台。遗憾的是,几个世纪的历史当中曾有过戏剧性的时期和“痛苦的篇章”,但它们不是主流。俄罗斯汉学家的中国研究为我们两国建立全面信任伙伴关系,为支持建设性的跨文明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俄罗斯,对当代中国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与战略利益相关。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都在沿着现代化和发展的道路上前进。俄罗斯总统普京明确阐述了双方利益的共同之处,他宣称,俄罗斯的任务就是让“中国之风”吹动俄罗斯经济之“帆”,以便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现代化。普京强调,“我的主要思想是,俄罗斯需要繁荣稳定的中国,同时我相信,中国也需要强大成功的俄罗斯”。*Россия и меняющийся мир. Статья Владимира Путина в “Московских новостях”. 27 февраля 2012 г.

摆在俄罗斯汉学家面前的一个任务是让中国历史知识及其传统成为俄罗斯理解中国改革经验、中国和平发展和崛起的基础。我们的研究表明,发展中的俄罗斯欧亚身份认同在很多方面接近于儒家文化发展的立场。深入研究中国特色和精神文化能揭示“和而不同”这一命题,以及“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发展辩证法的重要意义。

俄罗斯汉学家试图通过自己的研究为巩固我们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创造最有力的条件。因此这些学者时常承受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这发生在1990年代,当时俄罗斯国内弥漫着针对中国移民毫无根据的恐慌,对中国必然“解体”甚至“崩溃”的预测,神话般的中国威胁论。俄罗斯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地证明这些论调毫无根据。

俄国的研究者们在正面评价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景,以及承认中国有志于奉行和平友好政策的基础上做出了自己的预测。2006年出版的库兹克(Б.Н.Кузык)和季塔连科撰写的《中国—俄罗斯2050:共同发展战略》一书表明了俄罗斯和中国利益的共同性以及双方在和平发展战略基础上构建公平社会的愿望。*Кузык Б.Н., Титаренько М.Л. Китай-Россия 2050:стратегия соразвития. М.,2006.

就俄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前景,在开发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以及中国东北等方面确定互利合作框架等问题寻找有效的政治解决方法而言,俄罗斯汉学家的研究可以作为有力的支撑和学术的基础。俄罗斯十分注意研究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俄罗斯汉学家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是中国经验的价值及其巨大的国际意义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责任编辑:李朵)

Russian Sinology and Its Role in Sino-Russia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Strategic Partnership

M.Titarenko

Abstract:Russian Sinology has experienced fluctuations during the past 300 years from its commencement. Nevertheless, Russian Sinologists have contributed their great efforts in the areas of mutual historical connections and heritag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promotion of Sino-Russian relations. Built on such a solid foundation, the current Sino-Russian relations will shine with new vitality.

Key words:Russia,Sinology,historical connections,culture, Sino-Russian relations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16)02-0046-13

作者简介:米·列·季塔连科,哲学博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李志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成都610064)

猜你喜欢

汉学俄罗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增刊征稿启事
谁远谁近?
当“汉学”被缀以“主义”:汉学主义笔谈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